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滁州市地图 >
全椒县地图
全椒县相关地区地图:

4.自然资源

总蓄水量:3.3亿方,水库87座,可养水面19.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8万亩。地质构造处于滁河断褶带。土壤有85个土种,水稻土70万亩,占52%。土壤养分:缺磷,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偏低,速效钾含量偏上,PH值为中性。矿产有金、银、铜、铁、重晶石、大理石、绢云母、石灰岩等。
自然概貌:地形为岗冲起伏的丘陵,北高南低,高差起伏较大,地面标高在14.5~33.5m之间,高于最高洪水水位14.5m,区内平均地载力大于18T/m2。

2.地理概况

全椒县位于安徽省东部,北纬31°51’—32°15’,东经117°49’—118°25’;东依南京48公里,距上海360公里,北邻滁州18公里,西接合肥98公里,南距马鞍山70公里。境内沪陕高速(合宁高速)公路和宁西铁路(合宁铁路)和京沪高铁均贯穿全境。

11.民间艺术

11.1曲艺:全椒县民间曲艺种类主要有安徽大鼓和评话。此外还有琴书、坠子、快板等。建国后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电影放映场次、片种少,因之曲艺在县内比较流行,特别是在中老年市民和农民中有广泛的市场。当时曲艺艺人主要的活动地点有县城的菜市、茶馆、酒楼和农村集镇,尤其是滁河沿岸一带。1964年以前,曲艺唱词主要是旧话本,“四清运动”开始后,因旧词中有一定数量的封建迷信、色情和所谓“阶级调和”,一度被禁绝。在县文化部门的组织下,部分说唱艺人将革命斗争题材的小说改成唱本进行演唱,大多数艺人因无法适应而改事他业。1964年至1976年,县内各种群众文艺宣传队成立,到处演唱“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政治内容的文艺节目,大多节目采用曲艺的形式,但多数唱词浅露、艺术水平低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曲艺一度繁荣,但由于城镇影片拷贝的增加和电视机的购进,曲艺的市场仅为乡村社队。1981年“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农民生活富裕,空闲时间增多,闲时村民自动凑钱邀请艺人来村演唱,夜晚鼓声、琴声不绝。1984年,部分自然村有了电视,农民兴趣开始转移,曲艺也随之转入了低潮。建国前,我县较有影响的鼓书艺人有马义才(赤镇人),所说书目主要有《月唐传》、《响马传》;建国后有影响的鼓书艺人有郭有道(古河人,说唱地点县城旧菜市),所说书目有《月唐传》、《樊梨花》、《瓦岗寨》、《烈火金钢》等,郭曾三次担任县曲艺协会负责人。此外,较有影响的评话艺人有曹金文、戴恕鑫,均善讲《封神榜》和《水浒传》。
11.2民间歌舞:我县在春节期间历来有玩灯贺新春的习俗,其主要歌舞形式有唱兰花、旱地行舟(玩花船)、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秧歌灯、跑驴、五马破曹、歪歪(河蚌)灯、八朵云(八盏灯)等。建国前,玩花灯均由坊董、保甲长出面,向各家商号、店家和群众筹钱,雇艺人表演,唱词大多是恭贺新年的吉利话,皆即兴表演,信口填词。建国后,表演者均系各行业的文艺骨干,唱词除贺年词外,增加了政治内容,如歌颂党的领导,歌唱新的方针政策、新人新事和新风尚等,唱词也随之改为固定词。秧歌灯和打腰鼓于五十年代最为活跃,六十年代以后表演较少。八十年代打腰鼓有所恢复,特别是中、小学学生游行活动,彩旗队后即是腰鼓队,气势磅礴,深受群众欢迎。此外,其它歌舞历年春节都有,尤以舞龙灯影响较大。表演较好的,七十年代以前是搬运站工人,锣声昂扬,巨龙翻腾,很有催人向上的气势。八十年代,县基建部门的龙灯玩得较好,1984年被选拔参加滁城元宵灯会,受到滁城万民争观。这一时期,各种道具的饰物增加,华美夺目。龙灯安装了直流灯泡,夜晚上下腾飞,光华四射,龙口喷出烈焰,颇具神似。
11.3马戏、杂技:马戏、杂技过去俗称“玩大把戏”,建国前全椒有名的马戏班为邓寿亭组织的“邓家班”,常年活跃在苏、鲁、皖、鄂、赣、浙等省和县内各地,主要节目有镖打金钱、弹射弹子、气功、杂耍、跑马、踩钢丝、蹬坛子、爬尖刀山等。建国后,邓家后人先后组织过“和平杂技团”、“全椒马戏团”,活跃于城乡。此外,官渡乡于1984年成立了“民间杂技团”。
11.4民歌、民间传说:(一)民歌,建国前,县内流行的民歌小调有:孟姜女、八段锦、跌断桥、手扶栏杆、虞美人、跳槽、小寡妇上坟等。全椒本地流传的民歌小调有秧歌、车水号子、耕田号子、龙船号子等,内容纯朴,且曲调自然。六十年代以前,民歌小调唱者较多,尤其是农村,六十年代以后已基本无人演唱。1979年11月,县文化局创作组与县文化馆联合整理了《全椒民歌集》,共收集民歌55首。流行较广,且思想内容健康、有一定艺术性的民歌,主要有“三劝我郎把兵当”、“四句猜”、“龙舟竞渡”、“秧歌”、“兰花灯”等。(二)民间传说,全椒有许多民间传说,内容大都寄托了劳动人民战胜自然、反抗压迫、除暴安良、祈求太平的美好愿望,其中也有封建糟粕。故事情节大都采用释名(地名、山名、庙名、塘名)的形式,有一定的思想性;尤其是从中可以看到全椒纯朴的民风和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风貌。主要的民间传说有:县城一带流传的“正月十六走太平”、“斩龙岗的由来”、“仙鹤楼”、“饮马池(荷花塘)的由来”、“霸王马蹄石”“护主庙的由来”、“宝林桥飞来钟”和“北城巨蟒”;古河镇一带流传的“独山有宝”、“山神与土地”、“机智的长工”;马厂一带流传的“娘娘顶的由来”、“龙虎斗的由来”;程家市一带流传的“谎粮墩”、“二郎庙的由来”;管坝一带流传的“锁龙桥和骑龙集的由来”、“祈雨庙的由来”、“宝志公和尚与龙山寺”、“铁耙和尚头”;二郎和小集一带流传的“三圣寺的由来”、“三塔寺前三座塔”、“二郎口的由来”;陈浅一带流传的“百子楼的来历”“三汊河宝塔”;三合和复兴一带流传的“鲍三娘墓”、“干巴老爷”、“龙王尖和卧龙寺的由来”;界首一带流传的“二月二庙会的由来”。(以上故事均载于1960年县志稿和公社史稿),附:1.正月十六走太平,太平桥,位于县城东门古城街与上湾之间。相传汉朝时候,有一年朝廷拨下巨额库金叫县令刘平修筑一座方圆40余里的城墙,但时值江淮连年饥荒,百姓濒于绝境。爱民如子的刘平,遂将筑城库金赈济灾民,只留下极少的库金修筑了仅有四华里的城墙。后来朝廷派了钦差大臣前来验收,刘平据实秉报,钦差人怒,立摘乌纱帽解京治罪。那天正是正月十六,百姓闻之震动,扶老携幼跟随道边哭送。至一小石桥边,刘平大恸,挥泪向黎民说道:“望你们今后太太平平地过好日子!”此后,县人就将刘平所停留过的那座石桥称为“太平桥”,以纪念贤明的县令刘平。千余年相沿成习,每年正月十六,县城一带的群众都要走一下太平桥,当时俗称“走太平”,以祈望吉祥如意、富足太平。2.斩龙岗的由来,白酒乡境内有一高丘,土呈赤红色,丘名“斩龙岗”。传说在明朝洪武年间有九条孽龙到处行凶,人民不得安宁。明太祖朱元璋特派军师刘伯温前往降伏。刘伯温奉命来到白酒境内,走得有些疲乏,于是步至岗上休息,休息前想下河洗一下澡,清除一下身上的汗污。刘伯温抽出插于背上的宝剑,想找一个挂剑之处,可是四面一看,全是光秃秃的丘岗,无处可挂,他只得手握剑柄,猛地将剑插入垄上。突然大地震颤,一股鲜血如喷泉般涌出。刘伯温大吃一惊,仔细一看,原来是九条孽龙得知刘伯温前来,一齐潜伏在此岗之中,没料到刘伯温无意插剑竟刺伤了孽龙。刘伯温见状,不敢怠慢,遂将九条孽龙—一斩杀。这九条孽龙的血水,漫透了岗土,致使岗土成为红色。从此,百姓免遭恶龙的残害。这就是“斩龙岗”地名的由来。3.界首二月二庙会的由来,界首境邻皖苏两者和滁、江浦、和、全椒四县,是全椒物资吞吐之地。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旱涝不匀,年年荒歉,百姓困苦。某年,一道士云游至此,为民解忧,连念七七四十九天斋语,祈祷上苍风调雨顺,因劳累过度而身亡。百姓念他为民而死,特建一庙以作纪念。庙宇竣工,适值农历二月初二,从此每年这天,四乡百姓都来庙宇朝拜,借此交换一些小农县和种籽。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数百年的沧桑巨变,界首庙会已成了今天疏通商品流通、进行物资交流的大会了。

13.旅游景点

【吴敬梓纪念馆】位于全椒县城西北隅。始建于1959年夏,原址在全椒县城荷花塘畔。1964年闭馆后改作它用。现馆为1984年10月重建,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建有东西展厅及古朴回廊,1986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大厅前立有吴敬梓一尊铜像,高4.5米,重500千克。馆内收藏有《儒林外史》的各种版本以及吴敬梓的其他著作,如迄今发现最早的刻本《卧闲草堂本》、民国时期的《增补齐省堂本》以及《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还有其七言古诗手迹《奉题雅雨大公出塞图》的缩小件(原件大约长2米、宽1米,是我国一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等。东西展厅还陈列了中外专家学者对《儒林外史》的研究成果和其故居的部分文物、石刻以及国内著名书画家的作品。【神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全椒县以西20公里处,总面积2200平方公里。属北亚热带低山丘陵,最高峰海拔395米左右。山名由来无考,但唐建中年间,滁州刺史韦应物有《寄全椒山中道士》诗、山上所存神山寺,可证明1000多年前,佛道均在此争建庙宇道场,颇有“神仙气”。神山群山环抱,林深水秀,九座山围绕神山主峰,故称“九龙盘珠”。兼之涧壑幽深,石嶂奇竣,溪水绕山而过,甘泉破石而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融秀水、奇石、溶洞、古寺为一体,是一独特而幽雅的森林公园。其森林覆盖率达90%,植被多为天然阔叶林与人工长绿针叶混交林,各种树木有400种之多。主要景点有白石泉、神山湖、览胜塔、御溪桥。仙人洞、团山洞、龙洞、青牛洞等,还有充满象形神山石的黑石芤和距今已存1200多年的神山寺。【碧云湖(黄粟树水库)】建于一九五九年,是安徽省十大水库之一。也是全椒杰出的自然风光优美的旅游度假区。正面库堤长270米、高32.2米、集水面积262平方公里,总库容量3亿立方米,常年水面16.8平方公里(约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这里风景秀丽,交通便利。距县城仅二十公里。柏油路直通。整个湖面坐落群山环抱之中,碧水蓝天,一年四季乌语花香。常年气温比县城低3-5度。两岸群峰争秀;混交的阔叶林和常生的针叶树郁郁葱葱,湖水清澈透底。【龙山寺(宝公庵)】位于全椒县西35公里,龙山西麓,管坝境内,沿合宁高速公路大野道口两公里直达寺院。古寺山峦重叠,林郁景奇,苍松翠竹,黛色参天,岩山幽洞,瀑洒千峰,小桥流水,终年不息,冬暧夏凉气候宜人。殿宇亭榭,清磐悠钟,千古胜地。迎驾桥,积善桥,放生池,宝公亭,一线天,石林、塔林,撑腰石、仙人洞,龙洞,龙井,夕阳照、母子檀、百子檀、龟驮姐妹树、连理枝,五龙宫、美人山等三十六景。遥相呼应,自然成趣,尤为主峰娘娘顶,远眺长江如带,美景庙宇,浑然一体,置身其间,如入仙境。古有诗云:林深无熟径,树老不知年。瀑洒千峰雪,岩开一线天。明.刘瑜诗云:爱此西山矗矗青,几来马首轧须停,从谁乞得愚公力,移得南窗作画屏。又有清.吴国缙诗:林深无熟径,树老不知年,瀑洒千峰雪,岩开一线天。【三塔寺】省级重点保护寺庙,江淮名刹。在全椒县城西北18公里处六镇东北侧。创建于隋大业(605—618)年间。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在寺前建塔三座,因名“三塔寺”。明洪武年间,因谒泗、凤两陵,取三塔之砖造毛坦桥,塔被毁。天启年间重修。抗日战争期间,寺门被日本侵略军毁坏,后又险被国民党军拆庙以建碉堡,经住持僧力保才得以幸免。解放前夕,该寺房产被利用兴办“全椒县农业职业初级中学”。文革中,寺庙建筑被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寺庙重修,佛像重塑,香火再振。现有殿宇五进,廊房回曲,规模宏大,是全椒规模最大、佛像最多的寺庙。寺内大悲楼下有千年黄杨一棵和绝世牡丹百余株。每年花开之时,有文人雅士来做“牡丹诗会”。明进士吴国龙《三塔寺》诗云:“偶过萧关息,悠悠爽到秋。鸟为松子下,我以树香留。冗底观松简,嚣余觉寺幽。更欣新再足,恰称小溪流。”清有白衣道人方定国居此,杭州知府薛时雨有《白衣道人行》行世,三塔寺遂更知名。【卧龙湖】景区是一片未开垦的秀丽山水,依全椒县卧龙湖(也称为碧云湖或黄栗树水库)而立。卧龙湖四面环山,有湾岔数十条,湖心岛五座,湖岸森林茂密,景色迷人。景区周边有神山国家森林公园、吴敬梓纪念馆、岱山湖旅游度假区、三塔寺、龙山寺、大王庙等景点,并且距国家AAAA级风景区琅琊山风景区仅20公里。景区内混交阔叶林和常青针叶林呈原生态状覆盖沿岸山坡,湖心水鸟成群,鱼类繁多,是南京与合肥两大都市附近不可多得的天然森林氧吧。卧龙湖项目总体规划思路是在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及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分为七个区分期开发:休闲娱乐区、农业生态园区、水上游乐区、农家乐旅游区、骑马打猎区、商务中心、绿色农产品购物中心。目前一期主要进行基础设施的建造,包括道路、水、电、通信等,并完成农家乐旅游区的硬件设施建设,包括小型单体别墅、斜屋面房、集中居住楼、餐厅、多功能厅、办公楼等。

7.区位交通

7.1区位优势:全椒县位于安徽省东部,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是安徽以及中西部地区实施“东向战略”,融入长三角的通道前沿,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第一阶梯,也是滁州市“大滁城”建设的副中心。全椒距滁州18公里,南京46公里,合肥98公里,属南京一小时都市圈核心层,是南京,滁州,合肥的远郊近邻,同时享受南京和合肥这两个省会城市以经济、智力和城市文明为主的城市资源。全县面积1568平方公里,人口46万,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山川秀美,资源丰富。拥有10多万人口的县城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是皖东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年来,全椒县委、县政府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工作,对内全力优化环境,对外大力招商引资,利用良好的区位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抓住机遇,力求与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全面接轨,实现跨越式发展。
7.2交通资源:全椒已经成为中华版图上交通资源最密集的县。
陆路交通方面:境内将有两条高速公路,三条高速铁路,有六个高速公路道口,三个火车站。两条高速公路是指合宁高速和和正在规划设计的沿江高速。三条高速铁路是:正在建设中的南京—西安的宁西铁路和正在建设中的沪汉蓉城际快速通道以及正在设计中的京沪高速铁路,宁西铁路、沪汉蓉铁路合宁段于2008年4月已通车运营。京沪高铁在全椒县县城东北,即县综合经济开发区东北角建有一级停靠站一座;宁西铁路和沪汉蓉城际铁路在全椒县境内并轨,并设有三个站台:一个在县城南面2公里处建一座二级站,另一个在全椒县马厂黄庵建一个货运站。
空运交通方面:县城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和合肥骆岗机场仅1小时里程,即在一小时之内可以同时选择两个机场,这在中国版图上也算唯一的一个县。
水运交通方面:距全国最大的内陆港口南京新生圩港仅一小时里程,境内400吨位船舶可通过六级航道直达长江。
7.3公共交通:【1路】城东开发区---盛大装饰城,主要停靠站点:城东开发区--三路口、杨桥工业区、酒厂、城东三角花园、全柴集团、全柴宿舍、119停车场、国贸宾馆、王义兴大酒店、工商局、街心花园、县医院、奥康商业中心、中石油加油站、供电公司、职业高中、南屏农贸市场、禾富酒店、南屏私营工业区、盛大装饰城。【2路】花园桥车站---化肥厂,主要停靠站点:花园桥车站--襄中南门--中石油加油站—供电公司—禾富酒店—大世界—县汽车站(县行政服务中心)--县中医院—新全中—慈济中学—建设大厦—县政府—经大转盘—县医院—街心花园(工行)--右转至农行--逸夫小学—化肥厂(天都山庄)。【3路】吴敬梓纪念馆---火车站主要停靠站点:吴敬梓纪念馆--洪栏桥、洪栏桥车站、新襄河大桥、国贸宾馆、王义兴全椒大酒店、工商局、街心花园、南屏影剧院、党校、新华书店、苏果超市、移动公司、县政府、国税局、汽车站、广电大厦、江海置业、余庄村、火车站。【4路】制药厂---庄曹小区,主要停靠站点:制药厂--人武部--环清池--实验小学--苏果超市--奥康商业中心--移动公司--县政府--建设大厦--慈济中学--南岳小区--全椒中学—世纪福联花园小区--王曹小区—庄曹小区(可适时延伸至火车站)。【5路】古城小学—徐塘新村。主要停靠站点:古城小学-洪栏桥-原全椒中学-石桥-实验小学-苏果超市-奥康商业中心-经下岗街-宝林桥-老年大学-徐塘桥-徐塘新村。【9路】运输公司(县医院对面)---上王新村(白酒行政村),主要停靠站点:运输公司、中石油加油站、花园桥车站、五里井、白衣、斩龙岗、白云新村、水湾、白酒街道、上王新村。【10路】火车站---火车站,主要停靠站点:火车站、港口路、四季莱茵、太平桥、解放桥、吴敬梓、徐塘桥、花园桥、盛大装饰城、站前路、火车站。【801路】滁州北站---全椒站,主要停靠站点:滁州汽车站-琅琊大道-五中-丰乐大道(滁全路)-全椒城东-119-街心花园-大转盘-全椒汽车站。

9.建置沿革

全椒县初建于西汉,县名由古国演变而来。相传古代高阳氏在椒陵山(又名覆釜山,在今城内)建立古椒国。春秋时为楚椒邑(楚灵王时分封给大夫伍举作采邑,古以邑为氏,故伍举又名椒举,其子伍鸣又名椒鸣),后为全氏居住,汉在故椒邑置县设治,故名“全椒县”。全椒,春秋初期属楚,后因兼并战争频繁,椒邑几易其属。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吴国攻伐楚国,楚败,椒邑属吴。吴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椒邑属越。战国时,越国衰弱,楚怀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楚灭越,椒邑复属楚。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始皇统一全国,建立郡县制,划分全国为36郡,全椒为九江郡东城(故城在今定远县西南),历阳(故城在今和县)两县地。西汉始置全椒县,又置阜陵县,初属淮南国。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淮南厉王刘长谋反废亡。文帝八年,贬谪厉王长子刘安为阜陵候,阜陵改为后国。文帝十六年,刘安徒封淮南王,阜陵复为县。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复设九江郡,全椒,阜陵两县改属九江郡,辖于扬州刺史部。新莽时期,改阜陵为阜陆(或富陆)。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光武帝因将军马成有战功,封其为全椒候,全椒为侯国,同时将建阳(今滁州市,、来安县境地)并入侯国,属九江郡。建初四年(公元79年),全椒侯国改属下邳国(下邳国治在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北)。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国除,复为全椒县。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淮阴王刘延谋反失败,被降为阜陵王,阜陵成为王国。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更降为阜陵候,阜陵有成为侯国。章和元年(公元87年),恢复阜陵王国。传七世至刘赦,国除复为县,三国时,全椒、阜陵属吴、魏争夺地区,县因之废置。地域先属吴,设置屯田都尉,在境内屯田练兵;后属魏,称涂中(涂读滁)。魏改秦汉之九江郡名为淮南郡,原全椒、阜陵两县地属其辖区。西晋复置全椒、阜陵县,属淮南郡。东晋王导行侨寄法,侨置南谯州,废全椒县,侨置山桑县。孝武帝太和年间(公元376年——396年),侨置南谯郡,领山桑县,又废阜陵县,侨置酂县。南北朝时期,宋仍置南谯郡。永初年间(公元420——422年),武帝刘裕封其子刘义宣为南谯王,全椒仍为山桑县、酂县地,统属南豫州。元嘉八年(公元431年),酂县划属历阳郡,后废帝刘昱元徽元年(公元473年),又划属新昌郡。山桑县如故。南齐,置嘉平县,属南谯郡,嘉平县又名北谯县,又置丰乐县,同属北谯郡,后废。大同二年(公元536年)置谯州,山桑县废。后魏,移谯州治新昌,原谯郡地域并入临滁郡,酂县属之,后废。北齐,临滁郡迁治北谯郡废郡治,北谯县依旧。陈,太建七年(公元581年——600年)初废北谯郡,置滁州,改北谯县为滁水县。大业(公元605——618年)初,州废,改为全椒县,属江都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复置滁州,全椒县属之。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滁州为永阳郡,领全椒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属滁州(自贞观元年后,滁州属淮南道)。五代十国期间,全椒县仍属滁州,曾前后受治于吴、南唐和后周。宋,属滁州,隶属淮南路,后属淮南东路。元,属滁州,初隶滁州路,后隶河南行省扬州路。明初,废全椒县入滁州。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以滁州隶凤阳府;十四年(公元1381年),复为全椒县,属滁州,仍隶凤阳府;十九年(公元1386年),升滁州为直隶州,全椒县属之。清初,全椒县属江南省滁州。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设安徽省,全椒县属之,后分属安徽省安庐滁和道滁州。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4月,全椒县直属安徽省,滁州改为县。民国三年至十七年,属淮泗道。民国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以后,属安徽省第五专区。1949年元月25日,全椒县解放,4月21日改属皖北行署滁县专区。建国后,初仍属皖北行署滁县专区。1952年4月12日改属安徽省滁县专区。1956年元月12日改属安徽省蚌埠专区。1960年4月13日蚌埠专区仍划分为滁县、宿县两专区,全椒县属滁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滁县专区改名为滁县地区,全椒县隶属不变。1992年12月20日,撤销滁县地区,原滁州市为地级滁州市,全椒县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