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北省电子地图 > 保定市地图 >
容城县地图
容城县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资源

较为丰富。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渠纵横。拥有耕地2.23万公顷,白洋淀面积389公顷,坑塘218公顷。全县地表水资源年平均为2599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7139万立方米。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9度,积温3993.5度,历年平均降水量523毫米,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历史渊源

古县由来:容城之名始见于汉代。据《容城县志》记载,汉景帝中元三年(前147)以匈奴降王徐卢封容城侯,是为容城侯国。据《容城县志》记载:“汉封降王有容氏于此,置容城县。”容城一名的由来,盖从“有容氏”与“成侯国”各取一字衍变而来,后来“成”渐变为“城”)。又据传说:道家始袓名叫容成子,道号易家,他曾脚踏龟背,观日月星象,受龟纹启示,绘成阴阳道纹。后周丞相姜子牙在此基础上绘成八卦。文王演《易》后,感容成子之功,追封容成子后代。封号称“易家”。封地之内,不纳税赋,不服徭役。后秦皇“焚书坑儒”,此地渐渐荒芜。后代感念始袓恩德,此地改叫容成子,后衍变为容城。
建置变迁:汉封降王有容氏于此,始置容城县。后频繁封侯建国至东汉末年。晋时重置容城县。北齐废之,入范阳县。隋为遒县地。唐武德五年(622)县境内置北义州,贞观元年(627)载撤。武周圣历二年(699),契丹入侵,容城军民奋起抵抗,得以保全,因而赐名全忠县。唐神龙二年(706)复名遒县,唐天宝元年(742)恢复容城县。大历二年(767),容城属雄州。五代时容城属契丹易州。后周世宗收复容城南境,移县治于雄州城内。契丹于拒马河以北侨置容城县。自此南北容城并存。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南容城属雄州。金灭辽、宋,南北容城归一。金大定六年(1166)析容城北境及相邻县之一部置定兴县。金承安四年(1199)析容城南境及相邻县之一部置渥城县,属安州。金大安元年(1209)割容城属安州。后仍属雄州。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容城属顺天路雄州。至元四年(1267)废渥城县并入容城。至元二十三年(1286)属保定路雄州。明初雄州改县,废容城入雄县。明洪武十四年(1381),复置容城县,属京师保定府。景泰二年(1451),县治由古城(今城子村)迁往现址。明朝容城辖境,约为东西40里,南北30里。除现在容城全境,还有白沟镇南部分,雄县西部部分村庄。编为6个里社。清属直隶省保定府。1913年属范阳道。1928年直隶河北省。抗日战争时期,冀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建立后,根据抗战的需要,先后与邻县设置联合县。1947年土地改革时期,也曾一度划分为容定(兴)县和容新(安)县。1949年初恢复原建制。1949年属保定专区。1958年划归徐水县。1962年恢复容城县,辖城关、贾光、野桥、南张、小里、东牛、八于、晾马台、平王、张市10个公社。1994年保定地、市合并为保定市,属保定市。
县城古今:据《畿辅通志》记载:自西汉始建容城县起,至元代,容城县县治一直在城子村。唐初曾地此置北义州。城回七里,为土城。明景泰二年(1451)迁今城址。岁久坍塌。明景泰、成化年间曾重修。并命名西门为迎恩门,北门为镇朔门,南门为景阳门。隆庆二年(1568年),奉文增高二尺,加厚三尺,壕池阔三丈五尺,深一丈五尺。隆庆三年(1569年),于三门外各置木桥一座。万历时始建城楼。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容城县志》载:“城周围三里一十五步,高二丈,下阔一丈六尺,上阔八尺,池深六尺,阔一丈二尺。”根据县志所载县城图看,容城县城只有南、西、北三门,无东门。东门处修一文昌阁。城内有两条大街,即一条南北大街和一条西大街。两街相接处,清初曾建有一木质牌楼。纪念明朝兵部员外郎杨继盛,牌楼雕梁画柱,横匾书“匡国之臣”。南北大街南头多商铺。县衙在县城正中略偏西,建有大门和仪门,仪门两侧有小门,大堂三间,二堂三间,东西有吏书房各6间。城内东北有忠愍祠和文庙,西南有静修祠和征君祠,西北有宁国寺、城隍庙和养济院,县衙西侧有关帝庙。共有各类祠堂寺庙11处,分布于各个街道。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以石灰、砂石铺平了各主要街道。1968年县城内主要街道先后建成柏油路。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镇建设日新月异。1985年古城路拓宽为24米。路旁新建了人民银行、邮电、新华书店等大楼,同时新建了东城根的新容市场,南北长568米,东西宽27米,路面宽12米,占地面积15858平方米,建筑面积14367平方米,全部为二层楼,从此容城县城有了新兴的市场街道。县城街道建设步伐加快。1987年开通板正南大街,1990年建成开通板正北大街、豪丹路和罗萨大街,1996年为连接保津高速公路,拓宽了奥威路。金台西路和正义路也进行了拓宽和重修。2001年招商修建金台东路和金容南街的商贸大街后,商业、餐饮、娱乐、文化融为一体,大大提升了容城县城城容城貌的档次。随着县城街道的建设,一片片生活小区也相继建成,如金苑小区、南苑小区、交通小区、双乾小区、鑫园小区、城建小区、心安小区等。特别是2003年后相继建成的新容花园小区,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并附设新容文化广场,是县城建筑面积最大,入住户数最多、功能最完善的小区。极大的改善了县城居民的居住环境。县城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的不足1平方公里发展到21世纪初的6.5平方公里。县城街道形成五横,即奥威路、和平路、金台路、团结路、豪丹路;八纵,即冿海大街、平安大街、罗萨大街、板正大街、永贵大街、澳森大街、大水大街。道路交通畅通发达。城区的绿化、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公益基础设施建设相应配套。居民生活更加舒适,出行更加便利。县城已建成辐射带动全县发展的区域中心城镇。

地质

基底构造属于牛驼镇凸起的西南部分,为地震比较活跃区,裂度7度,但境内基底层未见断裂。第四纪上厚约400-500米。地表以下18-147米,是亚沙土、亚粘土及沙层;地表以下254-430米,是粘土、亚粘土及沙层。以上诸土、沙层的水平构造,呈由西北而东南方向的不连续性条带状分布。从剖面看,土层和沙层的连续性也差。县境北部沙层厚达70米,南部在50米以下。

10大洼地

全境有多处古河道,多西北--东南走向,东南部有大片低洼地。受洪水冲积影响,形成了三条缓岗格状隆起,同时形成了大小不等的10个低洼区。即大碱厂、鸭子圈、龙王跑、天约河、大麦洼、午方洼、胡村洼、大河洼、李郎洼、郭村洼。10大洼地共计117000亩,占全县总面积33.8%。其中龙王跑面积最大,约25000亩,李郎洼较小,约7000亩。

地理位置

容城县境位于太行山东麓、冀中平原中部、南拒马河下游南岸,在大清河水系冲积扇上,属太行山麓平原向冲积平原的过渡带。

历史沿革

西汉置容城县。县以城名。据《河北通志稿》:“容城故城在容城县西北十五里城子村。”汉置容城县,唐曾赐名全忠县。唐天宝元年(742)复改容城县。治设城子村。明景泰二年(1451)迁今治。1958年底并入徐水县,1962年5月复置容城县。2000年,容城县辖4个镇、4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4416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容城镇61639、小里镇24766、南张镇43197、大河镇23588、八于乡19533、贾光乡24056、晾马台乡24045、平王乡23343。2002年底,容城县面积314平方千米,人口24.7万。辖4个镇、4个乡,127个村委会。县政府驻容城镇古城路46号。

旅游资源

独具特色,古有“容城八景”。而今,“华北明珠”白洋淀驰名中外,“磁山文化遗址”、“燕都城”、“剧辛墓”、“宋八王衣冠冢”、“杨六郎晾马台”等历史遗迹,引发后人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