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埠镇地图
汝南埠镇相关地区地图:
汝南埠镇-城镇建设
汝南埠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建设,成立了建设指挥部,九六年聘请了郑州工业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作出了1996——2010年远景规划,树立了经营城镇的理念,建立了国家、地方、集体、个人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经历了拉大城镇框架、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品位三个阶段。镇区面积达2.6平方公里,生产建筑面积81000平方米,镇区共建成道路10条,建水塔1座,铺设自来水管道10000多米,日供水3000吨。在主要街道栽植了广玉兰、金丝柳、银杏、合欢等名贵风景树种2000多株,安装路灯68盏。规划建设了占地40亩的正阳第一公园——汝河公园,园内栽植了各种树木、花卉。整个街道形成了“三横四纵加一环”的城镇建设布局。镇区整修硬化街道12条,道路硬化率达到88%,硬化总长为4.4公里,镇区初步形成“三横四纵加一环”的小城镇建设布局。有8个专业市场,年交易额5亿元以上。镇区内水、电、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已基本配套,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
汝南埠镇-历史人文
开店设铺:汝南埠明末清初有人在此开店设铺,乾隆五十年就有商船贸易往来,嘉庆年间,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物品丰富、商贾云集的集市。道光咸丰年间在此设立“汝宁分府”(汝南为汝宁府),1939年设立乡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设区、乡、人民公社,1988年设镇。
挺进大别山:中国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在汝南埠与敌人短兵相接,刘伯承在此留下“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豪言壮语,并一举突破敌人重围。广大群众自发为先烈在镇南三里桥修建烈士陵园。镇内的薛寺遗址位于镇南3公里处,系战国、汉代文化遗址,出土有陶器、古币等。1985年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寺大殿位于镇清真街回民区,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其间两度被毁,1998年在镇党委、政府的主持下,回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捐资,重建而成,居全省乡镇级一流水平,是周边乡镇伊斯兰教徒的活动场馆。
汝南埠镇-项目建设
项目背景:1996年,正阳县汝南埠镇被驻马店市(原驻马店地区)确定为“改革、发展、建设”试点镇,并制订了中长期规划。2000年该镇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为全省117个重点镇之一,省政府关于建设小集镇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相继出台。
项目优势:汝南埠镇区位良好,省道明临路横穿镇区,东邻106国道,京九铁路,西靠107国道和京广铁路,交通便利。镇区几条街道已初具雏形,镇区设有医药、书店、烟草、糖酒等批发零售部,镇区主导产业为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商贸服务等二三产业。通过近两年的不断开发,已建立小麦、花生加工、猪牛羊屠宰加工、蔬菜、林果批发等行业市场8个。
市场分析:未来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及国家对小城镇建设的不断完善,积极发展小集镇建设,是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缩短城乡差别的重要途径。
投资及效益分析:总投资需1000万元,镇政府自筹资金500万元,其余500万元可出让土地、开发房地产、开办第三产业等。该项目实施后,集镇布局更为合理,综合服务功能大大提高,辐射能力不断增强,为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发展二、三产业创造了条件,同时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必将吸引更多的客商前来投资,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
汝南埠镇-民生工作
汝南埠镇积极鼓励广大已婚育龄妇女赴新疆采棉挣钱,用来弥补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并采取六项措施着力做好对109位赴疆采棉育龄妇女本人及家庭的服务。一是给予经济奖励。凡是赴疆采棉工,除给予每人500元现金、100斤面粉、免,除全部路费外,采棉结束后,对创汇前五名者,分别奖励给现金1000元,800元,600元,400元,200元。二是进行健康检查。该镇计生服务中心组织2名妇科医生对这109位采棉工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对查出的疾病患者立即给予治疗,并给她们免费发放常用口服药,以便在疆务工生病时服用。三是搞好行前教育。在她们出行之前,镇计生服务中心教育她们要注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安全,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注意言行举止和文明礼貌,还要遵守当地的风俗习惯,处处展现河南正阳人的良好形象。四是开展岗前培训。镇计生服务中心还邀请来多年在疆采棉并富有一定采棉经验的妇女向她们传授采棉的方法和技巧。五是帮助照料家庭。镇计生服务中心专门抽调4人组成留守儿童照料小组,负责帮助照料留守儿童的学习、饮食等方面情况,并给每个儿童买了一套衣服,一个书包及多支笔和作业本。六是帮扶秋收秋种。镇计生协还成立了一支由8人组成的“金秋帮扶队”,对这109个家庭的秋收秋种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以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已帮收花生65亩。
汝南埠镇-农业发展
汝南埠镇,在农业生产上汝南埠镇紧紧围绕“打基础、创特色、立支柱、上台阶”狠抓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据镇区地形特点,镇党委、政府提出了“北部建站引汝河水、中部筑坝拦过境水,南部打井提地下水”的治水方针,沿汝河建泵站3处,硬化渠道20多公里,对境内黄大港14公里进行综合治理,打机井320眼,基本实现了农田水利化。在种植上,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年种植优质小麦3万多亩,优质花生5万多亩,以明月梨为主的优质杂果面积发展到3500亩,苗圃300亩,在北部沿汝河的陈门、岗头、汝南埠村发展四季时鲜蔬菜3000多亩。畜牧养殖业规模大、效益好,生猪年存出栏11万头,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5个,1000头以上的3个、3000头以上的1个,羊年存出栏20000只,水产养殖在汝南埠镇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镇境内新汝河故道弯曲环绕,龙凤港水质清澈,已开发固定养鱼水面5200亩,20平方米以上网箱1800个,年创产值逾千万元。夕阳西下,霞光万道、绵鳞欢跳,渔舟唱晚已成为汝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汝南埠镇素有种植蔬菜的习惯,每年种植面积均在1千亩以上,由于人们生活消费观念的转变,昔日毫不起眼的“小土菜”却成了人们餐桌上是香饽饽,不仅卖价高,而且销得快,菜农们瞄准这一商机,及时调整种植结构,按照绿色无公害的标准,种上了土韭菜、土葱、土黄瓜等蔬菜,深受人们的青睐,吸引了新蔡、平玉、安徽等周边市县的客商前来抢购,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汝南埠镇-特色经济
汝南埠镇,汝南埠镇是素有“正阳大西瓜”之美称的正阳西瓜主产地。一九九六年,汝南,埠镇大温村村民王运福从外地引进培育了优质果树品种“明月梨”,由于外形美,品质优,产量高,效益好,迅速在全镇推广栽植。在推广“明月梨”的同时,汝南埠镇又先后从北京林果研究所,郑州农科所引进了李子、蟠桃、杏、葡萄等品种。在畜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镇党委政府着力发展壮大养殖规模,提高畜产品品质,增加养殖效益。全镇年存出栏生猪11万头,黄牛0.5万头,羊3万只。汝河故道在汝南埠镇境内蜿蜒40里,可开发养殖水面5200亩,20平方米以上网箱2000个,由于网箱养鱼不投放饲料,完全靠河道内浮游生物为饵料,因此汝河鱼肉味特别鲜美。镇工贸区拥有以粮油加工、肉类加工、建筑材料、木器加工四个支柱产业为主的企业24家,并初步形成了区域规模经营、股份发展、集团推进的局面。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现有个体私营企业60个,个体工商户810个,已成为乡镇企业的一支生力军,产值占乡镇企业的60%。产品远销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