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河乡地图
闪电河乡相关地区地图:
沿革
1948年属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1950年划归沽源县,1958年建闪电河公社,1959年属平定堡东风公社,1961年析设闪电河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227平方千米,人口1.2万,辖闪电河、魏华营、蝈蝈山、黑山嘴、石头坑、土井子、黄羊窝铺、大西营、马神庙、前水泉、五塘坊、宏城子12个行政村。
人文历史
闪电河位于河北省坝上沽源县城东北10公里处,属内蒙古高原的南端,为典型的草原风光。曾是历史上著名的金莲川腹地,现存有完整的辽代梳妆楼及金代景明宫,元代察罕淖尔行宫,清代胭脂马场等遗址。这里距北京270公里,距张家口160公里,交通便利。这里曾是历史上著名的"金莲川"腹地。千百年来这里曾繁育生息了许多北方少数民族。至今尚保存较完整的辽、金、元、清各代行宫及马场遗址,如辽肖太后梳妆楼等。
特色服饰
现在该乡人服饰已融人现代,与都市相差不大。但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却不一样。那时脚踏毡圪瘩,腿套大棉裤,上着对襟棉袱,头狐皮帽,再冷还得穿白茬皮袱。由于坝上热季短,上了年纪人一年四季不脱棉裤。蒙族青年人已与汉人有相同的穿戴。上年纪的人还穿蒙装,主要是蒙古袍。袍子长而宽大,长袖高领,右开襟,下摆不开衩,领口、袖口、襟镶花边。男袍多用蓝色、棕色,女子爱红色、绿色。蒙古袍都用腰带扎紧,男子向上提,显得潇洒;女子则向下拉展,显得苗条。有人还戴礼帽,戴珠宝。
风俗习惯
闪电河乡多用木头车,又称牛车、辘辘车。车用桦木制作,双轮,轮高四尺多,连轴转动,常用麻油抹轴,增加润滑。这种车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用,草地、雪地、沼泽中运行,载重百斤。现在这种车坝上已不多见了。礼仪:坝上人与中原人一般礼仪相同,倒是蒙人讲究多一些。进蒙古包,坐姿、举手、投足都有讲究。该乡在明清前受草原民族影响,盛行歌舞、羌姆舞、摔跤、射箭、赛马。后来由于汉人大量迁入,坝上盛行"二人台",这种由晋北、河套地区传来的剧种,在坝上演变成"东路"二人台,它节奏明快、高吭明亮。东路二人台流传于尚义、张北、沽源一带。一年一度的"庙会"则是草原佛教盛行时留下来的。因为举行大规模祭祀往往伴随物资交流,尤其是马牛羊买卖,所以到了现代,还有牧畜交易大会,百姓俗称"庙会"。
河流介绍
闪电河乡河流多为内流河,季节性强,经常干涸。雨季山洪,、河流聚到一处,形成"淖",最大的淖在尚义、张北境内,称"察汗淖、安固里淖"。最大的外流河是滦河,发源于丰宁、流经沽源称"闪电河",经蓝旗称"上都河",人多伦后复经丰宁、围场向南称"滦河"。淖和水库坝上天然淖、水库多达上百个,较大的有尚义的察汗淖、张北的安固里淖、黄盖淖,沽源的闪电河水库、丰宁的湿地,围场的月亮湖、将军泡子。这些水域里都生长有天然鱼,以鲫鱼、鲤鱼为多,水库和淖周围多是湿地,水草丰美,天鹅、地鹊多见。
区位交通
闪电河乡交通便捷。出北京上坝进草原,必经四口":东部从北京出喜峰口上围场,全程380多公里;向西是出北京经古北口通丰宁。张家口北部经207国道到张北,从北京经居庸关出独石口上沽源往蓝旗。这四条公路的刍形早在元、清时,皇家游猎时就形成了,当时称为四条“御道”。闪电河乡在清代以前,基本上属游牧部族,之后从关内(居庸关)口里(张家口以南)有汉人移来,进行垦植,所以居住房舍,从以前的蒙古包改为固定建筑。坝上以前土坯房多,窗小,用麻纸糊,里边靠窗有大炕,用柴火烧,取暖带烧饭。冬天一到,房顶、后墙都要用柴捂得严严实实,以抵御风寒。坝上现在多建新型砖瓦房,父母孩子分开居住,有的还带有洗浴设备。旅游则多以蒙古包和土房(农家院)给客人提供住宿,蒙古包配以现代设施,农家炕则热乎乎的,各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