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志镇地图
尚志镇相关地区地图:
工贸企业
黑龙江省尚志市锅炉厂:黑龙江省尚志市锅炉厂是国家劳动部、机电部定点生产E级锅炉和I、Ⅱ类压力容器的专业厂家,黑龙江先进企业,市级标兵企业。尚志锅炉厂1970年建厂,1989年跨入省级先进企业行列,工厂技术力量雄厚,先后与哈尔滨703研究所、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组成科研生产联合体,共同开发新产品。目前生产的热水锅炉、全自动给水设备、I、Ⅱ类压力容器等七大系列28种产品曾荣获市级优质产品奖。该厂注重产品质量,产品实行负责制,产品遍及省内各地,受到用户的称赞,真实地反映出产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服务第一、以质量求生存,向管理要效益的思想。黑龙江省尚志烟花厂:黑龙江省尚志烟花厂建于1992年,厂址在尚志市南郊301国道南侧2公里处,环境优雅、交通方便。厂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200平方米。现有员工320人,各类技术人员36人。年生产花炮产品产值达500万元,是黑龙江省花炮生产行业中的大型企业之一。工厂为增加产品的花样品种,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增强产品的燃放效果,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建厂以来不断引进全国各地的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先进工艺,生产出300多种质量上乘的花炮产品。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尚志市烟花厂愿以自己质优价廉、安全可靠的花炮产品;以热情周到、方便用户的竭诚服务;为传统节日增添快乐,为各类喜庆活动增加光彩。
资源优势
尚志镇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全镇有林地面积7651公顷,森林覆盖率61%,有红松、水曲柳等十几个树种,是全省重点木制品集散地。莽原林海之间栖息着野鸡、飞龙、林蛙等十余种野生动物,生长着蕨菜、猴头蘑、元蘑等4大类20多种可食用野生植物和平贝、刺五加等10多种名贵野生药材,蕴藏着大理石、花岗岩、煤、铁等10余种矿藏。尚志镇山川秀美,旅游资源丰富。有山明水朗、含锦藏秀的石嘴山公园和红旗川风景区;有拥有“中国第一碑墙”、“回音壁”、“天下第一印”景致的文化碑林;有半个多世纪前,在这里点燃抗日烽火的民族英雄赵尚志、赵一曼烈士纪念馆。历史人物
赵尚志:(1908-1942),辽宁朝阳人,出身贫苦。1919年春随家迁居哈尔滨。1925年考入哈尔滨许公工业学校,参加过爱国学生运动。同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广州,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加入该校青年军人联合会。1926年回东北,先后在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从事革命活动。曾两次被捕入狱,在狱中进行了坚决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经中共组织营救出狱,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1933年1月被错误地开除党籍;10月领导创建珠河反日游击队,任队长。1934年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军司令部,被推举为总司令;6月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1935年1月12日,中共满洲省委作出恢复其党籍的决定,指出1933年初原省委开除赵尚志党籍是错误的;28日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3月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被推举为总指挥。1936年1月成立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后改为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任总司令。同年8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1937年8月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1940年改任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在长期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中,团结北满各抗日武装,转战松花江两岸,创建珠河、汤原游击根据地。曾率部远征黑嫩平原,挫败日军的重兵“围剿”,指挥过攻打宾州城、攻克五常堡和冰趟子伏击战等战斗。1940年1月,指控反对“王康指示信”而被永远开除党籍。1941年抗联部队遭受严重挫折,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仍率领小分队继续坚持抗日斗争。1942年2月12日,率部袭击鹤岗梧桐河伪警察分所时,遭到混入部队的日满特务暗算,重伤被俘;他大义凛然,拒绝治疗,鲜血流尽,壮烈殉国。1947年珠河县农工代表大会决定将该县改名为尚志县。1982年6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恢复其党籍,予以平反昭雪。赵一曼:(1905-1936),原名李坤泰,学名,又名李一超,四川宜宾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著名的女民族抗日英雄。五四运动期间,赵一曼受到革命思想影响。1924年大姐夫郑佑芝用通讯的方式介绍她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夏,她加入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宜宾地委妇女委员和县国民党党部代理妇女部长。1927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7月,武汉政府反共,她转移到上海,随即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翌年与同学陈大榜(陈达邦)结婚。1928年冬,她因疾病和身孕,奉调回国,先后到宜昌、上海、南昌等处做地下工作。1932年春,她被派到东北地区工作,更名为赵一曼,先后在奉天(沈阳)、哈尔滨领导工人斗争。翌年,为掩护身份,她曾同满洲总工会负责人老曹(黄维新)假称夫妻。1934年7月,她赴哈尔滨以东的抗日游击区,任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后任珠河区委书记,一度被抗联战士误认为是赵尚志总司令的妹妹。1935年秋,她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群众亲切称她“瘦李”、“李姐”,被当地战士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女政委”。日伪报纸也为之惊叹的这位“红枪白马”的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