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省电子地图 > 焦作市地图 > 沁阳市地图 >
山王庄镇地图
山王庄镇相关地区地图:

文化遗产

山王庄镇物质文化遗产悠久璀璨、骄人诱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称羡于世人。万善村的高抬火轿被称为“中原一绝”,是河南省非物质遗产,现为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传为明代“乐圣”朱载堉为提高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而精心设计的。山王庄村的火龙灯在明清时期声闻怀府八县,民间有“火龙出山,地动惊天”一说。另外,张坡村耍老虎、阎斜的火车旱船、新店的狮子、陈庄村武术等以及众多独具覃怀地方特色的古话(民间故事)歌谣、民间舞蹈、唢呐怀梆、人生礼俗、庙会小吃等都凝聚着浓郁的覃怀文化气息。

名人遗迹

山王庄镇悠久的历史文化,旖旎的园林风光,吸引了历史上无数名人贤士在这里留下活动踪迹。魏晋时期,有“济世之志”的“竹林七贤”在山王庄丹河两岸的竹林中宴游讲学,抚琴吟诗,游乐山泽,山涛、向秀去世后还埋葬在这里。据《沁阳县志》(民国版)冢墓条记载:“晋少傅山涛墓,在城北山王庄;黄门侍郎向秀墓,在城北山王庄”。相传,“竹林七贤”中王戎的后代就定居在这里,为纪念先人们的功德,把这里的竹林小村改名为山王庄村。我国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祖籍在沁阳,其祖茔在“雍店之东原”,这里的雍店村就在山王庄镇的新店村南。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刘稹叛军因痛恨李商隐为唐军书写讨伐檄文,放火焚烧了雍店。清人范照黎有诗曰:“雄都万善旧屯兵,雍店焚时新店成。九百余年名不改,万家好善乐升平。”雍店遗址现在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乐圣”朱载堉是我国明代杰出的科学与艺术巨星,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沁阳市)人。明嘉靖三十九年(1611年)四月初六日,朱载堉病逝,终年76岁,葬九峰山之原,赐号“端清”。九峰山位于山王庄镇张坡村北,九峰山下的九峰寺是朱载堉晚年“筑土室于宫门外”“席藁独处”十九年的地方,凝聚着其毕生心血的科学巨著《乐律全书》就是在这里完成的。朱载堉墓现在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明代郑恭王墓、龙图阁直学士张旨墓、举人娄枢故里及赵贞烈女墓等都在山王庄镇。

宗教文化

山王庄镇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交通便利,文化底蕴深厚,为宗教文化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在面积仅18.48平方千米的区域内,历史上就曾经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多教种并存,尽管原有建筑已消失殆尽,但很多遗迹尚存。张坡村的九峰朝阳寺是道教合一的宗教场所,供奉唐代“药圣”孙思邈,明代曾为布衣王子大乐律学家朱载堉的隐居之地。万南村的宏门寺是一规模宏大的道教合一宗教场所,最多时容纳万名僧人合施善事,称做万善。万南村的汤帝庙既供奉成汤大帝,又供奉三国关帝。赵庄村的翠筠观是一处规模宏大的道教场所。大郎寨村的伊斯兰教寺是大郎寨村伊斯兰活动场所。廉坡村的野仙庙,供奉野仙、观音、关公等。山王庄村的结义庙和玉帝庙,分别供奉三国刘备、关羽、张飞和玉皇大帝。另外,盆窑村北的水峪寺、新店南大寺、马鞍山的关帝庙、大郎寨的牛王庙、马庄的关帝庙等,在明、清及民国以前时期都曾名闻覃怀大地。

行政区域

辖17个村委会:山王庄村、前陈庄村、张坡村、廉坡村、郭家庄村、赵家庄村、新店村、磨王庄村、大郎寨村、杨庄村、闫斜村、马庄村、张家庄村、万南村、万中村、万北村、盆窑村。

名优土产

宜人的自然环境,便利的水利设施,为山王庄镇发展农林特色产业提供了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条件。历史上,“四大怀药”中的极品山药“郎山药”就出自山王庄镇的大郎寨村,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郎山药”被指定为皇室贡品,出口山药均以“怀郎”标名,曾销欧美及东南亚诸国。1914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商品博览会”上展出受到各国的赞扬,美国市场称之为“华药”。山王庄镇是覃怀特产“怀庆三辣”烟、姜、蒜的独家产区,据传有1600多年栽培历史,曾被称为“皇封贡品”,与四大怀药享有同等声誉,盛销于河南、山西、陕西、新疆、内蒙等省市自治区,是上好的调味品。山王庄镇的盆窑村是中国著名的黑陶之乡,有史以来盆窑黑陶一度与山东日照、陕西秦塬、河北馆陶并称中国四大黑陶生产中心。山王庄镇历史上盛产竹子,这里的竹林与丹河东岸博爱县部分乡镇的竹林并称为丹沁竹林,为华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竹林区,其竹编工艺名扬豫晋等省区。

经济发展

《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努力形成焦作山水、太极拳、四大怀药和以朱载堉为代表的历史名人四大文化产业品牌”的目标中,山王庄镇几乎囊括了四大文化品牌中的精华资源,随手掂来的任何一个文化元素,不是世界级的,就是国字号的,跟这里相关的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所占据的地位举足轻重的,其得失成败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改变和影响着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与命运。山王庄全镇总面积仅18.43平方公里,其乡镇规模在焦作市所辖58个乡镇中几近最小,而其覃怀文化底蕴级别之重、密度之高、品位之精、影响之远使得其它乡镇难以及其项背,即使在全国也及其罕见。该镇充分发挥地理、交通、资源优势,坚持深层次开发农业,高起点发展工业,大规模推进第三产业,大力建设乡镇区域经济,取得了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丰硕成果。2001年实现乡村经济总收入76000万元,年末居民储蓄余额13700万元,粮食总产量7670吨。乡镇企业发展迅速。集体、联合体、个体、股份制、“三资”企业多头并进,形成了机械、化工、电子、橡胶、造纸、煤炭运销等六大支柱产业,主要产品有替代进口的牛皮箱板纸,外贸免检的国标纸箱、高强度瓦楞纸。城镇建设初具规模。镇区面积2.4平方公里,镇区人口9000多人,非农从业人员4000多人,“三产”比重占全镇总产值的50%以上,人均收入达5000多元。全镇17个行政村的主要街道和居民住宅进行了大规模规划建设,已全部实现小康,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