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南省电子地图 >
邵阳市地图
邵阳市相关地区地图:

邵阳历史

邵阳市,史称“宝庆”,资江与邵水交汇穿城而过,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古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栖息屯居。春秋末期楚国大夫白善在此筑城,称白公城,属楚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邵阳属长沙郡,东汉末属零陵郡。三国初属蜀,后入吴。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26年),分零陵北部为昭陵郡,郡治设今邵阳市。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司马炎平定东吴,为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昭陵为邵陵。移郡治于资江北岸。唐代设邵州,与邵阳县在今城区同城而治。宋崇宁五年(1106),分邵州西部置武冈军。南宋理宗赵均作太子时,曾被封为邵州防御使。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理宗登极,用年号命名曾领防御使的封地,升邵州为宝庆府,宝庆之名始于此。元代设宝庆、武冈2府。明初设宝庆、武冈2府,后降武冈为州。中华民国2年(1913年),废宝庆府,设宝庆县,境内各县隶湘江道;民国11年直隶于省。民国17年,宝庆县复名邵阳县。民国26年,在邵阳县城设置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设置湖南省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同时建立邵阳市,隶邵阳县。11月,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更名为行政专员公署。翌年7月,邵阳市升格为县级市。1955年4月,邵阳区行政专员公署更名为邵阳专员公署。1968年2月,邵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邵阳专区改称邵阳地区。1977年7月,邵阳市升格为省辖市,仍由中共邵阳地委、地区革委会代管;10月,分邵阳地区东北部置涟源地区。1980年元月,邵阳市由省直隶。1986年元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邵阳地区建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1994年3月,撤销武冈县建制,设置武冈市,武冈市由邵阳市代管。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全市共辖8县1市3区。全市有199个乡镇,80个乡级镇,5819个行政村。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25人,较全省平均密度高出38人。中、东部人口稠密,西南部山区人口稀疏。

生物资源

邵阳位于南岭山脉、雪峰山脉与云贵高原余脉三大植物区系交会地带,是湖南四大林区之一。1990年,全市林地面积为1588.89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达284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42.7%。其中绥宁县活立木蓄积量1050万立方米,人均32.94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7.7%,均居全省各县之首,有“神奇的绿洲”之誉。植物种类繁多,珍稀树种丰富。邵阳市植物种类多达2826种,分属245科,792属,其中被子植物105科372属1659种,裸子植物8科33属67种,自然分布和引进栽培的木本植物115科409属1726种,用材林树种210种,以杉木、马尾松和阔叶用材林为大宗。经济林树种432种,楠竹、油茶、油桐、漆树、板栗、乌桕、白蜡树、山苍子树等成片分布。受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有60种;其中一级保护的银杉,二级保护的资源冷杉、银杏、钟萼木(伯乐树)、连香树、鹅掌楸、香果树、水青树、篦子三尖杉、马蹄参、伞花木、杜仲、福建柏、水松、金钱松、白豆杉等,系全国植物区系之精华。除马尾松、杉、樟、泡桐等常见树种外,还有不少古老珍稀树种,如“活化石”银杏、“林海珍珠”银杉及珙桐,木杉、冷杉、钟尊木、连香树、兰果树、银鹊树,中华五加等数十种孑遗植物,国外早已绝灭,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世界珍稀树种,近年来,在新宁县境内还发现了在经典中从未记载过的新宁唇柱苣苔,宽脉唇柱苣苔,崀山唇柱苣苔,新宁毛莨等十几种植物新种及数百种药用植物,植物学家称这一地区为国内外罕见的植物新种密集区。城步沙角洞的银杉群落,新宁、城步的资源冷杉群落,绥宁黄桑的长苞铁杉群落,是研究江南地域古生物学的活标本。已先后建立绥宁黄桑、武冈云山、新宁舜皇山和紫云、万峰山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一批县级自然保护区。经济林木主要有茶树、油茶、油桐和柑桔等果木林。长期以来,境内除盛产木材、楠竹、茶油、桐油、生漆等大宗林产品外,松脂、玉兰片、白蜡、五倍子、山苍子油、棕片、竹麻等林副产品行销省内外。茂密的森林是野生动物良好的栖息环境和繁衍场所,境内有野生脊椎动物397种,分属5纲,33目,102科。受国家一、二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金钱豹、云豹、华南虎、水鹿、黄腹角雉、红腹锦鸡、鼋、大鲵等36种。境内不仅有莽莽林海,而且有茫茫草山。草山草场有114.04万亩,连片分布10万亩以上的有城步南山、十万古田和新宁黄金3处,1^-10万亩的有56处。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南境是江南有名的山地草原区,其中八十里大南山,总面积23万亩,已建设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现代化山地牧场,是全省的种畜牧草良种繁育基地和奶肉牛商品基地。

行政区划

邵阳市位于湘中偏西南,资江上游。截至2010年12月31日,邵阳市辖3个市辖区、7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双清区面积137平方千米,人口27万。邮政编码422001。区人民政府驻汽车站街道建设路。大祥区面积215平方千米,人口31万。邮政编码422000。区人民政府驻城南乡敏州路。北塔区面积84平方千米,人口9万。邮政编码422001。区人民政府驻状元洲街道江北大道资州。武冈市面积1532平方千米,人口78万。邮政编码422400。市人民政府驻迎春亭街道。邵东县面积1776平方千米,人口126万。邮政编码422800。县人民政府驻两市镇。邵阳县面积1997平方千米,人口100万。邮政编码422100。县人民政府驻塘渡口镇。新邵县面积1763平方千米,人口76万。邮政编码422900。县人民政府驻酿溪镇。隆回县面积2871平方千米,人口116万。邮政编码422200。县人民政府驻桃洪镇。洞口县面积2184平方千米,人口83万。邮政编码422300。县人民政府驻洞口镇。绥宁县面积2899平方千米,人口36万。邮政编码422600。县人民政府驻长铺镇。新宁县面积2751平方千米,人口61万。邮政编码422700。县人民政府驻金石镇。城步苗族自治县面积2620平方千米人口27万。邮政编码422500。县人民政府驻儒林镇。邵阳市面积20829平方千米,人口770万。

人口民族

邵阳历史悠久,已发现的古人类聚落遗址出土文物表明,境内先民的活动屯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唐代,邵州出现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唐贞观十三年(639),邵州所辖邵阳、武冈两县只有2856户、13583人,至天宝元年(742),邵州人口发展到17073户、71644人。100余年间,人口增加4.27倍。宋崇宁元年(1102),邵州辖邵阳、新化、武冈3县共98861户、21.816万人。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宝庆路(辖邵阳、新化县)、武冈路(辖武冈、新宁、绥宁县)共14.9516户、48.2968万人。自明中叶至清初,人口流向是“湖广填四川”,宝庆府居民大量迁往四川等地。明万历六年(1578),宝庆府辖邵阳、新化、武冈、新宁、城步5州县,降为20638户,22.1207万人。清代,朝廷奖励垦荒,并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税”的法令,民间隐蔽人口减少;加之明末清初红薯传入境内,人们饥饿状况有所改变,宝庆人口出现第二次增长高峰。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至清末民初,增内邵阳、武冈、绥宁、城步、新宁5县,人口从143.87万人增加为271.91万人,近100年时间,人口差不多翻了一番。1991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邵阳市总人口为689.68万人,居全省14个地、州、市之首位。邵阳市现有人口约725万,其中农业人口602万占83%以上,非农业人口123万,男性388.29万,女性331.71万。人口密度大约为每平方千米335人。邵阳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汉族占94.06%,除汉族外,有39个少数民族,人口达39.3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94%。世居邵阳的苗、瑶、回、侗4个少数民族,人口均在万人以上。其中苗族有30.6825万人,瑶族31665人;回族29126人,侗族22203人。其他35个少数民族,人口在500人以上的有土家族、壮族、仫佬族;100人以上的有满族、布依族、拉祜族、黎族、彝族、白族;10以上的佤族、哈尼族、傣族、水族、高山族、蒙古族、藏族、布郎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傈僳族;1人以上的有毛南族、仡佬族、畲族、普米族、基诺族、景颇族、撒拉族、保安族、哈萨克族、纳西族、锡伯族、阿昌族、怒族、京族、俄罗斯族。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城步、新宁、绥宁、武冈市、洞口、隆回等县,建国后,邵阳市在党的民族区域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成立了一个民族自治县一城步苗族自治县,全市共有25个民族乡,其中苗族乡8个,瑶族乡7个,侗族乡2个,回族乡1个,苗族侗族乡4个,侗族苗族乡2个,苗族瑶族乡1个。

邵阳名人

蔡锷: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1916年11月8日逝世,终年三十四岁。北京政府拨款二万元,举行国葬,追赠他为上将军,定12月25日为云南起义纪念日。其遗体,安葬在长沙岳麓山上。蔡锷遗著有《蔡松坡先生遗集》、《松坡军中遗墨》以及《蔡锷集》。
石醉六:石醉六,(1880-1948)(又名石陶钧),邵阳和安乡大树村(现新邵县潭府乡大树村)。和蔡锷将军同为梁启超的学生、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曾任任职为广西讲武堂学生队长兼战术教官(是李宗仁、白崇禧的老师)、护国军参谋长、辛亥元勋黄兴秘书、黄埔军校长沙分校校长、国民政府参军、他不仅仅是个军人,而且是一个志存高远的诗人和学者,特别是一个思想家,一个哲学家。他是一个诗人可以从他出版的诗集,如《武冈集》,《危城集》和《庐山集》可以了然,至于思想家、哲学家大多有些人只听说他在写一本名为《一论》的书。
魏源:魏源(1794-1857)隆回县金滩(今名金潭,属司门前镇)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名远达,字默深,号良图,晚年法名承贯,其著述甚丰,除《圣武记》、《海国图志》、《默觚》、《元史新编》外、还有《净四土经》、《古微堂诗文集》、《书古微》、《诗古微》、《公羊古微》、《曾子发微》、《子思子发微》、《高子学谱》、《孝经集传》、《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学古经》、《大学发微》、《两汉古文家法考》《论学文选》、《明代兵食二政录》、《春秋繁露注》、《老子》、《默子》、《孙子》、《吴子》等若干卷,并协助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
廖耀湘:廖耀湘,国民党将领,爱国民主人士,湖南邵阳北乡酿溪镇(今新邵县县城)人。曾任蒋介石“五大王牌军”之一的第六军军长。黄埔学校第六期毕业,后留学法国,回国后参加南京保卫战,1940年同杜聿明率领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日,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48年10月辽西大会战后,廖耀湘战败被俘,后于1961年12月作为特赫战犯被释放。文革期间受迫害致死。
吕振羽:吕振羽(1900-1980)男,湖南省武冈(今属邵阳县)人。撰写了大量史学理论建设的论文,辑入《史学研究论文集》、《史论集》、《吕振羽史论选集》
袁国平:袁国平(1906一1941),湖南宝庆(今邵东)人。原名袁幻成,又名袁裕,字醉涵,笔名最寒。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0月,入黄埔军校第4期政治大队学习。积极参加了“青年军人联合会”同右派的斗争。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左翼宣传队队长,随军北伐。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后转移至海陆丰地区坚持斗争,任工农革命军第4师党代表。1929年11月,任工农红军第5军政治部主任。1930年6月,任工农红军第3军团政治部主任。同年8月,任工农红军第8军政治委员。1933年1月起,先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军第1方面军政治部代主任。参加中央苏区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两次入闽作战。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政治部主任,工农红军学校政治委员,抗日红军大学第2分校政治委员,教导师政治委员,中共陇东特委书记兼八路军驻陇东办事处主任等职。1938年3月,袁国平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1941年1月14日,袁国平在皖南事变中身中四弹牺牲。
匡互生:匡互生(1891-1933),字人俊,号务逊,又号日休,湖南邵阳人。辛亥革命时,他持枪攻打巡抚衙门;五四运动时,他立下遗嘱,身先士卒,火烧赵家楼;湖南护法时,携着炸弹,誓与张敬尧拼个死活;为“改造社会、改造人性”,他献身教育事业,终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死时年仅42岁。
贺渌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贺绿汀一直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并且先后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分会主席等。为办好音乐院校、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与社会活动之余,他仍坚持音乐创作。从1949年起,他参加了歌剧《长征》的创作,并作有大合唱《十三陵水库》、无伴奏合唱《我们心上开了一朵玫瑰花》、独唱《牧歌》、民歌编曲《绣出山河一片春》、电影歌曲《不渡黄河誓不休》,群众歌曲《英雄的五月》等。1999年4月27日二十时十五分,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在上海逝世,享年九十六岁。他给中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作品将永远传唱在中华大地。其主要音乐作品有《天涯歌女》、《四季歌》、《游击队之歌》、《嘉陵江上》、《牧童短笛》等,管弦乐《森吉德玛》、《晚会》等。
陈西川:陈西川(1929.12-)湖南邵阳市人,当过兵。1952年--1958年先后在鲁迅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结业后分配到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任教,文革前夕回到家乡在邵阳市群艺馆从事群众美术辅导工作,培养美术人才直至今日。先后受到中央、省、市电视台、报刊专题报导和表彰。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邵阳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作品有《选我们的称心人》、《晚风》、《善良的主人客人多》等。
李自健:李自健,1954年生,邵阳市城区人。1972年完成第一幅油画创作,参加湖南省美展。1978年考入广州美院油画系。198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分配至长沙市艺术馆工作。曾任湖南青年美术家协会执行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8年考取美国麻省艺术学院研究生。后定居美国洛杉矶,现为美洛杉矶DESLHGALLERY画廊专职画家、国际佛光会艺术发展委员会副主任。
尹仲容:尹仲容(1903—1963),台湾“国民党政府经济部长”。被台湾工商界称为“中国的欧哈特”、“台湾经济之父”、“台湾工业化之父”。
蒋廷黻:蒋廷黻(1895-1965),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1895年出生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今属邵东县)楮塘铺(据《蒋廷黻回忆录》,今属廉桥镇)一个中等农家。幼年读私塾,接受旧式教育。10岁人长沙明德小学,次年改入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创办的益智学堂,开始学习英文。1912年,适值辛亥革命爆发,蒋廷黻只身留美,先是入密苏里州派克学堂接受中等教育,3年毕业,转学俄亥俄州奥伯林学院主修历史,获文学学士学位。之后,他曾应基督教青年会之征赴法国为华工服务。1919年夏,复返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专攻历史。当时该校历史系人才鼎盛,教授都是第一流学者,最露头角的是海斯教授,蒋廷黻跟从其研究,1923年获博士学位。同年,蒋廷黻回国担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后任历史系主任并兼文科主任,讲授过西史大纲、欧洲近代史、法兰西革命史、欧洲势力扩充史等课程并开始从事中国近代外交史的研究。1929年,转人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1935年,出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1936—1938年,奉派驻苏俄大使。1944年,出任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中国代表及国民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署长。1947年,任国民党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57年,当选国民党中央研究院人文组院士。1961年冬,任国民党驻美大使。1965年退休,同年,殁于美国纽约市。
姚喆:姚喆(1906-1979)湖南省邵阳县人。一九二六年任乡农民协会主席。一九二八年参加平江起义。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八大队班长,五大队司务长、排长,第三师特务连连长,红三军团特务团营长,第一师三团团长、师参谋长,瑞金保卫局总队部总队长,红三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红二十六军第七十八师参谋长,北路军参谋长,陕甘宁独立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师三五八旅参谋长,大青山支队参谋长,骑兵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绥察行政公署主任,塞北军分区司令员,绥蒙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八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绥远军区副司令员,第二十三兵团副司令员,总高级步拴学校第一副校长、校长,武汉军区副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李国杰:1943年5月生于湖南邵阳,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工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1985~1986年间在美国伊利诺依大学CSL实验室作博士后,研究计算机体系结构。1987年回到中国工作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89年被该所聘为研究员。1990年被国家科委选聘为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近十多年,主要致力于并行处理、计算机体系结构、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并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合著了4本英文专著。目前担任英文版计算机学报主编。几年来,主持研制成功了曙光1号并行计算机,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机曙光2000、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领导计算所研制成功龙芯CPU并主持科学院重大项目IPv6网络研究。其中,曙光1号获1994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199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曙光1000获得199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199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曙光2000和曙光3000分别获得2001年和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1年获得美国普度大学杰出校友奖。200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李国杰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所长、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学部主任、863信息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
兰晓龙:湖南邵阳人,1973年5月26日出生。1997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后进入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成为一名职业编剧。曾创作了话剧《红星照耀中国》,电视剧《石磊大夫》、《步兵团长》、《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经过部队的磨练和深入生活,兰晓龙倾心而作的《爱尔纳·突击》在2002年获得全军新剧目展演编剧一等奖。2005年2月话剧《爱尔纳·突击》获得老舍文学奖、曹禺戏剧奖。作为老舍文学奖的重要奖项,戏剧剧本优秀奖是与长篇小说优秀奖和中篇小说优秀奖并列的奖项,此话剧讲述了农家子弟许三多成长为军营中优秀侦察兵的故事。由战友话剧团在全国演出,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2004年《士兵》出版,这是《士兵突击》的原著,结尾部分是爱沙尼亚世界特种兵的竞赛。2007年2月,《士兵突击》书出版。
火红:湖南邵阳人,成名于广州的实力派歌手,曾以一曲《流浪的孩子》红遍大江南北。2010年6月,大连市“第二届中国创意策划节”开幕,闭幕式嘉宾歌手。2010年7月,世博专刊“中国与海外”第七期风云人物。2010年9月10日,担任惠州“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成立八十周年纪念活动”爱心歌手。2011年2月17日(元宵节)火红担任中国小姐大赛深圳赛区总决赛主唱歌手。

历史沿革

邵阳以县治位于邵水之北得名。“邵”字本为“昭”,因晋代避司马昭讳改为“邵”。邵阳行政建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市境鸿古开启,历史代远年长。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栖息屯居。城步西岩上朝园、武冈邓元泰上头园、隆回高坪小坳、邵阳县塘田市水西、邵东牛马司天子坪等多处文化遗址的发掘,较为系统地勾勒出先民们筚路蓝缕开拓山林旷野的进程。周朝其地属荆州;春秋战国时期属楚,雄溪(今巫水)流域为南楚与百越相交之域。相传春秋鲁哀公时代(公元前494-477),楚王族白公善在今市西区地带筑城防守,人称白公城。秦代,今市境分属长沙郡及黔中郡地。西汉初,始设昭陵县,属于长沙国零陵郡。县治设今市西区,为境内有县级建制之始。三国初属汉。222年地属东吴,226年吴国置昭陵郡,隶荆洲。辖昭陵县、昭阳县、夫夷县、都梁县、高平县、新城县六县。其后在资江流域,相继建立都梁、夫夷、昭阳3个侯国。吴宝鼎元年(266),分零陵郡北部都尉置昭陵郡,治今市西区,境内建郡自此开始。西晋太康元年(280),武帝司马炎因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昭陵郡为邵陵郡,改昭陵县、昭阳县为邵陵县、邵阳县。“邵阳”之名由此始。移郡治于资江北岸北塔湾。并把新城县并入邵阳县,分都梁为武冈县、建兴县、都梁县,加上邵陵、邵阳、夫夷、高平,于是邵陵郡所辖增为7个,改隶湘州。后相继被改为建州(隋末)、南梁州(唐初)、邵州(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和敏州。境内西南部巫水流域,自汉至隋为“无阳五溪蛮”地,先后属镡城、舞阳、龙标县。隋废邵陵郡,一域之内单立邵阳一县。唐代设邵州,辖邵阳、武冈2县。武冈县治今城步儒林镇;邵州与邵阳县自此在今市西区同城而治,历千余年。宋初,武冈县治从城步儒林镇移今武冈城。崇宁五年(1106),置武冈军。南宋理宗赵昀当太子时,曾封为邵州防御使,他做皇帝后年号“宝庆”(1225年),就把邵州升为宝庆府,用以纪念自己的潜龙之地,所以邵阳又有“宝庆”之称。宝庆之名沿袭700余年。元代设宝庆、武冈2路。明初设宝庆、武冈2府,后降武冈为州,宝庆府领武冈、邵阳、新化、城步、新宁1州4县,经清代沿袭至中华民国初年。民国2年(1913),废宝庆府,设宝庆县,境内各县隶湘江道;民国11年废道制,各县直隶于邵阳市。民国17年,宝庆县复名邵阳县。民国26年(1937),邵阳市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邵阳,辖邵阳、武冈、城步、新化、新宁5县。民国36年坼邵阳县增设隆回县。辛亥革命时成立湖南军政府宝庆分府。1938年至1949年属邵阳市第六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3日成立邵阳市临时政府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并成立邵阳市,隶邵阳县。1950年7月12日明确为县级市,11月更名为邵阳市人民政府邵阳区行政专员公署,辖邵阳、新化、武冈、城步、新宁、隆回6县。翌年7月,邵阳市升格为专辖市。1952年,境内分置新邵、邵东、洞口3县,并划益阳专区湘乡、双峰、涟源3县隶邵阳专区,共辖12县1市。1955年4月,邵阳区行政专员公署更名为邵阳专员公署。1956年11月,撤销城步县,设置城步苗族自治县。1958年增领绥宁县,邵阳专区共辖14个县(市):邵阳市和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武冈、城步、新宁、绥宁、新化、涟源、双峰、湘乡县。1965年,湘乡县划隶湘潭专区。1968年2月,邵阳专区改称邵阳地区。1977年,邵阳地区一分为三:7月28日,邵阳市升格为省辖市,仍由邵阳地区代管;10月,分置涟源地区(今娄底地区),邵阳地区仅辖邵阳、隆回、洞口、武冈、绥宁、城步、新宁7县。1980年元月,邵阳市由省直隶,辖东、西、桥头和郊区4区;1983年又增领邵东、新邵、洞口、隆回、绥宁、城步、武冈、新宁、邵阳9县和东、西、桥头、郊区4区。198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实行市管县,撤销邵阳地区建制,邵阳市便成为全省范围最大的市。1987年桥头区并入东区。1994年3月,撤销武冈县建制,设置武冈市,武冈市由邵阳市代管。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全市共辖8县1市3区,包括邵阳县、邵东县、新邵县、隆回县、武冈市、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县和北塔区、大祥区、双清区。全市有199个乡镇,80个乡级镇,5819个行政村。

地方戏剧

邵阳流传最广的地方戏剧为祁剧。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深受祁剧影响。祁剧是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它又称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祁阳戏”,清末又名“楚南戏”,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祁剧广泛流行于湖南省的祁阳、衡阳、邵阳、永州、郴州、怀化等地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州、桂林、平乐、柳州和赣南、粤北、闽西一带。祁剧兼有高腔、昆腔、弹腔3种声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形成永河、宝河两大流派,其舞台语言均统一使用祁阳话。形成了“祁阳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