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蒙古电子地图 > 包头市地图 >
石拐区地图
石拐区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煤总领储量为7.2亿吨,工业储量为3.4亿吨。煤种为汽,肥、焦、瘦及弱粘结煤。煤质为中高灰,低硫、低磷。此外还有;硬质耐火粘土、石灰石、白云岩、油页岩,石英,石棉。云母、冰洲石、铌、袒等矿.
动物资源:狐狸,青羊、野兔、石鸡、松鼠、腹蛇、山鹰、鹞子等。主要野生植物有:针松、侧柏、柞、桑、山杏、山黄芪,甘草、地黄、远志、黄芩、百合、狼毒、麻黄、蝎子、蟾蜍等。

地形地貌

石拐区位于阴山山脉大青山腹地,属山丘地带,四面环山,中部为沟壑相间的黄土山丘。境内最高山峰海拔1856米,最低点1150米。地势北缓南陡,地域狭长。

自然资源

本辖区内的矿产资源有:煤炭探明储量7.2亿吨,工业可采储量3.4亿吨,煤种齐全,煤质优良、低磷、高热的汽、肥、焦、瘦等不同类型的优质工业煤。除此以外,还有石灰石、硬质粘土、白云岩、油页岩、石英、石棉、云母、冰洲石、铌、钽等。动、植物有:狐狸、青羊、野兔、石鸡、松鼠、腹蛇、山鹰、鹞子、针松侧柏、柞、桑、山杏、山黄芪、甘草、柴胡、秦艽、百合、地黄、远志、黄芩、狼毒、麻黄和各种灌木等。

气候情况

石拐区属温带大陆干燥气候。气候特征冬长而寒,夏短而热,降水集中,小气候为迎风多雨区,全年降水量375.7毫米,为包头市多雨区。四季温差明显,昼夜沮差大,干旱少雨。春末夏初,受风沙影响。夏短炎热,受东南季风影响。秋季凉爽,雨后浓雾。冬长寒冷,受西北季风影响。日照长,无霜期短。气温:年平均气温5.2℃。7月气温较高,平均27.8℃,1月气温较低,平均-13.5℃。极端最高温36.8℃(1989年7月25日),极端最低温-33.0℃。生长期:全年日照3077小时。年平均生长期206天。年平均无霜期270天。年日均气温0℃以上的时间为249天。降水量;年干均降雨375.7毫米,8月降雨为394毫米。全年降雨日61~70天。暴雨持续时间,年均15小时,最长54小时,最短2小时,极端暴雨日最大量24.2毫米11.0分钟(1971年7月23日)。年平均降雪38.3厘米,极端降雪年最大量94厘米,极端降雪年最小量13厘米,全年降雪日7~19天。
水文石拐区境内河流属季节性河流,大多数为干涸河沟,平时无水,大雨后山洪暴发。主要河沟有:石拐西沟,雨季最大洪流量约900立方米/秒;五当召沟,区境内大发窑以上为干沟,以下有细流,雨季最大洪流量约1200立方米/秒,后五当沟,郊区西圪堵以上为干沟,以下有细流,雨季最大洪流量约500立方米/秒;李家沟,雨季最大洪流量约800立方米/秒。全区各河(沟)的洪水都汇入五当沟而南流出沙尔沁,注入黄河。年均洪流量800立方米/秒,最大1200立方米/秒,最小500立方米/秒。极端最大洪流量2000立方米/秒(1958年7月)。

地理位置

石拐区位于内蒙古阴山山脉大青山腹地,地处东经110°14′~110°28′,北纬40°37′~40°45′,东与武川县相邻,南与土右旗隔山而居,西与九原区相连,北与固阳县相接。

旅游资源

五当召:石拐区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待开发。全国三大藏传佛教寺庙之一的“五当召”,乾隆饮笔御赐“广觉寺”,是包头市的重要旅游区。驱车前往22公里的里程,便进入这片大青山深处的净地。在这里旅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茂密的苍松,翠柏和潺潺的溪流,松涛泉的沁人心脾,进入殿区便见一座座雄宏的藏式建筑伫立山间,古松、古刹、经轮、法器透着威严和神密,锦绣的山川和络驿的游人、精美的商阜构成独特的风景线。在这雄伟的大殿内有彩画维妙的壁画、栩栩栩如生的铜塑镏金大佛、虔诚的信徒焚香颂经、顶礼摸拜。若在这里驻足,炒米奶茶、手扒肉的甘美、醇芳和蒙古族特有的热情礼仪会让你留恋。
敖包山:敖包山(当地人称之为脑包山)属蒙汉合名,敖包是蒙古语,山是汉语,因山顶有一敖包而得名,是有待开发的绝好的去处。沿五当召的河川北上约4华时,随着河谷的升高,山间便出现了茂盛的原始森林,敖包山脚下森林茂密、百鸟欢唱、山花遍地,在陡峭的山崖之上便是敖包山顶峰、如果在这里建缆车索道登峰远航五当沟及周边权落河道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马鞍山:马鞍山因其形似马鞍而得名,是石拐地区的最高峰,海拨1856米,马鞍山下森林茂密,山峦起伏,登峰远航,蜿蜒的黄河和土默川的绿浪收入眼底。收目鸟瞰,一览众山,层恋叠翠,大青山如一条巨龙腾海起波,“石浪”滚滚。马鞍山是石拐出山的原始通道,经此可直抵山前沙尔沁、东园,是旧时山前北上经商的重要通道。在这里河谷幽深,狭窄,两岸为刀劈绝壁,山峰隽秀,平日水滚哗哗如乐,鸟鸣山静。夏秀洪水经过,整个山川隆隆作响,地动山摇,这马鞍山不但山色峻美,而且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
六道沟冰洞:在石拐李家沟深处六道沟的冰洞,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盛夏,洞外处处烈日炎炎,树木茂盛,花繁叶茂,而进入洞中却是寒气逼人,景气全无,坚硬厚实的冰层晶莹剔透,是包头市境内少有的消暑佳境。
赵长城:战国时代赵国所筑的长城。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为赵烈侯(名籍),是晋大夫衰的后代,和魏、韩一起,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赵为诸侯。建都晋阳(今山西省太原西南)。前386年迁都邯郸(今属河北省)。疆域拥有今山西省中部、陕西省东北角、河北省西南部。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战争连年不断,加之赵国北方的东胡族势力逐强大,控制了赵、秦、燕三国边境地带。为了保卫边境的安全,赵国于肃侯在位时代开始修筑长城。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肃侯"十七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肃侯十七年为公元前333年,是年赵国因对魏、齐两国联合互尊为王一事不满,派军攻魏,包围魏北部军事重镇(河南内黄西),久攻不下,被迫撤军。为防御魏、齐两国的报复,赵在南、北边境、漳水和滏水之间修筑一道长城。漳水、滏水在今河北、河南省交界之地,从赵敬侯四年到肃侯十七年这五十一年间,赵、魏之间大小战争达13次之多,赵败了九次。这十三次战争都发生在漳水北岸,所以赵选择此处修筑长城,其目的是非常明显的。这道长城在今河北磁县、临漳,内蒙古包头一带(图片所绘的是包头一带的赵长城),至今尚有遗迹可寻。除肃侯时所筑长城之外,赵武灵王在位时也筑了一道长城。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继承王位之后,为了富国强兵,进行一系列改革,"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按《史记。赵世家》所说,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攻打中山国,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二十七年(前299)武灵王把王位传给儿子,自号主父,身穿胡服,带领将士从云中、就原向南攻秦地。据此推断,赵武灵王筑长城的时间当在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前299年。这道长城的走向分南北两列,北列西起高阙,即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沿阴山南麓东去,经五原、固阳县北境,至呼和浩特西北大青山北麓:南列西起乌拉特前旗黄河东岸,傍大青山南麓逶迤东去,经包头、呼和浩特、卓资北境,向南折入察右前旗。经历200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这条赵国北部长城只保存下局部遗迹,而以在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脚下的这段较为清楚。这段赵长城大部分是用土夯筑的,在一些土壤不多的山谷口多是用石块垒砌的。呼和浩特市西北方的乌素图召后面保存的一段长城,残高3米左右,虽还不是保存最好地段,但以其交通方便,在游览召庙之后就可登临赵长城,东西瞭望犹如长缨缚住阴山,远处茫茫苍苍,壮丽景色尽收眼底。据考古专家鉴定,这是我国赵长城保存最为完整的段落。此外,固阳县、达茂旗境内还有汉长城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