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省电子地图 > 信阳市地图 >
浉河区地图
浉河区相关地区地图:

龙头企业

伴随着宏观经济的走势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浉河区非公有制经济在近几年发展迅猛。区委、区政府因势利导,于2003年出台了《关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民营企业投资给予优惠政策,对经营生产环境进行整顿,对重点非公有制企业挂牌保护,充分启动民间投资。五年来,共落实招商引资项目216个,引进区外资金11.05亿元。目前,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年营业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已达182家,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达22家,涌现出西亚超市、信电集团、浪漫实业、广大水产等一批非公有制骨干企业群体。截止2004年5月,全区非公有制经济总量达18699家,从业人员55217人,完成增加值44624万元。浉河区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现有244所学校,中学的教育质量在全市排在首位,小学的素质教育成绩斐然。现有区属各类医疗机构18家,专科特色医院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先后完成了胜利路、新建街、民权集贸城、中山南路等一批旧城改造项目,老城区旧貌换新颜,新城区开发日新月异。横贯城区的浉河,已初步建成河水清涟、两岸碧绿、园林景点交相辉映的带状公园,发展环境更加优越,居住环境更加舒适。

交通运输

浉河区北接中原,南依荆楚,地处东西部经济结合带,承启东西,纵贯南北,区位交通优势十分明显,在西部大开发中占据“桥头堡”的战略地位。距武汉天河机场仅一个多小时车程。浉河区交通发达,通讯便捷。京广铁路和宁西铁路、107国道和312国道在区内形成“双十字”交汇,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武汉天河机场1个多小时车程,淮河航运可通达豫、皖、沪、苏四省市。两纵一横光缆在此交织,架起了与世界各地沟通联络的桥梁。如此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通讯网络在省会以下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

自然地理

浉河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呈西南高、东北低的缓倾地形,西部和南部分别是桐柏山和大别山,东部、北部为淮河冲积形成的平原,最高海拔906米,最低海拔54米。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年平均降雨量1194毫米。年平均气温15.1℃,极端最高气温40.9℃,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0℃,无霜期221天,相对湿度76%。境内南、北植物荟萃,物种繁多,森林覆盖率达到58.5%。正因为如此,信阳市被列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市,浉河区也成为全市生态建设的排头兵。

农业发展

浉河区位居大别山北麓、淮河上游,处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森林覆盖率高达85%,气候温和宜人,自然环境优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区南的“云中公园”鸡公山,三伏盛夏“午前如春,午后如秋,夜如初冬”,山上有欧美20多个国家在上世纪初建造的300余幢风格迥异的别墅,与北戴河、庐山、莫干山并称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西郊的南湾湖风景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距市中心仅10多公里,交通便利,湖面碧波荡漾,洲岛星罗棋布,游船如织,渔舟唱晚,令人流连忘返,被誉为“中原千岛湖”;近年兴起的茶园农家旅游,处于西郊空气清新、风光秀丽的山地丘陵,亲朋好友采茗品茶,尽享山水之乐。城区内数家星级宾馆环境幽雅、设施齐全、服务上乘,能为游客提供舒适安逸的休闲空间。信阳毛尖、信阳板栗、百合等一批农产品资源丰富,不仅在全市首屈一指,在全省、全国也有重要影响;非金属矿品位高、储量大,也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浉河区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兼顾各种副产业。
信阳毛尖:浉河区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的主产地,以“五云”、“两潭”、“一寨”为代表的毛尖茶,在宋朝被大文豪苏东坡誉为“淮南茶信阳第一”。这里属绿茶北纬边际区,全年降雨量为1134.7毫米,平均气温15.1摄氏度,土质疏松,墒情良好,温差适中,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发育。茶农多选择300─800米的深山区种茶,正所谓“云雾山中出好茶”。信阳毛尖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90年在全国绿茶评比中荣获国家金奖,1998年在杭州举办的首届国际茶博览会上又与西湖龙井、福建大红袍并获金奖。浉河港乡,谭家河乡,董家河乡已发展成为茶叶生产专业乡,这些地方出产的茶叶成为信阳毛尖茶中的精品,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客商前来购买,年产值近亿元。
粮食产区:浉河区山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70%以上,最高海拔906米,最低海拔54米,水清水秀,物产丰富。区委、区政府立足特色山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新发展优质板栗2000亩,完成杂果造林5000亩,发展豇豆20000亩,草莓8000亩,蔬菜3000亩,形成了东双河、柳林的板栗,游河、吴家店的干豇豆,十三里桥的草莓,湖东、双井的蔬菜,谭家河的食用菌等块状特色经济,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河区现已成为全省板栗生产的重要基地,板栗栽种面积达33万亩,年产量1920万公斤,分别占全省的1/8和1/4;五星乡的千亩蔬菜基地和游河乡的万亩豇豆基地被评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围绕特色农业的发展,全区大力培育五云集团、文新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拉长特色农业产业链条,走精加工、深加工的路子,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发展规划

长期以来,浉河区注重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多层次、全方位开放搞活。对在区内基础设施项目、非金属矿开发采用、工农业项目、旅游资源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等方面的投资者给予财政补贴,减免行政行业性收费,土地优惠等多方面优惠政策。2003年,精心组织参加了第三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武汉国际食品博览会、驻马店东西部乡企合作领导招商活动。全年共落实招商引资项目45个,实施重点项目83个,共完成投资10.6亿元,招商引资连创新高。大力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科技兴区和开放带动战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确定了瞄准“四区”(新型工业强区、商贸物流大区、特色农业名区、生态人居新区);规划“一带”(郊区20公里生态人居带);提升“两地”(老工业基地和特色农业基地);启动“三园”(平桥工业城2平方公里浉河园、工区路2平方公里新型工业园和金牛山物流经济园);引爆“多点”(15个重点企业和20个新项目)的工作思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突破。

经济发展

浉河区是原信阳市的中心城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市政府、市委于2009年迁至羊山新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工业发展:浉河区是久享盛誉的“鱼米之乡”和“物华天宝”之地。盛产甲鱼、鳝鱼、链鱼、南湾鱼等水产品,板栗、银杏、中华猕猴桃等果产品,水稻、小麦、百合、食用菌等农副产品,已形成西山15万亩优质茶叶、西南山区33万亩高产板栗、沿107国道蔬菜长廊、游河和吴家店豇豆生产基地、十三里桥草莓五大农业特色产业基地。信阳毛尖饮誉古今,名扬中外,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宋代苏东坡曾赞誉为“淮南茶信阳第一”。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88年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1990年获国家产品质量最高奖—国家产品质量金奖,荣登中国绿茶榜首;1999年获昆明国际博览会金奖。浉河区矿产资源丰富。辖区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30多种,淮河黄沙颗粒均匀,是一流的建筑材料,享有盛名的非金属矿珍珠岩、膨润土、沸石的储量和品位均居全国前列。浉河区是信阳市的老工业基地,形成了机械电子、医药化工、轻纺食品、建材四大体系,培植出活塞肖、生化剂药等一批名优产品。通过“两个置换”改制的河南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信阳银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已迸发出勃勃生机,重组的新世界海天集团豫南制药有限公司、信阳制药有限公司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涌现出了西亚超市、信电集团、浪漫实业、五云集团、广大水产、联华实业等一批非公有制骨干企业。
商贸:浉河区是信阳市的商贸中心。西亚、亚兴两大集团鼎立,人民商场、广州商场、上海商场等几大商场竞相角逐的市场竞争格局,增强了商业的辐射力。在郊乡,浉河港、董家河的茶叶市场,柳林、东双河的板栗市场,已成为豫鄂两省周边颇具影响力的农副产品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