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楼县地图
石楼县相关地区地图:
城市概况
城市性质:性质是对城市在一定区域内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的高度概况和表述。根据石楼县县城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经济地位,确定县城性质为: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小城镇。城市职能:规划期内要以发展空间整合和环境质量提升为重点,重组城镇空间结构,整合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城镇发展空间。积极改造城中村,建设居住小区,发展商贸、交通、教育、文化、金融、信息、等服务业提高城镇居民生活居住质量。重点协调对外交通与城镇发展的关系加强城镇组团之间联系主干道建设。
城市规模:县城人口规模,总体规划提出的城市人口概念是各项基础设施配置的依据和基础数字。规划中所预测的城市人口是指居住在或者相当于居住在城区内,享用和消耗城市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的人口总数。它不仅包含城区中的非农业人口数,还包括居住在城区范围内的农业人口数和暂住人日数。根据对现状城镇人口的调查分析以及镀石楼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方的要求,对全县人口的自然增长、机械增长及流动人口的变动趋势预测,预计城区2010年总人口为3.0万,其中旧城区1.5万人,新建新区人口1.5万人,2020年总人口为4.5万其中旧城区1.5万人,新建新区人口3.0万人。用地规模,现状县城建成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211.7公顷,人均建设用地为81.7平米,规划远期城市建设总用地为520.6公顷,人均建设用地为104.1平米。总体布局,规划形成一主两次三片区”布局结构,心一生”即北大街沿线以行政、商贸文娱为主的县城综合主中心;“两次”即西部新城中心和以新建街为主的旧城中心,其中西部新城以月亮湾为中心,以文化体育、生活居住和商贸为主,旧城中心以行政办公、商业服务为主三片区是指由屈产河和王村为界分割形成的=个居住片区,分别是城北区、城南区、城西区,其中城南区是以新建街为主、屈产河以南的旧城区:城北区是以北大街为主、屈产河以北的城北新区,城西区是以月亮湾为中心的西部新区。
文物古迹
石楼县文物古迹与革命遗址众多,有古遗址11处、古墓葬各处、古建筑33处、近现代革命史迹5处,纪念建筑1处、石刻及其他4处。其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8处,包括国保单位1处(兴东垣东岳庙),省保单位2处(殿山圣母庙、下河仁泉寺)。文物及遗址:石楼县出土文物之多之珍贵,为史学界所公认。在县境中部和西部发掘的新石器遗址3处,商代墓葬7处、周代墓葬和汉代遗址、宋代“漏泽园”各1处,还有零星出土文物,有陶器、陶棺、石器、国器、金器、表铜器、贝币、布币等近300件,这些文物大批调往国家和省、地博物馆,留县收藏的尚有67种,130件。最珍贵的文物为现存于国家博物馆的商代青铜酒器龙纹触一件,为全国孤品。
古建筑:石楼县古建筑遗存不多,但颇具特色。东岳庙:位于县城东北95公里处的龙交乡兴东垣村北垣上,是一座规模颇大的古庙宇建筑,为元代遗物。庙宇坐西向东,占地约2800平方米,大小殿宇共有28间。始建于金代,重建于明代,为传说中东岳大帝黄飞虎的行宫。殿内有情同治五年彩绘壁画,仍保持了金代建筑艺术的特色。殿山圣母庙与元代戏台:坐落在县城西南80华里的张家河村南的殿山塬上。庙址坐北向南,其元代戏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戏台建筑之一,是目前已知的元代戏台中最小的实例。戏台为单檐歇山顶,内顶为“八卦串顶”,梁架结构设计精巧,立柱斗拱承托屋檐。近年曾慕仿原样重新翻修。四照楼:是县城的古楼,矗立在县城内古楼街交接处。为明代木结构二层建筑,底部未做根基,仅用16根粗短木柱分四组支撑楼体,故有“无根楼”之称。郝氏大院:位于义碟镇西边一条山梁的前端和两侧山谷之间。系清代道光年间由特授奉直大夫、华州知府郝升荣奉敕命建造。整个建筑群随山起势、设计巧妙、布局严谨、雄伟凝重。各大小院落呈现“风凰展翅”的模式。其中作坊院,仝0孔窑洞,分设槽坊、粉坊、磨房弹花辫毡坊等,为偏远山区封建庄园建筑的一大特色。
革命史迹:石楼县还是革命老区。从三十年代开始就是红军兴起和活动的地,有伟人留下的足迹,有英雄诞生之地,有解放后修建的烈士亭、烈士墓、纪念馆,流传着动人的革命故事,是德育教育的好基地。其中位于县城的红军东征纪念馆占地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展示有红军东征盛事的历史照片、实物,和江泽民题写的“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纪念碑”。
旅游景点
红军红军东征纪念馆,位于石楼县城东郊的岔沟村,依山而建,周围苍松翠柏,景色怡人。红军是从这里走向抗日战场的,这里有辉煌的红军东征历史,红色旅游文化内涵丰富,是红色旅游的重要之地。红军东征纪念馆是为了纪念1936年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东渡黄河,建立抗日山西根据地的历史业绩而立,是省级规模的纪念馆。馆舍位于石楼县城,建筑面积1.1万平米,主体建筑占地1100平方米,分展厅与纪念碑两部分,整体建筑气势恢弘,造型优美,碑体直耸云天,型如一艘前进中的帆船,象征着红军精神永存。是一处省,地,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天下黄河第一湾,位于陕西清涧县玉家河镇舍峪里村和山西省石楼县辛关镇马家畔之间的黄河段,最佳观景点为山西省石楼县辛关镇马家畔。2005年4月,石楼县教育局郑化民同志发现此处景点,摄影并制成大图片,引起石楼县政府及吕梁市政府的重视,列入“十一·五”规划,着手旅游开发。前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华国锋于2007年6月欣然题词:黄河奇湾。山西电视台报道时称之为“万里黄河上最美丽的弯”,因此被中央4台采用作为长期固定画面。诗文“石楼”
石楼赋:王建田,石楼古地,源远流长。承华夏一脉,与黄河同源。续神州经络,延黄原川流。系仰韶龙山文化,秉三皇五帝厚泽。盘古开天辟地,峥嵘突兀,东现巍巍石楼山;禹凿河东龙门,大河奔流,西临滔滔黄河水。山峦绵延,南接永和群峰苍崖;叠峰竞险,北连中阳崇山峻岭。山环水阻,关雄隘险,曾为割据称雄要地;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尚属文化起源中心。纵观历史波澜,幽察沧桑巨变。文化历史悠久,文明亘古绵延。春秋称屈邑,西汉设土军;北魏置岭西,隋初改石楼;宋元明清时,俱属隰州城。晋献公封公子夷吾于屈,即石楼;汉高祖封武侯宣义侯土军,为此地;匈奴破乌桓于通天,即在石楼山;唐武德置州治,石楼领三县;明崇祯李自成据守石楼永宁关,1936年红军东征抗日途经赴前线。伟人毛泽东,东征点烽火,足迹印石楼。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河锁雪飞;感大河上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雪塬赋深情,千古沁园春。览石楼山岳形胜,风光旖旎;叹古今遗迹仙境,气象万千。四十里山,纵贯南北,山峦连绵。团圆山,携美好传说,千古流传。石楼山,毗连凤尾欲通天;屈产泉,流水潺潺入黄河。黄云霁雪,凤尾通天,千峰横空;团山叠霞,云崖雾谷,万壑纵地。翠金高峰,绿树参差黛色浓;屈产灵泉,春秋问病为圣水。二水环抱,古城束带呈雄风;双流合璧,凤凰展翅添锦绣。古八景,千年留恋曾醉人;新发现,众口一词惊奇观。叹自然,鬼斧神工,天下黄河第一湾;念伟业,千古不朽,红军东征纪念馆。更有那新考证,太公故里新论断。数文化遗产颇丰富,叹文物出土多珍贵。石器陶棺展示远古文明,青铜酒器尽现殷商繁荣。龙纹铜觥,华夏孤品,稀世珍宝;提梁卤壶,二次灌注,铸造典型;饕餮纹爵,青铜极品,国馆珍藏。东岳行宫,形制特殊,宋金稀有;元代戏台,吕梁唯一,全国之最。四照古楼,无根而建,精巧玲珑,早成县城象征;郝氏府地,奉敕而建,雄浑凝重,尽现庄园特色。屈邑多瑰宝,帅枣甲天下。隋唐为贡品,赞誉满九州。屈产之乘曰良马,海神驾雪自天降。穿壑破岭风雷动,宗元笔下有《晋问》。核桃杏仁健脑脾,小米杂粮益神智。河东煤海隐于地,原油燃气待开发。地灵育人杰,英才如星斗。褚不华官拜御史台,郑允中户部任尚书。郝升荣父子同为官,韩涌泉革命成烈士。人民难忘首任书记郝守质,毛主席接见战斗英雄王虎元;名誉三晋,剪纸艺人郭莲则;蜚声海内,文化名人推宋彬。仕宦名士江河涌潮,艺人墨客千古风流。数风流人物看今朝,喜科学发展兴伟业。新一届县委乘风破浪开新宇,六大建设辟出新天地。六大跨越目标宏伟绘蓝图,项目建设再创石楼新纪元。一手抓项目落地,脱贫种子要生根;一手抓农民增收,小康快马齐奔腾。君不见,公元二零零七年,屈产大地,千帆竞发,立产业,兴教育,扩大开放,选贤任能。上下同心同德,共谋快速发展。“双百双千”大会战,石楼令人刮目看。煤炭综合开发,着力打造新型工业园;小杂粮系列加工,农业产业建设谱新篇。输变电工程变历史,水库项目向未来。资金整合,扶贫移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街三桥”,城建丰碑,唱响新时代沁园春。投资上千万元,建街筑桥扩城。县城南北为一体,城乡上下共融合。域扩三倍,川流畅达。实古城幸事,乃百姓福祉。古今沧桑变,旧貌换新颜。美哉,石楼,山河秀丽,民风淳朴。壮哉,石楼,百业正举,高歌猛进。喜六大建设,宏韬伟略,励精图治,构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看六大跨越,开拓创新,争先恐后,赶超先进县市,与时俱进。天正时,地正利,人正和,十万石楼人民,乘十七大之春风,秉精诚团结之锐气,豪气干云霄,雄心逐大潮,共建伟业,同铸辉煌。试问屈地千年历史,何人续写?我辈搏击奋斗华章,谁人共谱?,愚,三尺微命,一介书生。适逢迎奥运盛世,值见证石楼征文,感屈地之沧桑,幸承恩于数载,遂斗胆作赋,恭疏散韵骈文。敢竭鄙诚,见笑于诸君。是为不弃鄙薄,共铸和谐。话石楼,:任建飞,吕梁西,黄河东。通天山,石如楼。固得名,石楼矣。石楼城,溯源远。览历史,沧桑变。文化久,文明古。春秋时,称屈邑。西汉期,土军县。北魏朝,岭西县。太和年,吐京县。唐西德,宋东和。元代时,称石楼。团圆山,千古传。石楼山,尾通天。屈产泉,入黄河。念伟业,纪念馆。叹自然,第一湾。新考证,尚故里。姜子牙,文王师。桃花女,吕尚妻。石楼地,遗产丰。数文物,多贵珍。青铜宝,龙形觥。华夏孤,稀世品。饕餮爵,国馆藏。提梁壶,铸造美。地灵秀,人多杰。文化人,推宋彬。笔墨香,书画精。后来者,孰可继!,旧石楼,工业轻。九乡镇,十万人。官以外,尽是民。白首者,太贫穷。新世纪,新曙光。新征程,新容颜。百业兴,千帆发。兴产业,重教育。修铁路,建电厂。石楼幸,百姓福。看今朝,正繁荣。春风拂,万民欢。望明日,更辉煌。大开发,俱发展。愚书生,三尺命。歌一曲,吾石楼。
产业与资源
石楼县位于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东以黄云山、石楼山为界与交口县相邻,南与隰县、永和县接壤;北与中阳县、柳林县毗连;西隔黄河与陕西省清涧县相望。总面积1742平方公里,现辖4镇10乡,人口9.91万。石楼,因县东有通天山石叠如楼而得名。春秋为屈色,西汉置土军县,东汉县废;西夏置土京护军,北魏太平真君九年置岭西县,为吐京郡治。太和二十一年改名吐京县。唐、宋二代先后改名为西德、东和州,元复称石楼县。1958年并入吕梁县,1959年复置县至今。石楼县矿藏资源较丰富,主要有煤炭、铁矿、铝矾土、天然气等。由于受自然、历史、交通等环境制约,该县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主要工业有水泥、化工、五金、农机修配、采煤、砖瓦等。石楼县辖4个镇、5个乡:灵泉镇、罗村镇、义牒镇、小蒜镇、龙交乡、和合乡、前山乡、曹家垣乡、裴沟乡。2000年,石楼县辖4镇10乡,总人口101858人,各乡镇人口:城关镇24327、罗村镇6329、义牒镇5603、小蒜镇5474、龙交乡8789、东石羊乡4546、西卫乡8053、和合乡5404、西山乡3582、前山乡5097、韦家湾乡3835、韩家山乡5747、曹家垣乡6377、裴沟乡8695。(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石楼县地处黄河中游东岸,吕梁山脉以西、属于黄土高原一部分。地势东高西低,郡山连绵,地表复盖有深厚的黄土,因受流水侵蚀、冲刷,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全境可分为山地区和丘陵区。东部山地石楼山,古称通天山,南北走向,由许多山峰构成,姿态雄伟,因山上石叠如楼,故于唐时改名为石楼山。主峰期盘山海拔2000米,为县境最高峰。中南部山地,主要山峰有四十里山和团圆山,海拔均在1400米以上。西部和北部及城关一带均为黄土丘陵区,较大垣面有薛家垣、曹家垣、西山垣等,海拔均在千米以上。主要河流有屈产河,发源于石楼山西麓,从东南向西北流入黄河,两侧支流遍布县境。东南部西部还有小蒜河、义牒河及和合河等。石楼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为9.2℃,一月零下7℃,七月22.7℃,年降雨量550毫米,霜冻期为九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下旬,无霜期180至190天。全县现有耕地42.15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大豆、土豆、麻类、葵花等。石楼县地下矿藏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煤、铁、铝、天然气。工业有水泥、化工、五金、农机、煤、砖瓦等行业。石楼县山高坡陡,道路崎岖,交通不便。以县城为中心通往霍县的干线公路,是石楼县对外交通的主要通道。另外通往义牒、车家坡、裴沟、龙交、介板沟等地的简易公路,连接着个乡镇。土特产有红枣、菜羊、甘草等。石楼红枣以个大核小、皮薄肉厚、味甜、能久藏而闻名,年产达3000万斤。菜羊又称“百叶籽羊”,个小体壮,毛细多绒,为石楼一方特产。石楼县地处黄河中游东岸,吕粱山脉以西、属于黄土高原一部分。地势东高西低,郡山连绵,地表复盖有深厚的黄土,因受流水侵蚀、冲刷,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全境可分为山地区和丘陵区。东部山地石楼山,古称通天山,南北走向,由许多山峰构成,姿态雄伟,因山上石叠如楼,故于唐时改名为石楼山。主峰期盘山海拔2000米,为县境最高峰。中南部山地,主要山峰有四十里山和团圆山,海拔均在1400米以上。西部和北部及城关一带均为黄土丘陵区,较大垣面有薛家垣、曹家垣、西山垣等,海拔均在千米以上。主要河流有屈产河,发源于石楼山西麓,从东南向西北流入黄河,两侧支流遍布县境。东南部西部还有小蒜河、义牒河及和合河等。石楼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为9.2℃,一月零下7℃,七月22.7℃,年降雨量550毫米,霜冻期为九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下旬,无霜期180至190天。全县现有耕地42.15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大豆、土豆、麻类、葵花等。石楼县地下矿藏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煤、铁、铝、天然气。工业有水泥、化工、五金、农机、煤、砖瓦等行业。石楼县山高坡陡,道路崎岖,交通不便。以县城为中心通往霍县的干线公路,是石楼县对外交通的主要通道。另外通往义牒、车家坡、裴沟、龙交、介板沟等地的简易公路,连接着个乡镇。土特产有红枣、菜羊、甘草等。石楼红枣以个大核小、皮薄肉厚、味甜、能久藏而闻名,年产达3000万斤。菜羊又称“百叶籽羊”,个小体壮,毛细多绒,为石楼一方特产。历史沿革
石楼县虽偏居一隅,斗城僻壤,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境内多处发现古代遗存的白灰层、火种和陶器,系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表明新石器中晚期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县内群山环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是割据称推的军事要地,历史上曾置郡设州,兴盛一时。殷商时,石楼县为让国中心地区。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封武侯宣义为上军候,继而汉武帝封代共王子郢客为上军侯,后于境内置上军县,县治设团城(遗址在团圆山东侧左家塌村,今己无存)。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置岭西县(县治仍在团城),兼为吐京郡治。隋开皇十八年(598),始改名石楼(县治在全县城),沿用至今。唐武德二年(61g),县境置西德州,领石楼、长寿、临河三县。后西德州废,长寿、临河并入石楼县。明改属汾州府。民国元年(1912),县属山西省府。抗日战争期间,县先属第六政治区,后属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是第二战区少数几个后方基地县之一。1945年9月28日,石楼县人民政府在李家寨成立,先后属晋绥边区吕梁四专署、晋绥九专署、晋南行政公署。1949年10月1日改属汾阳专署。1951年3月改属临汾专署。1971年三月划归吕梁地区至今。矿产资源
石楼县地质矿产工作十分薄弱,矿产资源资料极少,底子不清。据山西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的查勘,目前所知,该县的矿产有煤、铁、石灰岩、耐火粘土、铝土矿、次膨润土、硅石、白云岩、石膏、钾等多各,并发现有寻找铝、铜、磷、辰砂、金、银、磁铁矿、锆、钛、铀及稀土元素的线索多处。煤:石楼县位居河东煤田中段,全境地下皆有煤层埋藏。含煤地层——石炭系,近南北走向、倾向西,以5°~10°的倾角波伏起伏向西倾斜,至县境西缘煤层已深埋于千米之下。县东部的浅层煤矿,属柳林矿区南段,展露于山麓地带高家庄——王尹塌——阳道——阳坡一线,赋存于石炭系太原组、山西组地层中,估计储量约2.5亿吨,主要可采煤层为太原组的9#、10#、11#煤层及山西组2#煤层。太原组9#、10#、11#在层煤相距甚近,煤层厚大于4米,煤质较好,可炼焦。山西组2#煤层厚1~2米,煤质属粘结性较好、灰份较低的2号肥焦煤类。东部浅层煤矿埋藏条件复杂,不宜大型机械开采。
铝土矿:赋存于石炭系本溪组地层中,分布在县部基岩山麓地带,即高家庄——麦塌——阳坡一线东面近侧。由于土层掩盖,矿层露头不多。目前发现有铝土矿点仅东石羊乡麦塌村140°方向约500米处,露头范围20~30米,矿层厚2~4米。就麦塌点的资料看,其矿体规模、矿石质量多已达到工业要求,但矿石品级不高。估计地质储量在1440万吨以上,可供开采,尚未开发。
耐火粘土:赋存于石灰系本溪组、太原组地层中。分布在东部基岩山麓地带,即高家庄——阳道——阳坡一线东侧。露头地点在东石羊乡高家庄95°方向约500~800米的一段沟内。该县耐火粘土矿分布广、层数多、储量较丰(确数待查),化学成分基本合乎工业要求,只是铁质含量稍偏高。是该县较有开发前景的矿产之一。只有零星开采。
石灰岩:赋存于奥陶系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峰峰组石灰岩地层中,主要矿层位居上马家沟组上部及峰峰组地层中。分布于介板沟东面沟谷及玖寨东南公路沿线,其露头遍及县东部基岩山区的广大地带。藏量之丰富,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矿体层数多,规模大;矿石品种多,优质矿石占一定比例;开采条件好。是该县重要的矿产资源。在介板沟有零星开采。
次膨润土(彩色粘土):赋存于三迭系铜川及二马营组地层中。广泛分布在团圆山周近及西部广大地区。矿产量丰富。矿石品级不高,但种类多,均为富钾岩石,吸兰量及脱色力较大,在工农业及料矿等方面用途甚广。尤其在工矿业几近空白的本部各乡村,次膨润土开发利用价值重大,尚待开采。
山西式铁矿:赋存于石灰系中统本溪组底部,分布在东部苦基山麓,即高家庄以东及高家庄——阳坡东侧一带。所见矿点仅高家庄一处,矿层厚1.5米。矿体呈似层状、窝子状。矿石为土状、蜂窝状、块状之褐铁矿。有零星开采。
硅石:赋存于石灰系太原组地层底部及长城系中下部石英岩状砂岩中。露头于龙交乡苍堰东近分水岭处及高家庄东山沟中。尚待查勘。
白云岩:赋存于寒武系上统凤山组及奥陶系下统治里组、亮甲山组及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分布于县东石灰岩山区。可供开发的层位很多。待查勘。
石膏:赋存于奥陶系峰峰组下部泥灰岩地层中。分布于县东基岩山区西麓一带。待勘查。
钾:赋存于迭系铜川组及二马营组之火山凝灰岩(包括次膨润土)夹层中。次膨润土中K2O含量为4.41~6.74%,多已接近工业品位要求。有待查勘。
石油矿信息:石楼县位居陕北石油盆地东沿。巨厚的三迭系地层中,赋存油气、石油矿藏。长庆油田18106钻井队在裴沟乡杨家坡一带做过钻探。中部城关一带褶曲构造发育,规模较大,深部赋存煤系气层,北部、西部钻孔有气喷现象。早在1958年,石油工业部银川勘测局内蒙勘探大队就在该县进行过1:50万的石油普查。
饰面材料:石楼县有丰富的石灰岩资源,饰料类石材有一定的开发前景。市场上常见的紫豆瓣、灰云霞、青色大理石待饰面材料,其相应的岩石竹状灰岩豹皮状灰岩、深色纯灰岩,在该县广布的寒武系、奥陶系地层中均可找到。有待详细查勘,觅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