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电子地图 > 张掖市地图 >
肃南县地图
肃南县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文化

藏族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自称为“博”的部落,在《后汉书·西羌传》中称“发羌”。藏族注重礼节,送“哈达”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礼节。绘画、雕塑技艺高超,以壁画、唐卡最为著名。特殊工艺品有藏被、藏毯、木碗和藏刀等。文化遗产丰富,著名的《格萨尔王传》为世界最长的史诗,还有《文成公主》、《米拉日巴传》、《萨迦格言》、《仓洋嘉措情歌》等传世著作。能歌善舞,以踏踢舞最具特色。藏戏风格独特。主要节日有洛萨节、花灯节、沐浴节、旺果节、雪顿节、林卡节、跑马射箭等。

地方特产

肉肠,宰羊剖腹后,把羊肠取出来洗干净,然后从羊腹腔靠脊骨两侧,用刀割下脆嫩的里脊肉,再割下羊脖子上的肉,把羊脖肉和里脊肉切碎后拌上食盐、花椒面等调料,再撒下一些炒面,装进肥肠煮熟即可。手抓羊肉,手抓羊肉,这时裕固族待客的上好食物,选择一只肥羊宰杀,用肉切成大块,冷水下锅,锅烧开后用勺子撇去血沫,放入食盐、花椒面、姜片等调料,肉刚熟就出锅,这种肉叫开锅肉,鲜嫩可口。因为肉块大,只能用手抓着吃,故叫手抓羊肉。甜奶,将挤下的鲜牛奶或羊奶放入锅中煮开,直接食用,清甜爽口,淡素味香,冻饺子,一般再过年时用来招待客人吃的,挑选最肥的羊肉,把腿部的软肉踢下,放入食盐、姜粉、花椒面、葱等调料,剁成馅,然后在和面擀皮,饺子包好后,放在冷房子里冻着,冻住后再装入干净的袋子里存放,这样客人来了随时就可以煮饺子吃,既方便又鲜美可口、不油腻。西北大菜,西北大菜又称“香饭”,是张掖城乡筵席的主菜。张掖俗有“唱戏凭的腔,筵席看香饭”的说法。筵席的好差,从香饭上看分晓。香饭制作精细,用猪或羊的肝、肺、心、血剁碎,加精制豆粉与水调和。佐以葱、蒜、姜末等各种调料和成团,搓成拇指粗细、五寸短的条,用上好清油炸熟,谓之“卷杆子”。再将五花猪肉煮至八成熟后切成薄片,加葱、姜、大料、花椒摆放整齐置于碗中。将“卷杆子”切成寸段装碗,加肉汤蒸熟后扣于盘中。另加煎成絮状的鸡蛋,配切大叶绿蔬、灯笼辣椒等菱形脆片添置盘中,浇汁使其亮泽。香饭荤素搭配,热气腾腾,催人食欲。羊肉面片,把羊肉切碎煮烂,调入姜粉、花椒面等调料,再把和好的面擀薄,揪成面片下到羊肉锅里,煮熟时放点食盐、葱花就可以食用了。酸奶,裕固族人称为“稠奶子”,把鲜奶过滤后倒入锅内烧开,奶子晾温时,加入一点以前做好的酸奶,待其发酵后稠奶子就做成了。藏餐是藏族人民主要食品的总称。它包括以下一些食品。奶茶:系牛奶、松州茶(四川松潘地区所产的大叶散茶)和少量的茯茶熬成。牛奶质甘,松茶味香,茯茶色浓,奶茶同煎,色味俱佳。蕨麻米饭:蕨麻系高寒地区的一种草本植物,俗称“长寿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蕨麻米饭是将煮熟的大米和蕨麻同盛于一个碗内(米在下蕨麻在上)浇上酥油汁,加上白糖,其色为红(蕨麻)、白(大米)、黄(酥油)味道甘美无比。灌汤包子:亦成藏包,馅子是羊肉浇水俎研粉碎再加上调味品制成的,这种包子,个小、馅多、油汁丰富、味道鲜嫩、别具一格。大烩菜:用牛羊肉,粉条,萝卜等做成。乳酪:俗称酸奶子,系用纯牛奶发酵而成,味稍酸,有消食、导滞、健胃、催眠等功能,食用时稍加些白糖,其酸甜适度、清凉可口、营养丰富,被誉为藏区的“冰激凌”是藏族人民夏秋两季的主要食品。藏餐中凝结着藏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社会事业

2003年底,全县有普通中学3所,在校学生1248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124人,普通小学29所,在校学生30肃南裕固族自治县,9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于1997年实现“普九”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体育事业,建成了集群文、图书、文博为一体的民族文化中心,基层有文化活动中心116个,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24个,医务人员211名,各区乡均有卫生院,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47.5%。计划生育工作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计划生育率达到99.7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先后实施了有线电视架通工程、“村村通”工程、城域网光缆改造工程,使全县广播覆盖率、有线电视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58%、51%和96%。

历史沿革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以前,现辖区称走廊南山或祁连山区,因其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迁徙频繁,故建制沿革较为复杂。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许多民族在河西地区活动,这里曾是乌孙、月氏游牧地,后为匈奴所据。公元前133年至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先后击败了占据河西地区的匈奴王休屠和浑邪,于公元前111年设张掖郡,祁连山一带正式归入中原版图。其后河西回鹘(裕固族先民)曾攻入甘州,随后占据河西走廊西部,并立国,设牙帐于张掖,统治河西约1400余年。辛亥革命后,设甘凉道和安肃道,肃南地区大部分属安肃道管辖,隶属酒泉、高台、临泽、张掖、民乐各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今肃南县所属的祁丰、明花、大河、康乐、马蹄等区都以原有的各少数民族部落为基础,建立了区、乡基层人民政权,区、乡行政领导人从各民族中的优秀分子和部落头目、宗教上层人士中选出。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颁布以后,党和政府就开始进行这一地区民族自治地方机构的筹建工作,并成立了中共肃南县工作委员会。1953年7月18日,召开了祁连山北麓各族各界人士代表会,协商了关于成立自治区(县级)的有关事宜,拟定了裕固族族名,决定在裕固族聚居的原高台县第六区、酒泉县祁明区、张掖县康乐区的基础上成立裕固族自治区(县级)。座谈会期间,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选举产生了包括各族各地各界人士在内的人民代表100人,于1954年2月14日至20日在红湾寺召开了首届人民代表会议,正式通过成立肃南裕固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县级),标志着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正式成立。1957年,又将原属民乐、张掖管辖的马蹄区划肃县1959年,肃南与青海省的行政区划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将肃南的陶东部、八字墩、友爱的草划归青海省,将青海省的城滩草原移交肃南县。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县域区划虽有过变动,但边界一直固定下来基本没有多大变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成立,使历史上长期分属不同地区管辖的祁连山北麓地区各民族人民,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新政权,具有划时代意义。2004年,撤销了6个区公署建制,将原来的23乡1镇撤并为祁丰、明花、大河、康乐、马蹄及白银等6个乡,红湾寺和皇城2个镇。撤并后,乡镇管辖的平均面积由833平方千米扩大到2500平方千米,平均人数由原来的1450多人上升到4400多人。

国民经济

2003年实现生产总值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2.7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8亿元,同比增长3.6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29亿元,同比增长29.8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0.82亿元,同比增长3.60%。畜牧、矿藏、水能、旅游、土地是自治县的五大资源优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一个以牧为主的牧业县,畜牧业在自治县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全县有可利用草原面积142.2万公顷,理论载畜量120万个羊单位,为发展畜牧业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商品基地。2003年全县共饲养各类牲畜73.70万头只。目前,全县已基本建成30万只高山细毛羊基地、15万只羔羊育肥基地、700头马鹿养殖基地,初步形成了以羊、草、鹿为主的生产经营格局。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截止到2003年底,已探明的矿产27种,分布在228处。已探明的主要金属矿产有煤炭、铜、铁、钨、铬、锰等。非金属矿有萤石、石灰岩、石英沙、硫、粘土、石膏、石棉、磷镁、白云岩、玉石、芒硝、重晶石、大理石、矿泉水等16种32处。其中已探明的钨矿储藏量在全国单个矿山储藏量中排名前5位,储藏量达46万吨。水资源十分丰富。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横贯全境,总流域面积为2.15万平方公里,水能蕴藏量达204万千瓦时,冰川蓄藏量159亿立方米,共有大小河流33条,年径流总量为43.11亿立方米,人均流量12.2万立方米,是河西绿洲灌溉的主要水源。近几年来,自治县积极招商引资,制定优惠政策,加快了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投资9.8亿元、装机15.7万千瓦时的西流水电站已完成年度工程量;投资6.78亿元、装机9.8万千瓦时的小孤山水电站已开工建设;总投资1.3亿元,总装机容量3.6万千瓦时的冰沟电站已完成工程量的70%左右;投资0.93亿元,装机1.08万千瓦时的峡口电站已完成工程前期准备工作。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从人文资源看,既有建于北魏时期的马蹄寺、文殊寺、金塔寺等历史文化遗迹,又有裕固族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既有可与敦煌莫高窟相媲美的石窟壁画艺术,又有博大精深的藏传、汉传佛教等宗教文化。从自然资源看,既有雪山冰川、又有大漠戈壁;既有草原森林,又有河流瀑布;既有幽谷深涧,又有绿洲平原。马蹄寺旅游景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是省级森林公园,景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蹄寺石窟群。2003年全县共有20万人次前来观光旅游,旅游收入达到800万元。

人口民族

2003年全县总人口35315人,按总面积23301平方千米计算,人口密度约为1.52人/平方千米。且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与张掖市其他县相比,属地广人稀之地。解放前,社会动荡不安,生活在祁连山区的各族人民政治上受歧视,经济受剥削,加之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文化落后,医疗条件差,人口长期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如裕固族人口不到3000人。自治县成立后,党和政府千方百计帮助民族地区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人口有了较快的发展。与1954年相比,2003年人口增加了大约5倍。人口的快速增长,对自治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肃南是一个以裕固族为主体民族,汉、藏、蒙、土、回、满、东乡、保安等11个民族聚居的多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占55.3%。其中,裕固族952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3.4%。除裕固族外,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藏族,总人口约为8673人。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友爱、携手并进,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和睦大家庭,为建设共同的家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祁连山的骄子-裕固族:裕固族主要居住在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地区,是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无论是讲东部裕固族语言或是西部裕固族语言的裕固族人,都自称“尧乎尔”。其民族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迁过程,先后演变为丁零、回纥、回鹘、黄头回纥、撒里畏吾尔等多种族名。1953年,经裕固族人民充分协商,一致同意以同“尧乎尔”音相近的“裕固”(兼有富裕巩固之意),作为本民族名称,报经当时政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裕固族。裕固族共有人口约1万3千多人,在肃南境内的约9523人。

社会事业

2003年底,全县有普通中学3所,在校学生1248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124人,普通小学29所,在校学生309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于1997年实现“普九”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体育事业,建成了集群文、图书、文博为一体的民族文化中心,基层有文化活动中心116个,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24个,医务人员211名,各区乡均有卫生院,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47.5%。计划生育工作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计划生育率达到99.7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先后实施了有线电视架通工程、“村村通”工程、城域网光缆改造工程,使全县广播覆盖率、有线电视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58%、51%和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