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枣庄市地图 >
台儿庄区地图
台儿庄区相关地区地图:

文化交流

文化发展:台儿庄,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荣于明清。清初,台儿庄已相当繁华,居于古峄县40个集镇之首,繁荣富庶,商贾云集,船舶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据《峄县志》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明万历年间,京杭大运河改道流经台儿庄,逐渐形成水旱码头和商贸重镇。1912年枣台铁路通车,1935年台赵铁路建成,台儿庄成为中兴煤炭公司远销江浙的煤港码头。武术之乡
两岸交流:2009年12月17日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成立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这是国台办批准的大陆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台儿庄大捷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台儿庄大捷振奋中外,成为抗日战争,乃至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今天,这座昔日缔结国共精诚合作结晶之地,再为海峡两岸交流书写新篇章。枣庄市决定以重建被二战炮火毁坏了的台儿庄古城为依托,以国共合作、台儿庄大捷的光辉历史为纽带,在台儿庄搭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据介绍,今后枣庄将通过举办台儿庄大战战史研讨会、创立台儿庄海峡两岸合作论坛等形式,从经济、文化、青少年教育等层面,推进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把台儿庄建设成为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

历史沿革

台儿庄历史悠久。台儿庄,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荣于明清。清初,台儿庄已相当繁华,居于古峄县40个集镇之首,繁荣富庶,商贾云集,船舶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据《峄县志》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台姓立村,故称台家庄,而后演变成台庄、台儿庄。1962年6月建区,始称台儿庄区。台儿庄起于周朝,今区境属傅阳国。战国时期至秦朝,北部属兰陵县,西南部属傅阳县。汉朝至西晋,北部分属兰陵县、丞县,西南部仍属傅阳县。东晋时,全境属丞县,隋时该书兰陵县。唐朝至北宋,属丞县。金至元朝,又属兰陵县,东南部分地区属邳州。明清时,属峄县。明万历三十四年,台儿庄始设巡检司。清雍正元年,台儿庄设参将署、县丞署等。
1912--1927年沿清制。
1928年后,区境属峄县;
1939年初至1945年8月,台儿庄沦陷,属日伪兖济道峄县;
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属民主政权运河县;
1946年7月至1948年底,属峄县。
1949年至1953年8月,属兰陵县;
1953年9月至1955年11月划归峄县;
1962年6月建台儿庄区,下辖台儿庄、泥沟、兰城店、马兰屯、彭楼、邳庄、薛庄、涧头集、侯孟、张山子兰城10个公社。
1984年4月,区辖的10个公社改为4镇(台儿庄、泥沟、涧头集、张山子)、6乡(兰城店、马兰屯、彭楼、邳庄、薛庄、侯孟
1996年辖5镇(台儿庄、泥沟、邳庄、涧头集、张山子)5乡(兰城店、马兰屯、彭楼、薛庄、侯孟、)
2001年,全区总面积538.5平方千米。辖辖1个街道、5个镇,351个行政村。年底全区总人口28.3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10万人。
2002年,全区总面积538.5平方千米。辖辖1个街道、5个镇,211个行政村(居委会)。年底全区总人口28.5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51万人。辖5镇(马兰屯、泥沟、邳庄、涧头集、张山子)一街(运河)。
2003年,全区总面积538.5平方千米。辖6个镇(办事处),211个行政村(居委会),年底全区总人口28.6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18万人。

工业建设

台儿庄工业经济门类齐全。构建了以煤炭、建材、化工、轻纺、机械制造、电子和农副产品加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优化的工业体系。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流通、服务、深加工、外向型、科技型等7类民营经济群体。对外经济贸易活跃,出口商品发展到16类近60个品种,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机勃勃。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的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建成区4平方公里,实现了“六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五纵五横”道路框架,项目总量达到123个,其中过亿元项目10个。全区形成了以煤炭、建材、化工、轻纺、酿造、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电子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布局合理,具有一定规模和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产品600多种。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流通、服务、深加工、外向型、科技型等7类民营经济群体。对外经贸异常活跃。全区出口商品发展到16类近60个品种,产品销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划兴建了以“台湾工业园”为主的工业经济园区,台湾商业街、欧式商贸街和台儿庄批发城等已形成规模优势,辐射周边3省8个地市。

经济发展

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可完成112.84亿元,同比增长12.6%。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8.11亿元,比上年增长8.82%。由于受节能减排及大环境的影响,全区工业经济呈前高后低的经济运行态势,增长幅度与前三季度相比分别回落9.6、8.4和6.5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重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3.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4.96亿元,同比增长0.9%,重工业增长速快于轻工业13.2个百分点。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股份制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2.24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2.02%,比上年增长12.5%,增幅高出全区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拉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长9.63个百分点。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7.27亿元,比上年增长7.7%,增幅比前三季度回落6.5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3.47亿元,比上年增长7.7%,增幅比前三季度回落7.7个百分点。2011年8月1日,枣台线BRT建成通车。成为山东省既济南之后第二条BRT线路,加快了枣庄城市化速度和改善台儿庄区基础设施建设。

自然人文

矿产资源:台儿庄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36种,主要有煤炭、石膏、石灰石、石英石等。其中煤炭储量8000万吨、石灰石6亿吨、石膏地质储量5200万吨。现已形成800万吨旋窑水泥、200万吨煤炭生产能力,成为鲁南地区重要的建材、能源基地。
农业作物:台儿庄区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全区形成了“三水”农业,桑蚕、食用菌、瓜菜、林果、畜牧六大主导产业,有涛沟桥大米、仙芝牌蘑菇、张庄蜜桃、邳庄河蟹、运河甲鱼、张家狗肉等20多个名优农产品。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粮食作物:台儿庄农业实现了产业化发展。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等,是无公害蔬菜基地,也是畜牧业和干鲜果品基地。2006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区初步形成了桑蚕、林果、瓜菜、“三水”农业、食用菌、畜牧六大主导产业,有8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质量认证,培植了玉米淀粉、畜产品加工和稻米、果品加工等龙头企业。
人口状况: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0.4‰,人口死亡率4.8‰,人口自然增长率5.6‰。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304750人,比上年末增加160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80264人,占总人口的26.3%;农业人口224486人,占总人口的73.7%;户籍人口性别比为115(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区位优势

台儿庄地处要津,交通便利。台儿庄地处鲁苏交界,为山东南大门,江苏北屏障,战略位置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春的台儿庄大捷,使台儿庄成为中国抗战史上的名城,被中外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京福高速公路、206国道和已经修建成功的京沪高速铁路穿境而过。台儿庄150公里半径之内有徐州观音、连云港、济宁、临沂四个机场;有日照、岚山、连云港三大港口;京福高速公路、206国道、潍(坊)徐(州)、枣(庄)徐(州)公路穿境而过;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京杭大运河横贯东西;南有陇海铁路,西有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北有临枣铁路、临枣高速公路。区域内已经形成了由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组成的综合运输网络。

旅游资源

国家AAAA级景区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台儿庄古城国家AA景区贺敬之文学馆、李宗仁史料馆
台儿庄古城:台儿庄古城是一座二战遗存最多的抗战名城,被世人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是古运河畔唯一一座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文化名城。它将八大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七十二座庙宇汇于一城,是京杭大运河上唯一一座古码头、古驳岸等水工遗存完整的运河古城。城内留存有3公里明清时期的古运河,被世界旅游专家称为“活着的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是中国唯一一座东方古水城,拥有7公里古水街水巷,可以舟楫摇曳、遍游全城。1938年4月8日发生的台儿庄大战,使这座古城化为废墟。2008年起,在纪念台儿庄大战胜利70周年的活动上,枣庄市投巨资恢复台儿庄运河古城。着力把台儿庄古城打造成为中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市,打造成为沿运独有、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台儿庄古城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包括11个功能分区、8大景区和29个景点,按照“大战故地、运河古城、江北水乡、时尚生活”的定位,遵循“存古、复古、创古”的理念,将保存下来的大战遗址、古城墙、古码头、古民居、古街巷、古商埠、古庙宇、古会馆等历史遗产科学地进行修复。它集“运河文化”和“大战文化”为一城,融“齐鲁豪情”和“江南韵致”为一域,是极具人文魅力的旅游目的地,是沿运独有、世界知名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台儿庄古城一期将于五一开城,为枣庄市打造江北水乡城市品牌发展旅游业增添了最为靓丽的黄金景点和产业龙头。2010年5月1日,运河古城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正式对游人开放。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及其夫人连方瑀在这天参观了运河古城,并给予了极高评价。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遗的京杭大运河的现状是,枣庄以北的运河完全断航,大部分遗存已经基本消失,甚至河道也找不到了;枣庄以南的沿运城市都进行了现代化城市改造,已经无法恢复千年运河的曾经风貌。于是,枣庄市台儿庄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唯一能够完整恢复运河古城原貌的城市。枣庄市也被国家文物局列为沿运18个申遗城市之一。台儿庄古城也是二战时期中华民族挺起胸膛扬眉吐气的地方。1938年3月这里发生了举世闻名的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是中国人民八年抗战正面战场上第一次重大胜利,在世界反法西斯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古城也是中国第一座、世界第三座二战纪念城市。台儿庄地区历史悠久,从马兰屯镇西兰城店村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时代的文物,邳庄镇赵村出土的岳石和龙山文化时代的文物以及龙山文化时代的晒米城遗址证明,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现台儿庄区境域,夏属鄫国,商属逼阳国,西周、春秋因之。有关史料显示,历史上的台儿庄集八种建筑风格、72庙宇(寺庙、文昌阁、道观、泰山娘娘庙、妈祖阁、清真寺、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等)于一体,这在中国是极为罕见的。台儿庄在历史上就是一座水城,“汪”渠相连,随“汪”而居,很有特色。是一座近百条水街、水巷形成的水巷纵横、以船代步的古水城。
台儿庄运河国家湿地公园:中国国内第一家以运河湿地为主的湿地公园。主要由涛沟河下游段、峄城大沙河分洪道下游段以及两河口之间的京杭运河段等河流湿地组成,将台儿庄城区包围其中,属典型的河流湿地。规划总面积2592公顷。其性质定位以湿地资源保护、修复为前提,以台儿庄运河湿地生态系统和历史文化为主要景观资源,以湿地观光、科普教育、度假休闲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湿地公园。台儿庄运河湿地公园规划区的主干,是运河国家级样板航道和南水北调工程聚集带。有台儿庄运河大桥、台儿庄二线船闸及其复线、台儿庄泵站以及利用这些景致之间相对独立的大水面拟建的运河水上游乐园等水工景致,有运河大堤、河滩高地、缓平坡地、河间平洼地、槽状洼地、河道沼泽等典型地貌。运河大堤东西横亘,两岸护堤的灌木与林木宛如绿色长龙,与滔滔河水并行不悖;大面积的运河滩地上,是6000亩生态农业的荷花长廊;滩地间的积水洼地,数百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与各类鸟禽鱼类的立式构成,形成典型的低洼湿地景观。古运晨曲、运河夕照、对影邀月等特定情境,构成了重要的天象景观。
运河展馆:台儿庄运河展馆是国内首家运河展览馆,展馆门前立着夏禹、古代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明万历年间总理河道工部右侍郎李化龙、清朝峄县掌管运河通漕于成龙四尊石雕像。馆内藏有收集到的各种古船实物、船具、出土陶器、石碑等文物,还有反映运河历史文化的各种资料、图片、京杭大运河及台儿庄运河历史演变沙盘、古代专运粮食的漕船模型、泥塑船队、运河各个历史时期的船闸模型等,展览分为源远流长的京杭运河、日新月异的运河建设、方兴未艾的运河经济、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开发建设运河的宏伟蓝图等五部分,向人们系统展示了京杭大运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逼阳故城:逼阳,春秋小国,子爵。其址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张山子镇一带。《世本》云:“逼阳,妘姓,祝融之孙,陆终第四子求言之后。”至于何时所封,初封何人,史无可考。《国语·郑语》曰:“妘姓邬、郐、路、逼阳,曹姓邹、莒皆为守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可知逼阳与曹姓国及他妘姓国皆为周时诸侯国。《春秋》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春,鲁、晋、宋诸国联合攻打逼阳,因“城小而固”,至夏五月“遂灭逼阳”。逼阳城破,国君被俘,逼阳归宋。齐灭宋归齐,后归楚。秦设傅阳县,汉、晋因之,后废。故城内及城外东部,地面散见许多陶片,以灰陶为主,多为豆、罐、盆之类。陶器除素面外,有的饰有绳纹、凹凸纹。出土文物有砖、板瓦、瓦当、铁渣、铜剑、铜镞、铜印等。石器也偶有发现。清光绪《峄县志·杂记》:“峄地古陶颇多,而以逼阳砖为甲,其制古拙,无文,长尺有余,宽半之,质坚,重逾于金石。人得之以为砚,付手民治之,锋刃不能入也。”故城南,群山之阴,古墓成群,常有画像石出土。
贺敬之文学馆:贺敬之文学馆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古运河畔,与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毗邻。整个建筑风格独特,古朴典雅,馆内设有展览厅、影视厅、书库、书画厅、文物厅等。文学馆全面介绍了贺敬之及夫人、著名剧作家、诗人柯岩(长诗《周总理,你在哪里》、电视连续剧《寻找回来的世界》的作者)的人生历程和辉煌的文学成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代诗人、剧作家的风范。馆内陈列了贺敬之藏书1万余册,实物展品300余件,珍贵图片200余幅,并展出了200余幅名人墨宝真迹。馆内设有展览厅、影视厅、书库、书画厅、多功能厅等,以珍贵图片、文物、录像、声、光、电、绘画、塑形等手段,全面地介绍了贺敬之的人生历程,以及辉煌的文学成就,生动地表现了一位诗人,歌剧作家高级领导干部的风范。
穆柯寨:在大运河南岸,位于台儿庄西南27公里,主峰海拔290米,山势险峻,山上林木茂密,山下清泉潺潺,有筛子泉、马刨泉、母猪泉等。寨山上至今还存有很多残墙断垣,一道数米高的青石寨墙环山耸立,望楼箭垛依稀可辨。寨墙里面残存着片片断墙废墟,巨大的岩石上保留着许多臼窝和插旗杆孔洞。寨山由南北两个相对的山梁相连,当地人称作“马脖梗”。沿着“马脖梗”残留着两条石筑长墙,高四、五米,宽三、四米,显然这是古代一道防御工事,上可跑马,又可布兵。长墙下是一片比较开阔的坡地,这是操兵演武的场所。顺长墙南去三、四里,可达南山头,上面建筑和北山头相似,这里也是屯兵安营之地。传说是宋朝巾帼英雄穆桂英占山为王时所筑。
晒米城遗址:晒米城遗址位于台儿庄北向15公里处泥沟镇境内,平面呈不规则哑铃型,长90米,宽80米,总面积约为7200平方米,地层堆积高约4~6米。遗址高台雄踞平野,向东俯览马庄村貌以及茅茨河故道,向西俯瞰枣台公路的南北川流,犹如一座土建城堡,格外醒目。枣庄市人民政府于1980年公布其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台儿庄大战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继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重大胜利,也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光辉结晶。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坐落在风景如画的古运河畔的台儿庄城西南部,与大战时的火车站隔河相望,占地34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馆前三十八级台阶意为一九三八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中日台儿庄大战;二十四根主柱支撑着白色天棚,象征着中华民族顶天立地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纪念馆馆名匾额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主体建筑物前矗立着台儿庄大战纪念碑,碑名由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碑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撰文、著名书法家权希军书写。整个纪念馆内有展览馆、书画馆、影视馆、全景画馆,气势雄伟,庄严肃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所接待游客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区域之大、数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不仅成为各地游客旅游观光的重要景点,而且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8月被山东省委宣传部命名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12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省社会教育基地”、1996年被山东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1996年9月被国家教委、文化部、共青团中央、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文物局六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4月被山东省文明委命名为“山东省文明窗口示范点”、1997年6月又被中宣部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8月被命名为“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已经肩负起昭示历史,激励当代,教育后人,开拓未来的神圣使命。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李宗仁史料馆:坐落在台儿庄古运河畔、原火车站遗址上的李宗仁史料馆,为造型独特的哥特式建筑,是一座三面环水、风光秀丽,为当地的一大旅游景点,也是一处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台儿庄火车站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时任中兴煤炭公司总经理的张连芬为运煤,由清政府批准建成的台枣专用铁路的车站。台枣铁路在台儿庄建有南北两站,台儿庄大战时,北站为中国军队运输后勤物资的主要装卸站,因而成为中日双方争夺的焦点。战后台枣支线及火车站遭到严重破坏,于1945年拆除。1995年,台儿庄区政府按照当年的建筑风格,在原址上修复了站房楼,并于1999年改建为李宗仁史料馆。李宗仁史料馆由四个展览厅和一个影视厅组成,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总投资300万元,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程思远先生题写了馆名。该馆以李宗仁先生一生“青春戎马,晚节黄花”和他指挥的著名台儿庄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以大量翔实、珍贵的历史资料,全面展示了李宗仁先生曲折的爱国人生。史料馆现藏有李宗仁先生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400余幅,文史资料1000余份,遗物和文物近百件,珍贵录像带一盘,大部分具有国家一、二级文物保护和研究价值,所展实物均由李宗仁的第三夫人胡友松女士捐赠。胡女士现为该馆的名誉馆长,长住馆内。李宗仁史料馆是台儿庄大战遗址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是红色旅游的经典景区。自开馆以来,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0万人次,是首批被国家旅游局授予AA级的旅游景点。史料馆的建成开放,对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和祖国的和平统一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台儿庄战史陈列馆:台儿庄战史陈列馆位于城区中心,占地100亩,由英雄广场、战史陈列厅、国防教育园和壮国园组成。陈列馆大门为牌坊式仿古大门,宽19.8米,高12米,门额镶嵌着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题写的“台儿庄战史陈列馆”镏金大字。英雄广场中央耸立着一座高31.8米的纪念碑,整体造型巍峨雄伟,白色花岗岩砌面,毛泽东主席手书体“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刻在纪念碑正面,战史陈列厅分古、近代战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史和英雄人物三个展厅,用珍贵的史料和逼真的雕塑,通过现代艺术手段展示了古今台儿庄地区所发生的重大战争战役,革命战争年代在台儿庄地区指挥、领导过战斗的将帅以及为人民解放事业、现代化建设而献身的英雄人物;国防教育园陈列着战争年代我军使用过的各种武器和现代化武器模型;壮国园修建了古城门、长城微缩景观、护城河和墓碑雕塑等,体现出祖国强大和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风格独特、环境优雅。台儿庄战史陈列馆已成为鲁南苏北地区建筑规模较大、设施较为完备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年接待中外游客30万人次。
地方文化:柳琴戏:原名“拉魂腔”、“拉后腔”、“拉花腔”等。据《山东省文化艺术志资料》记述:形成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当时,县城东门外演唱肘鼓子(亦称周鼓子)的武氏兄弟和滕县花鼓艺人安德友、高二伙同四句腔艺人八戒,常到东郭镇的苏楼演唱,与当地通晓音律、酷爱文艺的苏门秀才共同切磋,借鉴柳子戏的“山坡羊”、“耍孩”以及境内的“溜山腔”、“拉纤号子”等民间小调演变而成。并根据画上的琵琶仿造出柳叶琴(俗称土琵琶),作为主要伴奏乐器。从此,广泛传开,形成了早期的柳琴调——拉魂腔。鲁南花鼓:其产生据传说大约已有200年之久。在古老的运河两岸附近的村庄盛行此舞表演,如张山子镇张山子村、马兰屯镇南洛村、泥沟镇北洛村、邳庄镇黄庄村等。特别是黄庄的鲁南花鼓在当地最负盛名,曾于1958年参加山东省民间舞表演,引起了轰动。此舞一般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演出,是老百姓在节日、农闲期间最喜欢的一个节目,也是他们自娱自乐的最好形式。渔灯秧歌:又称太平歌。它兴于台儿庄区邳庄一带,隋唐时期,鲁南民间就盛行竹马、秧歌渔灯。秧歌是土生土长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是一种民间乡会艺术,流行于台儿庄运河两岸,春节期间由村庄自发地到各乡会演出。文昌阁香火庙会位于山东枣庄台儿庄区驻地,会期为农历二月初二。传说这一天是皇上开考之日,文人们这一天给“文昌帝君”进香,可以得到神灵庇佑,考取状元等功名。此阁为明朝末年建造,清乾隆年间重修。文昌阁香火会最大的特点,进香的人都以虔诚的心情来庙烧香,祈求子女功成名就,因为此会是文人进香会,所以,文人所用纸墨笔砚、古今书籍、课本纸张等专摆一条街,供文人学士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