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西省电子地图 > 吉安市地图 >
泰和县地图
泰和县相关地区地图:

县情概况

泰和,地处江西省中部的吉泰平原(吉泰盆地),有1800多年的建县历史,春秋战国时先属吴,后属越。秦汉属庐陵县,东汉末,庐陵升为郡,置西昌县,为庐陵郡治,现尚有保有完好的白口城遗址为证,是庐陵文化的发祥地。隋开皇十一年(591),因为“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更名“泰和县”。泰和素有“声名文物之邦”“江南望郡”“文章节义之帮”“金庐陵”的美誉。抗战时期泰和县是江西省的临时省会,省政府驻县城西上田村。1940年在泰和杏岭成立国立中正大学。泰和县地势较为平坦,大部分地区是赣江平原与低浅丘陵,自然条件优越。是首批全国商品粮、商品牛基地县。泰和为全国20个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和江西省唯一的县域经济改革与发展试点县,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城面积由1995年的5.5平方公里迅速扩大到现在的20余平方公里。文田经济开发区为省一类工业区并被列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省重点工业园。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8%,农田水质达到一级标准,为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泰和乌骨鸡,人称“白凤”,名扬中外,《本草纲目》将其列为滋补健身之上品。泰和竹篙薯是传统特产,素有“南方人参”之称;中科院泰和千烟洲南方红壤开发试验站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示范效应。当年,郭沫若先生一首“车过泰和境,回龙溪水清,山头林木茂,路畔稻禾平;乌骨鸡多产,钨砂矿著名,短枪持的,百发中红星”的《宿泰和》之诗,吸引着众多的采风者。泰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先后产生出了3名状元,4名榜眼,4名探花,496名进士,18位开国授衔将军。历代名人学子,忠臣义士不乏其人。
行政区划:泰和县辖16个镇、6个乡:澄江镇、碧溪镇、桥头镇、禾市镇、螺溪镇、苏溪镇、马市镇、塘洲镇、冠朝镇、沙村镇、老营盘镇、小龙镇、灌溪镇、苑前镇、万合镇、沿溪镇、石山乡、南溪乡、上模乡、水槎乡、上圯乡、中龙乡。共有22个居委会、290个村委会。泰和县城位于澄江镇。
人口语言:泰和县地处吉泰平原(吉泰盆地),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经过隋至宋的大开发后,人口开始繁密,清朝道光末泰和人口已达到58万。但此后历经太平天国战争和第一次国共内战等战争的严重破坏,人口损失巨大,至1936年泰和人口仅余18.8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卫生条件改善和生育率提高,人口迅速恢复。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全县总人口为496567人。全县户籍人口53万人(常住人口30多万人,南征北战下海渡洋的泰和帮遍布世界),其中城镇人口22万,约占总人口的42%,目前城市化率迅速提高,呈现出农村“空壳村”城市工商业人口迅速增加的变化趋势。在民族结构上,99%以上人口为汉族。少数民族仅5千多人,主要有畲、苗、蒙等族,散杂居住在偏远山区。泰和话是绝大部分泰和居民使用的方言,属赣语吉茶片,由于赣江的阻隔,河西与河东居民之间的口音有一定差异。在县城,普通话也开始通用,而90年代起出生的城市儿童,家庭教育已经以普通话为主。历史上泰和一直就有部分人把吴侬软语作为第二母语(只在家里和亲人间使用),在加上近年来泰和招商引资引来大量浙商,目前泰和的浙江人约有一万人,成立了泰和浙江商会,吴侬软语也成了在泰和使用比较多的语言。粤语使用人口超过十五万人,客家方言使用人数也不少,主要分布在沙村、水槎、中龙、上圯、老营盘等乡镇。
自然地理:泰和县"地控水陆之衡,江山映带,在收眉宇间",是丰饶的吉泰平原(吉泰盆地)腹地。境内地貌以平原、低浅丘陵为主,面积达1877.5平方公里,河谷平原735.9平方公里,水面52.01平方公里。地貌特征为东西高、中间低,县境东南部山峰林立,有三座山峰的高度达1000米以上,水槎乡的十八排山峰高达1176米,为全县的最高点。西部山峰均低于800米,碧溪镇刘岗寨附近顶峰715米。中部地势低平,海拔70米左右。万合镇的昌家村北洲地为最低,海拔52米。最高点和最低点的高差超过1100米。赣江自南向北纵贯县境中部,构成地势开阔的赣江冲积平原,将全县划分成河东、河西两大块。两岸支流均由东、西部山地向赣江辐辏,形成反映总地势倾斜的羽状水系。整个地势,自东、西两侧向中部逐级层层下降,呈现一种不对称的盆地形势,成为吉(安)泰(和)平原(俗称吉泰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泰和河流众多,赣江为境内最大的河流,由南向北流经县内8个乡镇,境内流程59.1公里。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6.75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3.5万千瓦,地下水资源径流量6.42立方米,其中可开采利用0.6亿立方米。泰和水系发达,河网交织,以赣江为主流,禾水河、邑水、蜀水、珠林江、仙槎河、仁善河、东沔河、六七河、六八河等遍布全县各地,为工农业生产和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水资源。赣江上建设有大型水利枢纽-石虎塘杭电枢纽,并且计划建设泰和航电枢纽,据时常年通航一千至三千吨级集装箱货轮。
资源:土地与植物资源:全县森林面积1413.69平方公里。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树89种,是江西省木材重点生产基地。泰和县属南方壤丘陵区,水力侵蚀造成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是江西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电资源:泰和县水资源充沛,地表水多年平均总量22.44亿立方米,过境客水量多年平均380.93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6.75万千瓦,建有大小水库2673座,包括2座大(二)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但由于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目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很低。矿产资源:境内已发现矿种20余种,主要有钨、石灰石、瓷土、型砂和石膏等。其中钨矿(品位1.5%)总储量130万吨,主要集中在小龙镇。
气候环境:泰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6℃,农历七月最热,正月最冷,年平均无霜期280天,年平均降水量1370.5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等气候特点,对农作物和植被十分有利。

大事记

汉:东汉末,置西昌县,为庐陵群治。故城在今县城西1.5公里。三国:吴末,析西昌置东昌县(今吉安县永和镇),属庐陵郡。晋:太康元年(280),庐陵郡治迁石阳(今吉水县东北10公里),西昌属之。南北朝:大宝元年六月,陈霸先驻军西昌南朝陈时,省西昌。隋:开皇九年(589),复置西昌县。开皇十年,废西昌,并东昌、遂兴(今遂川、万安)、广兴(今莲花)、永新等地置安丰县。开皇十一年(一说十年)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更名泰和县,属吉州。泰和之名始此。大业八年(612)因安丰治非津要,仍徙至西昌故城,属庐陵郡。唐:武德五年(622)置南平州,领泰和、永新、广兴、东昌四县,泰和为州治。武德八年,废州,并永新、广兴、东昌三县入太和县(改泰和为太),属吉州。贞观元年(627),吉州属江南道。五年,西昌因兵祸,县治复徙安丰旧治。显庆时,析太和复置永新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吉州属江南西道。天宝元年(742),泰和属庐陵郡。干元三年(760)(一说贞元三年),县治移白下驿西(今实验小学内),属吉州。五代十国:南唐时(937-943),周矩倡筑槎滩、碉石二陂,灌高行(今禾市)、信实(今螺溪)两乡田地。南唐保大元年(943),析太和地置龙泉场,后升为县(今遂川县)。宋:熙宁四年(1071),分太和之诚信乡置万安县。元佑七年(1092),割县境高行乡三堡肃永新县。德佑元年(1275)二月,文天祥在樟塘募兵抗元,三月,元军攻占县城。七月,文天祥收复太和。元:元贞元年(1295),太和县升为州,属江西行中书省吉安路。至正十八年(1358)九月,陈友谅军攻占太和。至正二十五年(1365),常遇春平定太和。明:洪武二年(1369),废州,复为泰和县(改太为泰),属江西布政使司吉安府。永乐十三年(1415),陈循中状元。永乐十九年(1421),曾鹤龄中状元。正统九年(1444)三月,杨士奇卒,归葬泰和。成化十四年(1478),曾彦中状元。成化二十一年(1485),大水入城,决天井坝为河,赣江改道10余公里。正德六年(1511),用砖筑城墙,并改建六门。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入泰和,设官施政。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入城。康熙十五年(1676),二月,吴三桂部进占县城。十一月,清收复泰和。雍正七年(1729)10月,修县城六门。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太平军攻占县城。光绪二十六年(1900),县人响应义和团,烧毁天主教堂。宣统三年(1911),汤漪(南溪人),代表江西省出席临时国会,任参议员。选举孙文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民国11年(1922),北伐军抵泰和。委任官员。民国12年(1923),广东革命军,第二次进驻泰和。民国15年(1926),7月,成立中国共产党泰和特别支部。9月,北伐军再次入城。是月,成立国民党泰和县党部筹备委员会。11月,宋庆龄和苏联顾问鲍罗廷道经泰和,县党部及各界人士前往码头迎送。民国17年(1928),毛泽东在太湖村成立村工农兵政府。民国18年(1929),彭德怀在禾市和马市一带打击土豪劣绅。民国19年(1930),7月18,毛泽东、朱德、陈毅、罗荣桓等率红军前委、总司令部、红四军等在古坪休整。毛泽东找地方干部谈话,做调查。24日,红二十军攻克县城。民国20年(1931),5月,毛泽东、朱德在白云山上指挥红军打第二次反“围剿”第一仗,全歼国军第28师。民国28年(1939),上半年起,日军进占南昌,江西省政府陆续迁至泰和,成立临时省会。民国29年(1940),国立中正大学在杏岭成立。民国34年(1945),1月,日军由湖南攻赣洲,窜扰县境坳头、高市、白土街。7月,日军撤退,窜扰泰和。马家洲300栋店面和全部民房、永昌市200余栋民房被烧毁。民国38年(1949),7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5兵团44军157师470团炮兵营解放泰和。泰和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省政府主持开工复修梅陂。1951年,组建康复医院,治疗抗美援朝伤病员。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和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来县访问。1965年,5月,毛泽东主席到泰和、吉安视察。1969年,动工兴建老营盘水库。1970年,井冈山机场开工兴建。1973年竣工。1972年,邓小平视察井冈山糖厂(今泰和糖厂)、泰和拖拉机制造厂。1978年,在上田设立泰和鸡原种场,进行泰和鸡保种工作。1980年,列为全国商品牛基地县。1982年,泰和酒厂研制的白凤乌鸡补酒被选为国家外交部礼品酒。1983年,千烟洲被列为江西省吉泰平原红壤丘陵开发试验研究中心。1987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视察泰和酒厂和武山垦殖场。1988年,11月,泰和大桥工程开工。1993年,4月,时任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在江西省省长吴官正陪同下视察泰和,深入到武峰乌骨鸡种鸡场考察,并合影留念。1993年,珠江电影制片厂在泰和拍摄以泰和乌鸡为题材的电影故事片《小镇情缘》,在中央电视台播出。1994年,7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深入马市镇慰问群众。1996年9月1日,京九铁路建成通车。2002年3月25日泰和乌鸡种蛋搭乘“神州三号“飞船遨游太空,进行空间生命科学试验。4月23日上午9点,第一代太空乌鸡诞生。2002年3月,时任国家副主席曾庆红视察泰和。2003年6月28日,昌泰高速公路正式通车。2004年4月,国家副总理黄菊深入桥头镇视察。2004年5月18日,井冈山机场扩建完成,正式通航。2005年3月31日,泰和至井冈山高速公路正式通车。2006年4月,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深入澄江镇南圳村石狮梁家组考察。2006年8月,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深入泰和县考察。2007年,9月,“泰和乌鸡”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8年,10月14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深入禾市镇熊瓦村考察。2009年,9月24日,国家副总理李克强到禾市镇考察。

经济建设---民营经济为主体、垄断国企为辅

泰和历史上就是“江南望郡”,享有“金庐陵”的美誉。守着吉泰平原的肥沃土地和涛涛赣江密布的水网体系,泰和自古就是富饶的江南望郡。近代以来由于频繁的战乱和现代交通的不发达,泰和也曾沦落成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欠发达县,当地农民被迫大量外出到沿海打工。近年来泰和大力发展“返乡经济”,把全国一流的交通优势迅速转化成为发达的经济优势成为泰和人民的强烈愿望,民营经济得到井喷式发展。现在泰和县正加速融入吉安中心城市群,大力实施吉泰工业走廊战略,一大批重大产业签约并开工。全县实现工业产值262.92亿元,财政总收入10.08亿元;江西泰和乌鸡协会持有的“泰和乌鸡”商标在2007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目前是全国唯一的活体驰名商标。另外泰和半边天集团、新界机电、金嘉谷物、大北农集团、南方水泥也是中国驰名商标。
泰和经济的特点:
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垄断国企为辅是泰和经济的特点。泰和自古就是商业中心,“自古庐陵,咽喉苏广,唇齿闽浙,山川城廓壮伟,户口繁衍,风光半苏州”,那时,全国性的文化学术交流亦是司空见惯,黄庭坚、王阳明、朱熹、文天祥、欧阳修、苏东坡、韩愈、王勃、罗贯中等都流连庐陵;硕大的战国粮仓遗址诉说她远古的富足,而那关于出产全国十分之一的“贡粮”、打造全国六分之一的官船的记载流芳千古。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是南宋(GDP占全球的60%),在南宋经济最繁荣的年代,庐陵的上交的财政收入占到南宋的十分之一,即庐陵的GDP约等于全球的6%,与目前中国、日本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差不多!,从南宋到太平天国以前,庐陵一直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南宋时期为全国首富,元明清时期仅次于苏杭。由于近现代的战乱,庐陵才掉出了“苏(州)杭(州)庐(陵)扬(州)”方队。建国后国营经济重点建设北方和西部工矿,泰和走出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垄断国企为辅助的路子。非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都竞争不过民营企业,倒闭的倒闭,被民营企业收购的收购;移动、石油等国企为泰和的经济发展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
泰和模式---返乡创业经济: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泰和这个毗邻广东的千年古城又开始热闹了,上广东、下海、成了时髦。泰和人走上了南征北战的新征程,泰和输出的是创业者、经商者、打工仔,每逢过年过节,泰和的街头满是开着挂有沿海车牌奔驰宝马的泰和人。今天,昔日的漂泊者成为了一个有一个民营企业的老板。于是泰和诞生出了泰和模式,即昔日外出者带回来了大量资金、技术、资本、经验、先进管理回到家乡二次创业,返乡创业红红火火。
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2010年9月29日上午,泰和县金一泰电动汽车、童乐祺成才机和博锐泰光电科技3个超十亿元重大项目在泰和工业园区隆重举行开工奠基仪式。仪式上,金一泰实业向泰和县捐赠了价值近60万元的锂电池纯电动治安巡逻车2辆和纯电动道路清扫车1辆。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一直是泰和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电动汽车、液晶电子、高新科技为该县择商选资的重中之重。按照这一发展思路,今年以来该县已引进外资项目7个,实际利用外资2979万美元,引进5000万元以上省外资金项目12个,实际利用内资22亿元。此次开工的3个项目,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能源、新材料和低碳经济的电动汽车项目,有代表高新技术的智能成才机和液晶电子项目,均为国家鼓励类产业项目,总投资达41.8亿元,竣工投产后年产值可达90亿元以上。金一泰新能源电动汽车项目,由深圳金一泰实业投资10.8亿元兴建,该公司是全国第一家纯电动锂电池车辆的生产企业,生产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填补了全省同类产品生产空白;江西童乐祺科技有限公司,是由深圳天强集团投资10亿元创办的一家“家庭民用机器人”专业化生产企业,产品填补中国家庭儿童多元智能教育成才机市场空白;江西博锐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由泰和县液晶产业龙头企业——江西合力泰微电子有限公司为主体,联合韩国、台湾和国内多名业内专家共同投资兴建,总投资超21亿元。
工商业:虽然泰和自古就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近代但是由于战乱和官员的腐败无能、泰和县的现代工商业发展缓慢。抗日战争期间,大批江西省属企业工厂和金融机构--如民生机械、中央银行、重庆银楼、亚细亚药房、中国南货店等--迁入上田,泰和工商业繁盛一时。这些企业虽在战后迁走,但却为泰和日后的工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前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和政策倾向,泰和至今没有一家大型国家投资企业,即使到了改革开放后,泰和的大型中央企业依然为零,大量泰和农民被迫外出打工,近年来得益于在外泰和籍人士返乡创业,大力发展“返乡经济”,泰和的民营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目前泰和的国有企业几乎绝迹,泰和的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目前的经济政策为以引进外资、支持民营经济为主
农业:泰和县所处的吉泰平原(吉泰盆地)是中国最肥沃的主要农业区之一,目前仍是中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并年年荣获“全国产粮大县”“全国产粮先进县”“全国商品粮基地”荣誉称号。但由于1950年代后很长一个时期的农业政策失误,如大炼钢铁运动、以粮为纲、林业承包责任制等,导致经济结构单一。近年来由于新修大量基础设施,当地的农业生产得到有效发展,但是由于种田收入无法和城市务工收入相比较,大量农民外出打工。目前农民外出打工所得收入是泰和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唐宋诗篇”中的泰和

以泰和为背景的文学作品:
王勃:
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唐】,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黄庭坚:
登快阁:黄庭坚【北宋】,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文天祥:
囚经泰和仰望快阁感赋:文天祥【南宋】,书生曾拥碧油幢,耻与群儿共竖降。汉节几回登快阁,楚囚今度过澄江。丹心不改君臣谊,清泪难忘父母邦。惟有乡人知我瘦,下帷绝粒坐蓬窗。
国立中正大学校歌::作词:王易作曲:程懋筠,澄江一碧天四垂,郁葱佳气迎朝曦。巍巍吾校启宏规,弦歌既倡风俗移。扬六艺,张四维,励志节,戒荒嬉。求知力行期有为,修已安人奠国基。继往开来兮,责在期!

泰和名人

尹卓(著名军事专家,少将,央视军情连连看等节目嘉宾主持),卓雄(福建省委书记),邓典桃(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曾庆元(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永平(步步高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刘经纶(泰康人寿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康为民(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王建国(北京交通大学校长),萧蘧(国立中正大学校长),萧庆伦(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杨士奇(四朝内阁首辅、诗人),陈循(内阁首辅,永乐乙未科状元),萧镃(户部尚书),王直(吏部尚书),梁潜(永乐大典》代总裁),罗钦顺(配享孔庙),尹直(兵部尚书),欧阳铎(工部尚书),欧阳德(礼部尚书),罗韬(教育家,创办了泰和历史上第一所学校“匡山书院”),周矩(水利家),曾安止(农学家,着有中国第一部水稻专着《禾谱》),刘过(文学家,有“诗侠”的美誉),刘崧(江右诗派代表人物,。),胡直(江右王门学派的代表人物),郭子章(一品大员),郭诩(画家),唐世凤(中国海洋学奠基者之一)
状元:陈循曾鹤龄曾彦
榜眼:尹昌隆罗珵姚颐
探花:罗璟曾迫罗钦顺欧阳衢
将军:王英高、尹明亮、刘兴隆、严俊、李士才、张济民,陈云开、陈德先、林茂源、肖锋、易耀彩、罗元炘,罗维道、袁佩爵、康庄、曾威、蔡永、袁光

交通状况

泰和县地处水陆要冲,“咽喉苏广、唇齿闽浙”,自古即为南北通衢。秦代开辟的京师通往岭南的“通南越道”即经过泰和。隋唐在县城东建有白下驿,沿用至明代。宋代在县西南和县东北分别置浩溪水驿和淘金水驿,沿用至明清。近代以来,由于战乱,交通发展缓慢。1932年修建了境内第一条公路--赣粤线泰和段。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通过发动群众进行大规模建设,开始实现乡乡通公路。自1995年京九铁路通车开始,作为区域交通中心,泰和县的对外交通获得大发展的机会,经过赣粤高速公路、泰井高速公路、全南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吉安绕城高速、武吉高速公路的修建和井冈山机场的扩建,迅速构建起包括航空、高速公路、铁路和水运在内的现代交通网络,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目前泰和县已经实现了村村通三级公路。泰和力争重新拥有历史上交通枢纽的地位,争得泰和在全国交通领域中的应有地位。
航空:井冈山机场(又名吉安机场、泰和机场)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的螺溪镇境内。因螺溪镇原名三都乡,该机场又常被称为“三都机场”。井冈山机场开建于1970年,1973年竣工,2004年进行过扩建,2010年再次扩建,达到了支线枢纽机场的水平,设计年吞吐能力达100万人。目前有至北京、上海、深圳、厦门和成都等诸多城市的航班。
高等级公路网:
---几乎镇镇通高速公路或国家一级公路或国道多条高速公路和国道在泰和县城纵横交错,对外公路交通极其便利。2007年底,境内公路总长2053公里。G45大广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北段在江西一般称为武吉高速公路,在吉安南出入口以南2km处与赣粤高速公路重叠,或分段称为昌泰高速公路、泰赣高速公路)从北至南纵贯泰和县,在县境内设有泰和和马市两个出入口。G72泉南高速公路(在建,江西段分段称为石吉高速公路、吉莲高速公路)自东南的兴国县入泰和县境,至县城以北的石山乡与大广高速相连,规划在泰和境内设泰和东互通、泰和互通和泰和枢纽互通三个出入口。S50泰井高速公路是自泰和至井冈山的省内横线高速公路,在泰和县境内设有泰井枢纽(泰井高速起点)、机场互通、禾市互通、白鹭湖互通和碧溪互通四个出入口。G105105国道自北部的吉安县进入泰和,途径泰和县城、马市、苏溪,向南进入万安县。G319319国道东接兴国县、西连井冈山市,横贯全县一半的乡镇,从东向西依次连接了老营盘、上圯、沙村、冠朝、塘洲、县城、南溪、螺溪、禾市、桥头和碧溪,是县内最重要的公路。
铁路:京九铁路自北向南穿过泰和县境,境内设有泰和站、冠朝站、沙村站、营盘上站等车站,其中泰和站位于县城工业组团---省级工业园泰和工业园内,属三等中间站,可办理客货运业务,作为井冈山的门户,曾长期使用“井冈山站”站名。2006年改为现名。邻近泰和的万安县、遂川县也是泰和火车站的主要服务对象。
水运:纵贯全县的赣江是县内主要航道,上溯赣州,下通长江,历史上,赣江水运曾泰和县最重要的对外交通方式,在泰和县城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受水电工程和降水量减少的影响,赣江通航能力大大降低。再加上公路、铁路运输的冲击,长途水路客运目前已经完全取消,内河货运也有所萎缩,目前仅局限于海铁联运集装箱、木材、砂石、石油等大宗货物的运输。目前投资24亿元的石虎塘航电枢纽工程(位于万合镇)预计将渠化航道38公里,有效提高赣江航道的通航能力,常年通行1000--3000吨级集装箱轮和散装货轮。
管道: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是我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的大型管道工程,于2008年2月开工,其中泰和境内33公里,途径螺溪、南溪、马市、苏溪4个乡镇,计划2011年前全线贯通。
公交:泰和县城是较早开通公交系统的县级城市,目前有1路、3路、6路、8路、9路、11路、吉泰、等多条线路,运营车辆主要中巴,主要运营路段为火车站-文田圆盘-长途汽车站(城中心)、县政府-城中心-短途客运站-上田圆盘、泰和-国家开发区-吉州等。
轮渡:泰和县河流众多,水网纵横,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绝大部分村镇是依水而建,渡船是河道两岸居民沟通的主要方式,因此渡口众多。赣江上原有永昌市、印霞江两处汽车轮渡,90年代初泰和大桥建成后,前者停止了运营。近年来,由于桥梁增多,短途班车班次增加,多数渡口的客流量都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