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南省电子地图 > 郴州市地图 > 桂阳县地图 >
太和镇地图
太和镇相关地区地图:

交通旅游

太和镇中心区南距广州市中心18公里,北距白云国际新机场8公里,京珠高速公路、沙太路、新广从公路、105国道(广花路)、106国道南北贯穿全镇,一环路、北二环高速公路东西横贯全镇;镇域内交通道路网络密集,本镇集资兴建的二级公路龙兴路、龙河路东西连接105、106国道,太营路、营米路、建业大道等交通道路四通八达,形成便利的交通条件;现已建成开通的地铁三号线(机场南-体育西)途经该镇夏良村并设站连接白云国际新机场,529路、833路、504路、501路等10多条公共汽车在镇内与市中心来回穿梭,形成了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网络。太和自然风景优美迷人,经广东省林业局批准的省级森林公园——帽峰山森林公园位于该镇东北部。公园总面积66.7平方公里。帽峰山主峰海拔534.9米,为羊城老八区最高峰,形似竹帽,因此得名。公园内有铜锣湾水库、沙田水库、和龙水库,还有较小的水库星罗棋布。土壤肥沃,植物种群丰富,公园内共有植物179科569属875种,国家保护植物9种。帽峰山森林公园游览区分为9个功能区、25个景区,具有气候宜人的森林旅游环境,是人们旅游、度假、休闲胜地。

基本概况

太和镇位于锦州市黑山县城北,镇政府所在地与县城相距十三公里,北与芳山镇、薛屯乡相邻,东与102国道边的胡家镇接壤,西与八道壕相连,南与黑山镇、镇安乡相接。1953年成立农业初级合作社;1956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归四区(八道壕)和一区(大白台子)管辖。1961年成立太和人民公社:1983年经济体制改革太和公社改称太和乡;1997年太和乡撤乡建镇;2002年1月县乡机构改革,胜利乡与太和镇合并。全镇总面积1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万亩。全镇有17个行政村,62个自然屯,总人口为26418口人,农业人口有25908口人,7898户,汉族占98%,满族等少数民族占2%。2003年末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2‰,人口出生率6.22‰,计划生育率100%。地域特征:多属丘陵,半丘陵,以山坡地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气候属暖湿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多大风,十年九旱。夏季炎热,雨量集中,气温高,湿度大。秋季凉爽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少雪,气候干燥。一般无霜期在155天左右。境内主要河流有东沙河、羊肠河,中型水库一座,年平均降水量为350毫米。在农业方面,丘陵地区较多,根据气候的特点,适宜种高粱、大豆、玉米,产业结构调整后,花生种植面积占四分之三。镇内果园150个,年产量800吨,主要品种锦丰梨、苹果梨,己被辽宁省注册为名优品牌。牛、羊、猪、鸡饲养量较大,可供改良和加工食用,出口创汇。交通十分便利,公路有小小线、太胡线、黑白线、黑芳线、太芳线、纵横交错,贯穿而过,村屯道路四通八达,大郑线铁路、黑山火车站距该镇较近,公路、铁路交通运输快捷方便。镇内设有电信、邮政、电力等部门。电话装机6036门,有线电视形成网络,现己安装1000余户。到2007年,覆盖面可达百分之百。部分家庭己电脑上网。农村电网改造己完成,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在镇内建塔四座,保证了用户信息的畅通。

经济投资

太和镇原是农业大镇,是广州市蔬菜、水果种植和畜牧养殖基地之一。近年来,通过稳定第一产业,巩固和发展二三产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在全镇经济中占了主导地位,旅游、服务业成为该镇经济新的增长点。2004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为14.84亿元,同比增长13.28%。其中第一产业2.62亿元,同比增长10.58%;第二产业6.77亿元,同比增长18.31%;第三产业5.45亿元,同比增长8.79%。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实现7885元,同比增长5.1%。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园坐落在太和镇西部、新广从公路与一环路交汇处,计划10年内扩园至10平方公里。该园于1995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建立,由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科技局、白云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属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五个园区之一,是白云区唯一能够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优惠政策的基地。除此之外,还同时享有白云区委、区政府所制定的优惠政策。目前入园企业约3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5家,产值过亿元企业11家,在建企业13家,投产企业5家,预计今年底投产企业7家。以广州民营科技园为龙头带动的镇内现代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南方种业市场、南村竹木市场、南岭陶瓷市场、永兴农贸市场、兴和综合市场、谢家庄农贸市场、和乐市场等专业市场及综合市场交易活跃,作为白云区镇级第一条步行街的珊景路商业步行街及其周围镇域中心区商业氛围浓厚,第二三产业逐步形成规模。目前镇辖区内现有工业企业约800家,主要生产家具、玩具、五金机构、电子、化工、服装、建材、医药等产品。

基本概况

太和镇位于四川省西昌市城西,距市中心12公里,总面积38平方公里,东沿安宁河流域,南毗邻裕隆乡,西接开元乡,北与樟木箐乡接壤,南北长17公里,所辖7个行政村,5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2707亩,总户数4427户,总人口数17237人,其中农业人口12732人,非农业人口4505人。主要民族为汉族,少数民族有:彝族、回族、藏族、白族等。主要农业产品有水稻、小麦、油菜、蔬菜、侧尔根、大葱、西瓜、生猪、禽蛋等。全镇国内生产总值4937万元,农业总产值达5206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8018万元,财政收入93万元,税收完成9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873元,粮食总产量8435吨,蔬菜2423吨,水果587吨,蚕茧4.4吨,畜产生猪20765头,鸭27.6万只,鸡5.3万只、鹅5.4万只。全镇农业结构调整主要以发展经济作物为龙头,党委、政府想方设法动员广大农民发展了大量的经济作物,调整面积达到6000多亩,种植品种有侧尔根、大葱、茼蒿菜、西瓜、草莓、石榴、黄竹草、萝卜籽。养殖业也有新的启动,养鸭、养奶牛、圈养黑山羊大户已开始形成。蚕桑生产效益正日趋旺盛,群众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在一些地方有了提高,烤烟生产完成种植面积109亩,产量突破2万斤,新建烤房17个。太和镇系一九九四年三月三十日撤原太和、九龙两乡而成立的建镇制,现已发展为有相当规模的新兴集镇,1996年10月被列为省级试点小城镇。全镇现有国家、集体、个人的运输车辆500多辆,每天到西昌及要相邻各的客车50多班次,已达到了村村通汽车。1996年,凉山州邮电局在太和镇建立了分局,开通了程控电话。到2002年,全镇安装了电话2085部,建立了各种通迅网站,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电视差转站一个,有限电视用户达2千多户。镇内有自来水厂1座,有容量为11万伏安的变电站1座。1995年新修了太和农贸市场,对集贸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使太和镇街道呈现出街道整齐、布局严谨、楼房店铺、鳞次栉比、商贸繁荣、一派生机的现象。2000年镇政府又投资100多万元,开发了小东街,征地17亩,整修了两条主要干道。使太和镇的环境和镇容镇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小东街建设已基本启动,开发整体规划平面布局图纸已经绘制完成,已有15户1300平方米的商品房基本竣工。到2002年全镇主要有以开采矿石为主的灌区水泥制品厂、太和沙石公司、有康明卫生纸厂、西漂砖厂、华宁公司、垃圾厂等较大型的企业,企业总数达到581个,其中集体企业6个,私营企业3个,个体企业572个,在本镇企业打工1104人,工资总额535万余元,外出打工的务工人员800多人,收入337.7万余元。

行政区划

大源村:大源村位于沙太公路与南湖交界处,太和镇东南部,全村面积共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17亩,共有23个经济合作社,全村总人口5632人,其中农业人口3941人;外来人口11320人。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933万元,比2004年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9473元。2004至2005年间,村投资150多万元修建了大源小学教学楼一幢;投入400多万元扩建了村道,并铺设了水泥路面;投入20万元,安装村道路灯。
米龙村:米龙村位于镇中心南部,近旧广从公路、一环路、京珠路、北二环路边,全村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97亩,下属8个经济社,总人口2225人;外来人口3500人。2005年村、社集体经济收入为800万元。全村投入公益事业625万元,主要用于安装自来水管、铺设村内水泥路、安装道路街灯、清运全村卫生垃圾等。
石湖村:石湖村位于镇西南部,东部有旧广从公路,南部有新广从公路及北二环出入口,路网发达。全村总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73亩,辖12个经济社。全村总人口5581人,其中农业人口3941人,外来人口1500人。人均收入6912元。全年投入公益事业250多万元。
营溪村:营溪村位于镇城区以西,靠近镇政府,东至太和墟,南至石湖村,西至大沥村,北至家庄村。全村总面积2.2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710亩,辖内6个经济合作社,本地户籍总人口2072人,其中农业人口1245人;外来人口600人,旅居国外及港澳同胞18人。全村工农业总收入8264万元,人均纯收入10063元。
田心村:田心村位于新广从路边、太和镇西路,有完善的环村路,交通较为便利,全村总面积2.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940亩,辖内7个经济合作社。本地户籍总人口2064人,其中农业户口1530人;外来人口2000人。全年工农业总收入2713万元,人均纯收入7999元。
草庄村:草庄村位于镇的西北部,总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3亩,辖6个经济合作社,全村总人口为1650人,其中农业人口1120人;外来人口300人。2005年集体经济收入2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66元,全年投入公益事业10万元。
大沥村:大沥村位于镇政府以西2.7公里处,总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40亩,有16个经济社,总人口4652人,其中农业人口2758人;外来人口1350人。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3267万元,人均收入7711元。
谢家庄村:谢家庄村地处镇东北部,交通路网纵横,105国道、京珠高速路贯穿其中,毗邻帽峰山森林公园。全村总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153.82公顷,耕地面积128公顷,全村有14个经济社,全村总人口5138人,其中农业人口3120人;外来人口3000人。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3136万元,人均收入10287元,比上年增长4%。全年投入公益事业建设资金250多万元。
沙亭村:沙亭村地处镇北部,交通便利,广从公路从村西部穿过,九太公路横贯全村,交通状况良好。全村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58亩,辖10个经济合作社,本地户籍人口2800人,其中农业人口2380人;外来人口1200人。村民人均收入8043元。全年投入公益事业经费40万元。
头陂村:头陂村坐落在镇东北部,帽峰山森林公园西麓。九太公路贯穿整个村。村域总占地面积约2142.38公顷,其中山林地为1730.08公顷,共12个经济合作社,总人口3472人,其中农业人口2210人;外来人口287人。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4049万元,人均收入8023元。旅游业、建筑运输业和商业、服务业是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占2005年社会总产值的68%。
和龙村:和龙村位于镇东南部,市一环路横穿全村,北二环高速公路东西走向,京珠高速公路、华南快速干线南北贯穿,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本村总面积17平方公里,本村辖12个经济合作社,本地户籍人口2390人,其中农业人口560人;外来人口300人。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3559万元,人均纯收入10022元。全年投入公益事业300万元,主要用于修建村内道路。
白山村:白山村地处镇东部,位于太兴公路两侧,东与八斗村相隔,西与和龙、北与头陂相连,是一个山多耕地少的村庄。全村总面积9.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50亩,全村有8个经济社,村常住人口2055人,其中农业人口1230人;外来人口360人。全村共引进了7家企业。2005年村可支配的年收入约75万元,经济社可支配的年收入约85万元。人均纯收入7865元。2005年,在区、镇的大力支持下,投资了500多万元对乐百氏门口至庙仔坪河段长700米一河两岸工程进行了整治。
穗丰村:穗丰村位于镇东部,帽峰山南部,东连兴丰村,南与罗岗区接壤,太兴公路东西走向贯穿全村。全村总面积31470亩,其中耕地面积1298亩。辖31个经济合作社,总人口4626人,其中农业人口2368人;外来人口480人。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6111万元,人均纯收入7553人。全年投入公益事业491万元,其中280多万元用于改水;100万元用于修建小学、治安亭等;70万元用于修建村级公园;11万元用于扶贫助困。
兴丰村:兴丰村位于镇的东北面,距镇政府17公里,是最边远的一个山区村,全村总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6亩,山林面积8000多亩,共9个经济社,总人口1613人,其中农业人口850人;外来人口87人。全年经济总收入875万元,人均收入6069元。近几年来,先后投资了550万元修建了兴丰小学;投资了70万元用于村卫生站的建设;投资400万元用于改水工程和用电增容,改善村民饮用水质和用电问题;投资450万元建设了两条全长2.7公里、宽7米的村级水泥路。
永兴村:永兴村总面积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67亩,辖19个经济合作社。2005年末,本地户籍人口6503人,其中农业人口4937人,外来人口25000人。2005年村可支配的年收入约656万元,经济社可支配的年收入约25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2633元。该村以"整洁村容,美化家园"的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三建"(建停车场、运动场、公园)工作。目前、已建好停车场一个(占地2亩)、运动、停车一体化公园二个(其中瑚琏公园占地15亩,投资近150万元人民币、永兴公园占地30亩,投资近450万元人民币)。
夏良村:夏良村坐落在106国道(旧广花路)龙归墟东侧,辖16个经济合作社。全村总面积5.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2200亩。本地户籍人口5300人,其中农业人口1700人;外来人口约6000人。2005年全村工农业总收入1.75亿元,人均收入约8761元。该村华侨有2000多人,分布在加拿大、新西兰、美国、印尼、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十年来,先后投入资金650万元建设了幼儿园、学校运动场、体育室、教学新大楼、室内运动场等等;投入了340万元建设了卫生所。
南村:南村坐落在106国道(旧广花路)龙归段西侧,地处墟市结合部。全村总面积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0亩,辖14个经济合作社。2005年末,本地户籍人口4800人,其中农业人口3300人;外来人口8000人。旅居国外华侨及港澳同胞约5700人。全年总收入5945万元,村民的人平收入14294元。全年投入公益事业150万元。
南岭村:南岭村坐落在106国道龙归路段西侧,北与南村接壤,南与均禾街长红村、新科村毗邻。全村总面积2.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17亩,辖12个经济合作社。2005年末,本地户籍人口3000人,其中农业人口2125人;外来人口3000人。旅居国外的华侨及港澳同胞约1500人。2005年村经济联合社总收入258万元,同比增长20%;社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119万元,同比增长15%。人均纯收入8311元。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年投入200多万元建设了文娱活动中心、修建了道路、公园、水渠等。
柏塘村:柏塘村位于镇的西北边,全村总面积2.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0亩,辖10个经济合作社。2005年末,本地户籍人口2540人,其中农业人口1943人;外来人口1100人。2005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114万元,社级集体经济收入27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483元。
北村:北村位于太和镇西北边,106国道(旧广花路)、市二环路、北二环高速公路在村边相交,交通方便。全村总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00亩,辖7个经济合作社。2005年末,本地户籍人口1898人,其中农业人口1532人;外来人口1700人。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6341万元,人均纯收入8347元。村内有化妆品厂、金属制品加工厂、制衣、制鞋业、皮具加工、玻璃器皿加工、化工、木制工艺等各类厂企近50间,民办小学2所。
园夏村:园夏村位于太和镇西边,全村总面积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0亩,辖6个经济合作社。2005年末,本地户籍人口1592人,其中农业人口1123人;外来人口5000人。全村工农业总收入154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11万元,工业收入310万元,其他收入922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5387元。旅居国外的华侨及港澳同胞约1000人。投资2000多万元,新安装变压器3台共1800千瓦,铺设工业区道路5000米、修建排水沟4000米。近年来共投资300多万元修建了环村水泥大道2000多米、公园一个、公厕3个。
和珊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珊社区居民委员会成立于2002年6月,居委会办公地址位于城镇中心地带,东北面与谢家庄村交界,南面与米龙村交界,西面和营溪村、田心村交界,管辖范围约3.8平方公里,包括丰泰小区、如意新村、珊景新村、云东小区、镇第一工业区等镇中心区域。有常住人口30000多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2110人,外来人口约27900人。
龙归社区居民委员会:龙归社区位于106国道边,与夏良村、南村村相邻,面积0.28平方公里,常住户231户,常住(龙归墟户籍)人口835人,外来人口252人。国外华侨118人,港澳同胞50人。

规定定位

按照市、区关于中心镇建设的有关精神,太和镇作为广州市第二批重点建设的中心镇,将以“今日中心镇、明天卫星城”、以未来的广州市城区作为发展目标。2004年6月,广州市委林树森书记到太和调研时指出,太和镇要着力于促进“五个协调发展”,把太和镇建设成为实施“北优”发展战略、协调发展的样板中心镇。目前,根据上述目标,太和镇制订了“以山兴镇,以工富镇,以商旺镇,生态建镇,文化立镇,统筹活镇”的24字发展方针,现白云区太和镇总体规划(2004-2020)》已经市政府批准实施,为中心镇的总体建设和发展绘制了蓝图,打下了基础,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抓紧组织实施。按照目前规划成果,太和中心镇将以原太和镇中心建设区为依托,经济与社会发展空间向西、向东、向南三个方向扩延,形成“一中心、一组团、一区”的空间发展与用地布局态势。依托镇中心建设区“一个中心”为基准,西北部片区以民营科技园为基础发展镇的工业产业组团;东北部形成以贸易、货运仓储和相关的服务为主体、居住用地配套发展的综合建设区,成为以货运仓储和商业贸易为主体的北部储运组团(物流组团)、以居住用地为主的东北部居住组团和以商业贸易及服务业为主的中北部商贸组团;西南部通过新行政办公区的迁入和一系列教育、文化娱乐设施布置以及居住用地的配置建设形成新太和的行政与文化中心组团。整合发展“一组团”,通过对大源村与同和相连处已形成的一定规模的工业片区、商业贸易区(大型货场)和房地产开发建设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进行整合、改造及完善各种配套设施,形成南部产业发展与居住建设组团。积极发展“一区”,依托和龙水库、铜锣湾水库、帽峰山森林公园湖光山色,依照广州市及白云区对这一地区的规划,形成休闲度假旅游及科技发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