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县地图
台江县相关地区地图:
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台江旅游的一大产品,境内无迹不古,是贵州东线旅游线路上的一朵奇葩。有编在历史教科书上的、历经十八年的反清英雄张秀眉领导的苗族人民起义遗迹、遗址,有建筑风格异彩纷呈的古军事重镇——施洞古镇,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有寒武纪时代古生物化石群遗址及博物馆、山清水秀的自然景区、岩洞群数不胜数。台江“银角”牌保健古丁茶风味独特,被称为“益寿美容茶”,曾荣获贵州以天然野生为原料的科技星火奖和中国保健科技精品精奖,产品销往沿海一带及东南亚国家,供不应求。重阳糯米酒香甜可口,荣获中国“神龙杯”金奖,巧夺天工的苗绣、银饰产品吸引很多外来游客。这里有举世闻名的施洞独木舟竞渡;有驰名中外的被誉为“东方迪斯科”的反排木鼓舞;有蜚声乐坛的施洞苗族飞歌,风情万种的苗族姊妹节;惊险火爆的舞龙嘘花;有工艺精湛的苗家刺绣、银饰和服装艺术;有千姿百态的大塘溶洞群;有震惊世界的寒武纪古生物化石群,被列为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台江这块神秘的土地经联合国保护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考定为一等“反朴归真”类旅游区,并被列为十大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民族风情
台江有14.5万人口,有苗、侗、土家、布依等15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同胞占全县总人口的97%,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境内民族风情古朴浓郁,得天独厚,有依山傍水的民居建筑,精美绝伦的苗族刺绣,巧夺天工的银饰盛装,瑰丽夺目的工艺制品,心惊肉跳的牛斗狗争,惊险火爆的舞龙嘘花,热情奔放的笙鼓舞蹈,浩如烟海的文学歌曲,崇尚文明的礼仪风范,别具情趣的婚恋习俗等;有“世界最长的节日”——祭祖节(也称“世界第一俗”,13年才过一次,每次过3年时间),有“世界最古老的情人节”——姊妹节(也称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有“世界唯一的独木龙舟节”——施洞龙舟节,有常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的、遐迩闻名的“东方迪斯科”——反排木鼓舞,有荣获2003年度西部民歌大赛金奖的苗族大歌——反排多声部、方召情歌。这里是歌与舞的海洋,是情与爱的世界,有“文化藏在身上,史书从头读起”之说。每一个节日、每一次活动,都包涵着沉积厚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被联合国列为全球一等“返璞归真、重返大自然”的十大人文旅游景区之一。民间节日
贵州苗族姊妹节:贵州苗族姊妹节主要是指贵州省台江县、施秉县以及剑河县部分地区的苗族人民在每年季春时节由妇女们主持的吃姊妹饭的节日。时间因地而异,俗定于阴历二月十五或三月十五。节日礼仪古朴独特,最为典型壮观的要数台江县施洞地区清水江畔的三月十五至十七苗族姊妹节。苗族姊妹节,又称苗族情人节。节日以青年妇女为中心、邀约情人们相聚同吃姊妹饭。郊游踩鼓、游方对歌、互赠信物、订立婚约,真实地展现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变迁的男女情爱生活景象,此间,古老悠久的苗族歌舞服饰艺术、剽悍惊心的舞龙斗牛娱乐活动。宁静温馨的农家田间生活与追求返璞归真的现代旅游活动交织互动,正在成为大西南现代旅游经济的一道亮丽风景……,苗族独木龙舟节:一个动人的故事,引出一个激动人心的节日----走进施洞龙舟节,你会惊叹,独木龙舟,世界独有;苗族文化,恒久不衰。清水江的台江施洞龙舟及其龙舟节,已愈来愈受到国内外有关人士的重视。它具有独特的子母独木舟文化现象,贵州省有关部门已经在台江县施洞镇建立了龙舟博物馆,这是我国第一个龙舟博物馆。开秧门:开秧门,苗语叫“气依”,即在插秧之前,要举行“开秧门”仪式。在台江大部分苗族地区,过去都有“秧头”。在开始插秧那天,“秧头”带上一只公鸡、香纸、酒糯米饭、五根茅草和一根六七尺长的、去了皮的、有五个杈的泡木树,于天刚麻麻亮时去到田里(沿途不准人见,否则不吉利),先把泡木树和茅草插在田中,再用供品敬祭。敬毕,扯秧插上三,五窝即可回家。在方白一带,没有“秧头”,各家自己开秧门。由一长者走到田间,先插一束芭茅草,然后围绕芭茅草插九兜秧。在台江城郊一带,开秧门这一天十分热闹,家家煮鱼、蒸糯米饭,青年男女还在游方活动,预祝插秧顺利和新谷丰收。
爬坡节:爬坡节,苗语称“纪波”,是苗族青年男女们醉心向往翘首以待的一年一度特有的择偶恋爱的欢聚盛会(其最初的内涵也缘于金丹阿姣。当今的施洞一带“吃姊妹饭节”就是“爬坡”的外延)。每至春意盎然的二三月,县内各寨都举行,但各地自有各地不同程度的规模和日期不一。地点多半在女方寨子某一风光旖旎的名胜的地方,或传统的地点。每当爬坡季节来临,青年男女们借赶集相遇机会,或由男方请求,或由女方邀请,决定某日在女方寨子某个地点举行爬坡。商定后,被邀请的男青年再通知附近村寨的青年们,时一起参加。爬坡那天,邻近村寨的青年男女们精心打扮,如彩色般的人流,从四面八方汇集于山坡上。邻县剑河边界的男青年都不辞数日奔波的劳苦,聚集到游方坡未寻亲会友,欢度佳节。这一天山坡上都要汇集数千人,坡上一圈圈,一丛丛的男女青年游方唱歌、吹笙、踩鼓、他们以此为媒介寻友觅伴追求知音,洋溢着节日欢乐的气氛。东道主的女郎们,准备丰盛的鱼肉和糯米饭,带上山去,一边款待后生们,一边互相对歌。在这当中,青年男女们互相物色对象,结成今后一双双的情侣,组成一个个幸福家庭。有些老妈妈们也出头露面帮助自己的女儿物色对象。到了夕阳西下,姑娘们邀请后生到寨里去继续谈情说爱,并再次设宴款待,情投意合的,即交换信物定婚。到了夜深,在女方寨子有亲友的,就到亲友家去投宿,没亲友的就由姑娘们母亲们分别请到家去过夜。天快亮时,后生们起身回程,姑娘们将糯米饭送给意中人,并陪着送到半路,然后依依惜别。这种别具一格的爬坡节(会),再现了古老时代母系社会生活方式。因为当时婚姻的缔结居于主动地位的是妇女,而不是男子,这一习俗,就是母系氏族社会婚姻缔结的残留痕迹。
苗族敬桥节:“敬桥”是台江苗族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时间在农历的二月初二。到了“敬桥”这天,当地苗族不分男女老幼都穿上盛装前往“敬桥”,儿童穿戴一新,胸前都挂着装有彩蛋的网袋,堪称为苗族的“儿童节”。在敬桥架桥饮宴中,若遇过往行人,首次前来踩桥,认为是吉祥之兆,桥主要留住就餐,热表款待,并以彩蛋和糯米饭相送。“桥”分别安置在田头、水沟或行人道上,也有铺在路面的方便过往行人行走,歇息修阴积德以求人丁兴旺。架设的桥有家庭为单位架的;氏族群众架的;整个村寨群众架设的公共桥等三种。“敬桥”以家庭为单位,各有专门的“桥”供祭祀,不能随意去乱敬某一座“桥”。“敬桥”必须先架“桥”,凡婚后不育、生女不生男或生男不生女的苗族妇女,可请巫师察看手纹,如确定需要架“桥”求子,便可架“桥”。“桥”的材米根据所架设的地点而定,有用杉树枋、木板、块石,木凳。架“桥”请鬼师主持用一尺二寸布(黑白均可)、一无二角钱、五斤米、三尾鱼、三个鸭蛋或一只鸭作祭品。在举行仪式时,巫师口念“祝词”求神灵保佑,尽早给这家人送孩子来,并使这家儿女满堂,等等。“桥”架好并举行祭祀后,即结束“架桥”仪式。以后,每逢二月初二都要祭祀一次,在三年内如果生了孩子,即在生小孩后的第三年举行“圆桥”,以示报恩,以后,连续敬祭。举行这一仪式时,祭品较架“桥”时使用的祭品贵重一些:如果“架桥”时用蛋,这时则用鸭,“架桥”时用鸭,这时则用一只小猪,以表报答之意。如果三年内没有生孩子的就仍继续“敬桥”到生孩子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