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县地图
通城县相关地区地图:
宗教信仰
在清末以前通城民间百姓均敬奉儒、佛、道教。通城古代曾经是道教名县,在唐代有著名的道教真人罗思;黄龙山曾是佛教、道教名山,晋葛洪在此山修炼,得养生驻颜之术。大坪药姑山建有道教庙宇“白云观”;还有民间的诸多传统习俗都与儒、佛、道教息息相关!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流入和影响,很多民众大多信奉基督教、天主教、等外来宗教。通城也不例外,由于近年来外教的势力的迅速扩张,使得道教、佛教徒人数锐减,很多寺庙道观得不到保护和修缮已不复存在。特别是道教,派别散布民间,由于没有成立专业的道教组织和协会,几乎面临消失危机!传统的通城道教音乐、斋醮仪式仅在民间的丧葬道场仪式上窥见。目前全县主要宗教为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四大宗教。(儒教现在是指文化的一面,不是宗教。但儒教的某些文化也存在于通城民间传统文化宗教仪式中)网络平台
百度通城吧:创建时间:2004,贴吧简称:通城吧贴吧目录:湖北,会员名称:通城人通城吧百科:通城吧百度百科由cw_sweet于2011年创建成功,被评为复杂词条!
历史沿革
周朝,属楚国秦朝,属南郡汉朝,汉高祖六年(公元201年)置下隽县;汉武帝时属长沙国;建武十三年改长沙国为长沙郡,下隽县隶之。三国,属吴国,为周瑜封邑。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改下隽县为上隽县,设锡山市(今隽水镇)。梁朝,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废上隽县,分立乐化县、下隽县,隶属上隽郡。隋朝,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乐化、下隽并入蒲圻县,属荆州夏郡。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分蒲圻南境置唐年县(今通城、崇阳境),隶属鄂州。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改锡山市为镇。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更名为通城镇。五代,杨行密(公元902-903年),改唐年县为宗阳县,南唐又改宗阳县为唐年县。北宋,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改为崇阳县,属鄂州。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分崇阳县南上隽、乐化、天宝3乡置通城县。此为通城设县之始。元朝,属武昌路明朝,属武昌府。清朝,属武昌府。中华民国,属江汉道,民国21年后,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0月,属大冶专员公署。1958年11月,通城、崇阳合县。1960年1月,属武汉市。1960年12月,恢复通城县,属孝感专员公署。1965年8月,属咸宁专员公署1998年12月,咸宁地区撤销,设立地级咸宁市,通城县属咸宁市。经济建设
2009年,通城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6.7%,2010年将重点做好建龙钒业、瀛通电子、陶瓷工业园、20万亩高产优质油茶基地等22个重点项目,力争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确保完成今年GDP增长14%的目标。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全年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6.54亿元,同比增长26.5%;利税1.6亿元,同比增长16.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61.4%,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外贸出口企业增至12家,外贸出口1115万美元,同比增长11.1%。
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全县主要农产品全面丰收,成功争取到“国家产粮大县”项目;生猪、茶叶、森工等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5家,达到14家;农业总产值16.4亿元,增长31.9%。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发放《农民负担及补贴政策监督卡》9万余份,发放率达98%;落实“四补”资金1526万元。
财税金融运行稳定:全县财政收入完成19298万元,同比增长27.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649万元,同比增长27.4%。国、地两税完成税收12903万元,占财政收入的66.9%。金融存贷额继续增加,对地方的支持进一步加大。年末存款余额29.3亿元,同比增长18.9%;贷款余额7.4亿元,同比增长27.1%。社保基金收入完成5010万元,同比增长26.2%。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5亿元,同比增长29%。一年来,累计向上申报项目271个,争取资金3.86亿元。
城镇和交通建设亮点突出:累计投资1.05亿元,完成了宝塔大道建设,启动了工业大道、中心商务城、隽水公园、行政中心、通泰建材市场、银山广场、城关初中搬迁等重点工程;继续推进了垃圾处理场、秀水花园、玉立花园、怡景花园、景秀东方等续建工程;完成了银山大道与解放东路的交通对接,完善了一批事关民生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麦市、北港、马港、沙堆等重点集镇建设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功能日益增强。累计投资9070万元,完成了城西客运站、村级公路、双龙至药姑、沙堆至虹桥公路等交通建设项目110个。至2010年底,杭瑞高速通城段即将全面竣工,通平高速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全县55家商贸企业已改制40家。公务员登记和工资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以部门预算和“乡财县管乡用”为核心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启动。7家单位政务公开示范点建设有序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国营农业“小三场”税费改革全面铺开。农村“以钱养事”、农民负担监管、农村财务“双代管”等工作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
三项基本国策得到较好落实:计划生育率达到92.26%,计划生育工作通过了省、市考核验收。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总量控制目标全面完成。全年共关闭小水泥厂、小造纸厂、小塑料厂等“新五小”和“十五小”企业20家,查处环境信访案件46起,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国土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全面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乱占滥用耕地的势头一定程度得到遏制;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盘活国有土地资源取得较好成效;完成市级以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7个,耕地占补动态基本平衡,节约集约用地“通城新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广。
文化教育
通城一中:通城一中学校现有教学班62个,学生4100余人,教职工456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中高级教师124人,省管中青年专家1人,市管中青年专家2人,市级名师3人,省级骨干教师8人,研究生学历13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通城第一中学为着力打造省级示范学校,推动小康社会的建设,扩大办学规模。为此,新建了通城一中,2004年实施整体搬迁。新校园总面积342亩,建筑面积61000平方米,投资近亿元。第一期主体工程包括教学楼、科技实验楼、逸夫图书馆、美食中心、学生公寓等,建有国际标准化田径运动场、语言演播系统、电子信息系统、医疗保健室、图书阅览室、电影放映厅等学习和生活设施,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一所典型的现代化学校,可容纳4500余名学生就读。学校形成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取得了辉煌成就。1978年被省教育厅定为湖北省首批办好的108所重点中学之一;1987年被列为全省十二所教改试点学校之一;教育质量居咸宁市领先水平,在湖北省有较高知名度;“两小”科技成果名噪荆楚,享誉全国。其中获国家金奖3项,银奖7项,铜奖18项,省级奖79项,获专利2项,学生走进中央电视台3次,赴香港1次,出访泰国1次,在各级各类获奖的学生近1000余人。有25位教师主编参编出版学术专著,有400余篇论文在国家、省级报刊杂志发表,有60人在省市优质课竞赛中获奖。学校先后获国家级省级荣誉近百项,有“全国德育先进校”、“全国实践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全国学生军训工作先进单位”等。湖北省通城县第一中学,已是一个青春靓丽的舞台,一个千帆竞发的港湾;她正以矫健的步伐,朝着创建省级示范学校和全国1000所示范性中学的目标挺进!通城二中:通城二中创建于1970年的通城县第二高级中学,位于风景秀丽的银山脚下,隽水河畔,近年来共投资1500余万元,三次扩建使校园面积扩大到120余亩,总建筑面积达48000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开办音、体、美特长班,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的新路。目前拥有标准化的教学楼、科技楼、音乐楼、图书馆、体育馆、田径运动场、灯光球场、学生公寓。现有48个教学班,学生3700多人,教职员工240多人。近五年来特色办学成果显著,高考成绩稳步上升,特别是音、体、美专业考生上线率100%。教学设施齐备,师资力量雄厚,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条件一流。校园扩建打造教育新形象,特色办学插上腾飞的翅膀。通城二中先后被评为“湖北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湖北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湖北省五四红旗团委”、“湖北大学体育教学实习基地”、“咸宁市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基地”、“武汉体育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和“湖北省男女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学校”。在湖北省同类学校的体育竞技和学科竞赛中名列前茅。多年来的教育实践使学校声名鹊起。如今,崛起中的通城县第二高级中学已成为鄂南教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民俗文艺
通城方言:一、所属语系:通城话大体上可定为是赣语方言的一种,属于赣语大通片。以通城话为母语的人分布在湘鄂赣三省交汇地区,使用人数在40—80万之间,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境内及周边地区。是赣语与湘语交汇现象最明显的地区之一。通城话有17—20个声母,72个韵母,6(7)个声调,保留有古汉语的入声(有的地方分阳入、阴入,但有的只有入声)。
二、形成及背景,通城话是数千年来由居住在通城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孕育而成的社会现象。由于通城地处湘语、赣语和北方话的结合部,加之又是历史上人口迁徙频繁的地域,使通城话的成分显得古老而又复杂,造成了操通城话的人在与外地人的交往时产生了严重的障碍。正因为如此,通城话早已受到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并称之为“研究古代文化历史的活化石”。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湖北东南部是楚国的边境,与东边的越国接壤。虽然处于楚国境内,但通行的却不是楚语(今湘语的前身)。早在唐代,时人就已经察觉江汉平原中部以东地区并不通行楚言,误称之“吴语”。到了北宋时期,张耒就在《齐安行》写道:“黄州楚国分三户,葛蔓为城当楼橹。…客樯朝集暮四散,夷言啁啪来湖湘。”这里的“湖湘”是指黄州附近的长江西南岸,即湖北的东南一带。明代袁宏道在金牛镇亦言“村姑语带蛮”。个中的“夷言”、“蛮”俱是指不同于当时官话系统的赣语了。但由于靠近古楚语的发源地,同时与湘语区接壤,使得通城话有很多楚语的特色词汇。如“受周(受气)”(古楚语)、“堂客(妻子)”(湘语)、“伢(孩子)”(湘语)、“崽(儿子)”(湘语)、“娭毑(老妇人)”(湘语)·······
三、湘鄂赣交汇地区语言的关系:虽然赣语是南方汉语中互通性比较高的语言,但由于此地的特殊的语言交汇特点,本地语言的互通还是比较难的。以湖北东南境内的语言为例,除了官话化明显的蒲圻话(今赤壁)比较易懂外,其他语言基本不能互相交流。1949年中国基本统一之后,中国大陆开始加大中国语言统一工作的力度,赣语作为一种地方语言因而处境堪忧。中国大陆政府为了“推广普通话”而严格限制在公众场合中使用地方语言。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以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快速发展,赣语受到北方话的冲击越来越大,以致现如今年轻一代有一部分人已经不能使用纯正的赣语,甚至不再会使用赣语。另一方面,中老年一代因为未受过普通话训练,通常在说普通话的场合会夹杂浓厚的赣语腔调,从而形成饶有趣味的“塑料普通话”。近年来中国各地要求保护本土语言文化的呼声越来越大,赣语也逐步走上大众传媒。通城话是中国语言的活化石。是集湘语、赣语、于一体的综合语言。
四、语言特点:通城话在外地人看来确实有些复杂难懂,40乘40公里大的通城县,你在南边听到的通城话会跟西边北边的或许有一些明显的不同。究其原因还是地处交界,受周边口音影响。而且历史上的通婚也对此会有很大影响。从总体上来通城话按乡镇之别可分出三种不同的口音:隽水、五里牌、樊店、杨部、双龙(原墨烟)、地基本为同一种口音(称为通城声);北港、大坪、石南、程丰、等地为基本同一种口音(称为湖南声);塘湖、麦市、沙堆、马港、关刀、四庄等几个乡镇为同一种口音(称为崇阳声)。这三种口音大同小异,相比之下北港、大坪、石南、程丰、等地打的“湖南声”和塘湖、麦市、沙堆马港、关刀、四庄等地打的“崇阳声”差别较大。比如“水”“车”“豆”“后”等等,在发音上有很明显的区别。塘湖、麦市、沙堆、马港、关刀、四庄等地打“崇阳声”(受崇阳话的影响);“水”读“悔,“豆”读“忒”。而“通城声”应该是:“水”读“许”,“车”读“差”(或“且”),“豆”读“挑”、“口”读“咳",而“通城声”是读“巧”。北港、大坪、石南、程丰、等地因为打“湖南声”(受湖南巴陵话、临湘话的影响),与只是通城话有三分之一文字读音“声调”不同,其它基本一致。但不管是北港、大坪、石南、程丰、等地打的“湖南声”,还是塘湖、麦市、沙堆、马港、关刀、四庄等地打的“崇阳声”,它们相比真正的“湖南话(是指带有临湘话、巴陵话)”和“崇阳话”,又更有“通城话”的成分和特色,所以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总的来说都是以“通城声”为基准,也都属于“通城话”。
通城花鼓戏:
基本概述:通城花鼓戏又名通城提琴戏,源于湖南临湘花鼓戏今岳阳花鼓戏,是以岳阳花鼓戏“琴腔”为主调,融合湖南长沙花鼓戏部分腔调和曲牌以及通城,本地山歌、夜歌、民间师道音乐。曲调优美,旋律明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唱腔有正调、哀调、梦调、西湖调、阴调、一字调、反十字调(打采调)等及各种花腔小调。因通城花鼓戏是以岳阳花鼓戏的“琴腔”为主调,也据说是为了和原来流传到通城的“天沔花鼓戏(今荆州花鼓戏)”所谓的“通城花鼓戏(打锣腔)”区别开来所以称其为“提琴戏”。后又因与长沙(益阳)花鼓戏其相互融合,故复名“花鼓戏”,民间剧团奇特地称其为“提琴花鼓戏”。但并非是指所谓的流传到通城的“天沔花鼓戏”(通城打锣腔)。
剧种形成:通城虽隶属湖北,但是位于湖北东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之幕阜山北麓。大部分地区与湖南交界。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她们的文化是三省融合的结果,不属于真正的湖北文化。其语言,民间艺术,都受湖湘文化的影响。湖南花鼓戏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流传到通城的。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起源于临湘境内龙窖山下的桃林河流域,于清末流传通城、崇阳。因音乐同源,语言相近,特别是其中的“琴腔”运气酣畅,韵味醇厚、格调新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所以深受通城、崇阳人民的喜爱。绪中叶,岳阳花鼓戏“琴腔”艺人蒋传玉、彭瑞生等率班来崇阳、通城演唱,主奏乐器为大筒胡琴.因唱腔是以“琴腔”故称其为“提琴戏”。后来岳阳戏班解散,岳阳花鼓戏“琴腔”艺人蒋传玉、彭瑞生落户崇阳华陂定居,授徒传艺,当地遂出现业余的戏班。通城人李兆时等在演唱中,逐渐吸收当地民歌风格,后来艺人又把岳阳花鼓戏的“琴腔”和通城本地的花腔小调,山歌民乐与长沙(益阳)花鼓戏部分腔调和曲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诞生了一个新的剧种——通城花鼓戏(提琴戏)。
主体声腔:通城花鼓戏的主体曲调分为两类,分别来自湖南的两路花鼓戏,即岳阳花鼓戏和长沙(益阳)花鼓戏。一类曲调(岳阳花鼓戏的琴腔):由瓮琴等丝弦乐器伴奏。代表曲调有为正调、哀调(一流、二流)。其次有:梦调、垛子、一字调、阴调、西湖调、思夫调、相思调、闹五更、十绣、回门调、十杯酒、梅花引等等。二类曲调(长沙花鼓戏的川调):因伴奏用丝竹乐器,民间称它为“弦子腔”。代表曲调为反十字调(打采专用)、长沙西湖调(一流、二流、急板)。其次有:宁乡正调、安童调、过江调、辞店调、劝夫调、渔鼓调、道情调、花石调、讨学钱调、四六调等等。上下句结构,两句间均有过门。另有丰富多彩的民间小调。它最具特色的是保留了传统打锣腔的一唱众和、锣鼓伴奏的形式。虽然上世纪50年代加入了丝弦伴奏,但仍不失其浓郁的乡土韵味和鲜活的民间生活气息。生、旦、行当均用真嗓演唱,收腔时用假声。以唢呐“锁斗”结尾。并有一套表现力丰富的锣鼓经,其用法千变万化,有着闹台、起板、连接、收尾、伴奏、烘托气氛等作用。而提琴花鼓戏戏的演唱,尤男腔“尾音翻高收腔”是为特点,因而具有较强的剧种特色。
表演形式:初期,通城花鼓戏角色单一,多为一生、一丑,后经过艺人的努力,逐步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剧种。表演增至三生四旦,即“老生、小生、奶生”。“正旦、闺门旦、花旦、老旦”。通城花鼓戏武功戏较少,因而没有专业的武生行当。唱腔“念白”用通城方言(书面语)略带点“长沙官话”的味道。
流行区域:通城花鼓戏(“提琴戏”)形成后以她独特的艺术魅力流传到通城周边县市。今天的“崇阳提琴戏”就是源于通城的花鼓戏(提琴戏)。但“崇阳提琴戏”是以岳阳花鼓戏的“琴腔”为主,也对唱腔上进行了整改,与“通城提琴戏”有所差异。“提琴戏”于2008年,由崇阳县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剧目:通城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大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和神话、传说。其中早期的“二小”、“三小”戏,大都是表现劳动人民的劳动和爱情,泥土气息浓厚,生活情趣丰富。一些多角色的大本戏,具有反抗封建道德、追求婚姻自由以及惩恶扬善的内容。这些传统剧目,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大剧目有:《七姐下凡》、《母女讨饭》、《慈母泪》、《三子争父》、《赶春桃》、《双合莲》、《张广大上寿》、《刘海砍樵》、《赵五娘》、《三宝记》、《卖茂郎》、《二姐下凡》、《三子贵》、《买程卖柴》、《金钗冤》、《韩湘子》等。小剧目有:《补缸》、《讨学钱》、《药板凳》、《驼子回门》等。
通城拍打舞:通城拍打舞是在通城民间流传的以手互相拍打自娱自乐的零散舞蹈动作加工提炼而成的。隶属汉族山区民间舞蹈,自清初以来在鄂南山区流传,后渐渐失传。如今仅在通城县石南镇、大坪乡窥见。舞蹈的主要内容是男人以拍打胸脯,女人以拍打手臂为主导动作,然后再加以扩展变化,拍手、拍肩、拍背甚至拍脸、膝、臂等,有的躺着拍、坐着拍、跪着拍、站着拍、舞着拍,打贯穿始终。1988年,由该县文化局精心编排的《拍打舞》参加湖北省首届民间歌舞电视大奖赛,一举荣获金奖,同年随同湖北省民间艺术团赴民主德国访问演出。2007年,通城《拍打舞》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9月,《拍打舞》作为湖北省唯一的参演节目,应邀参加在山西大同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第十届“山花奖”比赛演出。荣获中国第八届民间艺术节金奖。
通城个子:通城,每当华灯初上的时刻,万家灯火里便看见三五亲朋好友围成一桌,个子之“战”便已开始。打个子也有诸多规律,如胡牌最少得有七个个子,人数非得有四人,除打个子的四人外,一般都有观“战”者在旁,旁观者有时比打个子的人都急,遇到好牌,便欢呼雀跃,碰上“肖脚”便连声责怪,但决不伤和气。也有因打牌手气不好中途换位子的,被换者决不抱怨;也有打到散场输赢对不上号的,过后也不计较,一笑了之。相信您一旦玩过,一定会喜欢上这种有趣游戏的。“通城个子”,简称为‘个子’,湖北有些地区亦称为‘花牌’,只是玩法有别。其它地方尚没发有这种浓厚的地方特色的游戏。在此我觉得有必要与大家分享。‘个子’是一种娱乐工具,长不过三寸,宽不过一寸,方寸之间却千变万化,是许多娱乐工具所不能及的。如麻将是一个“眼”胡,而个子却有二个“眼”可胡。所以个子比麻将快,变化多,深受通城人喜爱。个子为塑料薄片型,上写有“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土、八九仔、可知礼”等文字或符号,外加一到十个数,每个字五张,一共有一百一十张,装起来也只有半边烟盒大小,便于携带。‘个子’乃通城一绝,作为一种地方特色文化,所以一直深受通城人民的喜爱!
明星企业
玉立砂带:三省边陲,五邑相望,南达长沙郡采岳麓红叶,北通武汉城驾黄鹤,东赴滕王阁赏落霞孤鹜。西顾岳阳楼慰迁客愁肠。在中国鄂、湘、赣三省交壤的幕阜山下,美丽的隽河畔,冉冉升起了我国现代涂附磨具行业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湖北玉立砂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过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玉立砂带集团从一个手工作坊,发展到今天占地750亩,拥有3.5亿资产、员工2400余人,通城成为武汉都市圈的经济延伸链。跨入21世纪,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公司经过科学论证,果断的提出:立足国内,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跻身世界同行三强的企业目的。目前产品出口到东南亚、中东西欧、北美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网络遍布全球。2001年公司在越南投资办厂,并将在欧洲、北美设立分公司。近年来,公司引进可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消化吸收了欧美涂附磨具制造技术,生产了犀利牌高中档砂带已达世界顶级水平。福人药业:湖北福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湖北省通城县石南镇,背倚素有“江南天然药库”之称的湘鄂名山药姑山。公司创建于1989年,1999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同年销售过亿元,年纳税超千万元;2007年底湖北省农发投资有限公司(国有)投资参股福人药业,注册资本由3620万元增加到4457万元。公司占地面积200余亩,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过亿元,共有职工1050人,取得执业药师、药师、工程师等职称的技术人员300余人。相继组建了福人福通药业、福人金身药业2家子公司,参股福人人济医药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经营。经数年潜心钻研和开拓发展,福人公司形成研发、种植、生产、营销服务经营链。以科研为发展引擎,与南京药科大学、武汉大学、湖北中医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合作,不断研发新产品,上市品种20余个,在研品种15个,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4个,涉及妇产科、心脑血管科、儿科三大用药系列和福人金刚藤抗菌洗液等卫生材料。加强原药材研究,加大药材种植投入,按GAP要求建设药材种植基地3000余亩。继1999年底胶囊·颗粒剂生产线成为湖北省中成药生产企业首批通过GMP认证的项目后,公司先后投资一个亿,对总公司及金身公司、福通公司进行全面改造,引进先进设备,建现代车间、博士楼、科研楼等。2006年8月,公司整体通过GMP认证,具备6个剂型的生产能力。福人坚持“创造健康幸福人”的企业宗旨,践行“德情做人、智勤做事、信诚经营”的福人理念。“福人”商标连续四届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金刚藤系列产品被确认为湖北省精品名牌产品,并被国家中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妇科分会推荐为治疗妇科炎症的首选用药。公司先后被认定为“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湖北)骨干企业”、“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湖北省博士后产业基地”等。公司确立的战略目标指引和激励福人全体员工不懈进取:力争在2010年成为全国妇科用药第一品牌,心脑血管科和儿科用药强势品牌;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以专业化、系列化产品造福人类。
平安电工:坐落在美丽的幕阜山北麓通城县的湖北平安电工材料有限公司,创建于1991年,是一家集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主要产品有云母纸、耐火电线电缆用云母带、电热设备用高温云母板、环氧云母板、高温有机硅树脂等1000余个品种规格,同时能根据用户要求订制各种规格的云母冲件、云母垫、云母管、法兰及其他为电热设备厂商配套的云母加工件。公司持续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2001年取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连续十年产销量等经济指标以年均38%的速度递增,现下属五个生产基地,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年产云母制品20,000吨以上,是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博士后产业基地,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云母产品供应商之一。公司相继通过ISO9001和ISO14001体系认证。产品先后通过UL、CE、TUV、ROSH认证,符合REACH法规要求。产品制造标准为国际电工标准(IEC)、英国标准(BS)和中国标准(GB)。产品广泛应用于电线电缆、家用电器、钢铁、冶金、石油,机车、军工、船舶等行业和领域,畅销上上电缆、海尔、美的、格兰仕、武汉钢铁、中国南车及中国航天等知名企业,连续多次用于神舟飞船、嫦娥号卫星等航空航天工程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北京(鸟巢)奥运会馆、岭澳核电站、广州地铁、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等国家重点项目工程,批量出口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世界各国。公司坚持以最具性价比的产品、准时的交货和优质的服务与用户合作共赢,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保护作出贡献。
瀛通电子:湖北瀛通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12月,隶属于瀛通国际有限公司,地处中国温泉之都的咸宁市通城县,交通便捷。瀛通国际有限公司旗下共有:东莞市瀛通电线有限公司、东莞市开来电子有限公司、湖北瀛通电子有限公司。为了更好、更合理的整合产业链,公司投资2.5亿元以高起点、高标准在湖北打造了一个综合生产基地,成立了湖北瀛通电子有限公司,自购地145亩,建筑面积46,000平方米。主要自主研发和生产环保型的小规格漆包线、电线(含耳机线、电源线、高频线、高清线等)、电线配套加工、LED节能环保产品等四大系列产品。目前产品畅销全国各地以及美国、日本、英国、德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直接或间接为诺基亚、索尼、索爱、飞利浦、摩托罗拉、三星、华为等国际知名企业提供产品服务,得到业界的高度信赖,在耳机线材行业成为中国国内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湖北瀛通电子有限公司现有人员10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150人。公司拥有一批专业的优秀企业管理队伍,并聘请了五位来自日本、台湾的高级管理人才。公司采用业内最先进的生产设备,配备高精度的品质检测仪器,秉承“团结、诚信、执着、创新”的核心价值观,生产高品质、低成本的环保产品,恪守“更优、更快、更好”的服务理念,致力于使广大客户和消费者满意,力求产品和服务做到尽善尽美。公司不断的提升和完善各个方面的管理,目前公司已经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ISO14001国际环保体系、SONY-GP产品环保体系、RoHS产品环保体系以及产品3C等认证;公司有了“瀛通”和“顺开来”两个品牌,成为了“美中国际合作交流促进协会”会员、“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会员、加入了“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公司计划投资5,000万元进行LED的研发和生产,目前已经在广东深圳成立了产品研发中心,专门进行LED照明设施方面的产品研发与试制,预计2010年4月-6月在湖北瀛通电子有限公司正式上线投产,2010年销售额达3亿元,实现利税3000万元。
亚科微钻:湖北通城亚科微钻有限公司创立于2004年的金秋9月,自建全钢架结构厂房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麦市镇七里村106国道旁,占地面积7280㎡,拥有职员工共136人,第一期投资880万元,引进瑞士高精度自动化设备,采用特殊的生产工艺,专业开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各种用于高端集成电路板生产的微型钻头和铣刀。年产值1580万元,人均产值48万元以上。本专业在国内尚属新兴产业,整个发展史不超过10年。目前为止,国内同行不超过9家,湖北省内仅此一家。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公司全体人员凭过硬的技术水平,不断的钻研创新,使产品在市场具超强的竞争力。并在深圳设立了销售部。
双狮茶业:双狮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坐落在双狮毫绿产地锡山的北麓,这里林山环抱,溪壑纵横,四季鸟语花香。茶厂建于1985年,1986年正式投产双狮牌系列茶叶,属历史传统野生小叶种茶。拥有绿色食品茶园基地1.2万多亩,低农残茶园基地3万多亩,年生产干茶11200吨。茶园零星分布在海拔800至1400米的峰峦叠嶂之间,密树浓荫,日照短;土壤肥沃,气候湿润;云雾缭绕,四季百卉溢香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双狮”牌系列一百多种级别茶,素以:“质量好,品味高”、“高享受,低消费”走俏国内20多个大中型城市、德国、香港,深受消费者的亲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