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吉林省电子地图 >
通化市地图
通化市相关地区地图:

通化概况

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南与朝鲜隔江相望,西与辽宁省的本溪、抚顺、丹东等市相邻。辖梅河口、集安两市,柳河、辉南、通化县三县,东昌、二道江两区和三个省级开发区,人口230万。概况起来,通化有6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区位优势独特。地处东北亚经济圈腹地,是我国对朝三大口岸之一,边境线长203.5公里,是国家批准的边境开放城市。同朝鲜、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经贸合作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和地缘人缘上的优势。通化至沈阳高速公路通化段已竣工通车,通化至丹东、梅河口至沈阳等高速公路和通丹铁路已开工建设,通化机场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届时通化将成为东北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成为吉林省距出海口最近的城市。二是生态环境优良。境内有大小河流千余条,水资源总量65.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是吉林省平均水平的1.8倍。森林覆盖率6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4.8个百分点。活力木畜积量7500万平方米。市区空气环境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95天。浑江穿城而过,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山城相融,山水相依,是一座天然的生态氧吧。三是物产比较丰富。通化有“绿色立体资源宝库”之称,被誉为中国中药之香、葡萄酒之乡、人参之乡、优质大米之乡和滑雪之乡。与云南的西双版纳和四川的峨眉山并称中国“三大天然药库”,现已查明的药物资源1133种,已开发利用的仅有90多种,开发潜力很大。通化是国内重要的人参种植基地,产量占有全国的40%。通化大米曾为宫廷御用,故有“贡米“之称。有山野菜、实用菌等绿色食品资源190余种,野生资源100余种。已发现的矿产资源85种,探明储量的53种、约24亿吨。四是历史文化悠久。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是高句丽文化、满族萨满文化的发祥地。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市有各种文化遗址900多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余处。通化满族剪纸是中国三大民族剪纸之一。通化是一个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英雄杨靖宇将军率领东北抗联在这里英勇奋战;解放战争时期,陈云、肖劲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四保临江”战役;建国初期,通化军民为抗美援朝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通化已连续六次获得了全国“双拥模范城”的称呼。五是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全市有国家A级以上景区13处,其中4A级景区3处。有6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世界文化遗产-高句丽遗迹、中国最大的火山口湖群、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靖宇陵园以及五女峰等国家级风景名胜独具特色,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冬季冰雪、中朝边境等特色旅游,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所辖的集安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城市。六是发展基础较好。全市幅员1.56万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指标充足开发潜力巨大。水电资源蕴藏量丰富。人力资源充足,全市各类人才占总人口的9.2%。地区生产总值多年保持在18%以上的增长速度,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1:52.8:36.2,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通化市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178项,建成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27家,授权专利899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发展,新建和改造校舍77万平方米,中小学普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组建了通化技师学院,完成了职教园区一期工程。艺术创作获国家和省级奖项68项,农家书屋覆盖率达到100%,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全面加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建、改扩建医疗卫生机构104个、30万平方米,各类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服务和医疗救治水平明显提高。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获省级以上金牌410枚。广播电视、计划生育、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长足发展。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人防、气象、地震监测和军民共建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文明和谐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历史文化

6000多年前,通化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这里是东北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王国和满清贵族的发祥地,是高句丽文化、满族萨满文化的发源地。高句丽王国在这里设都425年,留存大量珍贵文物和文化遗址。全市各种文化遗址300多处,有4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发遗址是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通化市历史悠久,古称东边。早在元朝中叶就有这个名字。距通化郊区发现的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证明,这个地方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生息。大抵在周秦以前,东北最古老的肃慎族就在这里活动。汉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14年)设辽东四郡,通化包括在西部的真番郡内。清朝统治中国后,为维护封建统治,把通化当作祖宗发祥之地,以保护祖宗陵寝为借口,于康熙十六年发布禁令,把通化地区封禁起来。从那时起,这里就没有了人烟。直到光绪三年(1877年)清政府才开放了一部分禁地,同时根据现在浑江的原名佟佳江的满语译音,改东边为通化,正式在通化设县治。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伪满州国建立伪通化省。1942年设通化市。1985年升为地级市,1992年通化市被国务院批准为边境城市。通化民族众多,相互融合,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通化满族剪纸是中国三大民族剪纸之一,有3位艺术家列入“中国十大民间剪纸大师”行列。通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英雄杨靖宇在这里浴血奋战。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四保临江”的主战场。通化是中国空军的摇篮,中国第一所空军航校就创建在通化,建有高志航(中国空军之父)纪念馆。2008年,被中央评为全国首个医药城。

经济社会

上市公司:“十一五”是通化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600亿元,是‘十五’末的2.6倍;地方财政收入预计实现34亿元,是‘十五’末的3.7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达到895亿元,是‘十五’末的3.8倍。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00亿元,比‘十五’增加2006亿元,年均投资增幅一直位居全省前列。这些都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积蓄了能量。经过“十一五”的发展,通化市三次产业比重由16.1:46.3:37.6调整为11:52.8:36.2,二产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冶金、医药、食品三个支柱产业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75.4%。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业、文化、旅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推动企业从更高层次上进行战略重组,产业整合步伐加快。资本市场融资取得新进展,紫鑫、通天、双龙股份成功上市,上市公司达到9户。
通丹经济带:“通丹经济带”是在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机遇的背景下,依托东边道铁路和通丹高速公路,以通化、丹东两个城市为结点,以两市通道为连线,形成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带状经济区域。在这一经济区内,将淡化行政区划概念,从区域角度强化两市的经济联系与协作,整合区域资源,形成发展合力。除了借助快速交通网络打造的“两小时经济圈”外,“通丹经济带”一个重要的依托是正在建设中的通化陆港项目。去年9月份,丹东市政府、通化市政府等签署六方合作协议共同建设通化陆港。“通化陆港建成后,相当于把丹东港前移到通化,依托丹东,通化市也将‘沿海’。在基础设施方面,两市合作重点是东北东部铁路和通丹高速公路,统筹通道工程的规划衔接和落实,进一步加快建设节奏。在物流贸易合作方面,两市正依托丹东港积极推进通化陆港建设,将丹东港的口岸功能延伸到通化,把通化由“内陆”变成“沿海”,增强丹东港对东北东部城市群,尤其是吉林东部的辐射带动能力。在产业融合方面,两市可以共同谋划一批合作项目,支持区域内企业间开展技术、生产、投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协作配套、共同发展的产业布局,共同促进冶金、医药、食品、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机械制造、仪器仪表、新型建材等两市支柱及优势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在旅游经济方面,全面推进区域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共同策划推广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共同研究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和市场开发策略,打造通丹无障碍一体化旅游经济协作区,整体提升两个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此外,两市还积极争取使通丹经济带纳入国家振兴东北总体规划中,吸引国内外更多的生产要素向经济带区域内聚集,进一步促使两个城市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展望“十二五”:建设北方宜居山水城市,在“十二五”时期,通化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的主题,牢牢把握“发展”和“民生”这两个关键,坚持“三化”统筹、“三动”并举,按照资源产业化、产业规模化、生产低碳化、交通快速化、人居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坚持“五个不动摇”,实现“三个目标”。“五个不动摇”即: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兴市不动摇;坚持做大中心城市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不动摇。实现“三个目标”即:努力建设东北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和中国北方宜居山水城市,努力实现通化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加快建设通丹经济带,面对重要战略机遇期,通化市委是如何谋划“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的?一是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到2015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1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70亿元。二是产业结构更加优化。重点是打造“三城、一中心”。即:建设千亿规模医药产业基地,打造“医药名城”;建设千万吨钢冶金产业基地,打造“精品钢城”;建设长白山绿色食品产业基地,打造“葡萄酒城”;发展旅游商贸文化复合型产业,打造东北东部区域性服务业中心。三是区位条件显著改善。“十路一场一港”将在“十二五”全面建成,形成通边达海大通道,构建起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加快通丹经济带建设,打造区域合作平台,在更高层面上推动通化与长吉图、辽宁沿海经济带深度接轨。四是城乡发展更具魅力。通过“两轴两区一带”的城镇化发展、“一主二辅四组团”的都市区率先突破和重点县城、重点镇的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五是人民生活和谐美好。坚持民生优先,着力加快提升“幸福通化”建设水平,着力推动民生工作从满足生存性需求向更加关注安全性、发展性需求转变,着力提升市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使富民工程取得实质性成效,使改革发展成果由全市人民共享。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通钢,“十二五”期间,通化市要在重点产业的大项目建设上求突破。深入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全力谋划大项目、推进大项目。要抓住首钢重组通钢的重大机遇,努力在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通钢。通化要发挥“中国医药城”的品牌优势,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医药产业示范基地,努力创建国家级医药高新区。要下大力气振兴葡萄酒产业、人参产业,继续推进长白山区天然绿色食品资源的深度开发,使“葡萄酒城”、“中国人参产业基地”、“长白山特色食品”成为通化经济的重要名片。努力使通化成为“吉林省东南部新型工业基地”、“农特产业强市”、“东北东部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初步形成与东北东部地区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经济实力。成为省内距出海口最近城市,在交通快速化建设上,张安顺表示,“十路一场一港”这些开放通道项目要在“十二五”时期全面建成。届时,将形成公路、铁路、空港、陆港现代化交通体系,实现县县通高速、连接腹地通快铁、出海通关无障碍,通化将成为省内距出海口最近的城市,成为连接东北腹地的出海通道。与此同时,我们要依托交通优势,加快推进通丹经济带建设,以交通物流联动发展为突破口,全面促进市场一体化、产业建设协同化,把通丹经济带打造成开发开放先导区。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60%,“在未来城镇化发展中,我们谋划了‘两轴、两区、一带’。“两轴”是以公铁交通干线串联起来的梅通集城镇发展轴、通快城市发展轴。“两区”分别是通化都市区、梅柳辉经济协作区。“一带”是鸭绿江旅游生态发展带。“我们要全力推进通化都市区率先突破。要创新体制机制,实行市、县协同开发建设通化都市区的‘一主二辅四组团’,在主城区建设江南商贸新区和湾湾川生态新城,使通化发展成大城市。到2015年,通化都市区人口发展到70万,中心城区发展到55万,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另外,在县域发展上,通化将突出做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工业集中区建设、小城镇建设和农村改革等重点工作。抓好县城所在地和重点镇规划建设,强化山水园林特色和健康产业特色,构建城镇体系。在继续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推进特产资源转化,发展加工业,努力在工业集中区打造一批特色加工园区,加快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时期,要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文化、休闲、娱乐、健身等基础设施,不断满足城乡群众需求,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开展全民创业,重点在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商贸服务业和特产业中,开辟全民创业的新领域,以创业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民富,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与此同时,要全面建设温馨花园社区和生态村屯,强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不断提高人居生态化水平,努力把通化发展成山为画屏、江为景观带、河为休闲长廊、沟为生态家园的中国北方宜居山水城市。”

地势地貌

通化市2/3以上的面积为山区,属长白山系。南部是鸭绿江与浑江之间的老岭山区,中部是浑江与辉发河之间的龙岗山,北部为低山丘陵区,是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南向北沉降,形成南高北低的地势地貌。海拔最高的老岭山脉东老秃顶子为1,589米,最低海拔集安市凉水朝鲜族乡杨木村为108米。

自然资源

水利资源:通化市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大小河流1,000余条,水资源总量49.37亿立方米。全市有大型水库1座,积水面积548平方公里;中型水库10座,积水面积1,070.32平方公里;小型水库295座;池塘9,006个。丰富的水利资源促进了水利经济的发展。全市有固定机电站1,017座,装机27,649千瓦。全年水产成鱼量10,362吨,鱼种生产完成1,111吨,鱼苗生产完成2.5亿尾,水利经济总收入1.2亿元。
矿产资源:通化矿产资源丰富,地质储量较大,非金属矿、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和建筑材料等都有较大储量。目前已经探明的矿种已达50余种,具有工业价值且已开发的主要矿种有:煤、铁、铜、铅、锌、金、镍、石膏、硼、石墨、云母、火山渣等矿,其中镍保有储量约占吉林省的23.00%;火山渣远景储量约为5~6亿吨;大理石花岗岩建筑装饰材料储量10亿立方米左右。
森林资源:通化市为吉林省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林业用地面积1,048,000公顷,占全市总面积1,530,793公顷的68.2%;有林地面积916,524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7.5%;森林立木总蓄积6,621.1万立方米,森林覆被率62.9%。
野生动植物资源:野生经济植物共13科,约1000余种。其中,人参产量占全国的40%,是“中国三大天然药库”之一。绿色食品资源190余种,野生经济动物有100多种,是中国著名的中药之乡、葡萄酒之乡、人参之乡和优质大米之乡。另外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重金属、非金属和能源矿产在境内分布较广。

城市荣誉

中国公益明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中国百佳投资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市民最满意城市,中国松花砚之乡,中国人参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医药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中国通化葡萄酒城,中国医药城,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中国十佳投资创业城市,中国十佳宜游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10)

民族人口

通化市有汉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等24个民族。全市总人口225.8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1.003万人;市区45.43万人;五县(市)180.39万人。2003年新出生16,923人,出生率为7.50‰,比去年上升0.05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0,119人,死亡率为4.49‰;全年净增人口5,53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02‰。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04年末,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54.70元,比上年增长11.3%,城市人均消费支出5,222元,比上年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85.59元,比上年增长17.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3.8平方米。该市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国企下岗职工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城镇享受低保的人数达到10.8万人;农村享受低保待遇的2.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