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电子地图 > 吴忠市地图 >
同心县地图
同心县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

以农业为主,“三红一绿”是同心县特色支柱产业,据专家检测认证,当地苦水枸杞含糖量50%以上,其药用价值高于宁夏同类产品;红葱、红枣发展前景广阔。预旺地膜西瓜具有日照充分,昼夜温差大,糖分高,易储运等特点驰名西北;沙土洋芋个大皮白,淀粉含量高,远销越南及亚太地区;小杂粮(小米、扁豆、豌豆)出口韩国;玉米因籽粒饱满畅销西南各省市;食用精练胡麻油红西北,射西南、华北。同心县自建县以来,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2285万元,同比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269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0106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0916万元。全县地方财政收入27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74元。同心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交通畅达、通讯便捷、电力充足。境内三纵(银平、包兰、惠平),一横(兴仁至惠安堡)四条公路线和宝中铁路大动脉经过同心。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年末电话装机总数14829部,比2001年增长25.5%,互联网用户472户,比2001年增长42.2%,县城有110伏变电所1座,供电可靠。

历史

同心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东部山区丁家二沟等地蕴藏着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经专家鉴定,这里几千万年前就生息着大批动物和类人猿。红城水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表明几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古代为羌戎氏族居住之地,属雍州。秦统一六国后归属北地郡。汉设三水县,属安定郡,唐置安乐州,治所在今韦州附近,至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灵武节度使接管安乐州后,改名为威州,即今韦州。宋时李元昊称帝建西夏国,在今韦州设监军司,后改为静塞军。元灭西夏,太祖成吉思汗令豫王筑城于今预旺,故名豫旺城。明初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旃册封为庆王,在韦州修筑王府,史称庆靖王府,后设韦州群牧千户所。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下马关设平远县,隶属固原直隶州。民国三年(1914年)改平远县为镇戎县,划归宁夏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宁夏建省后,改镇戎县为预旺县。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西征,解放了预旺、海原等大部分地区,同年10月20日,西征红军帮助同心人民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1936年11月下旬红军撤离后,国民党又重新进占豫海,回民自治政府遂告终结。1938年国民党预旺县政府从下马关迁至同心城(原称半个城),改名为同心县。1949年9月12日同心县获第二次解放,同年12月正式成立同心县人民政府,县址设在同心城。1958年县城由原半个城逐步迁址于今同心新城。由于多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和互相影响,创造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光辉灿烂文化。

地理

同心县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在带,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倾斜(南高北低)。海拔高度1260-2625米,县城在地海拔1344米。地貌类型为:丘陵、沟壑地、山地、川地、塬地、涧地、黄土地、土石丘陵地和洪积扇地交错分布。以山地为主、地型复杂、沟壑纵横。同心县南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北部属中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冷暖干湿,四季分明,日照长,太阳辐射强,夏秋短,冬春长。县城年平均气温8.6°C,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22.8°C,极端最高温度37.9°C。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8.1°C,极端最低温度–27.3°C。全县年平均降水量272.6毫米,多年平均日照3024小时。无霜期120—218天,平均日较差为31.2°C,适宜瓜果种植。大风、沙暴、干旱、热干风、霜冻、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率高,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资源

本县矿产特别是非金属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种有煤、石膏、白云岩、石灰岩、镁、铁、铜、铅、磷、芒硝等16种,探知各种矿床和矿点65个。煤、石膏、石灰石、白云岩开采价值较大。据甘肃煤田地质勘探队已初步探明:煤储量19亿吨、石膏地质储存100亿吨(已探明38.9亿吨)、石灰岩49亿吨、白云岩575.77万吨,远景储量18亿吨。土地资源优势,同心县现有耕地246.88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8.2亩。固海扬水工程的开发扩建、盐环定、红寺堡灌区的开发建设,使同心县丰富的土地后备资源得到发有效的开发利用。农副土特产品较丰富,宁夏的“五宝”同心就有三宝。被誉为“黄,白,黑”三宝的甘草,二毛皮,发菜驰名全国。甘草主要生长于本县的韦州、下马关及预旺地区。同心县是宁夏出产二毛皮的主要产区,县内尤以罗山坡的质量最佳,这里的毛皮皮板厚,毛束轻柔华美,俗称“九道弯”。出产的二毛皮褥,皮干衣深受海内外欢迎。同心发菜享有盛誉,下流水、喊叫水、韦州、下马关的发菜最为著称。其丝细长,光泽鲜亮,倍受青睐。同心发展旅游业有很好的条件,罗山傲然独立,苍翠如染,秀丽如画,被誉为“旱海明珠”。除此,还有奇特秀美的暖泉,规模宏大的明王陵墓,雄伟壮观的古长城,康济寺塔等历史名胜;有中国工农红军及其领导人曾工作和战斗过的同心清真大寺,王家团庄北堡子,预旺城,下马关,红城水娘娘庙等革命遗迹。这些已经成为人们仰慕和浏览的胜地。

概况

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的核心区,自南向北由中温带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冬寒长,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干旱少雨,降雨集中,蒸发强烈,风大沙多,日照充足。多年平均降水量276mm,且时空分布极不平衡,降水大部分集中在7~9月三个月,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70%,并多以暴雨、冰雹等灾害形式出现,利用率低。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在2325mm(E601)。大风天气(风速≥17m/s)年平均在8~46天,大多出现的在冬春季节。大风出现时往往伴有沙暴,平均每年达20天。年平均气温8.7℃,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高气温极值37.9℃,最低气温极值为零下27.7℃。年辐射热平均142kcal/cm2,日照时数在2750~3000小时之间。主要自然灾害有沙尘暴、干热风、霜冻、冰雹等,其中以干旱危害最为严重。,全县辖7镇3乡2个管委会,189个行政村,总面积4466.16平方公里,总人口3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1万人。作为陕甘宁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心——积淀着丰厚的红色文化,汇聚了众多开国元勋的光辉足迹,这是同心人无尽的精神财富,也是这块黄土地永远的光荣和骄傲。然而,由于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劣,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低下,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依然存在,同心,又是国家级老、少、边、穷县之一。

沿革

历史:夏、商、周时为雍州地,战国时属义渠国,秦属北地郡。汉置三水县,属安定郡。隋时境内分属他楼县及鸣沙县,唐时在他楼县置缘州,县境西南地区属缘州,韦州仍属灵武郡鸣沙县。唐咸亨三年(672年)在韦州地置安乐州,安置吐谷浑部族。唐大中三年(849年)改安乐州为威州。西夏时设韦州静塞军,后改祥佑君。元时属甘肃行省宁夏府路。明初隶陕西布政使司。清同治年间在豫王城(今豫旺堡)置平虏(平远)守御千户所,隶固原卫。清改卫为府,韦州、同心城为宁夏府灵州辖地。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置县,当时名平远,驻下马关,属甘肃省固原直隶州。1914年平远县改名为镇戎县,划归甘肃省宁夏道(朔方道),1918年又改镇戎县为豫旺县。1929年,宁夏道自甘肃省分出,建立宁夏省,豫旺县属宁夏省。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西征解放了豫旺县,先后在豫旺县境内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驻下马关。后改建为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驻王家团庄。豫海县辖地是豫旺和海原东部的回民聚居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政府。时过不久红军转移,马鸿逵部恢复了国民党豫旺县,将驻地由下马关迁至同心城(亦称半角城),并改豫旺县名为同心县。1940年,宁夏省将韦州、下马关、红城水划归盐池县。1954年3月,宁夏省建立了河东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归其管辖。同年,撤销宁夏省并入甘肃省,河东回族自治区属甘肃省管辖。1955年5月,河东回族自治区改称吴忠回族自治州。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同心县直属自治区。1972年,组建银南地区,同心县归属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南地区。1936年红军解放同心,废除了旧的区、乡、联保、保、甲制,实行区、乡制。当时豫海县共辖14个区。1937年国民党同心县政权恢复,又实行区、乡、保、甲制,后又撤销区,改为乡、保、甲制。同心县解放前,全县辖13个乡42保。第一乡驻同心城,辖4保;第二乡驻丁家二沟,辖3保;第三乡驻喊叫水,辖2保;第四乡驻周家段头,辖3保;第五乡驻河草沟,辖3保;第六乡驻王家团庄,辖2保;第七乡驻麻圪瘩,辖3保;第八乡驻倒墩子,辖3保;第九乡驻吊堡子,辖2保;第十乡驻豫旺城,辖5保;第十一乡驻马家高庄,辖5保;第十二乡驻沈家湾,辖3保;第十三乡驻镇家岔,辖4保。1949年,宁夏解放,两个盐池县的局面结束,韦州、下马关、红城水复归同心县。全县建置为6个区24个乡86个村。1950年,调整为7个区31乡。第一区驻同心城,辖城关、湾断头、丁家二沟、麻圪瘩、丁家塘、李家山等6个乡;第二区驻喊叫水,辖下流水、上油房庄、五丰台、马家河湾等4个乡;第三区原驻关口湾,后迁新庄集,辖吴家堡、新庄集、徐冰水、马断头、耍艺山等5个乡;第四区驻韦州,辖徐家河湾等4个乡;第五区驻下马关,辖下马关、刘家滩、红城水、田家老庄等4个乡;第六区驻豫旺,辖豫旺、邱家渠、马家南湾、杜家滩等4个乡;第七区驻王家团庄,辖王家团庄、黄草岭、虎家红湾、苏家岭等4个乡。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全县在原7个区的基础上组建了跃进、喊叫水、金铜、星火、下马关、豫旺、宏伟等7个人民公社。区、乡均撤销,公社下辖管理区。1961年9月,跃进、金铜、星火、宏伟4个公社分别更名为城关、新庄集、韦州、王家团庄公社。公社规模划小,从城关、喊叫水、新庄集3个公社中各划出一部分组成纪家庄公社;自城关公社分设了窑山公社;从喊叫水公社分设了下流水公社;从下马关公社分设了田家老庄公社;从豫旺公社分设了羊路公社;韦州公社保持不变。全县共分为14个公社。1982年6月,在县城增置了同心镇。1984年1月将所有公社改为乡。同时,划出城关乡的清水河以东和喊叫水乡的桃山以东组建了河西乡。1986年3月,改韦州、下马关2乡为镇。1992年8月,改豫旺乡为豫旺镇;改王家团庄乡为王团镇;撤销河西乡,分设为河西镇和丁家塘乡。至此,全县辖同心、韦州、下马关、豫旺、王团、河西等6镇和城关、窑山、纪家、新庄集、田家老庄、马家高庄、张家塬、羊路、喊叫水、下流水、丁家塘等11乡。(*资料出处:《宁夏现代政区变迁沿革》,冯茂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银川)。2000年,同心县辖6个镇、11个乡。总人口328741人,各乡镇人口:同心镇34978河西镇22974韦州镇24156下马关镇23875预旺镇26023王团镇26888城关乡19821丁家塘乡19624纪家乡10661窑山乡11501喊叫水乡8871下流水乡11163新庄集乡20029田老庄乡10646马高庄乡17302张家垣乡12979羊路乡11766石狮管委会未批镇10702石炭沟区虚拟乡4782(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2004年,中卫市成立,同心县割让喊叫水,下流水两乡镇。2006年,同心县面积7264平方千米,人口35万。邮编:751300。代码:640324。区号:0953。拼音:TongxinXian。辖7个镇、3个乡。县人民政府驻豫海镇。
豫海镇:辖6个居委会、11个村委会:富兴社区、预园社区、民生社区、豫西社区、永安社区、新华社区;园艺村、城北村、城二村、城一村、庙儿岭村、沙沿村、沙咀城村、砚台村、麻疙瘩村、边桥村、余家梁村。
河西镇:辖20个村委会:朝阳村、鸦咀子村、大洪沟村、马家河湾村、艾家湾村、农场村、桃山村、塘坊村、建新村、杨河套子村、石坝村、红旗村、纪家村、李家村、李家沟村、丁家二沟村、顾家庄子村、上周家河湾村、下周家河湾村、李沿子村;河西林场。
韦州镇:辖13个村委会:韦一村、韦二村、河湾村、南门村、马庄子村、石峡村、闫家圈村、东山村、青龙山村、塘坊梁村、巴庄村、旧庄村、甘沟村;白绒山羊场。
下马关镇:辖16个村委会:南关村、北关村、西沟村、五里墩村、王古窑村、申家滩村、窖坑子村、白家滩村、池家峁村、郑儿庄村、刘家滩村、陈儿庄村、靳儿庄村、赵家庙村、下塬村、上塬村。
豫旺镇:辖15个村委会:南关村、南塬村、贺家塬村、白崖子村、龚家湾村、青羊泉村、孙石庄村、胡堡子村、李家洼子村、郭阳洼村、陈石塘村、柳树堡子村、土峰村、沙土坡村、北关村。
王团镇:辖30个村委会:张家湾村、虎家湾村、前红村、东滩村、南村、北村、沟南村、罗家河湾村、联合村、倒墩子村、大沟沿村、阿不条村、张儿水村、虎家红湾村、白土崾岘村、王家海子村、红沟阳洼村、大湾村、黄草岭村、刘家川村、马套子村、圈塘村、堡子掌村、蔡家滩村、吊堡子村、罗家台村、新堡子村、羊路村、川口村、甘草掌村。
丁塘镇:辖19个村委会:杨家河湾村、长沟村、李家岗子村、窑家岗子村、丁家塘村、团结村、河草沟村、杨家塘村、新庄子村、张家滩村、吴家河湾村、新华村、干湾沟村、金家井村、小山村、八方村、长乐村、湾段头村、南阳村;良繁场。
田老庄乡:辖25个村委会:马家井村、锁家岔村、吴家湾村、郑家台村、解放新庄村、吴家堡子村、梁家川村、白家湾村、杨家新庄村、席家井村、田老庄村、千家井村、石羊圈村、深沟村、红湾梁村、车路沟村、窑山村、石塘岭村、南关口村、康家湾村、麦垛山村、李家山村、五道岭子村、黄家水村、套塘村。
马高庄乡:辖19个村委会:白阳洼村、冯家湾村、郭家岔村、计咀子村、马高庄村、马家塬山村、乔家湾村、邱家渠村、塘上庄村、张家岔村、赵家树村、沟滩村、何家渠村、白阴洼村、张家庄村、郭大湾村、张家井村、汪阳洼村、壕前门村、套子滩村。
张家垣乡:辖19个村委会:陈家台村、大庄科村、范堡子村、郭井沟村、海棠湖村、犁花咀村、沈家湾村、苏家台村、汪家塬村、薛山庄村、油坊塘村、张家塬村、赵卷槽村、折腰沟村、套子崾岘村、东梁洼村、柳树崾岘村、骆驼崾岘村、苏家岭村。2009年。同心县虽在人口,规模等诸多方面无法成为地级市,但由于其特殊的人口构成,突出的贡献,自治区内部的强势地位,遂成为宁夏第一个直辖县(地级县)。人口30万,面积约七千平方千米。国家,自治区大力打造同心品牌,相信其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