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地区地图
吐鲁番地区相关地区地图:
吐鲁番木卡姆
与南疆流行的《十二木卡姆》虽然大同小异,但由于历史、地域不同而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和别具一格的特点。吐鲁番木卡姆被称为新疆十二木卡姆的古老源泉之一,流传中心地区是鄯善境内的鲁克沁。鲁克沁是吐鲁番郡王府所在地,历史上一度是吐鲁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吐鲁番木卡姆》正由这里兴起发展并得到传播。然而,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如今能将《吐鲁番木卡姆》全部唱下来的老艺人已经没有了。《吐鲁番木卡姆》的显著特点是,它的一些曲调与内地汉族曲调十分相似,常常混杂出现陕西、甘肃民间的曲调。其演唱更接近于与内地相邻的哈密木卡姆;其次《吐鲁番木卡姆》中的每一部木卡姆都有两种不同的演出形式,即歌乐形式和鼓吹乐形式,后者节奏欢快明朗,鼓点花哨多变,曲调跌宕起伏,更具感染力。在使用乐器上,《吐鲁番木卡姆》也别具一格,除使用沙塔尔、弹布尔、都它尔等传统乐器外,还特别突出发挥唢呐、铁鼓、冬巴鼓和大、小手鼓的作用,前者在以歌乐为主,以弦乐表现曲调的韵致,叙事宛转,抒情流畅,余音袅袅。《吐鲁番木卡姆》的歌词除由古典诗歌和民间歌谣组成,具有两种语体风格外,还使用了多音节的长句“艾则勒”格律诗,使木卡姆的唱词雅俗共赏,更加丰富多彩。《吐鲁番木卡姆》是吐鲁番本土古老而又传统的艺术奇葩,现已结集出版,并荣获国家大奖。
历史沿革
“吐鲁番”之称,最早见于明人陈诚所著《西域番国志》一书。吐鲁番,维吾尔语意为富庶丰饶的地方。据《西域同文志》:系回语“蓄水”之意。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通名大辞典》释为维吾尔语,意为“都会”。古称“姑师”(《史记·大宛传》),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西汉时期是东师前王庭地。《汉书·西域传》称:车师前国王治交河。西汉元帝元年(公元前48年)设置戊已二校尉屯田。东汉和帝三年(公元前91年)戊已校尉驻地由交河城迁驻高昌。晋置高昌郡,北魏属“蠕蠕”(亦称“芮芮”或“茹茹”),称高昌国。唐设安西都护府治,称西州。唐末吐蕃军队进入西域,开始了与唐长年的西域争夺,吐鲁番被吐蕃占领。宋号称辉和尔,即畏吾儿。元设畏吾尔都护。元末明初分设柳城(今鄯善县的鲁克沁)、火州、吐鲁番三部,皆设万户府“达鲁花赤”(即长官)。清朝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设吐鲁番领队大臣,始筑广安城(今老城)。光绪12年(1886年)置吐鲁番直隶厅,隶属迪化府,辖今吐鲁番、鄯善、托克逊三县范围,治所在吐鲁番。民国2年(1913年)直隶厅改为吐鲁番县。1984年12月撤县设市。2000年,吐鲁番市辖2个街道、2个镇、7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251652人,其中:老城路街道15551人、高昌路街道26700人、七泉湖镇11979人、大河沿镇11081人、亚尔乡58068人、艾丁湖乡19328人、葡萄乡24035人、恰特卡勒乡27294人、二堡乡11453人、三堡乡13669人、胜金乡22898人、红柳河园艺场虚拟乡2837人、原种场虚拟乡2049人、交河西镇兵团221团虚拟乡4710人。
各民族占总人口比例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新疆公报显示,截止2010年末。全区常住人口622679人,人口密度8.90人/km2。民族人口比例维吾尔族385,54670.01%汉族128,31323.3%回族35,1406.38%哈萨克族3210.06%土家族2740.05%满族2540.04%蒙古族1580.03%土族1540.03%藏族1050.02%苗族980.02%壮族880.02%东乡族790.01%其他2010.04%
著名景点
交河故城、高昌古城、阿斯塔那古墓群、火焰山、葡萄沟、苏公塔、艾丁湖、坎儿井、吐峪沟麻扎村、库木塔格大沙漠、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连木沁唐朝烽燧台遗址……
气候
吐鲁番属独特的暖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因地处盆地之中,四周高山环抱,增热迅速、散热慢,形成了日照长、气温高、昼夜温差大、降水少、风力强五大特点,素有"火州"、"风库"之称。全年平均气温为14℃,夏季平均气温在30℃左右,全年气温高于35℃的炎热天气,平均为99天;高于40℃的酷热天气,平均为28天。四季气候变化的特点是:春季短暂,平均为61天,开春早,升温快;夏季漫长,平均152天,高温酷热;秋季更短,平均57天,降温急促;冬季较短,平均95天,风小雪稀,天气晴好,寒冷期短。一年中,以一月份最冷,7月份最热。季节春夏秋冬时间、气温2月下旬至4月中旬气温10℃~25℃4月中旬至9月下旬气温25℃~40℃9月下旬至11月下旬气温15℃~25℃11月下旬至2月下旬气温-5℃~-10℃
友好城市
日本山梨县胜沼町(自1995年开始),广西桂林兴安县(2010年8月4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2011年7月27日)
吐鲁番盆地
(维吾尔语)位于中国新疆天山山脉东南面的博格达山与觉罗塔山之间,东西长约245公里,南北宽约75公里,面积有50140平方公里。盆地中心是海拔为(-154米)的艾丁湖面,是中国大陆的最低点,也是仅次于死海的世界第二低洼地。由于吐鲁番盆地四周的山岭高耸,盆地内部受热快而散热慢,形成了那里夏天高温干燥的气候,其蒸发量是降雨量的百倍甚至是数百倍,夏天酷热,最高气温曾达到过49.6℃。盆地北部有丰富的地下水源,当地人为减少水的蒸发,修建了著名的“坎儿井”,把地下水引出地面,浇灌庄稼。吐鲁番盆地的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故那里生产出来的瓜果十分香甜,深受人们的喜爱,最著名的有哈密瓜和葡萄。此外,盆地内还蕴藏着储量可观的油气资源,而该处更因《西游记》剧集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