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华区地图
万华区相关地区地图:
人口
万华区是台北市最老旧的社区,最近几年人口逐年缓慢下降,人口老化严重,在台北市所有行政区中,肥胖比率也最高。由于1949年后,万华区南机场附近兴建了大量眷村,所以中华路二段至万大路间的外省人比率较高,除此之外多以本省人(福佬人)为主。而南机场至青年公园之间,随后又新建了大量的国宅,也发展出特有的国宅文化。名胜
青年公园艋舺公园龙山河滨公园双园河滨公园华中河滨公园村里
,共36里,可分为6次分区:西门次分区:范围:西门、菜园、福星、万寿、新起共五里。重要地标:西门町商圈、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中医院区、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昆明院区、万华运动中心。古迹:西门红楼、西本愿寺、艋舺谢宅、艋舺清水巖、台北晋德宫、慈云寺。
龙山次分区:范围:福音、柳乡、仁德、富民、青山、富福共六里。古迹:艋舺龙山寺、学海书院、艋舺青山宫、艋舺地藏庵、万华林宅、老松国小。重要地标:家乐福-桂林店
大理次分区:范围:绿堤、糖廍、双园、顶硕、和平、华江共六里,重要地标:环南市场.华江雁鸭公园。古迹:艋舺洪氏祖厝、台糖台北仓库。
西园次分区:范围:和德、日善、忠德、全德、孝德、锦德共六里。
东园次分区:范围:铭德、寿德、保德、兴德、荣德、华中共六里。重要地标:果菜市场、华中河滨公园、马场町纪念公园。
青年次分区:范围:新安、新忠、新和、日祥、忠贞、腾云、凌霄共七里。重要地标:青年公园。
地理位置
万华区共有36个里,经过几次行政区重画后,目前的万华区南以新店溪与台北县中和市、永和市为界,西则有淡水河与板桥市、三重市分隔,北边相邻大同区、以忠孝西路为界,西边则以中华路与中正区接壤。万华区南北发展主轴为康定路及万大路、东西主轴为和平西路,其中有台北捷运蓝线贯穿,并设有西门站及龙山寺站。历史
万华是台北市最早发展的地区之一,古称为“艋”,西元1709年陈赖章率领福建乡民移居至此,见到舟木猬集,便以艋舺(Mankah/Moungar)称之,为平埔凯达喀兰族“小船”和独木舟聚集的地方的音译。当时他们除了射鱼维生外,并以独木舟载运所产的蕃藷、苦茗顺淡水河而上,和汉人进行物物交易,淡水河滨群舟猬集,如此景象成为“艋舺”地名的由来。台湾早年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称,显示万华在当时已经相当繁华。今日的贵阳街二段虽已没落,但当时曾是台北市的第一条大街,凯达格兰平埔族驾着独木舟,在此与汉人大量交易蕃薯,也称为蕃薯市街,是艋舺最早的街也是台北最老的街,那是因为有靠近淡水河滨地利之便。由于新庄的发展,使艋舺成为潜力雄厚的新生地,加上移民增加与垦务进展,艋舺便后来居上。这是因大嵙崁溪的河床日渐淤塞,使新庄沿岸船只停泊不便,转向出入艋舺渡头。1760年,淡水堡坊中,辖有古亭、艋舺渡街内之十四庄这里始见“艋舺庄”之名。到1792年,八里坌开港,泉州、厦门来此贸易,溯河而行来到艋舺,让小小的渡口成为大商港。到1808年,新庄县丞移迁艋舺,改称艋舺县丞,到了道光初年,郊商发达,始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称,1875年创立台北府时,曾建议将府治设立在艋舺,繁荣的重要性可见一斑。1920年,日本人改制行政区域,将台北厅原本直辖的艋舺、大稻埕、大龙峒三区,改设台北市,隶属台北州,艋舺一名才正式废除,之后日人将艋舺改称万华。嘉庆、道光、咸丰年间郊行的黄金时代是缔造艋舺鼎盛商业的主力。郊行类似今天的商业公会,在当时交通以水运为主的时代,艋舺位处大汉溪和新店溪交会的淡水河滨,地理位置优越,因此起卸货物的码头成为郊商的命脉,各家势力竞相角逐,因为争夺地盘的利益,而有激烈的械斗。艋舺在过去曾有三大码头,指的是现今二号水门外的王公宫口,还有一号水门外的大溪口,三号水门附近的沪尾渡口。原本在艋舺西畔淡水河会流的新店溪和大嵙崁溪,因为洪水冲刷,港势变迁,合流点因而转到大稻埕接合新店溪。同时日据初期货物转运,改在火车运到火车站(今郑州路省立台北医院),艋舺以往的重要运输位置也日渐式微。随着河岸逐渐淤积,商业贸易被后来兴起的大稻埕取代,艋舺日渐沉寂。商业街区
西门町徒步区、艋舺服饰批发商圈夜市:华西街观光夜市、万华夜市、西昌街夜市、广州街夜市、梧州街夜市
商街:佛具街:西园路一段,青草巷:西昌街224巷,电子街:忠孝西路一段,五金街:环河南路一段,钟表街:大理街,家具街:长沙街二段,旧货街(旧货市场):桂林路,金饰珠宝街:西园路一段,龙山寺地下街,西门地下街,电影街:武昌街二段,和平鸟街:和平西路三段,贵阳街区:贵阳街二段,河乃庄(台北市桂林路底接环河南路一带,艋舺三青宫四使爷庙现址与旁边公园,全属河乃庄旧址范围,曾在民国42年出版的“北市要览”中,与总统府等名列重要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