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特区地图
万山特区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地理
万山特区位于贵州东缘武陵山区,与湘西犬牙交错,山水相连。东南邻湖南省芷江、新晃侗族自治县,西连玉屏侗族自治县,北接铜仁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09°7′17″—109°23′12″,北纬27°24′29″—27°37′22″。东西长26千米,南北宽22千米,总面积338平方千米,占贵州省面积的0.19%。总人口6.2万,以侗族为主,主要分布在万山矿区和高楼坪、黄道、下溪、敖寨等4条河流沿和地带及各公路沿线。万山特区境内的地层,绝大部分属海相沉积,厚度巨大。地层呈北东、北北东向带状分布,从东到西,依次出露有板溪群、震旦系,局部地方覆盖有第四系。属武陵山系,位于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的东南部,地势东部底、西部高、中部隆起,自中部向东南三面倾斜。北东南三面海拔在600米以下,西部海拔700—800米,中部858米。区内最高点米公山海拔1149.2米,最低点在下溪河出境处(长田湾)海拔270米。万山地处中亚热带中纬度地域,为东南和西南季风所控制,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还因地形、地势复杂,造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一日之间,乍寒乍暖”的小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12小时,日照率27%,太阳辐射年值80—90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在13.0—17.0℃之间。常年降水190天,其中大于0.1毫米雨日达170天以上,年降水量在1200—1400毫米之间。境内的河流都是山区雨源型河流。由降水补给溪河径流,主要河流有4条,年径流量2.22亿立方米,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千米0.27千米。分水岭为东南—北西向,东南起笔架山,向北西经上黄茶、张家湾、滚子冲、琴门,平面呈顺时针到卧“S”形。地下水年总储量0.758亿立方米,主要由降雨补给。自然植被有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及灌草丛。野生动物原鱼类、两栖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繁多。珍稀动物有斑羚(俗称岩羊、野羊)、穿山甲、林麝、水獭、红腹锦鸡、灵猫、豹猫。旅游资源
中国汞都清凉万山:万山特区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中国汞都、清凉万山”的总体形象定位,充分显示了万山旅游的独具魅力!万山古称大万山,以山得名。因历史上盛产朱砂、水银,其储量和产量均居国内之首,亚洲之冠,故素有中国“汞都”之称。其与石英石、方解石、白云石晶族共生的朱砂,红白相映,艳丽夺目,历来为收藏家所青睐。唐代时即以万山的“光明丹砂”为皇室贡品,1980年在万山岩屋坪矿区采出的一颗重237克的特大辰砂晶体,成为世界上目前所知的辰砂王。雄浑的山体,历经630余年的汞矿开采,形成了纵横970公里的“地下长城”,幽深神秘的地下宫殿,凝聚了浓厚的工业文化氛围。2005年4月,万山特区人民政府编制申报的“中国汞都·贵州万山国家矿山公园”项目,成功获得了国土资源部审查通过,现项目建设已经进入实质性的阶段,万山旅游的标志性品牌已经揭开了帷幕。万山仙女石雪景种类齐全分布集中:经调查,万山旅游资源种类齐全、分布集中,3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包括了中国8个主类的全部;共有18个亚类,占全国31个亚类的58%;有36个基本类型,占全国155个基本类型的23.22%。旅游资源总体等级质量较高,按照国家标准,其一级以上的资源就有22个。1985年即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万山仙人洞等汞矿遗址,省人民政府2003年批准的夜郎谷省级风景名胜区,省人民政府2005年批准的老山口省级森林公园,以及朱砂仙女石、十里悬崖百仗冰、米贡山、中华山、云盘山、黄道及高楼坪刘氏宗祠、猫坡回族村和“雪花树”等景区景点,无不彰显出整体深度开发的潜在魅力。
山水风光民族文化:汞文化寓教于游,真山水陶情冶性。在万山,不仅有独特的汞工业文化旅游优势,而且有秀丽的山水风光和古朴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形成的自然景观无处不在,夜郎谷鬼斧神工,峡谷漂流,神秘刺激;比铜仁、怀化等周边地区平均气温低4-8℃的气候特点,奠定了“清凉万山”的形象基础,是大自然恩赐给人们休闲避暑和冬季赏雪的胜地;以水眼坪排式民居建筑风格为代表的古建筑艺术星罗棋布;尤其是气势磅礴的侗族文化艺术--鼟锣,更是名声大震,充分展示了侗族人民古老而独特的文化魅力。万山旅游资源极化现象非常明显,分布集中,规模配套,招商引资前景广阔,区域联合开发优势突出,为万山特区“旅游活区”战略的深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行政区划
万山特区,元初,万山始以行政区划的名称载入史册。元至十四年(1277年)置大万山苏葛办等处军民长官司(今高楼坪侗族乡郭家村万山司),辖及今万山镇和高楼坪侗族乡及铜仁市鱿鱼铺等地。黄道溪野鸡坪等处蛮夷长官司,治茅坡(今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辖境为今特区黄道侗族乡和玉屏、岑巩、镇远等3县的部分地方;施溪漾头长官司,治漾头(今铜仁市漾头区),辖及今特区下溪侗族乡和铜仁市漾头区。明清时,万山辖地沿元未变,民国2年8月(1913年)设置省溪县,县公署驻万山城上街(今万山镇解放街)。1949年,建立玉屏县第六区人民政府。1950年改为区公所。1958年12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玉屏、江口县,并入铜仁县,万山随之划属铜仁县管辖。1966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66)119号文件批准,建立万山特区,明确“万山特区的行政区划为现属玉屏县万山区的高楼坪、黄道、新庄三个公社和现属铜仁漾头区的敖寨公社,隶属贵州省铜仁地区”,同年5月1日建立万山特区人民委员会。建置沿革
万山特区太白瀑布,万山,古称大万山,以山得名。今特区辖境,自古以来行政区划多变,隶属关系复杂。夏商为荆州之域,周属楚,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魏晋南北朝初属武陵郡,后属东牂牁郡,隋属辰州,唐属锦州,宋属沅州。元至六十四年(1277年),置大万山苏葛办等处军民长官司,黄道溪野鸡坪蛮夷长官司,均属于思州安抚司。明洪武初,万山、黄道、施溪等3个土司隶属关系沿元未变。洪武五年六月十三日(1372年7月13日),大万山司随思州宣慰司改属湖广行省;施溪漾头司迁治平地寨,改称施溪长官司,隶属湖广沅州卫,洪武六年(1373年),又改属于思州慰司。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以务程龙鳌、坪岳溪、都坪等蛮夷长官司并入黄道溪长官司,迁治武陵坪(今黄道侗族乡街上平溪寨),仍隶属思州宣尉司。后思州宣尉使田琛与思南宣尉使田宗鼎争砂坑有怨,举兵相攻,琛称天主,朝廷敕镇远侯顾成以兵弹压。事平,革除思州、思南二宣尉司,设贵州布政使司。以思州宣尉司地置思州、黎平、新化、石阡4府,以思南宣尉司地置思南、铜仁、乌罗、镇远4府,上述8府均隶属贵州布政使司。永乐十二年三月二日(1414年3月22日),大万山长官司划属铜仁府管辖,黄道溪长官司,施溪长官司划属思州府管辖。清实行“土改归流”的政策,自雍正以后,土司大部分被裁撤,大万山长官司由铜仁府派流官直接管理黄道溪长官司和施溪长官司由思州府派流官直接管理。光绪六年八月二十六日(1880年)贵州巡抚岑毓英奏准,将铜仁县移治江口,而将省溪司(今江口县)流官吏目改驻大万山,于是大万山又名省溪,治万山城内(今解放街),仍隶属铜仁府。中华民国2年8月(1913年),设置省溪县。省溪县成立初隶属贵州省黔东道(又名镇远道)。民国12年(1923年),废黔东道,省溪县直隶于贵州省政府。民国24年元月(1935年),省溪县隶属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铜仁。民国26年11月(1936年),铜仁改称第六、七两个行政督察区合并成立新的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镇远,省溪县隶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0年(1941年),撤销省溪县,其辖地并入玉屏县和铜仁县。1949年解放,属玉屏县第六区。1958年12月划属铜仁县,建万山公社。1961年8月,又划属玉屏县恢复万山区。1966年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万山特区隶属铜仁地区。1968年9月24日,贵州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撤销万山特区,建立万山镇,直属铜仁地区。1970年8月8日,国务院批准,恢复万山特区。仍属铜仁地区。万山气候
主要气候特点:万山特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3.4度,年极端最高气温34.3度,年极端最低气温-10.4度,七月为最热月,其平均气温23.9度;一月为最冷月,其平均气温2.0度;年较差21.9度。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年最多降水量11715毫米,年最少降水量954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274小时,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整体具有冬暖夏凉、冬长秋短、雨水充沛、水热同季、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万山特区主要灾害性天气:特区气象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凝冻、倒春、暴雨、冰雹、大风、夏旱、秋绵雨、雾、强降温等。
主要气象要素指标:
(资料年限:1977--2003):气温:年平均气温13.4度(周边县市17°C—18°C),年极端最高气温34.3度(周边县市39°C--41°C),年极端最低气温-10.4度(周边县市7°C--8°C),七月为最热月,其平均气温23.9度(周边县市27°C--28°C);为最冷,其平均气温2.01°C(周边县市5°C--6°C):年较差21.9°C。降水: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年最多降水量1715毫米,年最少降水量954毫米,平均比周边县市多150--200毫米,年平均降雨数为170天,最长连续降雨日数为24天,年严均暴雨4次,年最多暴雨7次,日最大雨量228.7毫米。湿度:年平均相对湿度83%,比周边县市多4--5%。积雪:年均降雪15天,连续最长积雪日数20天,最大雪深26厘米。雨淞(凝冻):年平均凝冻2天,最长连续凝冻28天。雾淞(气温在零下3℃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冻结在地面物体上的现象):年均10天,属于南方地区罕见。风:年平均风速2.1米/秒,最大风速23米/秒,严均大风日数1.2大。雨、雾扫:年平均147天。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经济资源
矿产资源:万山特区,全区已发现矿种20多种,其中:新探明的钾、钒、锰、磷、重晶石等储量非常丰富。氧化锰矿储量大,品位达40%;碳酸锰500万吨以上,品位22~24%。磷矿已探明总储量达700万吨。钒资源储量据地质普查在50万吨以上,品位为0.3~3.07%。重晶石已探明的可采储量达219万吨,硫酸钡含量95%以上。(一)丰富的钾长石资源。铝钾硅酸盐矿——钾长石矿(FeldsparMine):矿物分子式为K2O·AL2O3·6SiO2。主要分布在黄道、敖寨、高楼坪和万山镇,露头线呈“之”字型弯曲,长60公里,含氧化钾平均8.4%,该矿种中SiO2:Al2O3:K2O=7:1:1,矿床平均厚度约37米,可开采的D级储量为6亿吨,远景储量为10亿吨。(二)古老的汞资源。汞矿的开采已有630余年的开采历史,素有中国“汞都”之称。在文家屋场——黄家寨矿床和龙田冲矿床还有2000余吨汞储量金属;近年来,重点在开发汞的深加工和精加工系列产品,主要有辰砂、汞、氯化汞、汞触媒、汞溴红、氧化汞、钛汞合金等。产品畅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可观的钒矿资源。据有色地质一队提供的普查资料,万山境内钒资源储量50万吨(金属量),钒矿层厚度一般1~2米左右,品位0.3~3.07%。地表由北至南分布在敖寨慢堂溪—敖寨—合包田—阳桥—庙湾一线,呈北北东向展布,长约17公里,距万山镇东侧5~10公里。地形深切,出露标高300~700米左右。(四)潜力巨大的锰资源。锰矿资源原由237地质队和怀化冶金局作过普查,在下溪乡的石竹溪、铁门闩、蓑衣塘一带预测有54.8万吨,石竹溪的品位一般在25~40%之间,含铁3.83%,二氧化硅22.04%现在由青岛红星、大龙锰业出资,委托铜仁103地质大队作详探,原4个个体采矿点均作为103地质大队的井下探矿点,边探边采,预计第一期可提供锰金属量500万吨;(五)分布量大的重晶石资源。重晶石资源主要分布在黄道乡,敖寨乡,重晶石已探明的可采储量达219万吨,硫酸钡含量95%以上。(六)其它矿产资源。如石英石、大理石、铜、金星石等都有分布。旅游资源:(一)夜郎谷漂流。令人留连忘返的夜郎河幽谷探险漂流,境内长度约11公里,境外漂向湖南新晃约5公里。其谷曲幽,两岸奇峰怪石美不胜收;河流起伏,时而湍激让人惊心动魄,时而和缓若闲庭漫步。(二)中华山佛教文化。(三)云盘山休闲山庄。(四)矿山地质公园。汞都人民世代劳作后留下的不可估价的地下长城——贵州汞矿970多千米长坑道,纵横交错近千公里,上下数层高低数十米,洞中有洞,千姿百态,每隔数里便有一宽敞的大厅,洞内气温冬暖夏凉,与地面气候形成强烈反差,建造“平战”两用的地下游乐城及特色旅游,是人们旅游避暑的理想场所,现已申报国家地质公园。(五)老山口森林公园及狩猎场。老山口等地完好的森林植被及傩文化艺术,在老山口建设集旅游、休闲、渡假及狩猎场于一体的“铜仁旅游城后花园”也是可行的。(六)万山黄道鼟锣文化村。(七)万山水眼坪侗寨古建筑群。(八)穿岩洞及其它。(仙人洞、米公山、来羊坪)
生物资源:据调查统计,万山粮食作物20余种,经济作物26种之多,木本植物近100种,野生牧草资源1000至1200种,家禽20余种,野生动物资源30余种,鱼类资源20余种,药材资源700至900种,常见的有50种之多。万山野生中药材较丰富,以银花、生首乌、百合、葛根、杜仲、半夏等为多。代表性常绿树种有甜槠栲、石栎、木荷、木莲等,在混交林中有落叶树种水青冈、亮叶水青冈、间有枫香、槭树、杨树和板栗等。常绿林的次生林为杉木林、马尾松林、松杉混交林、油桐、油茶林,以及次生的灌丛草坡或石灰岩藤刺灌木丛。在米公山北坡还保存有较完好的一片原始森林,南坡有维C含量非常丰富的野生猕猴桃,极具开发价值。万山也有较稀有的物种,代表为“雪花树”,其树在冬季下雪时开花,极具保护及观赏价值,有一定的开发价值。万山特区
人文资源:(一)猫坡回族村。(二)高楼坪乡及黄道乡刘氏宗祠,敖寨乡杨氏宗祠。(三)水眼坪“排排房”及古屯堡。(四)青年湖休闲山庄。(五)“云南梯”采矿遗址。
水力资源:万山特区水资源较为丰富,全区水资源总量为2.3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3938立方米。因地势较高,河流均系源流,水力资源可开发量0.27万千瓦。现已开发青龙电站、屯坪电站、犁坳电站。中小型水库8座,总容量535.7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的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