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省电子地图 > 宝鸡市地图 >
渭滨区地图
渭滨区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

2008年以来,渭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一个前提”、“两个率先”、“三大重点”的工作思路,不断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1-8月渭滨区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一)经济总量增加,增长速度加快。经市统计局评估,上半年渭滨区生产总值为67.4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0.42亿元,同比增长4.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72亿元,同比增长20.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26亿元,同比增长9.6%。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市十二县区之首。渭滨区体育馆,(二)农业生产形势稳定。上半年渭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892万元,其中:畜牧业产值2852万元,增长2.3%。由于遭受干旱、种植面积减少等因素影响,夏粮产量同比减少5.1%,总产量为18440吨。秋粮种植面积同比减少10.3%。预计产量为12747吨,与上年持平。1-8月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394元,同比增长3.9%。(三)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产销衔接良好。1-8月份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9.07亿元,同比增长29.2%。其中:国有企业完成产值30.3万元,同比增长22%;集体企业完成产值21157万元,与上年持平;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66819万元,同比增长5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产值2674万元,同比下降6%。1-8月实现工业销售产值88622万元,产品销售率达到97.7%。(四)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1-8月份,渭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16109万元,同比增长55.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8.3个百分点。按投资构成分:建筑安装工程完成投资86868万元,设备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13382万元,其他费用10559万元,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2100万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200万元。(五)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1-8月份渭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32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9%,按行业分,批发业完成零售额38671万元,同比增长25%;零售业完成零售额119005万元,同比增长27.1%;住宿和餐饮业完成零售额58653万元,同比增长20.8%。(六)财政收支情况良好。1-8月份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955万元,占年计划的74.4%,同比增长22.89%。财政支出15317万元,占年计划的69.44%,同比增长33.29%。(七)招商引资工作迈出新步伐。1-8月份实现合同引资额26.9亿元。到位资金8.9亿元,分别完成年计划任务的149%和139%。

行政区划

渭滨区成立之初称公署,治所初驻建国路西巷,不久迁至建国路北端,后又相继迁入经二路中段北侧荆姓圆圈门楼内和新民巷,辖经二路地区17个行政代表区及益门、陈茹(土改后并入益门)、姜城3乡。1950年7月,渭滨区公署更名为第三区公署。1951年9月,区公署易名第四区人民政府,治所由新民巷迁至汉中路南段东侧42号,益门、姜城乡划归第六区,代表区改编成37个居民组。1952年2月,按照街道自然地段,辖区设置汉中路、解放市场、新民路、民权路4个街公所,街公所下设居民组。之后,渭河南岸中滩村并入,合作化时划归南关蔬菜生产合作社。1955年,区人民政府改名区人民委员会,5月,街公所改称居民委员会,区机关迁驻经二路中段路北(现市人大机关驻地)。同年7月,按地区更名为渭滨区人民委员会。1956年3月,城关区并入,区名初为第一区,5月,恢复原名,下设城关、中山西路、经二路、民权路、汉中路、机厂街6个街道办事处,并管辖长青、南关、红光3个蔬菜生产合作社。1958年12月,渭滨区并入金台区。1962年12月,恢复渭滨区人民委员会建置(纯市区),治所初在建国路北端104号,次年元月移至新民路(原东风剧场),辖福临堡、经二路、汉中路、金陵等4个街道办事处。1967年1月,在“文革”更名风的影响下,渭滨区人民委员会更名东风区人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也相继改名,福临堡改红卫路,经二路改红旗路,汉中路改跃进路,金陵改东风路。1968年9月25日,成立渭滨区革命委员会。次年,各街道办事处也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并将跃进路革命委员会辖区并入东风路革命委员会管辖。1971年2月,清姜区并入渭滨区,3月,陕西省革委会批准渭滨区为县级行政单位,同年10月,复经国务院批准。区机关随之迁入经二路东段路北30号。时辖红卫路、红旗路、东风路、反修路、谭家路5个城市人民公社。同年12月,宝鸡市郊区革命委员会撤销,将其所辖石坝河、益门、高家村3个农村公社划归本区。1981年1月,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取消区革命委员会名称,恢复区人民政府;并将本区所辖5个城市人民公社改称和调整为6个街道办事处,即东风路、红旗路、西关、姜谭路、清姜路、桥南街道办事处。1982年9月,金台区辖的四季青公社(区地8个大队)划归本区。1984年4月,四季青公社改名河滨乡,石坝河、益门、高家村公社也相继改为乡。1985年11月,东风路、红旗路街道办事处分别恢复为金陵、经二路街道办事处名称。1987年12月,宝鸡县马营镇划归本区,区辖西关街道办事处划归金台区。1990年1月,撤销河滨乡,所辖村分别划归益门乡、高家村乡管辖。渭滨区辖5个街道、5个镇、1个乡,57个社区、121个村:金陵街道、经二路街道、清姜街道、姜谭街道、桥南街道、马营镇、石鼓镇、神农镇、高家镇、八鱼镇、晁峪乡,2011年7月7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宝鸡市渭滨区晁峪乡并入高家镇。金陵街道代码:610302001辖新建路东段、新开路、宝渭路、新华巷、机厂街、金陵等6个社区居委会。经二路街道代码:610302002辖新建路、渭工路、新宝路、九冶、南关路、新民路、宝运司、经一路、省建七公司、省建二公司社区等10个社区居委会。清姜街道代码:610302003辖马路街、四〇九、观音山、益门、凌云、金山、宝成、烽火、长岭、宝桥、市仪表厂等11个社区居委会。姜谭街道代码:610302004辖姜谭路、市铁塔厂、市发电厂、中心医院、宝鸡卫校、钢管厂、氮肥厂、秦机、谭家、桑园铺等10个社区居委会。桥南街道代码:610302005辖等桥南头、中滩路、开发区、7107、北照、文理学院、相家庄、宝鸡师范学校、机筑处、公园路、铁一局五处、市制药机械厂、市医药玻璃厂、省安装公司一公司、省开关厂、宝光、96401部队、市一建、宝鸡车辆厂19个社区居委会。马营镇代码:610302100辖71社区居委会,旭光、姚家岭、廖家沟、温泉、郭家、永清、杨家山、黄家山、沙河沟、燃灯寺、袁家坪、朴南、朴西、朴东、明星、东星、郭家崖、凉泉、凉泉堡、下沟、洙浴、柘沟等22个村委会。石鼓镇代码:610302101辖石坝河、庙沟、沙家湾、李家槽、陈家堡、甘沟、高家河、窑院、孙家庄、范家庄、甘河坡、马鞍山、王家河、赵家庄、相家庄、刘家、党家、张家沟、石嘴头等19个村委会。神农镇代码:610302102辖陈家、观音山、二里关、杨家湾、大湾铺、太平庄、竹圆沟、邵家山、益门堡、茹家庄、蒙峪沟、夏砑河、冯家塬、峪泉、姜城堡、任家湾、安沟、刘家槽等18个村委会。高家镇代码:610302103辖高家、桑园铺、三合、孔家庄、巨家、符家、塔稍、厥湾、王家山、凉水泉、塔明、寺沟岭、水泉路、庙坡、崖子、苟家岭、太寅、赵家崖、刘家山、解家滩等20个村委会。2003年3月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35号):将原宝鸡县的晁峪乡、八鱼镇划归宝鸡市渭滨区管辖。

科教文卫

区内科教文卫事业发达。宝鸡文理学院等大中专院校和各类学校分布合理;获国家三级甲等的市中心医院等各类医疗机构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秦腔、豫剧、话剧、歌舞等各类文艺团体精英云集,群众文化事业繁荣活跃。

农业建设

在建设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号角下,渭滨区立足城郊型农业的特点,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城市、依靠科技、提高效益的原则,下大力气调整农业及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城郊川道区围绕市区东扩和开发区建设,抓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山塬区继续有序减少粮食种植面积,突出发展蔬菜,鼓励设施化栽培,建设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反季节农业生产基地。后山区坚持以“鲜、活、杂、优”取胜的路子,积极发展干杂果,扩大肉牛、肉羊养殖规模,提高林、果、牧三大产业比重。进一步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抓好天然林保护、清姜河资源保护、小流域治理等工程,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推动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同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民增收相结合。

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

综合:2009年渭滨区实现生产总值220.04亿元,同比增长18%(可比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2亿元,同比增长6.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8.62亿元,同比增长19.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9.22亿元,同比增长14.2%。三次产业比例为1:72.1:26.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271元,比上年增加7423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6%,达到102.54亿元。渭滨区生产总值和增长速度均超过市上下达的目标任务。财政收入增速加快。2009年渭滨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33亿元,占调整预算的106.9%,增收4509万元,同比增长23.98%。其中:税收收入22222万元,增长20.1%;非税收入1087万元,占预算的137.6%。地方财政支出(一般预算,含上级专款)6.01亿元,占调整预算的103.4%,同比增长28%。主要支出项目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423万元,增长9.9%;国防和公共安全支出2130万元,增长52%;教育支出25655万元,增长29.5%;科学技术支出653万元,增长18.1%;文化体育和传媒支出879万元,增长42.9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873万元,增长4.9%;医疗卫生支出4942万元,增长29.2%;环境保护和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419万元,增长15.7%;农林水事务支出4032万元,增长36.2%;交通运输支出和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2095万元,增长75.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2.9%,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99.8%,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102.9%,服务项目价格指数99.5%。
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一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稳定增长。2009年渭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291万元,同比增长12%。二是种植业获得好收成。全年粮食播种总面积120684亩,总产量达到28459吨。其中:夏粮总面积68065亩,产量16724吨,同比增长6.2%;秋粮总面积52619亩,产量11735吨。油料总产量988吨,同比增长8.3%。三是畜牧业完成产值11000万元,肉、蛋、奶产量分别为:3191吨、2036吨和3783吨。年末牛存栏5410头,羊存栏6206只,生猪存栏18615头,家禽存栏32.5万只。全年实现林业总产值7054万元,荒山荒地造林面积10780亩,其中:人工造林面积10780亩。封山育林面积37065亩,零星植树235050株,育苗面积512亩,当年苗木产量270000株,主要林产品产量2545吨。
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辖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77.71亿元,增长19.9%,实现增加值113.59亿元,增长20.8%。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15380.9万元,同比下降11.6%,实现销售产值为209230.4万元,产销率为97.1%,实现利润总额6700万元,区属规模以上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6056.2万元,占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6.4%;轻工业总产值为29324.7万元,占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6%。建筑业持续发展。辖区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9.07亿元,同比增长19.7%。资质等级内的企业达到27户。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2009年,渭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523431万元,同比增长65.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16848万元,增长66.2%,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57501万元,同比增长80%。按构成分:建筑安装工程完成投资292138万元,设备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88588万元,其他费用142705万元。辖区城镇固定资产总投资额达到2058558万元,同比增长17.7%。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9年渭滨区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额43.5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83.1%。全年完成投资较大的重点项目(单位)有:宝鸡市博伟金属材料加工有限公司完成投资6500万元,宝鸡石油钢管有限公司完成投资14375万元,宝鸡市兰宝石科贸有限公司完成投资9700万元,宝鸡六维特种材料设备有限公司完成投资8000万元,陕西秦川发展有限公司完成投资36000万元,宝鸡市四瑞特量具有限公司完成投资9800万元,宝鸡市长里机械厂完成投资7000万元,宝鸡市金磊机械有限公司完成投资6000万元,宝鸡市九华公司完成投资9000万元,宝鸡嘉隆有限公司完成投资25000万元。
国内贸易和旅游业: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09年渭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5616.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1%,消费市场活跃,增长势头明显。旅游产业强势发展。年内接待旅游人数321.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39亿元。
招商引资和劳动就业: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2009年渭滨区实现合同引资额69.3亿元,到位资金28.1亿元。劳动就业成绩喜人。2009年,在各镇(乡)街和区级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劳务输出人数67247人,安置城镇就业人员13126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815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达到3.7%。区属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年末从业人员7417人,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实力增强。2009年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8513人,在校生21599人;普通高中招生4639人,在校生13877人;初中招生5651人,在校生16577人;小学招生4352人,在校生28421人;小学入学率为100%,在园幼儿(含学前班)10566人。渭滨区共有普通中学29所,其中:完全中学8所,高级中学4所,初级中学10所。小学58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2009年渭滨区资助家庭困难学生34079人次,资助金额2075.08万元;对14169名学生免除教科书费用94.35万元,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447人共13.56万元;实施”蛋奶工程“,对7475人补助181.375万元;对642名高中生发放贫困助学金64.2万元,高等教育入学救助68人共34万元;中等职业学校发放助学金11341人1701.15万元;生源地信用助学337人共194.38万元。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年内帮助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项目21项,申报省级农业攻关项目1项,制定农业科技进步计划5项,编制项目25项。协助和指导企业完成专利申报151项,其中授权96项。已列入省市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项,累计争取资金383万元,全年投入科技三项费300万元。
卫生和体育: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年末渭滨区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社区服务中心)239个,医院床位数达到3898张,卫生技术人员3787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93人。投资600万元完成了3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配制,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平台33家;新农合资金运转良好,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渭滨区参合农民达到105522人,占实有农业人口的98.1%,其中个人筹集合疗基金2038660元,民政投入71780元,总基金达到401.10万元,人均住院报销958.17元。渭滨区无甲类或者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发生,2009年1-10月份报告法定传染病13种851例,丙类传染病6种1073例,辖区共报告甲型H1N1流感实验室确诊病例63人,诊断病例11人。乙肝疫苗接种率93.1%;乙脑疫苗接种9576人,接种率93.1%,对娱乐等场所的529人进行了HIV检测,对509名甲状腺患者免费发放碘化油胶丸治愈480人。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城镇已参加社会保障人数556262人,其中已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63913人,已参加养老保险人数162275人,已参加失业保险人数88903人,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为95%。体育工作成绩突出。积极组队参加宝鸡市第九届运动会,在田径、游泳、举重、国际式摔跤、柔道、跳水等十八个比赛项目中共获得十三个单项第一,奖牌雄踞全市第一,蝉联了市青运会”八连冠“(第一届未计团体总分)。高家村等11个行政村的”农民健身工程“和渭工路等5个社区的”社区健身路径工程“全部实施完毕,并经过省市验收合格。长岭中学、宝钛中学、秦机子校、宝桥中学、经二路小学五所国家级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学校正式面向社会服务,共申请扶持资金100万,缓解了社区居民和学生节假日无处健身锻炼的压力,这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城市建设和资源环境:环保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完成”环保模范城市“复检达标工作,区政府成立迎检小组和办公室,治理噪声、河流、排污、油烟等环境薄弱环节。渭滨区SO2、COD排放量较05年分别下降28%和3%,超额完成市上下达的09年减排任务。举区一致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通过了省级技术考核。辖区危险废物处理率达到100%。饮用水质达标率100%,生活垃圾处理率100%,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区内无劣五类水质。
人口和人民生活: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良好。年末渭滨区总人口为434476人,其中:暂住人口18820人。城镇化率为79.8%,城镇居民家庭户数为139189户。人口出生率为10.03‰,自然增长率为4.50‰。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612元,同比增长23.2%。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3666.9万元,同比增长26.6%,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2363元,同比增长28.7%。农民人均纯收入5679.4元,比上年增加1168.4元,同比增长25.9%。公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1.6%。城镇居民生活用天然气入户率89.7%,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8.2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绿地面积14.1平方米。

农业资源

渭滨区有城有乡,山、川、塬并存,其中山地占58%,川道占27%,塬区占15%。川塬地区土地肥沃,无霜期长,气候温暖,降水量适中;浅山区气候湿润,僻风温暖,有较好的水利灌溉设施。渭河由西向东横穿而过,有大小河流11条,水资源比较丰富,自然条件相对优越。林牧业资源丰富,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6%以上。该区秦岭北麓自然植被保护完好,秦岭山清水秀,气势磅礴,由北向南,依次分布为夏绿落叶阔叶林带、侧柏林带、松栎混交林带、桦木林带,为国家级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区,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其中珍贵稀有野生禽兽有鸟类19科59种,如鹭鹚、豆雁、石鸡等;兽类13科28种,如金丝猴、金钱豹、青牛等;各种经济野生植物如药材、干、鲜果等100余种。全区有农耕地9万亩,宜林地48万亩,养殖水面1000多亩。有可利用草场6万多亩,其中三级以上草场占46%,理论载畜量1.5万个羊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