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省电子地图 > 金华市地图 >
婺城区地图
婺城区相关地区地图:

风土人情

浦江迎会,俗称“抬阁”。它以中国民间传说人物造型为主体,进行精心的艺术设计,具有惊、险、奇、怪、妙等特征,堪称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相传浦江迎会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已有千年的历史,祖上传说是为了纪念胡公大帝。浦江农历八月十三日大搞迎会是因为这天是胡公大帝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浦江黄宅等乡村都会汇集一堂,拿出各自看家本领,一展风采。浦江的迎会有“人会”、“纸会”、“人纸合会”之分。“纸会”是用竹篾缚成人形,用纸裱糊后再绘画,装饰成各种戏剧人物。表演时由一人隐于桌下,用细线牵拉人物各关节部队。纸会造型独特,工艺精细,非花上百工难成其巧妙。“人会”是由孩童扮演活灵活现的戏剧故事或神话传说。在特制的会桌上按照造型需要设置铁架,铁架被扮演者的衣物饰器所遮掩,孩子们在上面凌空而立悠然自得并不断变幻造型。会桌由多名强健汉子抬着行走,行进时颤颤悠悠,惊险异常,看得人心跳不已,被中外友人称为“中国一绝”。黄宅的人会至今有20余桌,如“姜太公钓鱼”、“三打白骨精”、“赵云破曹”、“三请梨花”、“铁弓缘”等,童趣天真,十几桌一起出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场面十分壮观、热闹。竹木根雕,浦江竹木根雕始于唐宋,兴于明清,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表现为构图疏密得体,形态准确生动,线条流畅舒展,风格典雅秀丽。浦江木雕讲究中国画的笔意美,其基本技法有圆雕、浮雕、拼雕、镂雕、通雕等,题材多选自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历史人物、古典文学名著和传统名画,一般用于建筑装饰,如门窗、屏风、梁柱、牛腿等,也用于几、桌、橱、箱等家具装饰,还有专供欣赏的陈设品。根雕则是选取奇形怪状的竹木根株,依其自然形态加以造型,雕刻成为精湛的艺术品。浦江竹木根雕历史悠久,地方特色浓厚,因而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齐名,并称“浙江三雕”。浦江根雕,是从木雕、竹雕基础上升华出来的工艺珍品。由艺人按竹木根株的自然形态,进行巧妙的构思和设计后雕镂而成。一件上档次作品,价值以万计。剪纸,浦江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素有“文化之邦”“书画之乡”之称。浦江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具有风格秀丽,形象生动,质朴大方,题材广泛,装饰性和想象力强的特色。浦江剪纸,据传南宋时期,剪纸作品听琴,就已相当盛行。作者大都是劳动妇女,她们除了按传统图样熏样剪制外,有时也自己设计画稿,进行创新。传统的剪纸作品大部分是用剪刀剪成,刀刻的极少。浦江的戏曲剪纸在中国剪纸中独树一帜,它以戏剧人物和神话人物为主要题材,人物多用阴镂手法,既有南方剪纸细密秀丽善装饰的特点,又有北方浑厚粗犷的造型,取戏中典型的场面情节,充分体现人物的身段之美,并配上了相适应的背景为衬,显示了特定艺术语言的优势。浦江的戏曲剪纸如同一出出凝固的戏剧,在一代又一代的浦江人手中传递着一出又一出永不谢幕的演出。建国后,《中国美术全集》等许多画册收集了浦江剪纸,1960年还出版了《浦江民间剪纸集》。2004年出版了《浦江剪纸》(人民日报出版社)一书。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2004年,浦江戏曲剪纸被列入“浙江省首批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名录”。也许,六百年前浦江文学大家宋濂的《哀王御史》诗中“剪纸难招御史魂”句,是从唐代大诗人杜甫《彭衙行》里那句“剪纸招我魂”脱胎而来。一代文宗宋濂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不经意的借用之词,不仅成了浦江剪纸历史的最早记录,还在于无意插柳柳成荫,浦江剪纸在他之后别开生面,蔚然成风,在中国剪纸艺术史上独领风骚。而今,浦江剪纸艺术“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因而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用纸剪(或刻)成花样的艺术称之为剪纸艺术,古称剪彩。这是一种装饰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里就有“剪彩为人”的记载。而唐代,妇女更曾将剪纸作为头饰,并有剪纸迎春的风俗。到宋代,剪纸作为一种艺术的专用名词,历史学家说它源于宋元之际岑安卿的《题张彦明收藏》一诗。浦江剪纸到了清代已然“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龙灯会龙灯会金华斗牛金华斗牛婺剧婺剧金华道青金华道情

自然地理

地势西南和东北高,分别为仙霞岭余脉和金华山所绵延,多中、低山,与遂昌县界上海拔1336米的小金竹尖为境内最高点。中、北部为低冈浅丘与平原相间地形,白龙桥镇雅苏,海拔3l米为全区最低点。金华南山,金华南山,位于婺城区南部,属仙霞岭山脉,区域范围主要包括沙畈、塔石、岭上、莘畈、箬阳、安地等六个山区乡镇,它是金华市区的一道天然屏障,总面积有588.1平方公里,有150个行政村,人口6.13万人,耕地总面积有3万亩,山林面积82.51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就有48.96万亩,占总面积的55.5%,森林覆盖率达95%。水利资源得天独厚,安地、沙畈、塔石、莘畈等四条山垄是白沙溪、梅溪、厚大溪、莘畈溪的源头区。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区系,植被类型分四个植被组型,九个植被型,十八个植被群系。森林树种有83科439种,草本70科300种。属国家与省重点保护树种有10余种,其中一、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南方红豆杉、榉树、花榈木、凹叶厚朴、樟等。有100年以上古树名木833株。野生动物分布有兽类59种,鸟类125种,蝶类300种,爬行类45种,两栖类28种,占全省资源种类的50—60%,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麂,二级有鬣羚、猕猴、大鲵、虎纹蛙、穿山甲等,其中南山狲猴群落有250只左右。区内有龙葱猕猴、乾竹坑次生林、朱前坞次生林、大高坞次生林、水竹蓬古树名木、慈姑殿次生林、里花坞黑麂、东西坑鬣羚、毛洋次生林等9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万亩。有沙畈、金兰、安地、莘畈及正在兴建中的九峰水库等五座中型水库,库容达3.9亿立方米。婺城区属钱塘水系。义乌江在燕尾洲和南来武义江会合后称金华江又名婺江,西转西北流,沿途接纳乾溪、白沙溪等溪流后于雅苏北出境入兰溪市。衢江自洋埠西入境,沿西北边境流,接纳莘畈和厚大等溪后于后张出境入兰溪市。建有安地、金兰、沙畈、莘畈4座中型水库和70座小型水库,总库容30806.2万立方米,并建有与之相配套的引水灌溉渠和新建的乌溪江引水工程。沙畈水库并为城区不断提供洁净生活用水。婺城区属亚热带季候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适中,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所温为17.9℃,年降水量1400毫米,无霜期为263天;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062小时,大于10℃的有效积温5500℃左右。水力资源丰富,婺城、金东两区理论蕴藏量达11.53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5.41万千瓦。已建成水电站200余座,其中双龙电站,1960年毛泽东主席曾莅临视察。林地7.16万公顷,盛产毛竹和松、杉等用材林,森林覆盖串为52%左右。还有萤石、石灰石、沸石、珍珠岩、花岗石、凝灰岩等十多种矿藏。

地名由来

康熙《金华府志》据《太平寰宇记》载:“梁武帝改置金华郡”,并注有:“《玉台新咏》序云:金星与婺女争华,故日金华”。隋文帝开皇时期置婺州,始称婺州,金华城称婺城,简称婺。

旅游景点

仙源湖:仙源湖省级旅游度假区,位于中国“桂花之乡”金华“千年古镇”—安地镇境内,距市区10公里,规划面积9.8平方公里,是继千岛湖、莫干山之后的浙江省第十二个省级旅游度假区。这里峰峦迭嶂、山泉淙淙、森林茂密。有千亩花卉苗木、万亩翠竹林等生态景观,更有十里桂花长廊。每当金秋时节,香飘四溢,芬芳怡人。度假区内融峰、湖、瀑、岛、岩、林等多种独特景观于一体,形成“秀、幽、奇、神”的特色,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美丽画卷。凤凰山绵延横亘,轮廓优美;宝泉尖,雅逸峻秀,烟琐雾绕;姿态优美的毛竹林环绕仙源湖。仙源湖,三面环山,一面平川,湖面宽阔,水质清纯,常有薄雾弥漫,虚幻缥缈,雾散云开时,绿水青山,相映成趣。湖中岛屿如散落着的珠玉,白鹭飞翔,鸳鸯戏水,令人赏心悦目。度假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负离子浓度为每立方厘米一千万个以上,是大自然赋予的天然氧吧,更是人们回归大自然、开展水上游览活动和避暑度假休闲的绝佳胜地。仙源湖旅游度假区首期开发建设1.35平方公里,分为休闲娱乐中心、生态居住区和培训基地三大功能区块,结合“中国桂花之乡”开发建设“中国(金华)桂花文化园”,并在安地镇区配套开发浙中古典民居和风情游览区,届时将成为集度假、休闲、娱乐、会展为一体的“浙中第一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
双龙风景区:双龙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中部的金华市城北15公里的金华北山西南山麓,东系大佛寺,西衔六洞山,北起金华北山的山脊线,南向以尖峰山为标志,区域规划面积为79.73平方公里。它是一处以地下悬河、岩溶奇观、赤松祖庭为特色,以观光度假、康体休闲、海外朝圣为主要功能的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属低山丘陵地貌,海拔大多五六百米,主峰1312米。地势自北向南倾斜,中部分布着长达25千米的带状石灰岩层,鬼斧神工般地塑造了50多个溶洞和多条地下河,一个地下湖,自古即有“五湖十景”之称,尤以双龙、冰壶、朝真三洞最著名,新发现的仙瀑洞内悬瀑落差达73米,又添新纪录。景区内诸峰透迄,势如游龙。自古被推颂为“奇伟峻拔,岩穴奋踞,风云凝互,”气势磅砖,上通斗牛之辉,下接罗浮之脉。”加之众多的山塘、溪泉和水库似珍珠般点缀其中,湖光山色分外迷人。景区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度适中,雨量丰富,雨热同步。由于地形的复杂变化,山体海拔高差较大,气温垂直变化明显。景区内盛夏的平均气温比山下低4一8℃,空气中水汽常年呈过饱和状态,山间云雾缥缈,常现云山雾海奇观,是名副其实的清凉世界,避暑胜地。每年吸引着大批本地及沪、杭的游客来此避暑、休闲、度假。
九峰山风景名胜:九峰山风景名胜区坐落在婺城区汤溪镇境内,距金华市区28公里。属浙江省级风景名胜区,分九峰岩和桃花源两大景区,共有景点80多处。九峰历史悠久,东汉龙丘苌,东晋葛洪仙,南齐徐伯珍、宋菩提达摩,唐徐安贞,五代贯林,元黄公望等名流高士均在此留下了足迹。特别是东晋陶渊明游浙之西湖,雅爱山水之秀,自新安而睦而金而九峰,后归携眷属而居于九峰之麓,地隶浙之东阳(东阳郡)、又号东阳隐士之后,九峰山名声大振。九峰山四壁峭立,高低错落,远望形如芙蓉,近看状若蜂巢。这里沟壑峡谷遍布,溪、泉、瀑、潭横生。3个龙潭串在一个峡谷之中,波光粼粼,飘叶入水,犹如大海载舟。龙潭水四季不涸,潭深水绿,昼与青山花鸟为朋,夜与皓月繁星为友。每当雨后天晴,群山如黛,水雾积成飘忽不定的云海,高出云海之山,则如潭边之石,朦胧而无形。雾海空朦,山与树相生,天与地相齐,犹如崇山峻岭间的一片神秘之地。九峰景观可谓集雁荡之奇,桂林之秀,庐山之峻,华山之险于一体,像一朵奇葩开放在浙江中部。

区域特色

婺城历来有“四省通衢”之称,交通发达。浙赣、金温、金千三条铁路在这里交汇;杭金衢、金丽温、金甬三条高速公路更使婺城的交通如虎添翼。义乌江、武义江在燕尾洲合成婺江,下钱塘、通衢州,宋李清照《题八咏楼》诗云:“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是古代金华婺城的繁华写照。婺城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稳步发展,近年来大力发展工业园区,重点培育乳制品、包装印刷、工量具、纺织服装、建材、机械铸造六大产业。特色产品畅销国内外,金华火腿誉满全球,金华佛手、金华茶花争香斗艳。婺城素有“小邹鲁”之称,名人辈出。唐张志和作《渔歌子》,创新词坛。宋元吕祖谦、唐仲友、何基、王柏开金华学派先河。近现代张恭、邵飘萍、何炳松、黄宾虹、汪劂明各领风骚。婺城山川秀丽,名胜古迹众多,有国家级双龙风景区,省级九峰山风景区,仙源湖风景区。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侍王府、天宁寺、铁店古窑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咏楼,汤溪城隍庙、法隆寺经幢、鹿田书院、雅畈七家厅、府城隍庙等。

交通体系

浙赣、金温及金千三条铁路干线交汇于此,铁路年客运量居浙江第二位。公路交通网络纵横交错、四通八达,330国道、03省道、杭金衢、金丽温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婺城区至出海口宁波、省会城市杭州均只有1个半小时的行程,至上海的行程也只有3个多小时。离义乌民航机场50公里,赴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仅90分钟车程,境内最大的河流金华江流经兰江、富春江、钱塘江,可达大运河与沿海各港口,周边有上海、宁波、温州等出海港口。

气候环境

婺城区属亚热带季候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适中,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所温为17.9摄氏度,年降水量1400毫米,无霜期为263天;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062小时,大于10摄氏度的有效积温5500摄氏度左右。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这里发达的农业和丰富的物产,金华火腿驰名中外,金华佛手、金华茶花、金华藕粉、金华酥饼在海内外都享有盛誉,这里还是中国茶花之乡、中国桂花之乡、中国奶牛和乳品之乡。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婺城区具有优美的环境和充足的资源优势,城区三面环水(白沙溪金华江和洞溪),一面靠山,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自南向北的十一条水系水量充沛水质优良,郭力垅水库青塘水库风景秀丽,可发展成为青山环抱,绿水长流的精品城市。规划中的城防工程将防洪、休闲、人居、生态融为一体,将成为新区的一大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