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省电子地图 >
金华市地图
金华市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地理

金华地处金衢盆地东段,为浙中丘陵盆地地区,地势南北高、中部低。“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是金华地貌的基本特征。市境的东、东北有大盘山、会稽山,南属仙霞岭,北、西北接龙门山及千里岗山脉。山地内侧散布起伏相对和缓的丘陵,以江山——绍兴断裂带为界又分为北部丘陵和中部丘陵,市境的中部,以金衢盆地东段为主体,四周镶嵌着武义盆地、永康盆地等山间小盆地,整个大盆地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西面开口,由盆周向盆地中心呈现出中山、低山、丘陵岗地、河谷平原阶梯式层状分布的特点。盆地底部是宽阔不一的冲积平原,地势低平。上游东阳江自东而西流经东阳、义乌、金东区,在婺江汇合武义江而成金华江,其北流在兰溪城区汇入兰江。兰江北流至将军岩入建德市境。将军岩海拔23米,为全市最低点。金华市境的东、东北有大盘山、会稽山,南属仙霞岭,北、西北接龙门山及干里岗山脉。仙霞岭山脉从闽、赣交界的武夷山延伸入境,至武义县、婺城区南部和永康市境,向东北延续为大盘山和天台山脉,一般海拔500-1000米,山体多由火山岩和花岗岩构成。大盘山是钱塘江、曹娥江、椒江和瓯江部分支流的源地和分水岭,西南段位于磐安、东阳、永康和义乌南缘,主峰在磐安县安文镇东南,海拔1245米。会稽山为天台山支脉,主体朝东北方向伸展,西南段延伸至东阳北部和义乌,山体主要由火山熔岩、碎屑岩构成,平均海拔500米左右,主峰东白山位于东阳、诸暨、嵊州交界处,海拔1194.6米。龙门山界于富春江与浦阳江之间,高度多在500-800米,分布在浦江、婺城区和金东区北部、兰溪及义乌西缘,山体主要由中生代火山熔岩和碎屑岩构成,局部为花岗岩和石灰岩,其余脉金华山呈块状山地,北隔墩头盆地与龙门山脉相连,主峰海拔1312米。千里岗山脉由赣东北怀玉山脉延伸入境,余脉至兰溪与建德市交界处,山体由沉积碎屑岩组成,中心部分为干里岗砂岩。延伸入境的山系受华夏构造控制,山脉大多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同时受东北一西南和东西向断裂带的切割,延伸出来的众多支脉纵横交织,山形破碎、峰岭交错。境内干米以上的山峰有208座。位于武义与遂昌交界处的牛头山主峰,海拔1560.2米,为全市最高峰。境内山地以500-1000米低山为主,分布在南北两侧。金华江为钱塘上游,自古为水上交通要道。金华主要水路曲贯东西:东阳江、金华江(婺江)与兰溪首尾相衔,顺流下富春江而汇钱塘。武义江上系永康南溪,下行与东阳江合流于金华市区。溯兰江而上,可至龙游、衢州、江山、常山、开化等地。自唐始水上航运十分繁荣。宋室南迁临安后,金华地位尤显重要,其时船帆如织,航程辽远,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的名句:“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实为当时航运兴旺的生动写照。抗日时,水运兴盛亦为金华一大特色,曾有“陆路关隘,水上通衢”之说。金华江又名婺江,金华以上称东阳江,主源北江发源于磐安县山环乡岭干村的龙乌尖,西流至史姆(今双溪)称西溪,北流经横锦(1964年12月在此建成横锦水库大坝)、歌山,折西流经东阳卢宅、义乌下骆宅,转西南流经稠城镇至合作乡中央村,左汇南江后称东阳江,经佛堂、金华县澧浦至金华,有来自东南的武义江汇入,再向西北流至兰溪马公滩与衢江会合。东阳江干流长165.5千米,流域面积3378.5平方千米。南江是东阳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磐安县大盘山北麓双峰乡仰曹尖,向西折北流经深泽、安文镇(磐安县城)、南江(1972年12月在此建成南江水库大坝)、湖溪镇,折向西转西南,流经横店至防军镇新龙村附近,左纳柽溪,向西北流经画溪,在佛堂镇以北的中央村汇入东阳江。武义江是金华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武义县项店乡千丈岩,源流称黄源坑,绕经缙云县新川、新建镇,至东川后称南溪,折向北流经永康县前仓、新店至石柱西北右纳杨溪,西北流至永康县城右纳华溪后称永康江,折向西蜿蜒流至武义县城壶山镇东北,左纳熟溪后称武义江,西北流至金华与东阳江汇合后称金华江。武义江干流长129.2千米,流域面积2520.4平方千米。金华江是钱塘江最大的支流,集水区向东、南两向呈扇形展开,东西长约120千米,南北宽约50余千米,干流长194.5千米,流域面积6781.6平方千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温适中,有明显的干、湿季节。春早秋短,夏季长而炎热,雨量丰富,冬季光温互补。光、热、水条件优越,时空分布不均衡。气候水平差异较小,盆地小气候多样,有一定的垂直差异。气象灾害少。年平均气温17.3℃-18.2℃。全年降水量普遍偏少,总降水量在1109.0毫米-1305.2毫米之间。6月初进入梅汛期,降雨连续时间较长,但降雨总量和强度不大。年日照时数1528.8-1808.9小时。

气候特征

金华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年温适中,热量丰富,雨量丰富,干湿两季明显。春季气温回升快,但气温变化不定,春末夏初雨水集中,时有冰雹大风;夏季长而炎热,且雨热同步上升,常有干旱;秋季凉爽,空气湿润,时间短;冬季晴冷干燥,大气层结稳定。年度总的光热水条件优越,但时空分布不均匀。盆地小气候多样,有一定垂直差异。由于光温水要素分布不均,灾害性天气也较频繁,冬季冻害、大雪,春秋低温阴雨,梅汛期洪涝,盛夏高温、伏秋干旱等,是该市的主要气候灾害。金华热量资源丰富,市年平均气温为17.5℃,最低出现在1984年16.6℃,最高出现在2005年18.2℃。但热量资源分布不均,1月气温最低,历史上极端最低温度金华出现在1977年1月6日-9.6℃。7、8月份气温最高,历史上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61年7月23日41.2℃。金华年降雨量较为充沛,但雨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地域差异都很大。季节降雨量分布呈单峰型,为春雨多、梅雨量大,夏秋冬雨量少。金华年总降雨量平均为1424mm,多数年份降水量均在正负20%距平范围内振荡,降雨量最多年份出现在1918年为1918mm,降雨量最少年份出现在1978年为963mm。金华光能资源较为丰富,处于省内高值区,全年平均日照百分率(指日照时数占可照时数的百分比)为43%,年际最大为55%,最小为37%。日照年际变化明显且季节分布不均,夏季日长且晴朗少云,冬季日短,春季云多,春夏间日照的增加速率大于夏秋间的减少速率,故夏季日照最多,冬季最少,秋季光照优于春季光照。金华已连续三届被评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并获得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市和中国十佳宜游城市,去年,联合国人居署又给市区康居工程建设颁发了“HBA·中国范例贡献优秀奖”。如今,金华又增添一个新的称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罗汉班

在东阳、义乌一带以村为单位,人数多少不限,每年七月半集中训练。开始推举一人牵头,称“领袖”。主持“盘拢头酒”,吃过拢头酒者,注入花名册,组成罗汉班。罗汉班武术有拳术、棍术、叉术、马刀术、枪盾术、叠罗汉等。均请拳师教练。花样有“背独脚”、“叠龙亭”、“叠出门”、“奈何桥”、“叠马”、“叠荷花”、“猴子洞”、“排字”、“叠牌坊”等。表演有飞叉、团叉、踏叉、套叉、钩叉等技巧。外加走阵、打盾牌、开四门、打五虎等,道具有旧式刀枪剑棒十八般武器,绿毛狮子等,配以锣鼓唢呐,于农闲时外出表演。罗汉班的人一律穿黑衣、红裤、竹节袜、黑白帮布鞋,腰系一条白毛巾,赤膊,不戴帽。

金华市情

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东邻台州,南连丽水,西毗衢州,北与杭州、绍兴接壤,是省政府确定的浙江第四大中心城市,长三角八大区域中心城市。东西长150.3公里,宽129公里。古属越国地,秦入会稽郡。金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境内即已有人类繁衍生息”。自三国吴宝鼎元年(266)置郡始名东阳以来,历名金华、婺州、或设郡、州、路、府,或设道、区、专区和地区。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金华地区,分设金华、衢州两市,升为直辖市,实行市管县(市)体制。金华市现辖金华、武义、浦江、磐安四个县和兰溪、东阳、义乌、永康四个县级市及婺城区。土地总面积10918平方公里,地形以丘陵和盆地为主,森林覆盖率达57.60%,1997年底止全市总人口为440.51万,有少数民族36个,其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为畲族。金华这座古老美丽的文化名城,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建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金华文化发达,从古至今,素有“江南邹鲁”、“文物之邦”之称,人杰地灵,在文学、诗词、戏曲、书画、科学等方面人才荟萃、代有名家;如唐代骆宾王为初唐四杰之一,张志和首创渔歌体,革新了词坛;诗僧贯休“十八罗汉图”为中国古画瑰宝。自宋朝以来,金华学风鼎盛,南宋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名噪全国,金华被誉为“江南邹鲁”;元代名医朱丹溪创立滋阴学说,名扬国内外,明代宋濂为文质朴,文学理论观点颇有影响,作品广为流传;清代戏曲家李渔戏曲理论造诣极深,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近现代的陈望道、施存统、曹聚仁、冯雪峰、邵飘萍、吴晗、艾青、黄宾虹、施光南、严济慈等都是世界级名人。他们都以自己的出色成就为中国和世界作出了贡献,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光彩。1937年,杭州沦陷,金华一度成为东南抗日前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宁、沪、杭、延安、武汉等地南来的文化名人云集金华,中共浙江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和中共中央东南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先后在金华成立,领导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当时金华有13个抗战文化团体、9种报纸、50多种刊物、12个抗战剧团、20家书店、冯雪峰、林默涵、石西民、何家槐、聚绀弩、可是思、柯灵、张乐平等活跃在金华文坛上,当时金华被称为“东南抗战文化名城”。金华古城寺庙楼阁林立,名胜古迹众多,有国家级文保单位5处、省级文保单位37处、县(市)级文保单位300多处,馆藏文物达3万余件。如南朝的八咏楼、唐代的法隆经幢、元代的天宁寺、明清的卢宅,太平天国重要将领李世贤攻克金华后,将当时的清试院拓建成的侍王府等,都是江南颇为著名的古建筑。金华市交通便捷,是浙江和华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市域内公路通车里程达4739公里,对外则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的综合运输网络。浙赣铁路、金千铁路和金温铁路在金华市交江,杭长高铁,新金温高铁即将建成,金甬铁路,金台铁路,金黄铁路均已获批,即将开建。金华公路北通杭州、上海,西连衢州、东接宁波、台州港口,南达温州港。杭金衢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金丽温高速公路,金台高速公路等8条高速公路贯穿金华。航运,“十二五”期间投资31.6亿元,重点实施兰江航道五升四整治改造工程,使兰江航道达到五级通航标准;实施钱塘江中上游衢江(金华段)航运开发工程,通过梯级化方式达到四级航道标准;实施金华江下游(兰溪电厂至马公滩)航道整治项目,满足通行单船500吨级的通航标准。将逐步成为具有装卸、贸易、存储、旅游客运等多功能的综合性地方港口。航空,金华义乌机场已开通广州、北京、深圳等10多条航线,进一步扩大了金华的交通优势。金华浙中国际机场已经获批,规划在金东经济开发区北部新建干线机场,整合义乌机场、衢州机场的航线,预留联系义乌、衢州的快速轨道通道,建设浙中新区空港新区。轨道交通,金华-义乌都市区获批轻轨有2条:金华到兰溪、金华经义乌到东阳。金华地处金衡盆地东缘,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物产富饶,粮食产量仅次于嘉兴,有浙江的“第二粮仓”之称。金华的花茶、举岩茶、佛手均闻名于国内,金华火腿则以色、香、味、形“四绝”而驰名世界。金华的寿生酒以及八九十年代金华市晓明真菌研究所培育发展的大仙灵芝、灵芝盆景和佛手酒厂酿造的佛手酒也驰名中外。金华是一座山水城市,自然风光极富特色。以双龙五洞十景和兰溪六洞构成的溶洞群竞相争奇;以方岩山、九峰山为代表的红层丹霞地貌山景,挺拔绝秀;以婺江、兰江为代表的水乡景观风光迷人;以金华北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代表的山林景观一派郁郁葱葱。义乌江和武义江在金华城南汇流为一,俗称婺江,雅号双溪。溪水清澈,像一条玉带绕城向西流去,沿岸风光旖旎,城外有南山和北山相峙对立,气势雄伟。康熙朝《金华府志》云:北山“蜿蜒起伏,势如游龙,腾空驾云,高为潜岳,云压万峰,左右分支,回峦列峰,连屏排乾,拱卫四维。西南诸峰数座,近者横如几案,远者环如城廓。”尤其是金华山国家级双龙风景区,层峦迭峰,林木蔽天,曲径通幽,水石争奇,素有“五洞十景”之称。其中双尤洞、冰壶洞、朝真洞合称北山三洞,最为著名。近年来又开发了江南第一道观黄大仙祖宫、世界第一洞瀑仙瀑洞和桃源等景点。360多年前明代著名大旅行家徐霞客步行到金华山游览了4天,考察了三洞,写出了近5000字游记。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历代文人雅士慕名前来游览者举不胜举:古代的有刘峻、沈约、孟浩然、苏东坡、王安石、陆游等,现代的有郁达夫、郭沫若、叶圣陶等。他们有的写下游记诗篇,有的留下题词墨迹,为风景区增添了绚丽风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宋庆龄、李先念、彭真、陶铸、严济慈、费孝通、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先后游览过北山双龙风景区。改革开放后,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览者络绎不绝。

金华交通


铁路

金华铁路枢纽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以金华西站为中心,向四境辐射。沪港直通列车和浙赣、金温、金千线上一切列车均停靠金华西站。金华境内始发的旅客列车有:金华西—沈阳北、金华西—温州(延伸至兰溪站)、金华南—温州、金华西—千岛湖(2009年已经停运)、义乌-千岛湖、义乌-南昌、淮北-义乌-上海、兰溪-上海(2010年已经停运)(2对)。
金华西站是最早的金华火车站,位于城中心婺城区迪耳路,浙赣线上的列车均停靠于此。附近饭店不少,因为基本上属于市中心区域的边缘。
金华南站是位置在城西南,属于郊区,只有金温铁路上去温州的车才会停靠此站。西站到南站打的至少35-40分钟。
金华往来义乌:从金华西到义乌的列车一整天持续发车,班次非常多,40分钟左右可到义乌。义乌火车站位于距义乌中心城区10公里左右的后宅街道长江畈村,是省内仅次于杭州站的第二大一级站。但由于距离义乌市区较远,一般从义乌到金华都选择坐汽车班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