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镇地图
五里镇相关地区地图:
主导产业
蚕桑产业:本镇兴桑养蚕历史悠久,建国前后,蚕桑业生产有较快发展,六十年代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类产业。但由于人为的因素及自然灾害、市场价格等方面的影响,蚕桑业经历了升升降降,徘徊不定的发展过程。1978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蚕桑专业户、重点户家庭经营形式出现。1982年2月,安康县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建立专业户和重点户的试行办法》的通知,对专业户、重点户的性质、计划、义务、技术指导及经济合作等做出明确规定,促进本镇蚕桑生产逐步走向专业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83年,本镇专业户达103户,重点户209户。1992年建成月河万亩桑。1995年全镇养蚕1495张,产茧超百万斤。2000年养蚕7500张,产茧61万斤,桑园保存面积8000余亩。2005年,市区已先后在我镇刘营村召开了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生产现场会,对其他各村起到良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年底全镇的桑园总面积可突破6800亩,年养蚕能力可达6500张。将继续加快低产桑园改造和新建桑园步伐,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亩桑产叶量和张产茧量,重点在刘营、梅花石、余河洞、龙潭、金鸡山、长河、周营7个村发展。到今年年底力争桑园面积达6800亩,发种5800张,2008年桑园面积达7900亩,发种7800张,2010年桑园面积达8500亩,发种10000张。畜牧产业:五里镇内有川有山,气候湿润,饲草丰富,农副产品种类多,具有发展畜牧业良好的自然条件,且本地农民素有饲养畜禽的良好传统。历史上一年一度的龙头物资交易会,畜禽交易自古就十分兴旺。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及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带领下,五里镇畜牧业生产更是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一、发展形势:本镇畜牧产业以服务队为载体,按照重点帮扶、专职养殖方式,树立典型,拓展界面。会镇12名养殖专干已全部回家兴办养殖,已确立了领导包抓示范点,尤其四岭村刘全先创办的“春亿养猪厂”占地总面积1.5亩,年出栏肉猪600余头,是我镇养殖业的领头人;李湾村外来户岳干庭在包抓领导的支持下,通过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共投资12万元,新建圈舍1300平方米,共养猪118头,已成为全镇规范化科学化养猪的样板。今年全镇养殖示范村有5个,养殖大户79户,预计生猪存栏16400头、出栏15500头,羊存栏1200只,牛存栏2180头,鸡存栏72000只,畜牧养殖已步入快车道。
二、发展目标:畜牧业本着稳猪、增牛、增羊、增家畜的原则,形成六个大型养殖企业和至少3个畜禽养殖村,其具体目标是:生猪养殖巩固在13300头,猪肉产量稳定在1156吨。以秦川牛为主的养殖业增长50%达到年出栏490头,以布尔山羊为主的养养业增长40%,达到年出栏800只,家禽养殖增长20%,达到年出栏5.4万只。
三、发展规划:畜牧将继续加大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力度,围绕良种鸡、良种猪和良种羊,重点在柿树碥、李湾、李家沟3个村发展。到2008年年底力争培养示范村2个,专业户50户,家禽出栏75000只、存栏76000只,猪存栏16800头、出栏18200头,羊存栏390只、出栏320只,牛存栏1985头、出栏497头;2008年家禽存栏102477只、出栏9919只,猪存栏20928头、出栏24070头,羊存栏7500只、出栏415只,牛存栏1985只、出栏497只;2010年家禽存栏135526只、出栏131831,猪存栏24597头、出栏31832头,羊存栏827只、出栏458只,牛存栏2188头、出栏486头。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
基本介绍:五里镇位于安康市中西部,北依牛山,南傍凤凰山,月河纵贯西东,地貌呈两山夹一川之势。山清水秀风光优美。早在五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遍布五里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灿如星河。春秋战国,这里是秦楚征战的要地。秦惠文王二十年(前313年),辖境(今神仙街)始建秦郊镇,翌年于刘家营西城县;汉初境内曾置越州、萧山县;宋王彦于此设伏大败金兵,镇内多处遗址出土的丰富文物印证五里镇自古就是陕南重镇。五里全镇总面积71.2平方公里,人口45785人,辖3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境内南北相距30公里,东西相距10公里,镇政府所在地至安康城区仅13公里,镇内交通方便,阳安电气化铁路与316国道纵贯其境,乡村道路成网,安康地区唯一的飞机场坐落镇之东部。镇内川道、浅山丘陵兼有,农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为主,兴桑养蚕历史悠久,已成为安康市蚕桑基地。新建多倍体陕桑305、406、8837优质桑苗繁育基地多处,年养蚕能力达10000张,鲜茧产量突破70万斤,大棚西瓜、魔芋等新兴产业,已成为本镇支柱产业,经济发展:为全镇产业结构调整增添新的活力。镇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沙金储量,品位闻名国内外,分布在四合的石英矿藏量30万吨,石灰石5000万吨,五氧化二矾15万吨,经省商检局检测,品位之高,居安康之首,为西北罕见。镇内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以建材、化工、塑料制品、编织、食品深加工为龙头项目,产销两旺。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12390万元,农业总产值4640万元,乡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955万元,利润总额1058万元,利税32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50万元,年增长速度为8%,人均纯收入达1870元,群众生活急剧向小康迈进。2004年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共引资3000万元,引进企业5家,其中出品创外汇的秦东蘑芋食品有限公司和安康长寿医药饮片有限公司,具属安康首家,年可创税900万元,同时带动地方蘑芋和药材产业的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湖北省通城县五里镇
五里镇位于通城县西南,是农业部“商品瘦肉型生猪定点繁殖基地”,全省闻名的“板栗之乡”。隽水河南北纵贯,106国道、五月公路贯穿全境。国土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741亩,水田19323亩,16个村,3.1万人。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20407万元,其中农村农业总收入11192万元,工业总产值9315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859元。五里镇文化深厚,人杰地灵。花鼓戏、皮影戏历史悠久、广为流传。吟诗作对,玩龙耍狮是这里的节日文化大餐。楹联能人徐龙保被编入《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传世代表作辞典》。出了李阶民等10名博士,李太平等22名处级以上干部。五里镇资源丰富,景观璀璨。盛产稻米、板栗、茶叶、黄豆、油菜籽、竹笋等农副产品。富藏石灰石、长石、河砂等21种矿产资源,河砂储量超过500万方。有相师山、八景山等多处有500年以上历史的古迹、古树名胜,杜仲、厚朴等20多种名贵药材,8座水库,库容2878.9万方。境内河网、渠道密布,灌溉便利,山奇水秀,物种丰富,森林覆盖率53%,民风纯朴,具有良好的旅游、投资兴业开发前景,是咸宁市沿国道重点建设集镇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乡镇之一。实施兴农富民战略,特色农业迅猛发展。已形成千亩特种蔬菜、万亩优质稻、千万元牧业养殖、百万元特种水产养殖、百万斤板栗、万亩楠竹六大主导产业。鱼、板栗、草莓、楠竹、黄豆、油菜籽、花生等各种经济作物年产值达3765万元,占农业产值的34%,农产品商品率68%。实施兴工强镇战略,工业经济渐成规模。形成了以都江水泥为龙头的亿元建材、以湖北益通润滑油为龙头的汽车油品、以清源汁为龙头的饮料饮品、以玉星线条为龙头的饰材、以季山电站为龙头的小水电、以三盛纸业为龙头的生活纸材六大产业群。是湖北汽车油品生产基地,通城、岳阳建材主要原产地之一。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公益建设日新月异。改造、扩建、绿化、硬化、亮化、美化了五里集镇。硬化了五程公路,村组通公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饮水安全卫生,半数以上村通硬化公路,户户通电。通讯发达,站、点密布,光纤覆盖全域。实施市场引导战略,商贸经济日趋繁荣。拥有综合农贸、工业品市场2个,牧业交易市场1个,个体工商户1375户,私营企业83户,从业人员5632人,民营经济正朝着“一村一品、一街一色”的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实施科学发展战略,社会事业和谐发展。拥有医疗院所18所,中小学校17所,在校学生6397人,福利院一座。“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政治社会稳定,行业和谐有序,群众安居乐业。水利资源
五里镇地处越河下游,河流过境最大的有越河--越河系汉江二级支流,自西向东流经本镇,过境长度15公里,过境面积71.1平方公里,沿途两岸分别由八条流域面积在3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汇入,呈“非”字形网状水系。南岸支流源出凤凰山,流程短,水量小,水势湍急,北岸最大的支流是傅家河,流程68.3公里,源出王莽山之烂泥湖。这些河流为五里镇越河沿岸带来了巨大的灌溉效益。正因为有这样得天独厚的先天资源,所以五里镇的水利建设的历史也比较久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境内柳家河一带的先民已经开始蓄水灌溉,种植水稻,利用水资源进行农耕。到现在经由历朝历代的发展扩大水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建国后修建的恒惠渠等和在先人修建的基础下扩大或后来独立兴修的李家沟水库、建设水库、龙滩水库、放牛场水库、塘沟水库等现在成为了五里镇灌溉的重要水源。镇内有些地方由于小河落差大,修建了水塘把水存积于其中,或将附近山坡流淌的天然雨水收集存储,待缺水、干旱使灌溉农田。这种俗称堰塘的水塘现在镇境共有144口可灌溉面积2440亩,有效地保障了镇境人民耕作时的用水需要。矿产资源
五里辖境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探明矿种21个。主要矿种有铁、铜、钒、砂金、铀、磷、石炭、硅石、石灰岩等大湾钒矿:位于镇南部山区欢喜岭经磨沟、王家沟至石庙乡大湾。矿区位于凤凰山腹背斜向东南倾伏端的北、东侧,出露地层为震旦——奥陶系第二岩性段。含矿岩石主要为条纹状炭质绢云母石英片岩和条纹状硅化硅质板岩。梯子沟——鲤鱼山——蓼叶沟以钒为主的金属远景区,已查明该地段有3个钒矿体。一般含V2O2为0.90%,最高1.85%,平均品位0.80%,钒钼产于IC矿体中,V2O3为0.55~1.086%,钼0.060~0.076%。伴随生元素有铀、铜、镍、铅、锌、磷、银、砷等。
铜矿:地址属次火山热液脉型铜矿化点,辖境北部山区马坡(富强乡)、余家寨、青木沟三点位铜矿化点。
砂金矿:沿越河流域(含支流)分布的第三和第四系地层中,不同程度含有砂金(注:《唐书·地理志》曰:金州汉阴郡,汉阴月川水有金。《续陕西通志》云:月河堡俱产砂金。)。已查明的砂金矿呈断续条带状分布,受古地貌控制,富集于盆地的低凹处和沿河谷的宽阔地段。经勘查,辖境越河段位一中型矿床。砂金矿床中1号矿体,东起长枪岭、西止铁岭关,辖境内长约8公里,平均宽度593米,平均厚度4.42米,平均品位0.2424克/立方米,平均剥采比0.71。储量B+C+D级约为14966公斤。该矿体属于规模大,品位和厚度稳定,矿体产状平缓,矿石类型简单,含矿均匀、易开采的矿床。
铀矿:镇南山王家沟与青峰乡张家沟地带,出露地层为志留系下统下岩性段。岩性为炭质石英岩,黑云母白云母石英片岩和绢云母石英片岩。矿体产于炭质石英岩的构造破碎带和节理密集地段或凝灰岩的夹层中,铀矿石均为氧化矿石。次生铀矿物和褐铁矿等,多依附于灰质石英岩的节层理裂隙面上,呈粉末散染状、皮壳状、被膜状等集合体,充填于片理裂隙内。矿床成因为沉淀变质型。
石炭:根据石炭形成时期,大地的构造特征和古地理环境分析,本地石炭成煤时期多在志留系煤层产于炭质板岩、千枚岩、绢云母石英片岩中,矿体不够稳定,厚度变化大,多呈鸡窝状和透镜状,有的呈层状分布,发热量在2000~3500卡/克之间。主要产地在镇北余家河,储量在3.3万吨以上。
磷矿:镇北部浅山地带,境内沉积型磷矿为胶磷矿,矿体主要赋存于志留系底部含磷层,由薄层灰岩(局部含炭质或泥沙质)夹透镜状白云岩组成,其下伏有炭质绢云母千枚岩夹薄灰岩透镜体(含钒、铀、钼),上伏为硅质岩,局部具磷化矿。矿化主要集中在含矿层上部,呈稀疏的钙质磷块岩条带及条纹产于岩层中,条带一般宽1~2厘米,长1~2米,大者宽6~12厘米,长3~5米。钙质磷块岩主要由胶磷矿45~50%、碳酸盐35~40%和少量的泥沙组成。矿石中P2O5含量一般大于15%,高者30%。
硅石(脉石英,石英砂):镇境内脉石英规模不大,但质量较佳;石英砂主要分布越河过境地带,储量多、易采、易选,可作为陶瓷及玻璃原料,以及其它工业用途。石英砂矿主要分布于辖区越河及其支流的河床两侧。
石灰岩:辖境南山四合片及王家沟与相邻之青峰张家沟一带分布大量石灰岩矿。石灰岩是生产水泥和石灰的主要原料,其产出层位主要有中泥盆统载成沟组,次为在上震带——奥陶系和志留系地层中,属于海相沉积类型。
土地资源
建国后,五里区全境土地总面积268.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435亩,其中水稻田41331亩,旱地66104亩,全区人均0.8亩。1996年,新五里镇建成后全镇总面积69.2平方公里,境内川道,丘陵、浅山兼有,土壤肥沃,资源丰富。现有耕地总面积3589.29公顷,占总面积51.9%。林地1047.77公顷,占总面积15.1%,牧草地55.86公顷,占总面积1%集镇村及机关单位用地455.71公顷,占总面积6.7%,交通用地141.02公顷,占总面积2%,水域占地377.99公顷,占总面积5.5%,浅山丘陵河滩未利用土地1012.96公顷,占总面积14.3%。全镇耕地评定出六等十一级,其中良田好地一等二级至四等八级,占耕地面积52.87%,好田好地多,质量高的主要分布在汉白公路以南月河川道各村,低劣耕地多为南部丘陵浅山区。1998年3月,五里镇政府组织城建、农技、林特、企业、学校、土管等部门,设计编制全镇土地利用总规划。结合本镇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确定全镇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制定全镇各项用地指标,确定土地整合、复垦、开发、保护分阶段任务,拟定实施规划措施。针对五里镇在土地利用上,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宜农开垦的荒地数量少,土地利用率低,小城镇建设缓慢的实际,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总目标是:1996年至2000年,耕地3554.63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业一级保护面积2541.10公顷;园地282.27公顷;林地1047.82公顷;居民点357.89公顷;建制镇48.49公顷;企业用地35.67公顷;交通用地70.44公顷;土地整理12.33公顷;土地开发50公顷。林业资源
明代以前,五里镇遍布茂密森林。明初,垦殖业大兴,月河川道森林逐步减少。清以后,移民猛增,垦殖愈烈,丘陵、浅山的原始森林大片被毁到民国时期大量砍伐林木成风,对森林只毁不兴,致使浅山林地破败不堪。建国以后,政府重视森林覆盖率的提高,辖区累计造林20300亩。先后建成15个村有林场,一个乡级林场。1992年国家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辖区造林6658亩,通过省级验收。林业用地:2000年全镇共有林业用地面积27000亩,占耕地面积的46%,其中有林地20300亩,苗圃100亩,疏林地1600亩,灌木林地1400亩,未成林造林地1800亩,宜林荒山1800亩,在有林地中,用材林5800亩,薪炭林6050亩,防护林2800亩,经济林5650亩。
林业蓄积:五里镇林才蓄积量为35000立方米,其中用材林蓄积量30000立方米,薪炭林蓄积量3400立方米,防护林蓄积量1600立方米。
树种资源:本镇常见树种有24科44种。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亩、华山松、香椿、臭椿、桦树、白薯、白腊、桂花、桂花栗、山杨、千金、榆树、漆树、茶树、油桐、核桃、油茶、乌桕、油橄榄、柑、桔、柿、板栗、梨、桃、枣、苹果、葡萄、桑、杜仲、樱桃、枇杷、李、木瓜、槐、刺槐、白杨、泡桐、花椒、杏、柳树、米辣、棕树等。
桑树资源:本镇兴桑养蚕历史悠久。远在西汉时期先民们就十分注重兴桑养蚕。镇境有蚕桑用林过万亩,年产优质蚕茧超过百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