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地图
湘潭市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概况
湘潭的综合实力列全国百强,省内第二。从国家统计局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评价看,2004年湘潭市综合实力指数为19.17,在全国排名第70位,在省内排第2位。“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一系列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湖南先进制造业中心”、“湘中南现代物流中心”和“长株潭生态休闲中心”,努力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全面落实省、市实事工程,克服了国际局势动荡、重大灾害干扰和自然资源制约带来的一系列困难,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快速发展。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数据:指标名称单位绝对数增速(%)地区生产总值亿元894.01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96.044.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499.3820.6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298.5811.5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451.342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56.661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633.3636.5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亿元576.3734.8财政总收入亿元75.6725.4进出口总额亿美元21.5951.1其中:出口亿美元7.7747.6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4.031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805912.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781715.3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2.7-------
一、综合:湘潭市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当前经济发展处于中国的中间水平,弱于沿海地区,但工业与农业具有相当规模,槟榔加工制作是其特色产业形式。2010年湘潭市地区生产总值为894.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速达到15.2%,高出全省0.7个百分点,在14个市州中并列第3位。人均GDP32024元,湖南省14个市州中列第3位,全国百强。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04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499.38亿元,增长20.6%;第三产业增加值298.59亿元,增长11.5%。根据2010年统计数据,其中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96亿、499.4亿、298.6亿,增速分别为4.3%、20.6%、11.5%。湘潭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湘潭工业的飞速发展,2010年湘潭全部工业增长速度达到21.3%,工业对GDP的贡献率高达62.4%。2010年外贸全年共实现进出口总额21.59亿美元,列湖南省第2位。同比增长51.1%。其中出口总额7.77亿美元,增长47.6%;进口总额13.82亿美元,增长53.1%。湘潭市虽然因为所辖县与县级市最少,是湖南省面积最小,人口倒数第3的地级市,但其总量排在该省各地级市中游,主要原因是其市区本体的经济总量相对较大,人均较高,是湖南省相对发达的地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59元,在14个市州中位列第3位,同比增长12.1%。其中,工资性收入11641元,增长1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17元,在14个市州中位列第2位,增长15.3%。其中工资性收入3600元,增长25.0%;家庭经营收入3465元,增长3.9%。湘潭市民的人均富裕程度仅次于长沙,列湖南省第2位。
二、第一产业:同时湘潭是重要的农业产区,2005年湘潭县是湖南省第2大的粮食与肉类生产县,湘乡市也是全国肉类生产的百强县之一。农业生产稳定增长。2005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5.8亿元,比2000年增长31.5%。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所增长,其中:粮食总产量155.6万吨,比2000年增长12.4%;蔬菜118.7万吨,增长49.6%;水果3.77万吨,增长69%;出栏肉猪541.16万头,增长37%;出笼家禽1100万羽,增长25.5%;水产品6.89万吨,增长23%。农业结构继续优化。以“稻—菜”、“菜—菜”“莲—菜”等耕作模式为主的稻田耕作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市优质稻种植173.6万亩,占水稻种植比重达53.8%。水果、蔬菜、花卉苗木、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比2000年大大增加。生猪养殖加工业实施的“公司+协户+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良好,涌现了一批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2005年畜牧业及相关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48.7%提高到54.2%。5个千亩以上的特色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三、第二产业:工业是湘潭经济的主导产业。主要的工业类型为冶金、机电、化工、化纤、纺织、农产品加工、皮革、煤炭。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工业产品为钢铁、机电、部分化工产品与军工产品。全市工业企业中的4家上市公司刚好也分别来自这四个领域,分别是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华菱钢铁子公司),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湘电股份),湘潭电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湘潭电化)以及江南机器集团(江南红箭)。2009年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升级为第5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湘潭九华经济区于2003年11月成立以来,累计引进工业企业39个,总投资12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规模5000万元以上的20家,亿元以上4家,三星爱铭、浙江吉利、全创科技等,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投资20亿元,年产20万辆经济型轿车项目,香港恒通资源集团投资上亿元的智能锅炉,以及计算机软件、数码技术、精密仪器、碳素复合材料、工程机械等高科技项目。工业生产高速增长。2005年,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475亿元,5年平均增长20.7%。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53.6亿元增加到134亿元,年均增长15.8%。规模工业企业由388户增加到460多户。规模工业产值2005年达380.87亿元,年均增长24.8%。工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2005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6.5%,比2000年提高8.4个百分点。支柱产业发展壮大。通过“十五”期间的加速发展,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冶金、机电、化纤纺织、新材料等支柱产业。2005年,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6亿元,比2000年增长3.5倍。
四、第三产业:虽然以湘潭为总部的步步高连锁超市是中国商业企业百强(中国商业联合会2006)与中国连锁百强企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05)之一以及湘潭市非工业企业中唯一的上市公司。但湘潭市的整体商业活动及第三产业并不如第二产业突出,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0.6575亿元,排名湖南省第9位,其中市区77.8124亿元,列湖南第6,排名都落后于全市与市区的生产总值排名。湘潭全市域经济基本单位数量相对较少,全部法人单位仅7800个,排名湖南省第13,与其人口总量占全省的位置还要落后一位。产业活动单位11200个列湖南第13,个体经营户76800户,列第12。(湖南省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银行业方面,曾有一家本地地方性商业银行——湘潭市商业银行,2010年与其他银行重组为华融湘江银行,其他全国性商业银行在该市开办有业务的分支机构的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上海农商银行以及韶山光大村镇银行等。
五、固定资产投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5年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7亿元,是“九五”的2.2倍。城镇以上共有1761个项目建成投产,其中基本建设项目482个,更新改造项目1073个。城市面貌焕然一新。5年间全市投入城市建设资金42.8亿元,比“九五”增长4倍。城区面积由45平方公里扩展到76平方公里,展示和代表湘潭开放与发展形象的河东新区基本建成。5年新增城市道路60公里,新、改、扩建城市主次干道和连通道40多条。三大桥建成通车,四大桥开工,城市二环线、湘江生态经济带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市政设施日益完善,河西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正式运行,河东水体净化工程启动,双马垃圾场一期工程交付使用,城市天然气工程实现供气。完成景观道建设20余条,新建和改造10多个绿化广场和10多个市民休闲小游园,提质改造小街小巷120余条。人民大厦、广电中心、梦泽山庄、东方红广场等一批文化设施和大型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顺利完成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的创建任务。
六、对外贸易和旅游: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十五”时期是该市对外贸易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0.5亿美元,年均增长36.7%。2005年,全市外贸依存度达15.1%,比2000年提高9个百分点。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取得进步。已有9家市内企业在亚洲、欧洲、非洲等9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投资。成功举办两届中德(湘潭)环境管理暨企业合作大会和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提高了湘潭的知名度和城市影响力。旅游业获得长足发展。2005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26.6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72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52倍和2.8倍。红色旅游、绿色山水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三大板块构筑了该市旅游产品的大框架,特别是红色旅游在全国首屈一指。
七、商圈或商业街:
1、基建营:湖南省湘潭市河西老城区商业中心——基建营。地理位置优越,北面是长潭西线高速公路与湘潭市重点开发项目九华工业园。西靠湘潭火车站(距酒店仅10分钟路程)南傍湘潭金湘潭商业圈、建设路、韶山路是出入湘潭的主要路段(韶山路与320国道相连)往来车辆较多,周边以大型商场和个体商铺为主,商业氛围浓烈,距湘潭长途汽车站步行2分钟路程,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约50分钟路程,交通极为便利,是湘潭西城区的咽喉地带,是酒店行业的必争之地。
2、潭城--白石步行街:白石商业步行街地处湘潭传统的商业圈,基建营,金湘潭、潭城大厦都位居其中,不仅如此,白石公馆斜对面有康星百货商业广场,康星对面则是大洋百货。白石公馆南面的原康星店被步步高成功收购,由此与莲城一样,一座崭新的商业城呼之欲出,与河东商业城遥相呼应。
3、建设路口---莲城商业步行街:莲城步行街位于河东最繁华的建设路口地带,这里已具备了很好的商业基础,周边是一个包括湘钢、湘机等大型企业职工在内的约30万人口的消费市场。如今步行街西面400亩地被上海商家购买;北边华隆步步高已新建,岚园宾馆被心连心收购,与华隆步步高隔路相望;再往北,体育公园、湘江风光带近在咫尺;东北面的原国际金融大厦被长沙华天集团购买。再加上步行街的三期工程,这里将成长为一个规模宏大的商业中心。
八、经济开发区:
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
湘潭九华经济开发区(省级)
湘潭昭山示范区(省级)
湘潭天易示范区(省级)
湘乡工业园区(省级)
韶山科技园(省级)
湘潭双马工业园
湘潭先锋工业园
九、大型企业:
湘潭钢铁集团:湘潭电机集团
江南机器集团
湘潭电化集团:湖南五菱集团
江麓机电集团
江滨机器集团
迅达科技集团:心连心集团
步步高商业连锁:湖南通用电气集团,湖南韶峰水泥集团,湘潭锰矿
盘龙山庄大酒店:五矿铁合金有限公司,湖南华菱线缆有限公司,湖南燕京啤酒有限公司,韶峰水泥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湘潭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大唐湘潭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湘潭位于湖南省的中部偏东地区,地跨东经111°58′—113°05′,北纬27°21′—28°05′。东西横宽108公里,南北纵长81公里,总面积5015平方公里。市域既居长、株、潭“金三角”的一角,又处岳、衡、邵连成的“大三角”腹地。地貌:湘潭市总的地貌轮廓是北、西、南地势高,中部、东部地势低平,但地势起伏较为和缓,反差强度不大,近80%的面积在海拔150米以下。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平原、水面俱备。在全部土地总面积中,山地607.76平方公里,占12.12%;丘陵965.41平方公里,占19.25%;岗地1607.39平方公里,占32.05%;平原1406.81平方公里,占28.05%;水面427.59平方公里,占8.53%。
气候:湘潭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夏秋干旱,冬春易受寒潮和大风侵袭。光能资源比较丰富,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640-1700小时。热量资源富足,平均气温16.7-17.4℃。降水量较充沛,但季节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全年降水量为1200-1500毫米。
生物资源:湘潭市现有森林植被以人工林为主,树种类型多样,用材林有杉木、马尾松、樟木、稠木、楠木、百乐等16种;经济林有油茶、油桐、棕、乌桕、桑、茶叶、桃、李、梅等15种;引进树有湿地松、国外松、火炬松、水杉、池杉、意大利杨、黑荆等。农作物资源丰富,可供栽培的粮食、油料、纤维及其他经济作物上千种。其中,粮食作物50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00多个品种。湘潭县的“寸三莲”以优质高产驰名中外,市郊的寸辣椒、矮脚白菜、项蓬长冬瓜等久负盛名。湘潭市的动物种类繁多,其中不少是产业动物,有的已被开发利用。养殖的主要经济鱼类达到40多种,畜禽中的沙子岭猪、壹天石羊为优良的地方品种。
土地资源:湘潭位于衡山山脉的小丘陵地带,地貌以平原、岗地、丘陵为主,土地资源具有耕地、水面和丘陵地较多较好的优势。现实有耕地12.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4.3%,全市人均占有耕地447平方米。土地质量好,利用率高,水稻土、红壤、菜园土分布较广,有利于以水稻为主的种植业和大农业的开发。
水资源:湘潭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年降雨量一般在1500毫米左右。全市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37.7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1.45亿立方米,地下水6.3亿立方米。湘江和涟水、涓水都流经湘潭。
矿产资源:湘潭境内已发现和查明的矿产有36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6种。储量较大的石灰石、矽沙、白云石、石膏、滑石、方解石、磷矿石、海泡石等。此外,有锰、铁、石英沙、钾长石、重晶石等其他金属矿。上述矿藏中以石灰石、矽沙、锰、石膏、白云石等开发利用较好。
基本概况
湘潭,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一座已有1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自解放以来,发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把湘潭建成了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全省第一个农村达小康市。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城市之一。湘潭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地区,湘江中下游。现辖湘乡市、韶山市、湘潭县和雨湖区、岳塘区两个城区,全市总面积5015平方公里(全省面积最小的省辖市),2010年末总人口274.85万(全省人口最少的省辖市),其中市区面积657平方公里,市区人口95.8万。湘潭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湘潭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是彭德怀、陈赓、谭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乡,也是齐白石、杨度、张天翼等名人志士的家乡,前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是土生土长的湘潭人。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都曾亲临湘潭视察、考察和指导湘潭工作,给湘潭人民以深切关怀和极大鼓舞。宋楚瑜新世纪返乡扫墓探亲以来,牵起湘潭与台湾企业界合作的热潮,推动了湘潭台湾工业园的设立。IDG亚洲区总裁熊晓鸽也是湘潭长大的,被誉为中国引入高科技产业风险基金的第一人。曾邦哲(曾杰)在湘潭时期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论系统医学与系统生物工程的文章,国际上有称21世纪系统生物学及其医药学和生物工程的应用将带来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湘潭是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这里有世界最大的氟化盐生产企业——湘乡铝厂,中国最大的电解二氧化锰生产企业——湘潭电化集团,中国最早的电工器材生产企业——湘潭电机厂,中国最大的金属铬生产企业——湖南铁合金厂,中国最大的锰矿——湘潭锰矿。在湘潭不仅诞生了中国第一台120吨塔式起重机、中国第一辆城市轻轨车、中国第一辆最大牵引力和最大吨位的工矿电力机车、中国第一台液压微电脑控制吸扫式扫路机,中国最大的汽车——300吨电动轮自卸车和最小的汽车——江南奥拓微型车也从来自这里。湘潭是全国的湘莲之乡和全国闻名的粮猪生产基地。新中国成立以来,湘潭农业和农村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湘潭加大了科技兴农力度,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奔小康进程。湘潭是全国第三个、全省第二个吨粮市,全省第一批全面绿化达标市和全省第一个农村达小康市。湘潭经济总量为湖南省第七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全省第三位。2011中国社科院中国294个城市综合实力排名居全省第四,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湘潭经济的更快发展,湘潭市委、市政府围绕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增加了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带来了湘潭面貌的大变化。20年来,先后改造了湘潭钢铁公司、韶峰水泥集团等一大批大型骨干企业,新建了湘潭新电厂、湖南金迪化纤有限公司等一批能源、原材料生产重点企业。建成了联结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全省第一条高速公路——长潭高速公路,加速了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了以新城区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国家“十五”计划期间,长株潭城市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支持发展的七大城市密集区之一。“十一五”期间,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一体化飞速发展,湘潭以其改革、开放、敢于创新的基点力量被《福布斯》2006年评为中国大陆最适宜开设工厂的20个城市中列为第三。2007年岁末,长株潭城市群由国务院批准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湘潭教育
湘潭教育具有较好的历史传统,不少学校都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现在湘潭市基础教育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全市2006年小学592所,普通中学218所,其中市区小学30所,普通中学38所,并有湘潭市一中、湘潭市二中、湘潭市三中、湘钢一中、湘潭电机子弟中学、湘潭县一中、湘潭县五中、湘潭县凤凰中学、湘乡市一中、湘乡东山学校、韶山学校等11所湖南省示范性中学。同时湘潭市是湖南省高等教育的次中心,共有综合性国家重点大学——湘潭大学,以及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12所中等专业学校,82所技术学校和各类成人高、中等专业学校。其中前4所大学的学生人数都超过了1万,共计在校生99475人,其中市区91330人,列全国第37位,每万人拥有高校在校学生1268人,居全国第9位。此外,全市还有各类科研机械97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万余人,不少科研项目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一)本科院校:
湘潭大学(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省部共建)
湖南科技大学(中央与湖南省共建,为湖南省重点建设的5所高校之一)
湖南工程学院
(二)高职院校:湘潭教育学院,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软件职业学院(湘潭校区),湖南科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三)普通中学:
湖南省示范性中学(省重点中学):湘潭县一中,湘潭市一中,湘潭市二中,湘潭市三中,湘钢一中,湘乡一中,东山学校,湘机中学,韶山学校,湘潭县五中,湘潭县凤凰中学
其他中学:湘潭市四中,湘潭市七中,湘潭市十中,湘潭市十一中,湘潭市十二中,湘潭市十六中,湘钢二中,湘潭县云龙实验中学,湘潭县二中,湘潭县三中,湘潭县四中,湘潭县六中,湘潭县七中,湘潭县八中,湘潭县九中,湘潭县十中,湘乡二中,湘乡四中
交通运输
航空:湘潭至黄花国际机场路程仅需30分钟,已开通39条航线,可直飞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曼谷等大中城市。铁路:湘黔线横贯市境,京广线在市区经过,洛湛线在市境西北经过。正在建设中的沪昆高铁贯穿全境,在市区内规划建设两座大型客运站(湘潭北站、韶山南站)。京广线湘潭联络线也在规划建设当中。10余家大型企业各有铁路专线与这两大主干线相通。设有湘潭站、湘潭东站(货运站)、湘乡站和韶山站四个大站。其中湘潭站与枢纽株洲站(铁路26公里)以及湖南省会长沙站(铁路绕株洲78公里)很近。湘潭站与湘乡站目前都在新建当中,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湘潭的铁路客货运条件,两站并将新建城际场。由于湘潭站在新建当中,所以暂时停止了客运服务,预计在2012年春节前后恢复客运。
城铁:长株潭城铁已经进入施工阶段,在湘潭境内将建设昭山,荷塘,板塘,湘潭四站。预计2014年底前建成通车。
公路:湘潭公路交通比较优越便利。“民国2年所兴筑的长潭公路为中国公路之最早者”,湘潭湘江大桥是湘江上第一座公路大桥,1996年建成的京港澳高速长潭段(长潭高速公路)是湖南省第二条高速公路。湘潭与长沙和株洲形成省内最便捷的公路网并合组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处于G107与G320两条国道及G4京港澳、G60沪昆两条国家骨干高速公路的交汇点,境内其他高速公路还包括2007年建成的S41长潭西线高速公路,2008年建成的S01韶山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岳潭高速公路与潭衡西线高速公路,此两段是京港澳高速的复线S61乐临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全市公路路网密度为45.4公里/百平方公里,平均每万人占有8.3公里,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湖南省第一位。2006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952万平方米。
港口: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湘江穿过市区,截止至2009年末,上起马家河、下至昭山湾,全长42以里的湘潭港拥有易家湾、谭家湖、大埠桥、铁牛埠港区、九华港区(河西中心港区)、河西港区、易俗河港区、寒鸡港等多个港区。至2009年底,湘潭共有泊位55个,其中500吨以上的泊位有17个,1000吨级泊位增加到了10个,港口年吞吐量达到640万吨。随着湘江二级航道的规划建设和长沙湘江航电枢纽的建成,湘江通航能力将进一步提高,湘潭港将成为湖南内河独有的港口群。
历史沿革
湘潭市境内自汉代设立第一个县治--湘南县并构筑县城(今湘潭县石潭镇古城村),迄今2200余年。自唐移湘潭县治于洛口(今湘潭县易俗河镇)基本确立今湘潭市区和湘潭县的境域也有1250年了。湘潭境内的古代居民,已知的至迟在距今5000年前。商周时期:湘潭县杨嘉桥镇的金棋村老虎坑遗址,湘乡市金石镇岱子坪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证明此时境内居民已达到较高的文明程度。商周时期,境内文化已想当发达。尤以湘潭县响水乡桂花村出土的豕尊、湘潭市区十八总福建会馆出土的铜爵造型雄伟、精美,说明商代冶铸技术相当先进。西周时期出土文物也不少,其中带有“戈”“旅父甲”字样的青铜器,说明境内与中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商、西周时期的居落遗址也多有发现。与此境内人口逐渐增多,形成村落。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中原文化南下的一个重要据点。市区霞城乡五星村就有大型村落遗址存在,出土的板瓦、沟瓦均为大型建筑物所有。湘乡牛形山出土的漆器,色彩艳丽,造型精美,十分罕见。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今市境湘河口以上,涟、涓二水流域属湘南县(今长沙)。湘南县城在湘潭县石潭镇古城村,解放初期残存有周长约1000米、高2米、底宽5米的夯土城墙,外有护城沟(河)遗迹,当地老百姓称为“石城涧子”,并出土了一些汉代器物。西汉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从湘南划出西部一片地域作为湘乡侯国,后转为湘乡县。湘乡的划出,有助于保障以临湘为中心的中心文化不受开化较晚的蛮族文化的干扰。因而自战国至汉,乃至其后几百年,湘乡都成为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的撞击点。东汉末年,曹、刘、孙相争,市境初随荆州属刘备,后属孙吴政权。湘乡人蒋琬以州书佐随刘备入蜀。诸葛亮死后,继承相位,位至大司马。南朝齐,湘南县分解,划地给邻近各县,主要部分入衡阳县,衡阳郡治一度迁至原湘南县城。南朝齐将连道并入湘乡,加强湘乡的力量,一直待续至解放初期。
隋朝时期:隋将湘西、衡山、湘乡合并为衡山县。唐初恢复湘乡县。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将梁天监年间(公元503~519年)所设的湘潭县中划出部分地后,剩下的南起凤凰岭、东至军山、北达淦田、西至马家堰和茶恩寺一片土地与衡山县北部合并,组成新的湘潭县,设县治于洛口(今易俗河),至此,今湘潭县、湘潭市区境域大致稳定。洛口得到发展,五代马楚政权在此设场官监督贸易。
唐宋时期:盛唐时期,境内农耕、水利均有长足发展。唐至五代,湘乡始终是民族矛盾尖锐的地区,成为汉人政权与“梅山蛮”交战的战场,经济受损十分严重。宋代,湘潭县治移入今市区城正街。欧阳修的《湘潭县修修药师院佛殿记》曾记录了湘潭商人李迁之以商船航行于长江下游真州(今江苏仪征)一带,“贾江湖”、”“岁一贾其入数千万”,可见湘潭商业相当发达。南宋福建崇安人胡安国移居湘潭县泉潭畔,讲学、著述,开一代学风,形成以“经世致用”为主导思想的“湖湘学派”,对湖南近800年思想文化影响很大。
元朝时期:元末农民大起义中,湘乡人易华揭竿而起,拥有乌石寨等48寨,归属徐寿辉、陈友谅集团,为陈友谅麾下的湖广参政,曾两次以十万八千石粮助陈友谅、陈理父子。陈败后,易华不服朱元璋,朱多次讨伐,湘乡十室九空。
明清时期:明代,湘潭城区依仗其港口之利、驿道之便,傍水列肆,绵延十余里,有“小南京”之称。至清代,湘潭县“富甲全省”,所缴“赋税倍于列县”。五口通商前,广州是唯一外贸口岸,而湘潭县则是内地与广州贸易的运转地,“街市三重”、“帆樯蚁集二十里,廛市日增,蔚为都市”,“店铺四千五百”,成为全国四大米市、四大药都之一。王闿运称其为“天下第一壮县”,因获得“金湘潭”雅号。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1874年),湘乡人曾国藩办团练、建湘军,与太平天国战,与捻军战。湘军名噪一时,仅湘乡一县以战功敍官见于地方志的达7800余人,文官知府以上86人,武官副将以上1153人。湘军的中、上级军官,湘乡人几达半数,时有“无湘不成军”之说。湘军在反对外来侵略中亦多立战功。尤以刘锦棠为前敌总指挥,蒋凝学以布政使兼理粮台专司粮秣供应的西征军最突出。两个湘乡人配合默契,率“老湘营”扫荡阿古柏、白彦虎匪帮,为收复新疆建立了赫赫战功。从此,部分湘军留守新疆、甘肃、宁夏一带,其后裔有的定居于此,甚至自成村落,保留湖湘习俗、方言,故有诗称“湖湘子弟满天山”。
晚清民国时期: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境内率先投入斗争者刘道一、刘揆一,为黄兴引荐了湘潭会党首领马福益,于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筹划了“甲辰起事”,不料事泄流产,次年,马福益牺牲。光绪三十二年,湘乡人禹之谟发动湘乡学生反对知县陶福曾,掀起一场震动全省的学生运动,不久,禹之谟冤死狱中。同年,刘道一奉命发动“萍浏醴起义”,湘潭会党成员参加者众多,起义坚持近月,后遭湘、鄂、赣三省五万余官兵反扑,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刘道一牺牲。辛亥革命失败后,各派军阀连年混战,多在境内进行拉据战,弄得兵灾不断,民众叫苦不迭。此后,湘潭工商业日渐衰落,仅滴水埠之石膏、鹤岭的锰矿和谭家山的煤矿先后得到开采,产业工人达到一定数量,湘潭也成了中国的“锰都”。193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决定在湘潭下摄司地区兴建中央电工器材厂(电机厂)、中央机器厂(飞机厂)、中央钢铁厂、电厂,并修筑湘黔铁路,然而由于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入华北、华中,致使机器厂、钢铁厂、电厂和铁路、铁桥停建,所征9000亩土地后来修成飞机坪,湘潭失去了一次复兴经济的机会。以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有烧杀掳掠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湘潭经济更加萧条,人民生活十分贫困。“道路不平、电灯不明、乞丐成群、工商凋零”是解放前夕旧湘潭的真实写照。
建国以来的建制变化:1949年8月,湘潭和平解放,湘潭县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7月,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改湘潭县城关区为湘潭市,隶属由岳阳迁至湘潭的长沙专署(1952年10月改名为湘潭专署),湘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3年4月,政务院批准湘潭市为省辖市,由湘潭专署代管。1968年9月成立湘潭市革命委员会,1980年10月市革命委员会改名为湘潭市人民政府,同年湘潭市改为省直辖市。1983年8月,湘潭地市合并,将其原湘潭地区的浏阳县划归长沙市,醴陵、攸县、茶陵、酃县划归株洲市,湘潭、湘乡两县划归湘潭市。湘潭实行市管县体制。全市辖湘潭、湘乡两县和雨湖、岳塘、湘江、板塘、郊区五个区。1984年,将湘潭县的银田镇和韶山区划出设立县级韶山区,由湘潭市管辖。1986年湘乡县改市,仍由湘潭市辖。1990年韶山撤区建市,1992年湘潭市城郊区由雨湖、湘江、岳塘、板塘、郊区五个行政区以湘江为界调整为雨湖、岳塘两个行政区。2005年8月1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72号):将湘潭市人民政府驻地由湘潭市雨湖区雨湖路迁移至湘潭市岳塘区芙蓉路。2009年,根据湘潭市政府决议,将面积138平方千米的响水乡成建制划归雨湖区,由九华示范区托管,雨湖区面积由74平方千米扩大为212平方千米。2010年又将响塘乡、姜畲镇成建制划归雨湖区,雨湖区的面积增加到451.39平方公里,由全省35个行政区中的第32位提升到11位,两年时间面积扩大5倍多。
文化卫生
一、方言:1.湘潭话
湘潭方言,又称为湘潭话,属于湘方言新湘语的一支。狭义的湘潭方言指湘潭市区的方言,湘潭市区的方言与湘潭县话有所区别。湘潭话属于典型的湘方言,但内部存在差异。大体而言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市区话为代表,入声独立,阳低调读浊音。本片包括湘潭市区,湘潭县除青山桥乡以外的乡镇以及韶山的银田,永义,如意,杨林乡,另一种是以湘乡话为代表,属于湘方言娄邵片,入声归派,古全浊声母今大多数读浊音。湘潭方言有6个声调,入声独立,去分阴阳,基本与长沙方言一致。
2.湘乡话
湘乡方言,又称为湘乡话,属于湘方言老湘语的一支,是最具代表性的老湘语之一。湘乡话通行于古湘乡地区,包括今天的湘乡市,双峰县,娄星区以及涟源的一部分(1952年以前一直是一个县)。据查证,湘乡话话是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两个古语之一,湘乡话属古楚语。
二、地方特产:湘潭人民用生动幽默的民谚“龙牌酱油灯芯糕,槟榔果子水上飘,十里荷塘百里香,砣砣妹子任你挑”总结了湘潭盛行一时的“特产”。
1.槟榔:槟榔作为一种食品,已在湘潭生根发展达三百余年的历史,据《湘潭市志》介绍:一六五0年(顺治六年)正月,清兵在湘潭屠城九天,县城人口数万,所剩户不上二、三十,人不满百口。有一位姓程的安徽商人,得一老和尚嚼槟榔避疫之法收尸净域,从此嚼槟榔习惯也就陆续延续下来。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湘潭大疫,湘潭城内居民患臌胀病,县令白景将药用槟榔分患者嚼之,臌胀病消失,尔后原患者常嚼之,以致使未患者也随嚼之,久而成习。由此,湘潭槟榔逐步得到发展。槟榔作为湘潭地区市场中重要商品的地位,槟榔摊遍布大街小巷。历史上槟榔制作以家庭作坊加工,少量制作的生产方式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出现以现代技术生产包装的大规模生产的槟榔企业,例如小龙王、宾之郎、胖哥、友文、皇爷等。机械包装制品渐渐胜过手工包装,占据市场主体,而且湘潭槟榔逐渐渗透到湖南省内其他地区乃至国内其他城市。2003年,湘潭市规模以上槟榔生产企业销售产值为8亿元。
2.湘莲:湘潭有“中国湘莲之乡”的美称,是历代皇室贡品,“寸三莲”驰名中外是莲中珍品。湘潭湘莲产量占全国的63.4%,且质量均为上乘,年成交额1.2亿元左右。全县目前有4000多人从事着莲子的种植、加工、贩运。莲子的系列产品及深加工也在不断的发展。1992年中国国立商检局对湘莲测定认为,净莲肉含十八种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性平、味甘,具有降血压、健脾胃、安神固精、润肺、清心之效,莲芯性味苦寒,有强心镇静、清热平火、除烦利尿之功能。湘莲被誉为中国南方“人参”。
3.龙牌酱油,龙牌酱油是湘潭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传统产品。清乾隆年间,湘潭有吴源泰、吴恒泰两家制酱作坊,相互竞争,制酱工艺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酿造工艺。龙牌酱油选用优质黄豆、面粉为主要原料。龙牌酱油早在本世纪就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味名扬日本、港澳、南洋及至欧美等地,成为湘潭久盛不衰的名产。
4.灯芯糕,灯芯糕是湘潭的传统副食特产。它不仅形似灯芯,洁白柔润,味道甜辣,清凉芳香,弯转成圈而不断,而且可以用火点燃,散发纯净的玉桂香味。而且打开一盒从第一根开始接连不断吃到最后一根,不多不少整整24个小时。湘潭制作灯芯糕,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140多年前,在清代咸丰年间全国名特产品博览会上,湘潭灯芯糕被评为一等特产;1915年巴拿马国际商品赛会上,受到各国代表的称赞;1988年5月,又被评为湖南省“名糕点”。此后,灯芯糕的质量不断提高,改用提炼过的纯桂子油取代原配方中的肉桂粉,使产品的桂味更加纯正浓郁,荣获湖南省优秀产品的称号。
5.乡下腊菜,湘潭、湘乡、韶山乡都有薰制腊菜的习惯。制法一般是冬至后取鲜肉切成条块,用盐腌渍两三天,晾干,以糠壳、瘪谷、木屑、花生壳等烟火薰烤,成腊黄色即成。因以农历十二月(腊月)薰制的最好,故称冬腊肉,味香可口,且不像鲜肉油腻,许多人都喜欢吃,深受消费者欢迎。
三、饮食:
湘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讲求油重色浓、主味突出,尤其以辣、腊、香、鲜、酸见长。
湘潭特色菜:1.油焖笋翅菌,2.毛家红烧肉,3.竹筒水鱼,4.韶山野兔,5.银丝花卷(点心),6.青鱼下巴甩水,7.梅子蒸鱼卵豆腐,8.荷香笼仔鸭,9.马家河羊肉
四、娱乐:
市区公园:雨湖公园;和平公园;菊花塘公园;湖湘公园;杨梅洲公园;烈士陵园;白石公园;岳塘公园
电影院:湘潭左岸国际影城;湘潭横店步步高影城;湘潭群艺影剧院;湘潭正宇胜利电影城
五、卫生:市区人民平均预期寿命74.8岁,每万人拥有医生16.8人。有两家三级甲等医院(湘潭市中心医院与湘潭市第一医院)。绿化覆盖率45.34%,人均公共绿地7.97平方米。
市直医院:湘潭市中心医院、湘潭市中医医院、湘潭市一医院、湘潭市二医院、湘潭市三医院、湘潭市五医院、湘潭市六医院、湘潭市妇幼保健院(四医院)、湘潭市口腔医院、韶山医院
六、体育:在传统体育方面,巫家拳是发源、兴盛于湘潭地区的较具特色的武术拳种。在现代职业体育方面,该市拥有专门的体育训练学校,职业体育综合实力位居湖南省前茅,例如在2006年湖南省第10届运动会上该市总分名列第3位。另外湘潭钢铁公司具有良好的网球运动传统和技术水平,先后培养出了李芳、唐敏、陈莉、张帆、彭帅等网球运动员。湘潭体育中心、湘潭体育馆是该市主要的体育运动场所,2002~2003年体育中心曾作为八一湘潭足球队全国甲A比赛的主场,形成了当时全国球市低迷环境中的“金牌球市”。该市举办过1986年湖南省第6届运动会,2010年湖南省第11届运动会。
七、民俗:在中国正在发生的的社会变迁的大环境下,城市里富有地方个性的传统自发性民俗渐趋少见,例如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表演,端午节期间在湘江举行的众多队伍参赛的并吸引大量观众的龙舟比赛等等。传统的湘潭花鼓戏、湘潭湘剧、皮影戏在电视电影的时代面临着生存的威胁。湘潭地区民间的传统音乐主要包括唢呐演奏和山歌。湘潭县青山桥的民间唢呐2006年被列入湖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也是湘潭市唯一的入选项目。现在依然盛行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三月三、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小年等。春节时盛行送春、接春和送财神、接财神。三月三保存上巳节“地菜子煮鸡蛋”的传统;七月半(即中元节)农村接老祖宗的魂魄回家,贡品侍奉,烧钱纸,俗称“七月半接老客”。麻将、扑克为城乡居民所喜好,除此之外,大众娱乐活动主要由大众传媒或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提供。李清德等人所表演的湘潭方言脱口秀是近年通过传媒引起广泛关注的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艺术形式,它以较“土”的湘潭方言为形式,以农村或城市中下阶层的生活趣闻和自嘲性的社会观察为内容,体现了新世俗文化的一种复苏。
八、大众传媒:在中国大陆现有的传媒体制下,与一般的地级市类似,湘潭市级的大众传媒主要由官方部门管理控制,其中电子传媒为广播电视局所拥有的7个电视频道:湘潭电视台新闻频道、都市频道、法制频道、商务频道、经济频道、影视频道和综合频道;2个广播频道:湘潭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频道(FM104.2),故事频道(FM98.6)。在湘潭市区还可以收听到邻近地区的20余个调频广播电台(见下表)。市区一般家庭使用广电有线电视网络,2007年起从模拟信号传输逐步转为数字信号播出,共传输包括付费频道与高清频道在内的170余个电视频道,10多套音频广播节目以及其他数据节目。另外,移动公交电视在公共汽车上播出。平面媒体方面,由中共宣传部门管理的湘潭日报社发行2份新闻报纸:《湘潭日报》、《湘潭晚报》,湘潭广播电视部门出版发行《湘潭城市报》(原名《湘潭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