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区地图
萧山区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民生
农业基础日益稳固:全区平原约909平方公里、山地约259平方公里。2008年农业总产值63.88亿元,比上年增长8.3%。粮食种植面积50240公顷,总产量27.26万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畜牧、水产、蔬菜、花卉苗木、茶果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5.0%,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年生猪饲养量为191.40万头;全年水产品产量达45486吨。蔬菜种植面积29658公顷;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7655公顷。围垦钱塘江滩涂是萧山人民的一大创举,自1965年以来,先后围涂30次,至2000年底,围垦造地面积达52.62万亩,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誉为“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工业经济发展强劲,工业是萧山经济的支柱,截止2008年底,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580.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工业销售产值3522.40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3249.32亿元,增长13.1%,销售产值3169.82亿元,增长13.5%。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596.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185.37亿元,比去年下降1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118.48亿元,下降18.1%;工业劳动生产率137718元/人,比上年提高8251元/人。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强化。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家,其中国家240级5家、省级32家、市级63家;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0家;新增国家火炬项目21个、省级以上创新基金项目6个;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14.1%。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83家,其中国家级42家、省级85家。规模以上企业优势明显。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176家,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90.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产销超10亿元企业41家,超5亿元企业增至85家,超1亿元企业增至526家。新增3家上市公司,累计达到15家。企业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年末累计拥有市级以上名牌产品126只,其中:国家级名牌产品22只,增加8只,省级名牌产品65只;市级名牌产品54只。全区累计拥有著(驰)名商标158件,其中:国家级商标40件;省级著名商标74件;市级著名商标82件。建筑业发展较快。年末拥有资质以上建筑企业296家,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579.15亿元,比上年增长5.0%。实现增加值36亿元,增长5.0%。各类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538.99万平方米,各类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637.13万平方米。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事业突飞猛进。科技综合实力连续六年名列全省县(市、区)第一名。年末拥有各类技术人员60681人,比上年增加7181人,高、中、初三级职称人员构成为1:6.3:17.0;全年申请专利2472件、授权专利1136件;全年获各类科技进步奖23项;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21项;累计建有1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08家,其中国家级42家。2007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
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消费品市场日益繁荣。以超市为主要形式的商业业态结构继续巩固,连锁经营有了新的拓展,购物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大润发超市、时代超市、乐购超市、世纪联华、五星电器、国美电器、苏宁电器等知名商家落户萧山,全区已有连锁商场超市720家。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3.50亿元,增长19.3%。其中批零贸易业185.17亿元,增长19.43%;住宿餐饮业17.97亿元,增长17.91%。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快。商业城、新世纪市场园区、中国纺织采购博览城、钢材物流中心等四大百亿市场运展顺利。年末有各类专业市场144个,其中消费品市场104个;生产资料市场36个。新增星级市场1个,累计达41个,其中四星级4个、三星级7个、二星级19个。全年市场成交额551亿元,增长14.1%,其中十亿元以上市场26个。
旅游业:萧山作为东南沿海地区黄金旅游线的纽带,是国际大都市上海和东方大港宁波的中心点,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颇多。境内的“跨湖桥文化”距今有8000年,2004年被正式命名,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有良渚文化遗址——蜀山,建于东晋的祗园寺,建于南朝的江寺,岳飞抗金时行军驻足、渴饮而名并刻有“宋岳武穆行军经此,饮潭水而欢”的欢潭,清代抗英名将葛云飞墓,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成立的农民协会——衙前农民协会旧址等。2007年成功举办了全国区域创新发展论坛、第九届萧山杜家杨梅节、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萧山)钱江观潮节等节庆活动。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40.32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6亿元,其中营业收入14.60亿元;旅行社接待26.67万人次,营业收入2.28亿元;旅游景点接待627.39万人次,营业收入1.54亿元;年末拥有涉外星级宾馆饭店27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5家、三星级8家、二星级6家;涉外宾馆饭店全年接待170万人次,营业收入10.48亿元。
对外交往不断增加,萧山于1988年被国务院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地区,1993年经外交部批准,与日本山梨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953377万美元,增长19.7%,其中进口280472万美元,出口总额672905万美元,分别增长13.6%和22.4%,实现贸易顺差392433万美元。企业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177家,超2000万美元的企业73家,分别比上年增加25家和12家。出口队伍日趋壮大,累计有自营进出口权生产企业3171家,外贸公司408家,境外公司9家。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机电产品出口额增长44.7%;纺织品出口额增长16.5%;服装出口额增长15.3%;家具出口额增长30.7%;化工产品出口额增长32.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继续大幅增长,幅度为124.4%。
招商引资: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2003、2004年度获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评选的大陆极力推荐投资城市第一位、2005年度为第二位。利用外资取得新成绩。把招商引资作为“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战略重点,加大东引台资力度,鼓励以民引外、民外合壁,进一步提高了利用外资的规模与质量。2008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6家,总投资15.48亿美元。当年合同利用外资9.8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58亿美元。国际创业中心已有注册企业34家,总投资7489万美元。累计有9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落户萧山,投资领域涉及三次产业。全年引进区外内资项目219项,协议引进内资95.31亿元,实际引进内资43.54亿元。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老城区日益美化,新区建设发展迅猛,交通、通讯、电力、供水、排污、供热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全区建成通车里程达到2282.05公里,各类运输完成货运总量6514万吨,全社会客运总量5500万人次,比上年上升14.6%。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0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34亿元。移动通讯、互联网络、数据通信等新的业务快速发展。年末固定电话机87.15万户,增长14.6%;移动电话120万部,增长6.2%。全区电话主线普及率(含移动电话和小灵通)达到172.30线/百人。宽带网已基本覆盖城区和主要集镇,年末登记注册的因特网用户达20.77万户,其中宽带网用户18.7万户,比上年增长28.1%。各项设施不断完善。年末建成区面积48平方公里;城区实有道路总长度239.9公里,总面积545万平方米。自来水供水干管总长度达到1372公里,增长62.6%;日供水能力95万吨。全区农村变压线路5444公里,增长8.2%;变压器容量累计达959.34万千伏安,增长7.05%。公用事业建设加快。年末,城区已开通99条公交线路,公交线路总长度达4499公里;公交营运车辆1005辆,公交客运量11000万人次。自来水供水人口达到119万人;全年供水总量24464.29万吨,其中居民生活用水8711.65万吨。全社会用电量129.11亿千瓦时,增长1.14%,其中居民生活用电7.60亿千瓦时,增长12.93%。全区家庭液化气用户率为100%。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全年污染治理投资总额16.83亿元;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工业废水、二氧化硫、COD、烟尘排放达标率等不断提高;全年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为265天;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44.51平方公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东片大型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达标率大幅提高,顺利通过省环保部门验收;投资1.9亿元的萧山垃圾焚烧电厂完成第一、二台机组建设并投入运行,日处理垃圾能力达800吨;将东片印染染化行业“811”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之首,重点对47家印染染化企业进行14项内容整治。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年投工261.23万工,完成土石方382.88万立方米;建设堤防总长度189.10千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9.62万亩,有效灌溉继续保持100%。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我区相继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文化、体育、科技先进县(市)。城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县级市十佳卫生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底全区82所小学在校生105366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100%;45所初中在校生50401人,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10所普通高中在校生22488人,4所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在校生13559人,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段比例达到98.3%;萧山电大在校生8103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人数达到10534人;在免收义务教育阶段杂费的基础上,又实施了对农村小学学生免收课本费、作业本费政策;关注弱势群体教育,发放教育资助券546万元,资助学生4357名;创建杭州市学前教育先进镇1个、达标镇4个,创建国家级重点职高1所,并有2所高中通过了省重点中学的复查。2007年底,全区已拥有杭州市标志性教育强镇12个,浙江省教育强镇、街道22个。萧山区广播电台每天播出16小时,区电视台每周播出129.5小时,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43个电影放映机构全年放映电影3367场,观众30万人次。建有1.4万多个座席的体育场和能接纳国际体育比赛的体育馆,萧山歌剧院、萧山图书馆新馆、萧山区文化中心等一批高水准的文化事业项目已投入使用。卫生事业蓬勃发展。2007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医疗机构810家,其中医院8家、卫生院50家;各类医疗机构拥有病床3915张,比上年增长5.8%;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000人,其中医生2100人;年末拥有市级以上卫生镇、街25个。广泛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发展,全年净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员6.48万人,至年末,全区参加各类社会养老保险的总人数达到52.31万余人;工伤保险率先在全省实现基本全覆盖,全年净增参保人员11.40万人,至年末,全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51.86万人;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分别达到37.77万人、36.33万人和35.96万人;社会保险实现“五费合征”,全年各项保费综合收缴率为99.95%,发放率为100%。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和农村居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350元和240元。全年发放低保救助金3972万元、物价补贴1550余万元、老年人生活补助金4701万元。开展慈善救助和帮困结对,提高退役军人家属优待金,重点优抚对象保障也日趋完善。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2元,增长11.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69元,增长16.8%,恩格尔系数0.356。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增长10.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990元,增长7.2%,恩格尔系数0.337。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83平方米,增加0.1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73.49平方米,增加1.39平方米。居民金融资产继续增长,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本外币)556.39亿元,增长36.4%,城乡居民人均存款余额达到46278元。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不断扩大。截至年底,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累计达1930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37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1%;人均园林绿地面积58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3.92平方米。(2009年2月28日)
名胜古迹
湘湖:湘湖和以风景秀丽而被誉为杭州西湖的“姊妹湖”。湘湖还是浙江文明的发祥地。这里发掘的跨湖桥文化遗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把浙江文明史前推到八千年;湘湖城山之颠的越王城遗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当年勾践屯兵抗吴的重要军事城堡,见证了“卧薪尝胆”的历史风云,为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古城墙遗址;景区内还有休博园(杭州乐园)、极地海洋公园、东方文化园。湘湖还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故里,李白、陆游、文天祥、刘基等历代名人在此留有不朽诗文。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坐落于湘湖景区南岸,是一座综合反映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的专题类博物馆。博物馆占地83亩,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展陈区域由“八千年回首”主题陈列和遗址保护厅组成,建筑总体以船为造型。2009年9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镇馆之宝是其中2002年发掘出土的独木舟,经碳十四测定,独木舟距今8000-7000年,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独木舟。
钱塘江大潮:萧山区北临钱塘江,历来是观潮圣地。钱江大潮自古就闻名天下,是国内唯一,世界罕见的强涌潮河流。强涌潮河流全球仅有巴西亚马逊、印度恒河和中国钱塘江三条。钱江大潮源于入海口的潮汐,钱江入海口叫杭州湾,与东海直接相通。杭州湾是北达山海南及宁波的百公里宽的海域,地理上形成喇叭型的入海口,潮汐从杭州湾涌至钱塘江时,上百公里宽阔洋面的海水突然挤进了几公里宽的江面,于是形成数米高的巨潮,每天早晚各一次,同时潮水大小与河床深度及月相变化也有关,每年以中秋前后为最大,届时观潮者沿江络绎不绝可达十万人。每年观潮的游客很多是不明真相的外地游人,不知潮水凶猛,故常常有人和汽车被卷入江中失踪。潮水破坏力极大,古时常常冲破江堤涌入岸边,冲击力瞬间可以拍碎巨石。但由于海潮也带来了海上丰富的渔业资源,古代有敢于冒险的渔民逐潮网鱼,被称为弄潮儿。
钱江观潮城:是萧山境内观潮的最佳地点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举办观潮节。
历史沿革
萧山建县于西汉初,始称余暨,属会稽郡。三国时,孙权于黄武年间(222—229年)将余暨改为永兴。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永兴为萧山,以县治西的一座山(萧山)为名。作为山名的萧山,早在《汉书·地理志》余暨县名之下已有记载,其来历是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率剩下兵卒停留于此,四顾萧然,故称此山为萧然山,亦名萧山。自唐改称萧山以来,除清咸丰十一年(1867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军占领萧山期间,为避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之讳,改为“莦珊”外,均称萧山县。直至1988年元旦,撤县设市,改称萧山市。2001年3月,杭州市扩大市区行政区域,萧山撤市设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会稽郡,萧山属会稽郡地。西汉初至元始二年(公元2年)间,始建县,名余暨,属会稽郡。“余”为越语,越人称盐为“余”,因当时萧山产盐,又临暨浦,所以称“余暨”。孙权黄武年间(公元222-229年),改名永兴,属会稽郡。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永兴为萧山,以萧然山为名,沿用至今。1949年5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萧山,为省直属县。1949年6月底,划归绍兴专区。1952年起,复为省直属县。1957年划归宁波专区。1959年改属杭州市。1987年11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萧山县,设立萧山市(县级)。1988年1月1日,萧山县改称萧山市,仍属杭州市。2001年3月25日,萧山举行撤市设区挂牌仪式,杭州市萧山区正式宣告成立。自然地理
具体坐标:萧山位于浙江省的北部,地处东经120°04'22''~120°43'46'',北纬29°50'54''~30°23'47''之间。萧山地形多样,以平原为主,兼有山地和水域。海拔高最达744米,一般在500米以下。中部和北部为平原,海拔4.9~6.3米。山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属低山丘陵。地貌特征:萧山区地处浙东低山丘陵区北部、浙北平原区南部。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中部略呈低洼。地貌分区特征较为明显:南部为低山丘陵地区,间有小块河谷平原;中部和北部为平原,中部间有丘陵。全区平原约占66%,山地占17%,水面占17%。平原约909平方公里,按成因可分陆相沉积平原和海相沉积平原两类,以海相沉积平原为主。1、海湾堆积平原。主要位于中部,地形平坦,局部稍有起伏,地面高程为4.2~6.2米。占平原面积的1/3。2、三角湾堆积平原。位于北部,主要是由杭州湾潮流带入的泥沙堆积而成,表现平坦,高程5~6.3米。占平原面积的2/3弱。3、河谷平原。散布于南部低山丘陵地区,面积甚少,仅58平方公里。山地约259平方公里,有低山、高丘、低丘、陆屿等,海拔最高744米,最低10米。山体基本呈西南~东北方向展布,为龙门山、会稽山、天目山的分支和余脉,分别从西南部、南部、西北部入境。1、低山。分布于本区与诸暨、富阳接壤的地区,主要山峰高程500米以上,少数达700米。占山地面积的15%。2、高丘。零星分布于西南与东南部,高程300~500米,占山地面积的30%。3、低丘。断续分布于南部,高程~300米,地形破碎,占山地面积的35%。4、陆屿。零星散布于海湾堆积平原和早期围垦成陆的三角湾堆积平原上,共有大小不等的50余个,高程10~257米,占山地面积的20%。萧山区有山地约259平方公里,有低山、高丘、低丘、陆屿等,海拔最高744米,最低10米。山体基本呈西南-东北方向展布,为龙门山、会稽山、天目山的分支和余脉,分别从西南部、南部、西北部入境。
萧绍平原河网:萧绍平原河网位于钱塘江右岸,河网水量靠钱塘江补给,主要河流和湖泊有萧绍运河、西小江、南门江、湘湖、白马湖等。
萧绍运河:又称浙东运河、杭甬运河。该河西起萧山西兴镇,流经城北、城厢、裘江、城东、螺山、衙前等7个乡(镇),然后进入绍兴境内,经钱清、柯桥、绍兴市区,抵达曹娥江,全长78.5公里,其中萧山境内21.6公里,河宽30米,萧山站常年水位5.73米,最高水位6.96米(1962年9月6日),一般水深1.5—2.0米,萧绍运河与湘湖、西小江、小砾山输水河道相连,北与北塘河交接。钱塘江有船闸沟通萧绍运河,杭绍之间可通40吨级船只。
西小江:原为浦阳江古道,自临浦麻溪坝起,流经通济、所前、来苏、裘江、新塘、衙前等乡(镇)后,进入绍兴境内,至钱清,汇合萧绍运河,全长72.26公里,其中在萧山境内长33公里。西小江白鹿塘以上段宽30米,白鹿塘到钱清段宽60--80米。
南门江:起自萧山城厢镇苏家潭,经小南门与西河相连,往西南至白鹿塘与西小江汇合,流域面积160平方公里,长度9.5公里。南门江分两支:一支由白鹿塘延伸到临浦西北,出峙山闸沟通浦阳江;另一支至义桥新坝闸通浦阳江。南门江白鹿塘至临浦段宽30米,其余江面宽60米左右。
湘湖:宋政和二年(1112),萧山县令杨时废低田,开湘湖,灌九乡农田14万亩。湘湖建成后,屡屡发生废湖(复田)与保湖之争。1985年湘湖水域面积仅存1406亩,基本上成为从闻堰东汪村至城厢镇西及东汪村至石岩村的两条面宽30~50米的河道,一般水深2—2.5米,正常蓄水量242万立方米。
白马湖:位于越王城山之西北,与湘湖一山之隔,分东、西两湖,水面积1720亩,其中东湖720亩,西湖1000亩,白马湖水深1~3米,最大蓄水量30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量140万立方米。萧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缘。总的气候特征为: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暖湿润。春季始于3月26日,终于5月30日,历期66天,季平均季平均气温为17.70℃。夏季始于5月31日,终于9月18日,历期111天,季平均季平均气温为25.90℃。秋季始于9月19日,终于11月22日,历期65天,季平均季平均气温为14.70℃。冬季始于11月23日,终于次年3月25日,历期123天,季平均季平均气温为6.10℃。
土壤资源:全区的土壤可归入六个土类:一、红壤土,分布于各地海拔6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面积39万余亩。二、黄壤土,零星分布于南部600米以上的山峰,面积约0.92万亩。三、岩性土类,面积约0.15万亩。四、潮土,分潮土和钙质潮土,面积近3.9万亩。五、盐土,分布于钱塘江沿岸垦区,面积约42万亩。六、水稻土,面积41万亩。
矿产资源:萧山区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产为主,金属矿产贫乏,一般不具工业价值。截至2000年,全区已知矿产34种,产地80处。其中矿床34处,矿点33处,矿化点13处。主要矿产是:一、建筑石料,主要为建筑用凝灰岩、熔结凝灰岩等。开采区域相对集中在坎山、临浦、义桥、所前、戴村等地。近几年开采量比较大,是萧山矿业的一大支柱。二、石英砂,分布于蜀山、闻堰一带,延绵约10公里左右。矿石质量好,资源潜在量大,仅蜀山矿区预测资源储量就达1100万吨以上。三、瓷石,主要分布在浦阳十三房,资源储量在500万吨左右。十三房瓷石主要用作日用瓷和中档瓷原料,从1997年起,已有部分瓷石出口日本。四、叶腊石,位于河上西山,矿石为紫红色块状,质地细腻,质量较优,是石雕底座的上乘原料,可用于雕刻部分的资源储量在100万吨左右,质差部分可用作水泥配料。五、砖瓦粘土,主要取自山脚残坡积土,平原区亚粘土、湖底淤泥和河道淤泥等。六、明矾石,分布于楼塔的大岩山、百药山、上马坞等地。已探明资源储量3534万吨,规模达到中型矿床,与黄铁矿共生。七、氡泉水,已知城厢大窑里吴和金家坞2处。日涌水量在270吨左右,氡含量126埃曼/升,水质符合国家有关矿泉水标准,并具有一定医疗价值。八、浅层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宁围、义蓬、新湾、党山、益农等地,面积在200平方公里左右。储气层属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海积层。有2-4个含气层,顶板埋深26-39米,气压0.5-3公斤/平方厘米,日气流量为360-2400立方米,甲烷含量在94%以上。
基本概况
简介:萧山是杭州的南大门,历史悠久,境内的“跨湖桥文化”距今有8000年。公元2年建县,始称余暨,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现名,一直沿用至今。经国务院批准,1988年撤县设市,2001年3月,撤市设区。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2009年末总户籍人口120.9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440946人。辖有17个建制镇,11个街道。区委、区政府驻地城厢街道。地形类型:萧山地形类型多样,以平原为主。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南缘,年平均气温16.1℃,降水量1402.5毫米,常年无霜期248天。地处浙江南北要冲,临江近海,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钱江一桥、二桥、三桥、五桥和六桥飞架钱塘江南北。浙赣、萧甬铁路,沪杭甬高速公路、104国道、省道杭金公路和杭金衢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杭甬运河和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也在境内汇流。2008年,萧山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267.3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21.08万吨,两项排名均列全国第8位,航班架次为11.47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3.8%;机场规模在华东地区列上海的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之后。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萧山经济和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超过15%的速度增长,多次荣获“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明星县(市)”、“全国十大财神县(市)”、“国家卫生城市”、“浙江省品牌强县(市、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城市十强”、“浙江省科技综合实力第一名”、“大陆极具投资地第一名”、“全国百强县市第七名”、“中国园林绿化产业基地”等称号,是浙江省的首批小康县(市)。近几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居浙江省县(市、区)级首位。2000年和2001年全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排名中萧山分别列第9位和第7位,2002年到2006年再列第七位,浙江省第一位。被命名为中国园林绿化产业基地、中国纺织生产基地、中国羽绒之都、钢结构之乡、中国伞乡、中国镜乡、中国化纤名镇、中国制造业十佳投资城市、亚洲制造业示范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中国淋浴房之乡、中国卫浴配件基地、中国花边之都等称号。2007年,萧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50.15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1.7%。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依次为4.4%、64.88%和30.7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0829元,增长19.53%,按当年汇率折算,达到9320美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11.5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3.88亿元,分别增长33.0%和34.9%(原口径)。2008年,萧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6.50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0%。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1:64.1:31.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1567元,增长15.16%,按当年汇率折算,达到11907美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26.8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18亿元,分别增长13.6%和17.3%(原口径)。2009年,萧山实现生产总值(GDP)1044.85亿元,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4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52.6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8.76亿元,可比价分别增长5.5%、7.9%和15.0%;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2:62.4:33.4。实现人均生产总值(GDP)86634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1.26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均保持全省县(市、区)级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