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省电子地图 > 杭州市地图 > 萧山区地图 >
瓜沥镇地图
瓜沥镇相关地区地图:

全面发展

按照全区的统一部署,依法、有序、平稳地实施了村规模调整工作,全镇建制村从27个减少到23个,村域平均面积由1.47平方公里扩大到1.73平方公里,有效整合了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拓宽了发展空间,基本实现了“布局调优、规模调大、实力调强”的目标。同时,圆满完成了23个村和5个社区的村(居)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继续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完成了镇三小教学综合楼和镇幼儿园食堂综合楼工程。学校多媒体教学逐步推进,信息化步伐加快。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4年中考重点和普高上线621人,升学率继续名列全区前茅。特困学生得到社会资助,积极努力让外来民工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继续加强人口与计生工作。着力把好结婚登记关、准生证发放关和孕前检查关,逐步实现计生工作的正常化、规范化管理。2005年全镇共出生婴儿622人,长效措施落实率、育龄妇女综合措施落实率和计划生育符合率均符合上级下达的指标。非法收养继续得到依法清理。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工作继续深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继续抓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新建卫生服务站3个。积极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新建无害化三格式户厕1073座,改造546座,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5%。重视关心老年人健康,为全镇6799名参加新农医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免费体检,体检率达88.21%。文明创建工作成效明显。积极拓展文明创建领域,申报并成为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镇。认真做好省级文明村、市区级文明村、星级文明社区的申报工作;5个杭州市级文明村通过复评验收。积极推进生态村建设,5个村被列为生态建设试点村。不断加大文化村创建力度,3个村创建成为区级文化村,实现了镇区级文化村零的突破。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等事业继续发展。承办了中国围棋甲级联赛第七轮比赛。继续广泛开展了无偿献血活动。瓜沥镇工业形成了轻纺印染、信息技术、环保材料、轻工机械、建筑建材、家用电器等六大行业结构。农业形成了淡水养殖、城郊型农业、围垦特色农业和多种经营四大特色产业块。第三产业形成了农产品、小商品、副食品、摩托车、涤纶丝、水果等六大批发零售市场。镇区内形成了工业园区、教育园区、市场园区、生活居住等四大园区。瓜沥镇先后进入了全国和浙江省的百强乡镇、省级文明镇、省卫生镇、教育强镇、绿化先进镇、杭州市小康镇、杭州市标志性教育强镇、省东海文化明珠工程。还被列为浙江省中心镇、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尤其是誉为全省“首富村”的航民村,江泽民等分别亲临视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随着杭州大都市发展战略的确立,瓜沥已被列为杭州大都市六大组团之一。历史性的机遇给瓜沥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全镇上下正信心百倍地向“创新世纪浙江名镇,建现代化瓜沥新城”目标迈进。

建置沿革

瓜沥这一地名最早记录于明嘉靖《萧山县志》,而志中提及此名的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据清代毛奇龄《湘湖水利志》载:南朝宋时郭原平曾向瓜沥贩瓜,以其地产瓜故名。《湘湖水利志》提及的瓜沥湖,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萧山县志》亦载:“瓜沥湖在县东四十五里。”瓜沥自然镇建于抵御海潮的北海塘上。镇的兴旺始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钱塘江改从中小门入海,塘外涨沙,海涂逐步扩大,倚塘建市,开展商贸交易,故瓜沥镇又称瓜沥塘头。1951年为如意、运西、航坞、昭东、团结、瓜沥6个乡和瓜沥镇;1957年并为友谊、昭东2乡和瓜沥镇;1958年为红旗和坎山公社部分;1959年红旗公社改为瓜沥公社;1961年设立六里桥、昭东、大园3个公社和瓜沥镇;1969年为瓜沥公社和靖江公社部分及瓜沥镇;1971年为瓜沥、昭东、大园3公社和瓜沥镇;1984年3个公社改为乡;1992年5月瓜沥、大园、昭东3乡并入瓜沥镇,并设立3个办事处。

2010年被赋予县级相当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2010年12月28日,浙江省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浙江省涌现出一批人口多、规模大、经济实力强、设施功能全的特大镇。但是,由于受现行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这些特大镇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赋予27个镇与县级相当的权限,就是要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子。这27个镇中,瓜沥镇赫然在列。其余包括这27个镇包括余杭的塘栖镇,宁波奉化的溪口镇、象山的石浦镇,温州乐清的柳市镇、苍南的龙港镇,湖州吴兴的织里镇、德清的新市镇等。对于这些试点镇,浙江省政府明确规定,允许他们在核定的编制总数内统筹安排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县(市、区)政府部门派驻试点镇的机构,日常管理以试点镇为主,其负责人的任用、调整及工作人员的调动,要书面征得试点镇党委的同意。垂直管理部门可以在试点镇设派驻机构。同时,根据试点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生产要素流向,允许适度调整试点镇的行政区划,拓展发展空间,增强集聚辐射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到试点镇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有条件的试点镇设立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

浙江省首富村——航民村

基本概况:全村现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344户、1079人,可耕土地800亩、山林200亩、精养鱼塘126亩。1979年,以6万元农业积累开始创办工业企业。随着村级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1997年8月,组建了浙江航民集团,现控股、全资、参股工商企业21家,拥有总资产26亿元,职工1.2万人。集团控股的浙江航民股份有限公司于2004年8月成功上市。全村形成了以纺织、印染、热电、建材、冶炼、饰品等行业为主体的多门类工业体系;以宾馆、商场和房地产为特征的第三产业布局;以集约化经营、机械化生产相配套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2005年,实现销售产值30亿元,综合经济效益3.4亿元。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步伐,村庄建设达到了城镇化水平,文化、教育、卫生及各项福利事业日趋完善。全村从幼儿到大学实行免费教育,上大学享受奖学金;统一推行村民养老金和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村民、职工人人享有医疗保险;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网进村入户。2005年,职工人均收入15000元,村民人均收入17000元。村党委和村委一班人在村书记朱重庆同志带领下,做到理思路、议大事、谋大局、重长远、想未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带领全村村民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引导航民村阔步迈向现代化。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文明村、省模范集体、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绿化村和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全国“民主法治村”等称号,村党委二度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名字来历:萧山东部有座航坞山。相传很久以前,钱塘江流经航坞山归入大海,越王勾践修筑都城,曾采石于此,江边设有停泊船只的船坞。“航民”的先民聚居在航坞山旁,故得名航民村。当时,航坞山上有一盏日夜闪光的航标灯,指引着在翻腾的江潮上航行的船只,也指引着航民村从贫穷走向富裕。如今的航民村犹如一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航标,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正奋力搏击,乘风破浪,闪放着璀璨的光彩。航民村辖浙江最大规模的村级集团企业——浙江航民集团,在强有力的经济后盾支持下,经过二十余年的规划建设,村庄建设达到了城镇化水平,文化教育卫生及各项福利事业蒸蒸日上。村民生活水平质量显著提高,群众素质也日益提升,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了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新风尚,率先跨入了全国富裕村行列。
历史沿革:解放前,航民人主要以打鱼为生,当时的航民村穷得远近闻名,俗称“三只半米淘箩,三十六根讨饭棒”。解放后,航民人仅靠400多亩种粮地维持生活,到1978年,全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仅为148元,仍然是一个“倒挂户多、缺粮户多”的贫困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航民村抓住机遇,凭胆识和勤奋去开拓、去创造。1979年12月,航民人以仅有的6万元集体积累资金,在万分艰苦的环境下,购买国营印染厂淘汰的旧设备,买了12口大水缸作染缸,创办了第一个村办企业——萧山漂染厂,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百万富翁”并没有使航民村的干部群众陶醉,而是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航民人把85%的税后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采取母鸡下蛋的办法,大厂带小厂,老厂带新厂。随着印染规模的扩大,先后办起染料厂,纺丝厂,热电厂,成为全国知名的以印染为主,织布、染料、热电配套发展的印染基地。随着村办工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二、三产业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90年代后,航民人先后办起了商场、星级宾馆、医院、农场、养殖场等。航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着力提高文化素质,先后建起了文化中心、幼儿园、小学校。航民村在三个文明建设中所做,江泽民、李瑞环、乔石、万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来此视察,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先后接见了村党委书记朱重庆。航民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乡村特色:航民村成功地走出了农村工业化致富的路子。1979年以6万元集体积累创建的第一家村办企业萧山漂染厂,到1982年利润突破百万元,航民成为当时萧山第一个“百万富翁村”。此后采用母鸡下蛋的办法,大厂带小厂,老厂带新厂,走出去,请进来,成功地办起一个又一个企业。随着印染规模的扩大,染料供应日趋紧张,村里下自己办了一个染料厂。染料问题解决了,纺织化纤原料又非常紧缺,又上马了一家纺丝厂。依托印染主业带动,前后延伸,配套发展,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以印染为主,纺织、染料、热电相配套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工业化的基础上,航民村逐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适应村级工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原来的承包到户,家家有地,人人种田,过渡到土地归总、规模经营,专门成立了农场和畜禽养殖场。全村23个农业工人,依靠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耕作着700多亩土地,管理着120亩鱼塘,还饲养禽畜、鸵鸟,种梨、种桃等。农业工人人均生产粮食4万斤,人均农业产值4万元。全村村民享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老年村民享有退休金、养老金。全村液化气、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网普及,户户住上庭园式楼房和别墅。集体经济温暖家家户户,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发展。随着村民转变身份务工经商的人日渐增多,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已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1987年,村民主动要求村里收回承包责任地,村里顺应民意,发挥集体经济力量大的优势,建设起机械化农场和养殖场,仅用23人,就对700亩耕地进行了集约化粮食生产经营;仅用20,就对养殖场进行了科学化生产管理。这样,全村1033人口中,当农民的只有43人,全部由村里发工资,其所生产出来的粮食、蔬菜、禽蛋和水产品,全部交集体,村里再按各户人口以内部价供应给村民,剩余的则投向市场。航民村就这样一手抓工业、一手抓农业,奔上了既富又稳的共同致富发展大道。航民村干部走访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步子,如今,航民的村容村貌建设已达到现代城镇化水平,文化、教育、卫生和其它福利事业日趋完善。全村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费用都由集体经费支付;统一推行了村民养老金和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村民、职工人人享有医疗保健条件;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网早已进村入户。在分配体制上,航民村既坚持了共同富裕的方向,又不搞平均主义,营造出一个“充分就业+按劳、按股分配+社会福利”的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实现了“全村没有困难户,家家都是富裕户”的发展目标。航民村先后被省和中央授予“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村镇建设文明村”等称号,村和公司党委数度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坚持巩固发展集体经济,是航民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村庄小康建设全面推进的根本保证。航民村之所以能够在经济发展、村庄建设、村民社会福利保障、科教文化、生活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效,小康建设全面推进,根源在于巩固和发展了集体经济。现实使干部群众认识到,如果不壮大集体经济,航民村就不会有现在的面貌,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不可能家家都是富裕户。1999年在坚持集体资产控股地位和保值增值的前提下,构建村民、职工、经营者与企业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根据村民意愿,提出了集体控股、量化股权的产权改革方案。把全村的股权进一步明晰,由村集体控股56%,量化44%给村民、职工和管理技术人员。每年按资分红,把原来集体资产看似“天上的月亮”,天天看得见,就是摸不着,转化为照亮每家每户的“温暖阳光”。“充分就业+按劳按资分配+社会福利”,让村民觉得搞集体经济有出息,有奔头,也让人感到依靠集体有前途、有保障。集体经济能够发展壮大,与领导班子及其主要成员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密不可分。航民村的带头人朱重庆是航民村发展中的关键人物,在进行产权改革时他坚持自己同其他职工和村民同样量化股权,分红加工资奖金收入不及厂长、经理和销售人员一半。他稳健低调,严于律己,他爱人一直干着出纳员,他一贯不讲排场、摆阔气,一直坐普通轿车。他先后获得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中国第二届杰出青年、全国乡镇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曾当选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航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航民村控股的浙江省最大的村级企业集团,注册资本32518万元,地处美丽富饶的钱塘江南岸,位于著称人间天堂的杭州市萧山区东部,距沪杭甬高速公路瓜沥出口处500米,杭州萧山国际机场8公里。航民村热电公司航民集团控股的航民股份已经于2004年8月份上市发行。航民集团积极寻找和培育新的增长点,非织造布项目生产效益快速增长,电解铜产销两旺,中外合资的黄金饰品加工企业产品畅销国内外。在杭州城里人们谈论的拉闸限电问题,在这里不存在。他们为自己生产配套的热电公司年发电1.7亿度,成为杭州重点骨干企业,浙江省行业最大规模工业企业,浙江省行业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航民的主业纺织印染业的装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产品质量与国际主流市场接轨,1/4的产品销往国外,日生产能力达到1500公里,可以铺到北京天安门,号称“航民印染,一日千里”,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的印染企业。由于印染以及与其配套的热电等项目都是有污染的,航民村为此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重视环境治理,热电厂实行集中供热,拆除分散在各厂的小锅炉,关停水泥厂立窑,净化大气环境;建造日处理能力6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是同行业规模最大的。浙江省第一个村级大型污水处理厂近日竣工投产,这个工厂是由杭州萧山区航民村出资6000万元建成的,日处理污水能力达6万吨。一个村拿出如此巨资建环保项目,这在中国农村实属罕见。历史上航民村靠印染起家,迄今已经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印染基地,年印染布匹的总量达到4.2亿米。在经过20多年的大建厂房、大搞基建之后,航民村又开始了另一番特殊的建设,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兴项目在航民村出现,如非织造布、印染科研中心等。污水处理厂建成不久,村民们发现,所有的印染污水经过处理之后,臭味没有了,流出的水变清了。
乡村建设:航民村地处长江三角洲钱塘江南岸,是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辖下的一个行政村。全村有304户共l079人,地域面积2平方公里。多年来,航民村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不断创新发展集体经济的新思路新举措,有效地推动全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建设富裕和谐新农村的成功路子。2007年,全村实现销售产值45.63亿元,利润2.16亿元,上交国家税收达1.75亿元,村民人均收入2万元。先后荣获了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首届魅力新农村”和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十大特色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创建文明工作先进村”等光荣称号。一、始终坚持发展要务,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航民村的立村之本。多年来,航民村与时俱进,把握机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工业。航民村一直把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村里的重点企业航民集团已发展成为拥有全资、控股、参股工商企业21家,总资产达3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集团控股的浙江航民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成功在国内A股市场实现上市,目前已发展成为市值2l亿元的国内纺织印染龙头企业,公司2007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l7.3亿元。在航民集团的龙头带动下,现在的航民村已成为以印染为主,纺织、染料、热电相配套的现代印染生产项目集聚区,生产技术和设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四分之一的产品销往国外市场,每天印染各种布匹达l50余万米,印染成品从村里往北可以铺到北京,被誉为“航民印染,一日千里”,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纺织品印染基地之一。二是坚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航民村提出“强工、兴商、稳农”的发展策略,在坚持工业主体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引导经济转型。航民村先后投入上千万元进行标准农田改造,分片建立了3个农场,以机械化大生产来解放农业劳动力,目前只需用30个管理人员就将全村700多亩耕地、200亩山林和l20亩鱼塘全部管了起来。航民村还充分发挥地处杭州市郊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商场、星级宾馆、房地产,以及银行、物流、仓储等生活和生产性服务业,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村的经济结构逐渐由工业“一轮驱动”,向二、三产业“两轮驱动转变”。二、始终坚持改善民生,不断推进社会和谐。实现全体村民的共同富裕是航民村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航民村通过大力实施“三个提高”,让村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一是提高村民收入。通过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航民村将集体资产按一定的比例量化到村民、职工和管理技术人员,使农民从单纯的劳动者转变为既是劳动者又是资产所有者,创造出一个“按劳分配+按股分红+社会福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分配模式。目前每个村民家庭单是享受股份分红平均每年都有三、四万元。二是提高福利水平。航民村统一推行了村民养老金和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村民和职工人人都享有一份医疗保险,村民愿意在本村就业的100%安排就业。航民集团还投入过亿元,补贴村民建成了拥有300多套整齐划一的别墅新村。村还投资1800万元建设了60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免费对村民和外来员工开放,建造了职工公寓2.7万平方米,使外来员工安居乐业。三是提高村民素质。航民村积极推进12年义务教育,村民的子女从幼儿到高中教育全部实行免费。对考上大学的学生一次性给予l万元奖学金,并每年给予报销学费8000元,每月给予200元生活补助。村还成立教育基金会和开办职工业余学校,并与浙江丝绸工学院、东华大学进行合作,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鼓励村民深造学习,让他们更好地完成“农民一产业工人”的角色转换。现在的航民村,真正实现了少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群众生活安然,整个村没有发生一例上访事件,村民人人都有一种幸福感,呈现出一派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三、始终坚持执政为民,不断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民主科学决策机制是航民村的成事之基,谋事之道。航民村着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航民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坚持选好配强两委领导班子。航民村每一届村级领导班子都实行民主选举,干部的工作成效由村民评议,接受村民的监督,基层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搭建科学合理的治理架构。村党委主要负责政治上的领导和引导;村委会负责管理村的公共事务和社会各项事业;航民集团在村党委的领导下负责处理经济事务,三者相对独立又互相配合,形成了齐心合力、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三是建立干净干事的工作制度。凡涉及股权量化、福利保障、股金分红等重大事项的研究,一律由村民集体讨论决定。村所有领导班子成员要求做到“三个不准”。即不准接受群众的吃请;不准在经营中拿回扣;不准过问家属的工作安排。航民集团成立规范的董事会、监事会,规定董事会主要由党员及外部专业人士出任,对航民股份等20多家企业进行统一管理,监事会主要由村委、村民代表出任,以监督企业的经营。近30年来航民村没有一个干部因村民不满而下台,为航民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地方特色

“塘头”的由来:相传数百年前,钱塘江还从赭山(现萧山区南阳街道)入口,经过坎山,沿航坞山向东南方奔去,大概是为了使其与“南海”相对应吧,当地人称此江为“北海”。江南那条拦海大堤,人们就称作“北海塘”了。那时,北海塘边,有个不大的村子,村民们以种瓜为生。但可恨的浪潮在航坞山东西横冲直撞,隔两三天冲坏大堤,侵吞瓜田。村民们为保瓜田,只得经常挑泥修堤。年深日久,瓜田旁掘出了一个很大的湖潭,大堤才得以保住。从此,人们用湖水灌溉瓜田,甜瓜长得个个大得像枕头,香味扑鼻,甜水沥沥。而瓜田沥出的水流入湖中,仿佛也沾上了甜瓜的香味,湖水清澈,鲜甜可口。随后,人们给此湖起名为“瓜沥湖’,意为该湖的水是甜瓜汁沥出流入而成,那条从瓜沥湖取泥修筑的大堤,也被人们称作“瓜沥塘”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因这里的甜瓜个大味美,名声远处扬。外地客商和行贩纷乱纷纷赶来,村民们在北海塘和瓜沥塘交界处,建起了一条街道,开设饭店茶馆,商店客栈,招揽宾客。人们把东面与北海塘相接的叫“北海塘头”,西面和瓜沥塘相连的一端叫“瓜沥塘头”。由于北海塘头与街道连接处呈一弯头,故人们随后便称此地为塘弯头了,而“瓜沥塘头”这一叫法一直延续到今。
瓜沥花边:“萧山花边”,亦称“萧山万缕丝”,又名“万里斯”,浙江著名传统手工艺品,因产于萧山区而得名。萧山花边是直接用线编结挑绣花边,在欧洲中世纪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抽纱刺绣,与我国民间抽纱技艺交融,花边工艺产生了重大的变化。
塘头瓷雕:瓷盘雕刻又叫瓷雕或刻瓷。就是在烧制好的瓷器上雕刻出花鸟鱼虫、人物山水,那专门在瓷盘上雕刻的就叫瓷盘雕刻了。塘头,就是萧山的瓜沥,地方上也把瓜沥叫塘头。塘头瓷雕,顾名思义,就是塘头人的瓷雕产。据有关资料说,瓷雕的功夫其实源于文人在瓷器上作画,早在晋朝时候便产生了。而在四川,则以清末时达到鼎盛,随后就转入民间。刻瓷,是绘画和雕刻相结合在瓷器上的特殊工艺品。这门艺术是我国率先发展起来在淄博。至于这项工艺什么时候传到江南,传到浙江还没有找到记载,但我们萧山有一位叫郑春祥的退休工人,在退休以后迷上了瓷雕。瓷雕集国画、书法、油画、雕刻于一体,需要胆大心细,作者用锋利的刻刀在坚硬、易碎的瓷器上一点点刻出人像、花鸟、山水,让画面逼真立体,而瓷器本身却无一点损失甚至裂缝,这是一项令人叫绝的工艺。郑春祥1945年出生,是瓜沥镇人,从小就对书画、雕塑感兴趣,8岁时创作的加彩泥雕《两半球》在六一儿童节上获二等奖。后来,他的哥哥考上了上海医学院,他在去上海时参观了一些书画展后,对书画有了兴趣,哥哥送给他一套《怎样画山水》的美术书,从此开始学画。他的山水画也曾进入文化馆展出。1995年,他从报上看到邵国文先生的一尊齐白石肖像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家》的称号。也是从报上见到一只清光绪年间的一只雕刻瓷碗,让他萌发了在瓷盘上试着刻制名人、伟人像的念头。他先是在塑料盘上雕刻,等手法熟练后,再转入瓷盘,经过了多次的失败,刻碎了许多瓷盘后,总算掌握了手法,进入雕刻伟人像的创作。刻伟人像光看图片和照片不行,太死板,为了让作品生动,他就看电视上出现的伟人形象,如:在纪念宋庆龄诞辰100周年时,为了雕刻好宋庆龄,他就连续看纪念宋庆龄的专题片,让这位伟大的女性在自己的脑海里活起来,然后才动刀。他先后刻了:毛泽东、邓小平、宋庆龄、江泽民、周恩来等十几幅伟人像后,开始将家乡的山水刻上瓷盘,要把家乡的山水刻上瓷盘,先要画好草图,于是,他就去写生。为了把家乡的“航坞胜景”展现在瓷盘上,他花了一个多星期时间去写生,经过多次修改后定稿,才动刀雕刻。这幅家乡山水受到了当地政府的好评。1999年郑春祥退休后,就一头钻进了瓷雕而一发不可收,为了让雕刻的作品有地方特色,他开始对准萧山的名人和英雄,他雕刻了画家任伯年、企业家徐传化和英雄张叶良等。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和钻研,郑春祥的瓷雕在家乡小有名气,瓜沥镇政府让他把这种出自本土的瓷雕,叫为“塘头瓷雕”。现在郑春祥的瓷雕作品有:马、兰花、人物等近百年,每件作品用树根雕做底座,让作品更具神韵。镇政府打算为他办一个瓷雕展,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具有特色的民间工艺。郑春祥说:“艺海无涯,情系民间”今年,他打算创作“瓜沥新貌”“地方名医”等作品。目前,他把全国主要城市的市徽刻上瓷盘,参加七艺节。
航坞听梵:航坞山上的白龙寺,白龙寺,坐北朝南,三进神殿,为宋熙宁(公元1068——1077年)年间所建,现存寺内庙碑《白龙寺重建碑记》记载:“大宋熙宁间,龙光法师云游此山,见岭上有白龙呈现,遂结茅其上,募创寺宇,供奉观音大士以及白龙像,因此白龙寺名焉。”白龙寺几经沧桑,时毁时建,现存后殿是明代建筑,最后一次修建为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正殿内有“暗龙湫”(又称龙井、隐泉),活水清冽,常年不干,堪称一奇。寺后有一白龙潭,潭水旱涝不枯不溢。到庙里来顶礼膜拜者,多借签筒、签书,求子求学求婚姻,求财谋事问病延寿消灾之类。香客曰:求此庙之签可预告凶吉祸福,甚是灵验。现在,白龙寺的“航坞听梵”已被列为与“湘湖云影”齐名的“萧山十景”之一。若想体验一种静穆,那就去航坞山上的白龙寺。僧人唱经的时候,随着众人盘膝而坐,遁空一切听经,寻求的是一份内心的宁静。梵语虽无惊世之句,但却有包罗万象的人生哲理,教人旷达行善,达到忘我的境界。透过心灵的安定和净化,能跃入一个宽广的心灵世界,并发现真正的自己。梵音如海,心想着一个世界的时候,这世界也越发地使人能够感受着幸福与安乐了。

城市化进程

浙江省小城市试点镇:2010年12月24日,在全省小城市试点工作会议上,萧山区瓜沥镇被省委、省政府确立为浙江省小城市试点镇。瓜沥将享受正县级待遇,同时获得省政府和地方地府每年近2亿的财政补助。瓜沥镇位于杭州东南萧山与绍兴交界处,毗邻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沪杭甬高速设有瓜沥出口,104国道穿境而过,杭甬运河依境而流,同时,自古人文荟萃,工贸发达,素有"萧东枢纽、经济重镇、伯年故里"的美誉。全镇面积42.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辖23个村,5个社区,常住人口11万,外来人口暂住10万,是浙江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和中心镇,杭州"一主三副六组团"发展战略中瓜沥组团的中心镇,萧山三大副城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的世纪,瓜沥围绕打造"省级一流中心镇、萧东区域小城市"的总体目标,按照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市委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总要求和区委打造富裕和谐现代化萧山总安排,全面推进以城市化为主导的率先发展战略,创业创新、开拓开放,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人均GDP、财政总收入、人口规模等主要指标位居萧山前列,综合竞争力在全省排名不断攀升,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镇、省百强镇、省文明镇、省卫生镇、省教育强镇等各级各类荣誉称号。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13.11亿元,全年财政总收入8.4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突破200亿元。"瓜沥小城市功能定位为'环杭州湾地区的现代物流基地、都市经济圈的工贸卫星城'。"在全省小城市试点工作会议上,瓜沥镇党委书记金焕国作试点交流发言时信心百倍,他表示,瓜沥将通过三年的持续努力,依托航空港、高速公路、杭甬运河等区域性交通设施的优势,加快把瓜沥建成以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功能为主,以专业市场为特色,集物流、商流和信息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基地,同时巩固提升纺织印染、机械制造等产业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扩大专业市场的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打造环杭州湾都市圈的区域节点和工贸新城。瓜沥政府在未来三年内,瓜沥镇将依托航空港,高速公路、杭甬运河等区域性交通设施的优势,加快建设成以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功能为主,以专业市场为特色,集物流、商流和信息流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基地,巩固提升纺织印染、机械制造等产业的优势地位。同时,要加快建设一个核心区,全面推进新区320亩城市综合体建设,坚持“北兴南秀中提升”战略,加快构筑北部繁荣商贸区、中部现代居住区和南部旅游休闲区的新城格局。在三年建设时间内,要启动实施工业经济、商业住宅、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体制创新6大类共90个项目建设。通过财政投入和市场运作,确保三年内不低于100亿的资金总投入。实现城市形态、功能、产业、环境的华丽转身,瓜沥正打开通往锦绣新城之门,一个大杭州东南部的现代化新城正在崛起。
全国现代化气息的小城镇:瓜沥镇以省级小城市试点为突破口,以省中心镇建设为目标,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联动互进,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建设带动城市开发,以城市建设来推动三产发展的路子,经济和社会发展始终走在萧山乃至杭州市镇乡前列。2004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等确定为全国重点镇。2010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萧山唯一的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镇。1997年以来,瓜沥镇先后被列为浙江省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浙江省中心镇和杭州大都市六大组团之一。先后被命为“百强乡镇”、省文明镇、省卫生镇、省教育强镇、省绿化先进镇。特别是率先进入浙江首富村之列的航民村,声名远播,作为全国现代化气息的小城镇雏形。瓜沥强劲的经济实力为城镇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支撑,2010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313.11亿元,财政总收入8.44亿元。
城镇建设:瓜沥镇的城市建设凸显魅力。围绕“创浙江名镇、建瓜沥新城”目标,把推进城市化进程作为构筑新一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以“经营城市”理念做大城市化蛋糕,以“退二进三”举措提升城市品位。按照杭州大都市组团的框架,邀请省级专业机构进行规划设计、委托中国美院、厦门大学等著名学府进行街景立面规划设置。政府出资,对城区酿酒、印染、冶金等行业多家企业实施了整体搬迁。交通路网基本成型,2010年总投资2.37亿元、总长11864米的“一桥六路”工程主体建成,构筑起了“八横四纵、东西连接、南北呼应、环线互通”的交通框架。新区建设展现新貌。总投资2600万元、总长3100米的五条道路工程加紧建设,排水、电力、绿化等工程同步实施。市容、交通、绿化、环卫等专业队伍,实现了大都市管理模式进行运作,凸显示了现代化小城市的魅力。重点工程有效推进。以建设康庄工程为抓手,投资2000多万元实施10条主要道路的新建扩建工程,已有6条道路竣工验收,其中投资近1000万元的航坞山盘山公路正在建设中。继续完善交通网络体系,完成镇东环线和西环线建设并投入使用;南环线基本完成路基工程;原镇印染厂区块进行公开拍卖并启动改造;对镇建成区部分道路及危桥作了改建。城镇配套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加强主要道路、主要区域的绿化配套建设,新增绿化面积17000平方米。加强生活垃圾的收集、填埋管理,新建了垃圾填埋场。推进社区配套建设,城中社区星光老年之家开始启动。逐步更新改造部分背街小巷,方便居民生活。占地320亩的瓜沥城市综合体正在准备建设之中。规范管理开始起步。加强了交通管理。在建成区3个主要路口安装了红绿灯;抓好运输车辆抛、撒、漏的整治工作;对瓜渔线等路段重新配置标线、标识,规范了交通程序,提升了城镇品位。加强了市场管理。对镇区各地段的夜排档开展集中统一整治,实行规范经营;镇区倚门设摊、临时摊点、夜市、农贸市场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整治。加强了村庄建设管理。查处控制各类违章建筑76处,拆除55处。继续抓好环境卫生工作,人居环境有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