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台区地图
兴隆台区相关地区地图:
社会经济
建区以来,兴隆台区人民按照“双服务”建区宗旨和“优化结构、骨干带动、外向牵动、油地融合、城乡一体、科教兴区”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资金优势、区位优势。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主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科教工作先进城区,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城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单位和省级文明城市建设区、综合治理先进区、文化工作先进区、科技先导区、双拥模范区等。2003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35亿元。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2.8亿元;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9600元和4492元。连续四年获得辽宁省双亿经济大区称号,率先达到小康水平,跨入全省经济强区行列。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按照“两高一深”方向发展,大力培育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产业,年实现工业产值40.1亿元。现已基本形成精细化工、建材、石化、机电、食品、医药六大支柱产业,涌现出了一批产值超千万、利税超百万的骨干企业群。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03年,兴隆台区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共签定10项合同,现有“三资”企业41家,实际利用外资316.64万美元;外资出口不断扩大,出口商品达38个品种,出口创汇1478万美元;同国内外150多个科研院所、投资机构建立了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产业化效益农业前景广阔。以稻米精深加工、棚菜种植和养殖业为主的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在崛起,现代化高效农业示范区已成雏形,农业综合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建区以来共投资1.6亿元建设一批功能完备、设施齐全、有较强辐射力的商业企业和专业集贸市场,形成了以兴二街为主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商业中心区,在传统的商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经过积极稳妥地实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所有制结构得到了较大调整。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并出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华孚电器、环球集团、兴隆大厦等一批非公有制企业的规模和效益迅速猛增长,已经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了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的转变。拉动第三产业成为全区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第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十年来先后建设一批骨干商业企业和专业市场。2003年实现商品零售额4.0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5.66亿元。教育、文化、卫生、医药、娱乐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居住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突出。“十五”前三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88亿元,全区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和整体实力显著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区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改善了城市环境,使城区面貌日新月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交通四通八达,城区功能日趋完善。昔日的南大荒已成为环渤海湾地区经济繁荣、科技发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新型现代化石油化工城区。区直机关连续8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机关。全区共有9个小区被评为国家级安全文明示范小区,26个小区被评为省及安全文明示范小区,14个单位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区内人文环境优越,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迅猛。人民健康水平普遍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回顾风雨历程硕果累累,展望未来信心倍增,十五期间,将努力把兴隆台区建设成为面向全国石油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精细化工生产基地、新型建材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地名由来
公元1644年,即明朝崇祯16年,明朝灭亡。当时境内有一处烽火台屡遭风雨侵蚀,又因年久失修,便出现了大窟窿,附近百姓就称这里为窟窿台。1861年,即咸丰11年,因为“窟窿台”,有“破落”、“亏损”、“败家”、“赔空”等不吉之意,由附近屯中首户刘老禹倡仪,并在乡邻中公决,改名为“兴隆台”。为庆祝更名,村民们还请来戏班子,搭台唱戏3日。1990年,盘锦市有关部门又在兴隆台区庄林路东,重建了烽火台。民族概况
除汉族外,还有回族、满族、壮族、苗族、朝鲜族、蒙古族、俄罗斯、锡伯、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兴隆台境内地势平坦。气候特点: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6℃,无霜期17天,年平均降雨量627毫米,年日照时间在2700小时以上。
水文状况,:兴隆台境内河系发达,坑塘星罗棋布,有适于淡水养殖水面近300公顷。
自然资源:兴隆台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现有耕地6557公顷,年产粮食4.2万吨。境内河系发达,坑塘星罗棋布,有适于淡水养殖水面近300公顷。优越的地理位置、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兴隆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