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集镇地图
新集镇相关地区地图:
概况
新集镇集市兴于明未,盛于清,具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素有“小汉中”之美称。被确定为重点镇以来,新集镇按照“农业稳镇、商贸活镇、产业富镇”的发展思路,立足长远,追求品位,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品位发展的指导思想,通过走“规划先行、经营城市、项目带动”的路子,狠抓基础,完善功能,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把镇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构筑陕南明星城镇。按照省级重点镇建设资金投入及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到2012年,新集镇计划完成桥梁、道路、广场、沿河景观带等26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3815亿元,集镇建成面积在现有基础上扩大1.1平方千米,新增人口1万人以上。
基本情况
新集镇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古称永成集,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位于南京市北郊,六合区西南端,南与浦口区隔马汊河相望,西与安徽来安隔滁河相望,东南与六合经济开发区、原大厂地区相临,南、西、北三面为马汊河、滁河环绕。全镇总面积83平方公里,辖9个村委会和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2万人。宁启铁路、宁淮、宁蚌高速公路、西气东输、石油管道和江北500kv变电站等重点工程穿镇而过。新集具有离江南主城区较近、离重点园区较近的区位优势、公路、铁路、航道和管道运输等方式齐全的交通优势、三面环水,一面是森林的生态优势,拥有相当数量以及6万多亩耕地,3万多亩水面,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优势。特色农副产品有:西瓜、挂胚鸭、卤牛肉、葡萄、草莓等。2006年被评为省级平安乡镇,市级“‘十五’期间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市“农民增收杯铜杯”。现与新集镇并入龙池街道成立为龙池街道。
位置
新集镇地处三河市区东南,与蓟县、宝坻、香河三县相邻。总面积64平方公里,辖38个行政村街(回汉混居),总人口4.5万。由于该镇位于北京、天津、唐山三角腹地,且被泃河、鲍邱河(武河)、引泃入潮三个河系环抱,因此,历史上就是重要的水运码头,经济繁荣,商贾云集,素有“一京二卫三新集”的美称。
二、区位或资源优势
新集镇地形呈半山半川分布,东西长9公里,南北宽4.5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2658米,兰郎公路从镇中东西贯穿,交通便利。全镇耕地面积19876亩,其中水浇地占总耕地面积的46%,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洋芋、蚕豆、油菜等农作物和少量的花卉,粮食亩产265公斤,畜牧业以家庭养殖为主,主要生产牛奶、商品猪、牛、羊、鸡,年生产和出售各类肉类520吨。根据临夏县“南电北水”开发战略,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大夏河流经的优势资源,积极招商引资,对大夏河水能资源进行梯级开发,投资1475万元的新集电站已建成投入运营,古城电站正在建设。
一、新集镇概况
新集镇位于昌黎县城西南20公里处,西南邻滦河,东部和北部与马坨店乡毗邻,西部与靖安镇接壤,南部与荒佃庄镇接壤。现有农户11188户,总人口32675人,其中农业人口30880人,有劳动力资源24045人。所辖行政村42个,面积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4472亩。全镇有51个基层党支部,2032名党员。农业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兼顾发展养殖业和特色林果业。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个,大型蔬菜批发市场2个,有各类企业、个体户近743个。有丰富的土地、劳动力和果品蔬菜等初级产品资源。昌新公路和蛇刘公路贯穿全境而过。辖区有新集镇中学、施家坨小学等初级中学和完全小学。
经济发展及荣誉
新集镇党委、政府在确定了“壮大生猪产业、发展劳务经济、加快集镇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战略。2008你那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劳务年收入达到8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79元,集镇主要街道实现了硬化,整治集镇环境,实行了垃圾日清运,实现了集镇亮化、美化、净化;80%以上的村实施了通村道路建设,在11个村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修建了标准化“U”型渠道,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猪、茶叶、蔬菜、中药材四大支柱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平安创建、“标兵工程”得到提升,2006年镇党委被市委授予“五个好”乡镇党委称号,2008年荣获“全国成人教育先进乡镇”、市级“平安乡镇”、市级“小城镇型新农村规划建设先进单位”、市级“先进体育乡镇”。全镇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2009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主题”,积极实施“中心突破、两翼腾飞、四轮驱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主题就是保稳定、保增长、保民生;中心突破就是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全镇的经济、文化发展中心,实施突破战略,把新集镇打造成南郑县西北部商贸中心;两翼腾飞就是在三大产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上实现腾飞、在劳务经济的品牌价值上实现腾飞;四轮驱动就是社会稳定、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社会保障这四个轮子要长期保持并驾齐驱,在社会发展和民生工程上平衡发展。奋力实现全镇率先突破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