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辽宁省电子地图 > 沈阳市地图 >
新民市地图
新民市相关地区地图:

出土文物

石刀:石刀,三道岗子乡牛营子村采集的直背弧刃石刀,半月形,残长13.2厘米、宽4.7厘米、厚0.9厘米,中部有两个对穿孔,通体磨制。
石铲:1981年高台子208增音站出土的长条形石铲,体扁平而长,制光滑。长30.2厘米、宽5.5厘米、厚1.4厘米。属高台山类型。
石剑:石剑于1980年高台山墓葬出土,剑身扁平,尖部双刃锋利,页岩质,通体磨制。长32.2厘米、宽4.3厘米、厚1厘米。应属武器类,做为墓主人的使用兵器随葬。属高台山类型,为青铜器早期文物。
棍棒头:棍棒头是一种工具或原始武器,为青铜器早期和春秋时期文物。青铜器早期的棍棒头是1974年高台山墓葬出土,球状。直径6厘米、高5厘米,中有一圆孔,通体磨制光滑。属高台山类型。
石狮茵镇:石狮茵镇是50年代公主屯镇辽滨塔村出土的辽代窖藏。1976年送交沈阳市考古大队。石狮为灰色细沙岩雕造,左右相向的一对,长19厘米、通高12.5厘米、座高3厘米,重约5公斤。在半圆形的石座上,一狮躯体蜷曲伏卧,狮首转向一侧,口微启而露齿,成束的头毛披垂头颈之上,长尾盘于体侧,它平稳地伏在那里,凝视对面的同伴,神态安详,姿势自然,造型优美,比例匀称,雕刻刀法洗练精致。茵镇是我国古代贵族室内用以压在茵席边角的饰物。我国中原地区,从远古起,直至五代以前,室内地面广敷大席。人们的一切起居活动全在室内的席上,就是所谓席地而坐的方式。五代以后,室内改设桌椅、卧榻等,茵镇也随之消失。但北方的契丹族仍席地而坐,使用茵镇。从石狮的造型、技法上看,与辽代雕刻作品的风格相去甚远。辽的雕刻品常常是比例匀称,造型呆板,刀功粗糙。据此推断该雕刻精美的石狮茵镇是由中原传入的。
石龟砚:石龟砚在50年代,出土于辽滨塔辽代窖藏。1976年送交沈阳市考古大队。该砚长18.5厘米、宽18厘米、高9.3厘米,浅绿色沙质岩雕造。龟首高昂,转向一侧。背横负簸箕形砚池。砚底部为椭圆形石板。龟身平稳卧于石板之上。龟首雕功精细,双目圆睁。龟颈部有三道凹带弦纹,形象生动。最早的龟砚见于汉代,汉代的龟形砚有直颈单龟陶砚、屈颈单龟陶砚、交颈交尾双龟陶砚。到了隋唐时期则流行箕形砚,也称风字砚,形状象簸箕,前低后高,有两足或三足:前为砚池,后为砚面。石龟砚出土于辽代辽州州治窖藏之中,说明汉代文化对契丹族的影响。
沈州站印:沈州站印于1970年在张家屯乡出土。印为铜质。印面正方形,边长5.6厘米、厚1.5厘米。印背置长方形板钮,钮高3.6厘米。印面阳刻汉字篆体“沈州站印”。印背左阴刻“尚书礼部造,至元七年三月”,印背右阴刻“沈州站印”。钮顶端上刻“上”字。这颗印的年代为元代。元代在全国开辟很多驿站。当时沈州地区属辽阳行中书省所辖,共有驿站120处,沈州站是其中之一。驿站是通达边情、宣布号令的重要设施。旱路用马车,水路用船。这颗沈州站印是当时沈州设置驿站的物证。为研究古代交通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铜钱:铜钱,出土于三道岗子乡红花岗子村。窖藏唐宋年号的铜钱达一千余斤。反映了金兵南侵,社会动乱的史实。
铁铧:铁铧于1975年在三道岗子乡牛营子村出土。呈长三角形,前尖扁平,尾部内凹,两侧外弧长49厘米,尾部两端间距27厘米,厚3.8厘米。身上部有一半圆形大开孔。正面有一深窝,其表面漫圆无脊,俯视呈半月形,一次铸成。此铧应为辽金时期破土农具。
铁锄:铁锄于1957年出土于三道岗子乡牛营子村。长70.5厘米、宽15.1厘米。长把,锄刃为弧形,有曲形圆筒长銎,与现代所用锄头相差不多,是辽金时期锄草农具。
深腹罐:深腹罐,1974年于高台山遗址出土。红褐陶,直口深腹,平底,器身饰有附加堆纹、三角纹、几何划纹。这种深腹罐是新石器时期的偏堡子类型的典型器物。
高足钵:高足钵,1973年于高台山墓葬出土。可分四式:一式敛口,折腹偏于下部,腹部有四个对称竖盲耳,圈足内乳突较大;一式折腹移于中部,圈足增高,凸底缩小成瘤形,个别圈足装饰有四个对称长方形孔;一式直壁折腹在下部,腹有四个盲耳;一式圆腹缓收,无折腰,腹径在中部,腹有六个瘤耳,圈足近于垂直。均属随葬品,为新石器晚期至青铜器早期的文物,属高台山类型。
陶鬲:陶鬲,袋形空足鬲,1976年于高台山遗址出土。口径32厘米,高41.1厘米。红褐陶,直口,三个空袋足,靠口沿部有四个扳耳,腹部有四个竖桥耳。属高台山类型。
陶壶:陶壶,1973年于高台山墓葬出土。壶多为夹砂红陶,火候较高,部分呈褐色。有的器表施红色陶衣,并多磨光。器口内有一周抹斜,可分三式:一式直口、高领、平底、鼓腹,最大腹径居中部,光素无装饰,个别在颈的中部饰一圈附加堆纹;一式高领、口微敛、鼓腹,的颈底部饰一圈刺点纹,腹部有对称的竖桥耳和瘤耳,底较小;一式喇叭形高圈足,足与颈几乎同高,颈中部饰一周指甲压的附加堆纹。为新石器晚期、春秋、战国、汉代文物。属高台山类型。
绿釉鸡冠壶:绿釉鸡冠壶,1956年于巴图营子辽墓出土。壶为圆身环梁式,高29.5厘米,腹径13.7厘米,底径8.3厘米。高身圈足、拉坯圆壶捏扁上部,加长状壶嘴及环状提梁,提梁上加指捏纹。胎质粗松呈白色,外挂绿釉,釉不到底,有泪痕。器身光素无皮条装饰。是容器,为辽代典型器物之一。
白瓷粉盒:白瓷粉盒,50年代于辽滨塔村出土。1976年送交沈阳市考占大队。盒直径16.4厘米,高7厘米,形制呈扁圆。上下盒有子母口,釉为乳白色,釉泽光润明亮。盖上有褐色点彩。底有矮圈足。为高温细胎白瓷。此器系辽白瓷,仿定窖瓷器,制作较精。为辽代的梳妆用具。
白瓷大碗:白瓷大碗,1975年于三道岗子乡牛营子村出土。口径19.2厘米,高6.3厘米。口沿微外卷。浅腹,腹呈半球形。圆足。釉白中泛黄有开片。碗内涩圈、圈足无釉。底部有“三”字呈赭色。可能是窖址或窑工和用器人的记号。胎骨的烧法程度较高。属辽白瓷系,为金代日用粗瓷。
其它文物:除上述主要出土文物外,尚有巴图营子辽墓出土的三彩双蝶海棠盘,中古城子遗址出土的瓷瓶、瓷盘,新农村乡陆家收藏的清代遗物—祭红小掸瓶,柳河沟乡张家沟子张姓收藏的清代器皿—琉璃碟,姚堡乡收藏的清代文具—瓷笔架,陶家屯乡乌尔汗村收藏的明永乐年间造的铜钟,辽滨塔村李姓收藏的清代器物—铁战刀等。2、新民镇,四川乐山市犍为县一古镇,曾被称为麻柳场,以白姜闻名!,重庆市奉节县新民镇,又名观音庵,距奉节约30公里路程,1小时可到达,3、新民中学,新民中学始建于1958年,学校北临闻名中外的白帝城及诗城奉节,南接绝世奇观天坑地缝旅游风景区,距奉节县城仅28km。学校占地面积30178平方米,校舍面积16356平方米,绿化面积达9000平方米,校园内古树参天,林荫夹道,绿草茵茵,花团锦簇,是一所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学校。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现有教学班30个,学生近两千人;教职工108人,中学一级教师28人,中学高级教师2人。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在改革中求发展,在竞争中创特色,力争以优质教育让人民满意!

城镇建设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区改造力度加大,城市总体功能增强。“十五”期间,累计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年均增长15%。新民火车站、汽车站改建扩建工程全面竣工。向阳新村、富康花园、东城家园等一批现代风格小区拔地而起。加强了城市道路、供水、供电、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绿化、亮化、美化了城市。新建了新华园广场,改造了102线南出口;城区铺设路面1.25万延长米、排水管道1.3万延长米。交通建设取得新成果。完成了102国道改扩建工程、绕城公路工程,完成了1000公里村村通油路工程、304线改造前期工程,形成了结构合理、设施先进、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前当堡镇、胡台镇、兴隆堡镇、梁山镇、大民屯镇和法哈牛镇6个乡镇被沈阳市政府列为重点乡镇。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带动和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历史沿革

新民县之名源于清初(后金)的新民屯。据《满洲地名考》记载,此地原居民很少,清乾隆初年招来了许多新的移民于此地进行开垦,遂成村落,俗称新民屯,建置县治时便以新民命名。崇祯十四年(1641年)和顺治八年(1651年)相继从山东、河北两次移拨大批灾民来东北垦荒。当时汉民被称为“民人”,先来“民人”的落脚点便称“民屯”。现在东郊公社“民屯”就是这样形成的。以后在辽河东以集居的汉族多少分大、小“民屯”。不久又有部分汉族迁至今新民镇落户,为区别“民屯”,扶取新民屯之称,新民县是袭用驻地的专称而得名。新民县战国时为燕地。秦属辽东郡。两汉时属幽州辽东郁。魏晋时,西部属辽东郡,东部属玄荚郡,境内设望平县(今安平堡南大古城子)。隋时东北部属辽东郡,西部属燕郡。唐时西部属营州,东部属安东都护府。辽为辽州之地,属辽滨县。金、元时隶沈州及广宁府。明属沈阳中卫、广宁卫。清初属广宁、承德两县。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设巨流河巡检。乾隆初年巡检移驻新民屯,是新民名称之始。嘉庆十三年析承德西境、广宁东北境辖地为新民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升为新民府,将府境东南、西南之满都户、西佛牛录、八角台、沙岭各村屯划为辽中县。不久又以八角台置台安县,沙岭改立盘山厅。同年新设法库厅,县边界以小塔子旧塔基为界标,塔北归法库,塔南归新民。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隶属奉天省。民国元年(1912年)改府为县,隶属辽宁省。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仍为新民县,隶属奉天省。1945年以后,新民县曾一度被国民党占领。1948年12月29日建立新民县人民政府,属辽北省。1949年4月划归辽西省管辖。1954年8月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管辖。(以上摘自“辽宁地名信息网”),1993年6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新民县,设立新民市。

经济状况

新民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县。1993年撤县设市。是沈阳市副食品生产基地和国家商品粮、优质米、瘦肉型猪生产、淡水鱼开发基地。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有6条河流通过,有256万亩耕地,7万亩养殖水面,45万亩草原,有林地面积110万亩,其中速生丰产林面积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生猪、肉鸡、禽蛋、牛羊等产量位居辽宁省前列。沈阳仙子湖、栖鹤湖、雁沙湖,辽滨塔、犀牛山、七星山、森林公园等景观自然天成,景色秀丽。交通通讯便捷。境内有6条国省级公路、11条县级公路和2条交通动脉京哈铁路、高新铁路纵横交错。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大连和营口等港口近在咫尺。通讯设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全国电话市。能源充足。新民有大小变电站21座,60千伏输变电线路253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2000公里,低压线路3800公里,日供电量高峰时可达14O万千瓦/小时。城市日供水能力为5万吨。石油储量14.6亿多吨,天然气储量1.5亿立方米。全市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税源增加,融资充足,人民增收,全市经济增长迅速。农业初步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形成了粮食、优质米、蔬菜、林果、两瓜、菜籽、生猪、牛羊、禽蛋、淡水鱼十大生产基地,被辽宁省确立为现代化农业示范市。工业以化工、轻工、机械配套加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四大产业为支柱,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76%。形成了以胡台新民两个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以102线的法哈牛、张屯、大民屯为支撑的工业带,实现了新民工业的跨跃发展。全市工农业的发展保证了地区贸易业的平衡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上升。到200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亿元,新民贸易业已全部进入网点化和民营经济运营时期,城区商业街和餐饮街网点密布,主要城镇集贸市场繁荣,枊河沟的西瓜市场、大枊屯的菜籽和大蒜市场、大民屯的蔬菜市场等几大专业市场远近闻名。

现代工业

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16户,完成总产值230亿元,增长80.1%;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亿元,增长2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工率达到96%,产品产销率达到98%,完成利润11.2亿元,增长152%。

名胜古迹

新民市清真寺:新民市清真寺共有四处,市内有南寺和北寺,农村有大民屯寺和白旗堡寺(即现在的大红旗寺)。其中南寺最具代表性,该寺1997年被沈阳市人民政府确定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新民清真寺南寺位于新民市辽滨街回族聚居地区。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年,为辽宁省四大清真寺之一。寺的方位坐西朝东,共分四组建筑,总占地面积为2673平方米。西厅为正厅(亦称大殿)共五间,跨度为10米,面积为240平方米。正厅前面有抱厦(亦称前廊),共3间,面积为74平方米。抱厦门额悬挂古匾四方,正匾题为“万古独一”,左侧匾题为“惟精惟一”,右侧匾题“诚意敬心”。其中右侧匾系清朝爱国名将盛京总兵左宝贵送,上款书钦命头品顶戴赏穿黄马兵挂简放提督广东高州镇总兵总理奉天营翼长统奉军马兵等营锉色巴图鲁左宝贵,下款写光绪九年巧月(1882年7月)上浣(1-10日)毂旦(吉日良辰)沐敬立。此匾最为珍贵,已列入中国名匾并被《中国宗教文化大观》收录,是新民一宝。前廊为卷棚歇山式,飞檐高翘,特制10对宝瓶插花分列前后左右,显得雅致端庄。惊鸟铃高悬于套兽顶端,前廊雕梁画栋,突出民族特色。大殿三间正门16扇花格木柚门,对衬排列整齐,南北两侧半截花格窗棂浑然一体,红门槛、绿雀檐配套成形。大殿后身有望月楼(亦称遥殿),楼高23米,三层四角,正中飞檐高翘,雕梁画栋,质朴无华,色调和谐,典雅大方,楼顶镶嵌1.5米高的风磨铜宝顶,光耀夺目。南北讲堂都是硬山起脊,青砖到顶,各为三间,北上房门额有匾曰“讲经堂”,东里间为阿訇起居室,西里间管委会办公室及阿訇给学员讲经的地方,南配房门额有匾曰“经义学”,平日作宗教活动的场所,冬天礼拜作暖殿。这四组建筑外围有方墙,墙高1.8米,石头基座,上部青砖成脊背式。寺的整体坐落成方形,是一组极为完整的四合院宫殿式建筑,风格和谐、庄重高雅、清静肃穆、古香古色,体现了回汉两个民族高超的建筑工艺和精彩绝伦的民族艺术。
辽滨塔:辽滨塔位于公主屯镇辽滨塔村,西傍秀水河,南临辽河。塔高41.7米、直径12.5米,为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式砖塔。该塔由塔座、塔身、塔檐、塔刹四部分构成。塔座高约4米,八角形,每边长4.5米,周长36米,由于经年风雨剥蚀,青砖脱落多层,现已修复。塔身佛座部分高10米,八面转角处为砖砌圆柱,每面下部正中辟有券形佛龛,龛高2.4米、宽1.3米、进深O.4米。每个龛内凸起的莲花宝座置盘膝端坐、双手交叉合于胸前、目视远方的佛像一尊。佛像两边立二胁体僧拱手侍。佛像头顶上雕垂幔式伞盖,再上左右两角雕“飞天”,舞姿婆娑盘旋于上。佛像均用泥土烧制。因年久失修,有的佛像已脱落,只有南侧的宝生佛、等观佛较为完整。佛座下与塔基连接处有砖砌横枋。枋下转角处各雕金刚力士一尊,头顶枋柱,扶膝蹲踞承托塔身。力士两侧雕小型罗汉18尊,手持器械罗列两旁。塔檐高约26米,共十三层。每层迭涩出檐,层层上收,直至塔刹。塔刹高约4米。现只剩刹身露盘,刹杆和宝珠等早已无存。原在露盘和檐角处悬挂着许多风铃(俗称惊雀铃)。每当夜深人静,微风吹过,风铃叮咚作响,清脆悦耳,数里之外,能闻其声。当地流传着一首诗:“辽滨夕阳映霞天,低云苍穹看倪端。乳燕盘旋塔中戏,铜铃惊飞走角檐。”民国15年夏建筑辽滨塔校舍时,辽滨塔小学教师在掘土中发现一惊雀铃,上铸有“沈州辽滨县主薄温迪罕”字样。辽时辽滨县为辽州之地,金时撤废辽州,辽滨县属沈州。由此可知,辽滨塔应为金代所筑。辽滨塔于1961年12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2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沈阳市政府拨款用当地烧制的仿古砖维修了塔基座。
碑碣:1926年(民国15年)《新民县志》记载:《清新民知府增公德政碑》。右碑二,在县署前。光绪三十一年,县人为知府增公韫立。一张文典撰文、一韩国宾撰文,皆王振铎书。民国四年,柳河横溢,县署成墟,水落沙淤,碑亦半埋土内,此次修志,起土洗碑拓文,文剥落殆尽,几番摩挲,终难辨识。1988年,新民师范拆除北楼时,从基石中挖出此碑,碑文清晰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