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州镇地图
新州镇相关地区地图:
乡镇概况
新州镇是中共隆林各族自治县委、政府所在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云贵高原东南边缘,距自治区首府南宁市485公里,地处北纬24°22′~24°59′,东经104°47′~105°41′。东与平班镇接壤,南与德峨乡为邻,西与者浪乡相邻,北与者保乡为邻,土地面积200平方公里。2005年撤乡并镇后,该镇辖13个行政村,4个社区,192个村民小组,人口49932万,流动人口为8256人,其中农业人口28882人,占总人口的58%,,聚居着壮、汉、苗、彝、仡佬等五个民族。2009年全镇实现财政收入2100万元;国税收入550万元,比去年增长15.56%;地方税务收入1550万元,比同期增长10.78%。
经济文化
农业以种植水稻、番薯和花生为主。平均亩产粮300斤左右,总产约500万斤;平均亩产花生190斤,总产约45万斤。1990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551.5万元,年每人平均收入483元。墟镇小学2所,农村小学17所,在校小学生2300人,小学教职工200多人;适龄儿童入学率89.7%。镇上有邮电支局、信用联社等市属机构28个及市第二人民医院、镇卫生院,农村卫生所。
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丰富,以植物、动物两大类为主。森林植被主要为天然阔叶林及少部分人工松杉林。针叶林树种有马尾松、华山松、杉、柏油8、9种;阔叶林树种有刺槐、樟、楠、白杨、油桐、柳等50多种;经济林树种中有油桐、漆、桑、五倍子、花椒等10多种;竹类有斑竹、水竹、金竹、苦竹等近10多种,适于本镇生长的优势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油桐、漆、杉等树种。天座、银耳、伏苓、杜仲等为该镇的名贵药材,金银花、泡参、麦冬、夏枯草、伏苓、芍药等10多种为骨干品种。目前人工种植的太子参面积不断扩大,其他中药材有400多种。各类牧草品种繁多,优良牧草有细柄草、金茅、黄茅、雀稗、马兰等13种,其他品种近500种。
建置沿革
新州明朝以前属安龙峒,清康熙十二年(1674年)称里仁塘。雍正七年(1729年)州署从龙圩(今田林县旧州镇)迁此,因其与原州城相对而称新州。民国时期称新州自治乡,属扁牙区管辖。1958年称先锋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新州镇。1962年把镇规模降为大队级镇,属者浪区管辖。1964年从者浪区划出恢复镇建置。
商贸交通
该镇以交通、旧城改造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可喜的成就。目前,新州至旧州公路铺油加固工程,牛场街至东门和车站至邮电大楼的街道拓宽硬化工程、城区内街道路灯安装和果皮箱设置及人行道铺设工程、兴隆商贸城和商业步行街建设工程都已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飞云大道、汽车站对面的世纪广场建设、西门黑窑榜旅游路建设及其移民搬迁的民族新村建设也井然有序的开展;苗里河治理防洪堤二期工程已正在进行;罗朗至长岭公路改造和通往高榜田、茶园村公路修建即将投入施工。交通、通讯、程控电话、传呼系统已与全国联网,供电充足,供水方便。城内农贸市场的肉类、禽蛋、各种应时瓜果、蔬菜供应充足,从朝至暮,热闹非凡。五日集市场期,来自外省、外乡镇客商和农民,场均20000余人,市场繁荣,供销两旺。目前正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搞好交通和旧城改造,争取将整个新州城建设成为科学规划、功能齐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及带动能力的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自然资源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旅游景点有:“黔南第一洞天”飞云崖,贵州漂流“特级金矿”飞云大峡谷,民族风情休闲山庄马家岩“农家乐”以及初步开发的上舞阳中桥河和横坡林场森林公园。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重晶石矿、硅矿等分布较广,主要集中于罗朗、白塘、雷坪、沙井、长岭、水庆等19个村,且储量大、品位高。该镇是典型的山区农业镇,农业总产值占全镇工农业产值的90%以上,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优质水稻为主,盛产油菜、烤烟、西瓜、板栗、金秋梨、白果、花椒等经济作物。其中经果林有柑、梨、桃、柿、板栗等18类41个品种,蔬菜类包括引进品种已有90多种。劳动力资源丰富,全镇农业人口34913人,其中劳动力为17881个,占农业人口总数的51.3%。全镇30个村(居)富余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35%左右。
基础条件
交通便利,湄黄线经北门村、槐花村、罗朗村、太翁村出境。镇东面有新三线304省道经东门村、五里桥村、十里桥村、晒金石村、学坝村、东坡村出境;南面凯黄线经南门村、五里墩村出境。目前全镇有2个村未通公路,1个村民小组未通电,220个小组通自来水,14个村开通移动固定电话,90%的区域通移动电话,电视覆盖率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