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地图
新竹市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
2006年3月,15岁以上之民间人口约有30万,劳动力有18万5千,就业者有17万7千,失业者8千,非劳动力11万7千,劳动力参与率61.3%,失业率4.3%[1]。产业以高科技产业闻名全台,素有台湾硅谷之美称。传统产业有玻璃。交通
铁路:新竹市在台湾西部铁路区位于台北与台中、台南都会区的重要联络节点,尤其与桃竹苗生活圈的关系紧密,区间的通勤多仰赖铁路运输。新竹市的铁路最早可追溯到清末,当时的铁路由鸡笼通车至新竹。日治时期,纵贯铁路由新竹继续向南兴筑,并自新竹驿开辟支线西北向新竹机场、东向竹东(后来的内湾线)。在日治时期,新竹车站早已取代北门街成为新竹城市的中心,也是新竹县市的交通枢纽。公路:新竹市位居新竹县的西北角,与相邻城镇皆有方便的公路系统连接。中山高速公路和福尔摩沙高速公路在新竹市南侧交汇,分别以交流道连接光复路、公道五路、中华路、茄苳景观大道。距台北市、台中市车程约一小时。省道台一线(经国路):南北向之重要干道,贯穿市中心位置,路线大致与纵贯铁路平行,往北可达竹北市、湖口乡等地,往南可至苗栗县竹南镇、头份镇等地。东西向快速公路南寮竹东线由市区北缘通过,可连结新竹市区到南寮、芎林乡、竹东镇等地的交通。
公共汽车:新竹市城区的大众运输主要为公共汽车,市区公共汽车由新竹客运营运,有诸多班次和路线,以新竹车站为中心往复行驶,服务学生以及老年人为主,其中以1路的运输机能较发达,其他路线车次甚少。除此之外,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有免费专车维持园区内的大众运输。市郊以及城际间的运输由苗栗客运和新竹客运维运,由新竹市通往香山区与苗栗县。与城区的客运相比,行经国道的长途客运则相当发达,班次频繁,中山高新竹交流道附近平均三分钟就有一班。大多来往于新竹至台北,目前于新竹提供服务的客运公司有:新竹客运、统联客运、豪泰客运、和欣客运、国光客运等,到其他县市相当的方便。
航空:新竹机场开辟于日治时期,为军用机场,现为中华民国空军新竹基地的一部份。1998年曾为军民两用,有7家航空业者服务,但该年发生空难,且搭机不便、业者亏损,9月起停止民航。
海运:新竹市现有渔港包括新竹渔港与海山渔港,无工商业货物运输,主要功能为近海渔业及观光游憩。新竹渔港前身为南寮渔港,1981年动工改建,于1991年完工启用。可以容纳50吨级渔船六百艘,150吨级渔船可以全天候进出渔港,为台湾地区西北部地区最优良之避风港。海山渔港位于香山区海山渔村,天然条件稍差。新竹市现有动力船筏133艘,其中动力舢板32艘;二十吨以下渔船48艘;二十至五十吨渔船32艘,五十吨级以上渔船21艘。[2]
相关文章
《新竹》郑燮:正文:新竹,清·郑燮,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注词释义,龙孙:竹笋的别称。凤池:凤凰池,古时指宰相衙门所在地,这里指周围生长竹子的池塘。
译文: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门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明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
赏析: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前两句是回顾,既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又表达了后辈不忘前辈扶持教导之恩;后两句是展望,用以表达新生力量将更好更强大。
《新竹》冉长春:
基本信息:【作品名称】《新竹》,【创作年代】2010年,【作者姓名】冉长春,【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正文:
新竹:冉长春,《川东竹海》后,文学民刊《竹乡》面世,甚喜……,新篁出湖东,瑟瑟立雾中。雾随摇枝散,日照飘叶红。铺根漫两槽,引凤上五峰。婉转歌盛世,化椽写大同。
释义:篁:泛指竹子。瑟瑟:形容风声或其他轻微的声音。此处指嫩竹初长,弱不禁风的样子。散:sàn,消散。两槽:大竹县及其周边地区的特殊地理特征,由于华蓥山、铜罗山、明月山三条山脉由北向南纵向平行分布,形成“三山两槽”的特殊地貌。五峰:即大竹县著名的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五峰竹海”为著名景点。化椽:化为巨笔。大同:指人类最终可达到的理想世界,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
译文:初春,万物复苏,新竹在湖边润泽的土地中滋生,娇嫩柔弱,缓缓成长。清晨的冷雾笼罩竹林,新竹瑟瑟而立,柔枝嫩叶在寒风中舞荡。随着竹枝的轻轻摇曳,弥漫的雾气慢慢消散,天空中那轮白日渐渐变红,发出灿灿光芒。阳光洒落竹林,飘摇的竹叶泛着点点金光。眼前的新竹是如此的生机勃勃,借着浩荡的春风,它将在三山两槽遍地生根发芽,蓬勃生长。那时,我们的五峰山也会飞来金凤凰。凤凰鸣声清越,婉转悠扬,一定是为这日新月异、繁荣和谐的景象而歌唱。而那一棵棵参天翠竹,则像一支支巨笔,正谱写着盛世华章。
写作背景:2010年12月30日,在《百家竹——大竹县优秀文学作品丛书》和《竹乡》文艺报首发式座谈会上,作者做了《深根劲节凌云被地》的讲话,代表县委、县政府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勉励大家:勤奋学习实践,不断提高创作水平;尊重劳动成果,优化文艺创作环境;立足本土资源,彰显竹乡文化特色;加强团结协作,增强文艺队伍合力。祝愿大竹文学艺术事业像雨后春笋一样茂发,扎根竹乡,不断成长,源于生活,泽被人民。文学民刊《竹乡》坚持立足大竹,兼容各方地域特色文化,面向全国的办刊理念,彰显文学的时代性和新锐性,弘扬、传播、高歌大竹在这个火热时代中的精神走向。作者正是有感于此,当即创作了《新竹》这首五言律诗,表达对刊物的鼓励和支持,展望其光明前景,同时提出要求:准确把握定位,坚持办刊宗旨,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大竹进一步实现跨越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为大竹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简介:冉长春,四川省平昌县人,现为大竹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为文学丛书《百家竹》作序《心润竹升》,在《达州日报》、《达州晚报》、《川东竹海》、《竹乡》等报纸及刊物上发表《送竹君之广元》、《雨后咏竹》、《庐山偶书》、《赏花遇蜂》、《未名湖畔》、《题振文书院》、《云雾寺》、《山桃》、《憎雨》等诗作数十首。
历史沿革
1626年,荷兰占据北台湾后,曾有荷兰人到竹堑传教。当地大规模的开发,是从1661年郑成功入台另部属屯垦算起,主要屯田蓬山、后龙地区,势力广及竹堑。隶属天兴县,并置通事管理竹堑番社。1683年清政府时期,竹堑改属诸罗县。1691年王世杰获准带领亲族180余人以暗仔街为中心垦植竹堑,广兴水利开发良田。而粤籍徐立鹏于1725年带领族人进入新竹、竹北、香山、新丰等地垦殖,形成客家移民聚落。雍正元年(1723年),淡水厅治设于竹堑,成为清朝时期北台湾的一个重镇。1826年,竹堑进士郑用锡等人奏请兴建竹堑城获准,于1827年兴工,筑造砖石造城墙与四座城楼。清光绪元年(1875年),淡水厅废除,竹堑城改称新竹并设县治。甲午战争后,新竹成为抵抗日本殖民者侵入北台湾的重要据点。将新竹划归台北县,并置新竹支厅管理。1920年9月合新竹、桃园支厅为新竹州,州治设于新竹郡(1930年新竹市自新竹郡分出,州治改新竹市)。1941年合并香山庄全部及旧港、六家庄的一部分,扩大行政区域,下设廿五个区会协助推行市政。1945年台湾光复,十月二十五日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接受日本人台湾总督的投降,十一月五日公布各州接管委员会。新竹州接管委员即于八日由主任委员率领来竹,九日开始接收原新竹州的机构。同月十七日接收新竹市役所,遂成立新竹市政府,隶属于接管委员会,十一月三十日将原日据时期所设二十五区改为九区,同时接收原各郡役所。翌年一月接管委员会结束,成立新竹县政府,暂借原新竹州厅办公。新竹县政府于二月二十八日迁往桃园,新竹市亦因全省行政区域调整,正式设为省辖市,成立新竹市政府,下设东、西、南、北、竹东、宝山、香山等七个区公所,并迁入原州厅办公室,全省设五大县、三小县、九省辖市计十七县市。1950年四月二十二日,台湾省政府公布本省地方自治实施纲要,十月二十五日调整全省行政区域,改设二十一县市,新竹地方乃将原省辖新竹市并原新竹县辖关西、新埔两镇、湖口、红毛、竹北、横山、芎林、北埔、峨眉等七乡及尖石、五峰两山地乡等成立为新竹县。县治设于新竹市,并将原新竹县分设桃园、苗栗两县县治分设桃园、苗栗两镇。1951年十二月一日,将原东、西、南、北等四区合并成立县辖市,新竹市公所在地置于中正路原东区区公所,四十四年夏迁入林森路原县立中学办公。1982年六月准予自1982年七月一日起将原属新竹县的香山乡并入县辖新竹市改制升格为省辖市,省辖市新竹市政府于1982年七月一日正式成立。1990年十一月一日新竹市下设东、北、香山等三个区公所,正式分区治事。教育
高等教育:新竹市为台湾的高等教育重镇,市境有大专院校6所,在校生5万人。其中交通大学及清华大学为中华民国政府重点发展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新竹教育大学,中华大学,玄奘大学,元培科技大学,高级中学及完全中学,国立新竹高级中学,国立新竹女子高级中学,国立新竹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国立新竹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国立科学工业园区实验高级中学,新竹市立建功高级中学,新竹市立成德高级中学,新竹市立香山高级中学,新竹市私立光复高级中学,曙光女子高级中学,磐石高级中学,世界高级中学国民中学:新竹市立建华国民中学校门国立科学工业园区实验高级中学国中部,新竹市立建功高级中学国中部,新竹市立建华国民中学,新竹市立培英国民中学,新竹市立光华国民中学,新竹市立育贤国民中学,新竹市立光武国民中学新竹市立南华国民中学,新竹市立富礼国民中学,新竹市立三民国民中学,新竹市立内湖国民中学,新竹市立虎林国民中学,新竹市立新科国民中学,新竹市立竹光国民中学,新竹市私立光复高级中学附设国中部
国民小学:新竹市立新竹国民小学,国立科学工业园区实验高级中学国小部,新竹市立北门国民小学,新竹市立民富国民小学,新竹市立东门国民小学,新竹市立西门国民小学,新竹市立竹莲国民小学,新竹市立东园国民小学,新竹市立三民国民小学,新竹市立龙山国民小学,新竹市立关东国民小学,新竹市立载熙国民小学,新竹市立南老挝民小学,新竹市立建功国民小学,新竹市立水源国民小学,新竹市立香山国民小学,新竹市立虎林国民小学,新竹市立港南国民小学,新竹市立大庄国民小学,新竹市立茄苳国民小学,新竹市立朝山国民小学,新竹市立大湖国民小学,新竹市立内湖国民小学,新竹市立南隘国民小学,新竹市立顶埔国民小学,新竹市立旧社国民小学,新竹市立阳光国民小学,新竹市立科园国民小学,新竹市立高峰国民小学,新竹市立青草湖国民小学,国立新竹教育大学附设实验国民小学
教会学院:中华信义神学院,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圣经学院,社区进修,新竹市青草湖社区大学,新竹市风城社区大学,新竹市香山社区大学,新竹市科学城社区大学,新竹市妇女社区大学
特色小吃
新竹市是台湾客家族群的大本营,表现在吃的文化上,除酸、肥、咸、香一贯的客家菜特色外,各乡镇结合当地特产,发展出一道道令人垂涎的料理,如关西的仙草鸡、峨眉的茶餐、北埔的柿子大餐等,都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改良式客家美食。关西是岛内主要的仙草产地,所产仙草味甘质纯,当地客家人以仙草入味熬煮鸡肉,开发出仙草鸡这道闻名的关西美食;仙草的甘香,融合鸡肉的匀嫩肉质,馨香爽口,有别于一般口味重的客家菜。关西及其邻近乡镇的客家料理店里,都可以吃到这道佳肴。以茶产闻名的峨眉乡,也推出以东方美人茶入味所炖制的东方美人鸡汤,用乌龙茶熏烤的茶鸡、茶鹅,以及金宣凤梨暇球、香片蒸鱼等茶餐,融合茶香与菜香,不油不腻,滋味绝佳。此外,五峰乡五指山区的农户依旧地利之便,沿途开设土鸡城,衬以季节性采果,形成一个乡间美食区;这里的土鸡城以各式土鸡料理、新鲜野菜,及客家当地口味取胜,加上土鸡餐厅刻意营造的乡土气息,来此小酌别有远离尘嚣的乡间野趣。而新竹市东部的尖石、秀峦山区,因有泰雅族分布,于乡野小店可品尝到有泰雅风味的美食。客家移民早期多居住于山坡丘陵地,靠山吃山,故客家菜以山产居多,鸡鸭鹅肉是最常见的主食。山区耕作不易,劳动极耗费体力,酸香咸肥因此成了客家料理的特色,一则以补充劳动流失的盐分,一则口味咸好下饭。勤俭的客家人还利用收割后的稻田,种植萝卜、豆类、芥菜等蔬菜,以充分利用土地;吃不完的菜蔬便加以淹渍,制成福菜、梅干、萝卜干等淹渍物,成为佐菜下饭的最佳菜肴。由梅干、福菜更发展出一道道客家佳肴,如梅干扣肉、福菜汤等,成为客家餐馆必备的菜色。姜丝大肠,是一道寻常的客家餐点,作法是先将猪大肠洗净、切段,放入锅中加水,与葱、姜等一起熟煮至烂,再起油锅爆炒即可。姜丝大肠的作法简单,好不好吃,关键在于选料,肥油的猪大肠,加上6、7月盛产的上等嫩姜,酸嫩Q滑,滋味最佳。
粄条,客家食物的代表,北部客家庄称为“粄条”,南部客家聚落则称为“面帕粄”,亦即广东人所称的“河粉”,或台湾人说的“粿仔”。以在来米制成的粄条,烹调很简单,以红葱头爆香,加入厚油高汤、碎葱及青菜、薄切肉片,滚水即成;干炒或者煮汤各具风味,惟一般以煮汤较能吃出原味。由于用料简单,粄条好不好吃,要诀就在粄条的Q度,以及爆香的葱头。新埔粄条以井水制造,有别于其他地区以自来水调制,因此味道较甘甜,而坚持传统的手工制法,使其口感Q韧,在北部客家庄中最负盛名。
红糟肉,亦称糟母肉,系以糯米、红麴加上糖,盐发酵成糟母,再将鸡、鸭等肉类放入其中淹制而成,兼具酒香及肉香,且有滋补之效。红糟肉过去是客家人珍贵的过年菜肴,现则已普遍化,平常日子就可尝其美味。
梅干扣肉,炒、卤、淹是客家菜常用的烹调方法,梅干扣肉就运用了淹、卤两种作法。首先,采摘下来的芥菜先行日晒风干,再涂以盐巴,密封淹制做成梅干;将梅干与卤得熟烂的五花肉或是蹄膀,放在一起蒸煮,梅干菜的酸脆与肥肉的油香融为一体,即成为梅干扣肉这道佳肴,是客家餐馆必备的招牌菜之一。
烟肠,乃客家人所称的香肠,又称为粉肠、水烟肠或白烟肠,其外形虽然类似香肠,但口感却截然不同,吃起来香香软软的,带点Q劲。其制法是将地瓜粉、瘦肉及香料调匀,灌入猪小肠后煮熟,冷却后就可以切成一块块沾酱料吃;以米酱、糖、盐、辣椒等混合而成的沾料,甜中带辣,与烟肠一起入口,最能吃出烟肠的特殊风味。
桔酱,北部客家庄常见的蘸料,酸甜的滋味具开胃效果。桔酱系将酸桔洗净、晾干,然后去籽加入盐、糖等调味料,熟煮至烂,再去除渣滓即成。由于酸桔仅年产一次,客家人利用每年11、12月酸桔产期制作桔酱,然后分装成瓶于一年中食用;因桔酱制作过程多手工,难大量生产,益显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