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坪镇地图
西坪镇相关地区地图:
基础设施建设
两年间,采取政府牵头、村级为主、群众多方集资的方式,筹集资金1132万元修建乡村水泥路,完成平原村至水云波4.7公里道路硬化,西坪镇区至巨港工业区4.5公里道路提级改造工程于2006年9月建成通车。投入资金1800万元,完善农村配电线路改造,确保茶叶生产用电。完成10个村有线电视联网,实现广播、移动通信、宽带网络的村村通。新建村址9个。
招商引资
2005—2006年,充分发挥人文、区域等优势,立足铁观音发源地和在外经商经济能人多等有利条件,树立亲商、安商、服务的新观念,积极为落地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确保新办企业如期建成投产。通过QS认证工作的开展,引导茶商回乡办厂,先后有雾山、柏芳、雪茗等企业相继回乡兴业。西坪电厂、内社电厂顺利扩容技改,新建尧阳、后格小水电。两年间,全镇共新办企业9家,注册资金1370万元。其中,宏山茶叶机械有限公司于2005年10月奠基。
水文
河流多为地下水补给型和雨水补给型。水量丰富。境内最长的河流泉涧水从团溪黄家湾经乐稼到泉涧流入湘江,全长约17.4公里,流域面积100多Km2,境内河长12公里,流域面积70多Km2,覆盖西坪镇中西部。其支流小河长约8.7公里,流域面积大于20?,湘江河环绕镇内竹山、茶元、大同、凤凰、民主五个村而过。镇内拥有小型水库青年塘、老年塘、大同水库、山岔沟水库等,总容量达到220多万m3。水能资源丰富,可开发能源5.5万千瓦,目前正在开工建设黄鱼塘水电站,装机容量是1.26万千瓦。
茶业工作
西坪是铁观音的发源地,安溪县乌龙茶的主产区。2006年底,全镇茶园面积2467公顷,茶叶总产3430吨,社会销售总产值达3.96亿元,以茶为生或涉茶的人口占90%以上,茶农的茶业收入比2004年增长20%以上。2005—2006年,西坪坚持打品牌拓市场,茶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茶叶特色文章进一步做大做强。抓品牌建设,提升知名度。把各种质量管理认证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引导茶企从卖名茶向创名牌的方向转变,为企业提供用地、审批、信息等服务。加大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八马、南尧、超凡、日春4家茶业有限公司获国家绿色食品使用证书,大宝峰茶叶有限公司等3家茶园基地获得有机茶认证证书,全镇获中国绿色食品和有机茶2项认证达10家,居福建省产茶乡镇首位。在2005年中国“三绿”工程办公室评定的放心茶品牌中,西坪入选4家,其中“八马”还获全国十大放心畅销茶品牌。柏芳茶厂等8家获ISO9001,八马茶业通过HACCP认证,有3家获安溪茶叶知名品牌,4家获原产地保护使用标识。两年间,有9家茶叶企业进入规模以上企业行列,销售额上千万茶叶企业由3家增加到7家,其中八马茶业有限公司达5000万元以上,进入中国茶叶排行榜10强,为福建省唯一进入10强的茶叶企业。2006年11月“魏荫”牌被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2006年12月“八马”牌、“日春”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并入选2006年中国十大茶事。此外,恒发茶厂为泉州市知名商标。抓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每年举办8期以上科技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人次达1500人次以上。2006年启动千人培训工程,举办茶叶栽培、管理、加工、销售和农残控制、安全质量、生态茶园等为内容的培训班,建立3个科技示范村,开展茶叶初制大赛,评选制茶能手、科技示范户,以科技提高茶叶品质。有近百人获国家级评茶师、评茶员和县制茶能手称号,居全县首位。抓质量建设,提高经济效益。调整优化产业品种结构,西坪镇稳步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建设生态茶园800公顷,改造劣质低产茶园200公顷,改植换种80公顷。针对欧盟、日本的绿色技术壁垒,开展“茶叶质量卫生宣传月”活动,实行生产资料专营,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指导龙头企业和村茶业合作社,建立源头可追溯质量制度,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农残。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生产基地,八马实施和建立了农业部GAP项目——国内唯一的乌龙茶质量全程控制生产体系,八马的西坪茶为福建省率先顺利通关日本。通过推行夏暑茶空调制茶技术,提倡种茶、制茶分工专业化,提高制作技术等多项措施,使农民得到实惠。抓QS认证工作,确保茶产业健康发展。国家把茶叶列入食品安全准入认证的名单,并将在2007年开始实施。对此,西坪镇高度重视,通过召开会议、举办培训、分发资料等形式,把QS的内容、意义、申请程序、实施时间宣传到每个企业,并及时做好通报工作,加快认证步伐。至2006年底,八马、柏芳、雾山等11家企业通过国家QS安全质量市场准入认证,认证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抓特色制法,再显西坪茶乡风采。按照“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新生活”茶业发展新方略,引导茶农坚持走传统正味的道路,在“中国茶文化·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高峰论坛”茶王赛上,西坪获得浓香型铁观音茶王等5个奖项,以此为契机,加大纠偏(偏离乌龙茶的传统工艺)力度,宣传推介传统正味做法,茶叶质量提升、价格上扬,带来了企业增效、茶农增收的明显效果。2006年秋茶价格比去年同期增长近20%,茶价创历年来最高。抓市场开拓,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参加县组织的活动和茶博会、茶王赛等茶事活动,镇政府经常性举办茶王赛、初制大赛活动,组织参加省、县茶叶协会组织的广州、长沙、福州、上海等地的茶事活动,有55家企业获得茶王赛、名茶评比奖项。2005年,魏荫、八马茶业分别获安溪铁观音“神州行”西安、北京铁观音金奖;在2006年11月“中华茶文化·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高峰论坛”茶王赛中,雾山茶业有限公司获铁观音浓香型金奖茶王称号。抓茶文化建设,扩大影响力。以文化促进消费,把企业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融入铁观音文化,进一步完善铁观音发源地景区、景点建设,每年到西坪的旅游人数增幅达三成。茶叶公会多形式多渠道传播茶文化,两年共出版8期《西坪茶叶》。两年间,西坪茶农在全国开的茶店由3000多家增加到5000多家,在全国培植了大批新的消费群体。
经济发展
近年来,该镇抓住被列入全省100个小城镇建设范围的有利契机,发挥优势,加速发展,全力实施项目、畜牧、调产、基础、旅游五大系统工程,努力建设创新型中心集镇、开放型商贸富镇、特色型文化名镇、和谐型现代乡镇。镇党委、政府在全镇上下确立了“大开放、大引资、大发展”的招商理念,从企业立项到投产的各个环节全程提供优质服务,使其尽快落户达效。为了发挥好小城镇建设的辐射功能,该镇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有重点地确立了农副产品加工、运输服务、商贸流通、机械加工、餐饮服务五个重点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该镇现在已初步形成黄花、无公害蔬菜、大葱、小杂粮、高产玉米五大种植基地,鸡、羊、猪、鱼、牛五大养殖基地。该镇还建设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产业化链条初步形成。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改善生存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成为西坪镇和谐建设的主要目标。为此,镇党委、政府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广大群众的意愿,坚持把改善基础设施、加强村容村貌治理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全县各乡镇中率先进行村镇改造建设,目前已完成了村通水泥路110公里,有13个行政村实现了街街通、路路通、巷巷通。全镇新上各类新能源工程可惠及农户1200多户,建成沼气池360多个,建起澡堂14家,使农民实现了洗澡有地方、洗衣有热水、做饭不用煤的梦想。该镇还完成通道绿化12.65公里,累计栽植树木243000株;完成17个村1.7万人的安全饮水工程,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89%;3个村实现了有线广播电视入户,90%的村通了宽带网,宽带入户80多户。在教育工作上,该镇紧紧围绕“学有所教”的目标,加大投入,夯实基础,构建了教育服务管理网络,完善保学机制,提高普及程度,全镇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80%,5周岁儿童入园率达100%,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在校生巩固率也达100%。现有的两所中学、16所小学全部实现了无危房,教育、教学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2132名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部落实。为提高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水平,该镇农技人员经常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每年培训农民1.5万人次,培训科技示范户280多户。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他们努力做到“病有所医”。全镇19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都有卫生院,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累计补偿金额达350多万元,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依靠;健全完善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险种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了农村低保、农村大病医疗救助、五保供养等制度。目前,全镇有城镇低保户382户770人、农民低保户320户412人,年平均发放低保金37万元。该镇进一步深化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健全了农村文化网络,新建成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镇文化活动中心和各村文化活动中心,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场所和载体。全镇各类文艺活动得到经常性开展,形成了团结、和谐、向上的浓厚氛围。在法制建设方面,该镇建立健全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全镇19个行政村80%以上达到了平安创建标准,充实了“两会一队”组织,构建了农村护邻网、巡控堵卡网、管理防控网、监督控制网和预警处突网,2007年全镇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西坪村被省依法治理领导组评为省依法治理示范单位。与此同时,该镇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积极参与、司法所具体实施,多头齐抓共管、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2007年共排查调处矛盾纠纷69起。
农牧业
镇内农牧业发展较快,200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1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1.7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06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84元。粮食总产量达2.4万吨,油菜籽2543吨、辣椒5775吨(鲜产),大牲畜存栏8936头:其中黄牛3736头、水牛4580头、马460匹、骡100头;生猪存栏27268头、出栏34016头;山羊存栏8800只,出栏7429只;家禽存栏78000只、出栏70628只,肉类总产量达3502吨,禽蛋150吨。全镇已建成桂山村、西坪居养猪基地以及各村的辣椒基地等,镇内基本形成了农贸市场和山羊交易市场,全年交易辣椒量达3900吨、山羊达6000多只。西坪文化历史悠久,明朝末年有进士河南道监察御使陈启相因甲申之变来遵义,隐于平水里掌台山坛子寺(现西坪小学校址),设书院讲学著书。谈亮、罗兆生等名士皆出其门下。云南明朝进士陈弥高弃官迁入西坪,著书讲学。清初吏部天官李先立老年还乡,在今尖坡(笔锋山)设北山书院教授乡邻子弟。明朝时期,西坪翰林、进士可稽考者46人,有“进士之乡”的美誉。民国时有省民政厅长杨千之,解放后有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长、贵州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国防军事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等职的陈铁,任东海一七舰队副司令员、湖南省农业厅副厅长的魏中全,有中国国防大学少将副教授古开云,遵义县政协委员陈善礼、人大副主任晏东会等。
和谐西坪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投入资金700万元,扩建8所中小学校舍6760平方米,改造危房3所1350平方米,完成安溪五中、西坪中学、中心小学、西源小学、柏溪小学的多媒体教室和电脑室建设,有10所小学实现“十配套”。2006年12月解除市级计生单列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覆盖率由2004的62.71%增至2006年的83.9%,惠及2467人次,参保农民获得补助达263万多元。投入150多万元,实施造福工程、农村低保、五保户生活补助等,直接惠及667户1113人。精神文明建设效果明显,留山村、柏叶村被评为2003—2006年度县级文明村,留山村被评为2004—2006年度市级文明村,西坪工商所被评为2003—2006年度县级文明单位,西坪卫生院被评为2003—2006年度县级文明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