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庄镇地图
杨庄镇相关地区地图:
乡镇简介
杨庄镇地处泰山东麓,莱芜市西部平原,西与泰安市接壤,汶河、汇河交汇于此。面积58.8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15026户,48808人,耕地面积3588公顷。杨庄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2002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32元。先后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单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安全文明镇、计划生育系统先进集体、尊师重教先进单位、人口普查先进单位、农村经营管理先进单位等。
历史沿革
镇因政府驻地杨庄村而得名。据杨氏墓碑记载,明洪武年间杨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以姓名村杨家庄;1949年后简称杨庄。清末属南乡水南保、西乡张里保。民国初年属第九区(水北区)。1941年属莱芜(北)县张里区。……1943年由水北区析出设立张里区。1945年10月复属水北区。1946年10月置杨庄区。1951年3月改称第十五区,同年5月并入第十四区。1953年恢复第十五区。1955年10月改称杨庄区。1958年3月改称杨庄乡。同年10月改称杨庄公社,辖杨庄、胡宅、张里、陈楼、营房管理区。1984年4月改称杨庄办事处,辖杨庄、张里、陈楼、胡宅乡,44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1985年10月改称杨庄镇,辖45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1997年,面积58.87平方千米,人口49420人,辖5个管理区,杨庄、大埠头、小埠头、燕家庄、东李家庄、西李家庄、陈徐、西宅科、张里街、朱屈街、冷家庄、西杨庄、陈东、陈西、陈北、高家店、前郭庄、后郭庄、水西官庄、张家泉、巩家庄、刘家店、李家堂、镇武庙、谭家庄、侯家洼、罗家洼、司家岭、胡家宅、孟家官庄、太平官庄、凤凰官庄、尹家庄、杨家官庄、马村、营房、蔺家庄、石家河、大桥沟、小桥沟、阎桥、雪岭、龙尾、上马家泉、下马家泉45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2002年,面积58.87平方千米,人口48808人,辖5个管理区,45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
矿业资源
杨庄镇镇内铁矿石、白云母石、石英石、蛭石、石灰石储量丰富。其中,铁矿石为露天矿石带,铁矿石总储量5000万吨,矿山品位高,易开采。兴盛矿业有限公司年可生产铁精粉20万吨。产品销往莱芜、济南、青岛等钢铁厂。兴盛矿业公司已逐步发展成为拥有铁矿选厂、金矿选厂、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租赁、球团烧结和农业生态园的集团公司。临沂客商投资1000万元建设的东隆铁矿选厂,莱钢投资1000万元兴建的牛山铁矿选厂以及鑫源铁矿选厂等矿业企业都达到了年产10万吨铁精粉的生产规模,利用本地产铁精粉进行深加工的大型球团厂也达到5家。目前,全镇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矿石加工企业达到12家。该镇还大力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镇各类加工企业已达到130余家。
经济状况
杨庄镇位于三河市城南五公里,西距北京50公里,南距天津140公里,东距唐山12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镇辖36个行政村,7521户,总人口27203人,幅员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670亩,2006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8.67亿元,财政收入完成2579万元,地方固定资产投资2.6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52元。境内省级公路三香路、平香路纵贯镇区南北,直接联通102国道和京沈高速,京秦电气化铁路沿镇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印装装订业是全镇的主导产业,现已成为闻名京津乃至全国的“印刷装订之乡”。在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下,形成了以三河市宏达印刷有限公司、三河市科达实业有限公司、三河市环伟装订厂、三河市胜利装订厂等一批印装龙头企业。到2006年底,全镇拥有各类工业企业178家,从业人员10000余人,其中印刷装订企业132家,从业人员8000余人。全镇工业总产值184410.6万元,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89.15%。镇内印装企业与北京、天津等地的200多家出版社保持密切的业务联系,可承接国内各出版社不同要求的书刊印刷装订业务。
植业发达
杨庄镇种植业发达,农产品资源丰富,是莱芜市重要的“三辣生产基地”,全镇姜蒜种植面积达37000多亩。依托资源优势,全镇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战略,建有万亩生姜、大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现有怛温库21座,库容6万吨,成规模加工厂22家,有9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年加工生姜制品6万吨,大蒜制品5万吨,80%销往日本、韩国、加拿大及东南亚国家。
农业资源
杨庄镇水利资源丰富,杨庄河、秀珍河、沭河贯穿全境,有小(一)型水库一座,小(二)型水库15座,大口井110眼、塘坝205座。全镇有黄烟7000亩,丰产林2.3万亩,林果1、2万亩,瓜菜3000亩,生姜4500亩。中草药5600亩,吴楼子草梅、杨林生姜、峨山全蝎、杨庄肉食鸡、八宝米、长虹酱菜市场知名,深受省内外客商青睐。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县经济强镇。截止2005年11月份,全镇实现境内税收3035万元,其中地税入库金额1280万元,国税入库1550万元,烟叶特产税96万元(全县第一)。2005年全镇地方财力可达到2300万元,比2001年增长27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20元,比2001年增长165%。经济增长幅度居全县第一,成为最具发展活力的乡镇之一。
畜牧业
极为发达,2002年全镇生猪存栏2万头,蛋鸡30多万只,肉鸡年饲养量25万只,小尾寒羊、波尔山羊1.5万只,长毛兔、肉兔6万只,肉牛、奶牛700头,是莱城区十大养猪基地、养鸡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