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县地图
云和县相关地区地图:
风景名胜
仙宫湖:崛立在云和县紧水滩的浙南第一坝紧水滩水电站大坝,将滔滔瓯江拦腰锁住。在水电站建成的同时,浙南的茫茫林海中奇迹般地出现了一个巨大的人工湖紧水滩库湖。1993年8月9日经地区行署批准,改名为仙宫湖。放眼全湖,碧波荡漾,晶莹似镜,周围千姿百态的奇岩异峰、浩如烟海松涛,点缀湖边的村庄、田野和山林,好似一幅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山水画。这里广阔的湖面,烟波浩渺,水山相连,望不尽头。与千岛湖相比,虽无“千岛”之态。但湖中岛屿正在一个个形成。随着蓄水位的渐渐增高,将会出现更多“湖心之岛”。那晶莹澄碧的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潋滟的波光,似一颗闪眼的明珠,镶嵌在群山峻岭之中。湖两旁的松杉。翠竹掩映于湖唇,好似绣上一道花边,君若泛舟湖中,其可谓“人行明镜中”了。这山景水色不会逊色于西湖之秀。仙宫湖之美,还在于湖光山影多变,奇妙绚丽。湖周围的二十多万亩群山林涛环拱,环湖一周有近百公里之长.湖面随着瓯江的原道弯弯曲曲,湖面也因而曲曲弯弯。因而构成了许多湖湾、溪岔,造就了很多“良港”静幽之处。船行湖面绕过一山又一湾。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景以船移,千姿百态,奇妙无穷。远远望去是“山重水复疑无路”,近看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湖”。倘若天气作变,更给景色增添妙异的变幻。晴天,头上蓝天万里,脚下碧波千顷,点点白帆移动,轰轰船只掠过,举目望去,山水一色;回首顾盼,却置身于绿水青山之中。雨天,雾霭茫茫,层林碧水连成一片,人在湖面,有身置云雾琼楼仙境之感。尤其在赤石、龙门一带,水域宽阔,岛屿列布,湖区四周还有“九潭十八湾”、“夏洞天”、“龙老洞”、“蝴蝶洞”、“牛头山”等胜景。仙宫湖不愧为特具魅力的旅游胜地。梅源梯田:梅源梯田是一个规模宏大的梯田群,为一处自然景点,位于云和县崇头镇,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丽龙一级公路12公里,距县政府所在地20公里,有三级油路相通,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摄影者在公路上即可以拍摄,12公里处的吴坪村和18公里处的下洋村是主要拍摄点,该景点拍摄线路长,可以容纳大量旅游者。梅源梯田海拔300—800米,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规模较大处垂直高度达500米,横向伸延3000多米,纵向延伸1500余米。梅源梯田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而上,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其线条如行云流水,潇洒柔畅,规模壮观,气势恢弘,磅礴大气与细腻爽洁的点线相谐,形成妩媚潇洒的曲线世界,具有面积大、线条好、形状美、立体感强等特点。周围环境优美,山、水、梯田、村庄被和谐地融为一体,在晴朗的条件下,阳光的反衬还会呈现出美丽惊人的色彩。梅源梯田由于海拔较高,田中的水和河谷中的水蒸发而上,受气流影响而形成云海,水份又被林木充分吸纳,化为云雾烟雨,驻于高山丛林,山巅与田间时常白云缭绕,使之出现虚实与层次,组成一幅幅变幻莫测的天然画卷。
开心岛景区:开心岛景区由10余个高低、大小不一的半岛和岛屿组成。岛区陆地面积共约1500亩,以开心岛为主,开心岛面积100亩,最高点海拔236米,与云和湖最高水位线相对高度50米,四面环水。开心岛原名芭蕉湾,1986年10月,紧水滩电站蓄水后形成,1998年引进开发,建成集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场所,取名开心岛。开心岛原为柑橘基地,红壤高水平梯带,周边半岛植被为马尾松林和柑橘为主。岛上现有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共十余幢,散落在岛顶部,进出码头及岛各部,主建筑在顶部,为酒吧、餐厅、茶座和多功能娱乐厅及棋牌室等。是以毛竹为原材料搭建的单层雁塔式阁楼及建筑小品。水面设水上乐园、钓鱼区等设施。开心岛是云和湖赤石景区的中心,水面开阔,视线范围水域面积在2平方公里以上,幽蓝平静,盛产云和湖有机鱼类。四周岗峦起伏,溪涧纵横,山林繁茂。
坪垟岗畲族文化村:坪垟岗畲族文化村位于县城西南部8.5公里处的坪垟岗村,海拔280-340米,总面积1平方公里,1999年正式开放。坪垟岗群山环抱,山峦叠嶂,云雾缭绕,古木参天,绿树成荫,翠竹连绵,环境质量良好,有雷岗和蓝岗,即以畲族主要姓氏雷、蓝而分,中间以一条小溪为界,坪垟岗村是一个纯畲族居民的行政村,有畲民287人。自明代万历年以来,坪垟岗畲民世世代代固守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有着浓厚的畲族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是全丽水市著名的畲族聚居地之一。该村民俗风情极为浓厚,畲文化艺术活动频繁,曾一度吸引了不少民族文化知名人士、专家学者以及民族事务工作者前来考察、探讨和研究畲族文化。
千年古刹经堂下:“经堂下”,位于浙江省云和县大源乡境内,是屹立在云和、龙泉、松阳三县屋脊的千年古刹。相传“经堂下”原为赖氏的随带香火,赖氏谱载:公赖忠诚,于东晋兴宁元年(363)任虔州(江西)知府,辞官后举家卜居松阳。乾隆初年(1736),王增山从福建迁至云和桃子坑村三望排定居,在此处重设“益经堂”。咸丰元年(1851)夏月,由王增山后人及周围村民集资,在此处重修观音堂。古刹建庙旧址距今已1600余年。这里海拔800余米,处于高山之巅,庙址属云和地界,北邻松阳,西行龙泉,处于三县分水山脉的屋脊,四周眼望,惟馀莽莽。据老人口传,现有的平地在当时均为庙宇,正殿为五开间,并另有僧人禅房,现也隐约可见残痕。现尚存完好的观音堂为三进三开间,坐北朝南,占地205平方米,通面阔18.57米,通进深16.25米,悬山顶,小青瓦。一进门厅面阔18.57米,进深3.76米,东面辟一大门,西面开一小门。二进面阔8.84米,进深3.4米,五架梁。三进面阔8.84米,进深4.49米,七架梁,明间七檩用四柱,次间七檩用三柱。二、三进之间有一面阔4.2米,进深1.84米的天井。建筑四周夯土墙,牛腿、梁枋等木构件雕刻人物、花卉等图案,栩栩如生。堂内现存清乾隆初年《善庆田亩碑》一通,咸丰元年铸灵板一块。
慧云讲寺:位于云和局村之溪口村对岸。寺院怀抱于山麓之间,两山挟峙,雄伟壮观。绿色的香樟苍翠欲滴,褐色的石阶通向古朴的院门。院内两株古老的罗汉松,多股的枝干一人难于合抱,宽大的树冠遮挡一片天空,乃康熙三十六年,一位高僧植下。慧云讲寺前身是“景莲堂”,也叫“官坑观音殿”。1993年由民宗部门正式批准60多平方的“景莲堂”为宗教活动场所。后来由虔诚的陈云娟居士发心筹资,共募集400多万元。2001年6月开始征山动土,2005年始建新大殿和僧寮。2007年11月21日,大雄宝殿落成开光。“大雄宝殿”四个金光灿灿的大字,那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灵岩山方丈明学长老提写的。慧云讲寺地灵水秀,吸引众多高僧芒履朝圣,许多大师为慧云讲寺留下了墨宝佳作。普陀山方丈道生书“瓯江胜境”;中国佛教学会高僧怡藏敬书“慈航普度”;九十四岁高僧留下“山谷幽兰”的水墨佳画……
行政区划
云和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北纬28°06′,东经119°33′。总面积984平方千米。总人口11.04万人(2005年底)。县人民政府驻云和镇城北路6号。邮编:323600。代码:331125。区号:0578。云和县辖4个镇、10个乡(包括1个民族乡):云和镇、崇头镇、石塘镇、紧水滩镇;大源乡、云坛乡、朱村乡、黄源乡、云丰乡、沙铺乡、大塆乡、赤石乡、雾溪畲族乡、安溪畲族乡。2000年,云和县辖4个镇、11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03273人,其中:云和镇40213人、石塘镇6163人、紧水滩镇3462人、崇头镇8130人、沙溪乡8785人、雾溪畲族乡1911人、安溪畲族乡2245人、云坛乡5326人、朱村乡5779人、大源乡2824人、赤石乡4894人、黄源乡5332人、大湾乡1906人、沙铺乡2666人、云丰乡3637人。人口民族
云和县辖4镇10乡(其中两个畲族乡),170个行政村,现有人口10.9万,其中畲族人口9千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6%;云和县是重点移民地区,境内有新安江、紧水滩、石塘、玉溪等库区动迁移民2万余人,移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0%。县情概况
拼音:YunheXian,代码:331125,邮政编码:323600,县政府驻地:云和镇城北路6号。云和县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民勤劳、民风淳朴,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曾是浙江省政府办公所在地,是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的“革命老根据地县”之一,1992年又被评为浙江省对外开放县。云和对外交通,通讯便捷,属杭州四小时交通圈内,电力资源充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品位不断提高,服务功能齐全,投资环境优越。2003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正式命名为“中国木制玩具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浙江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县和丽水市级文明县城。”“山水家园童话世界”是2004年云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定位。云和特产
仙宫雪毫茶,“仙宫雪毫”茶的产于风景秀丽的浙南云和县仙宫湖畔,“仙宫雪毫”茶外形浑圆紧洁,锋苗显秀,色绿多茸毫;内质郁香清馨,幽雅持久;滋味鲜醇;汤色嫩绿明亮;叶底肥壮全芽或半开展。辍干茶于透明杯中,视之如座座雪峰簇立,一经开水冲泡,白毫翻滚,有如万绿丛中白雪飞,朵朵新芽,仍似俏立枝头之上,栩栩如生。“仙宫雪毫”茶95年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01年获得浙江省级名茶证书,同时经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检测通过欧盟茶叶农残MRL标准,获丽水首届“丽水市生态名茶”荣誉称号。“仙湖青龙”茶,仙湖青龙”茶外形扁平挺俏,栗香持久,品饮之下,堪于西湖龙井相媲美。“仙湖青龙”茶曾获浙江省“二类名茶”及丽水地区“一类名茶”称号。
云和雪梨,云和雪梨,量多质好,名闻遐尔,青田、温州客商多处设立“梨行”收购。1984年,梨园进行全面普查,全县共有11个品种,经省农科院分析鉴定,其中山花梨、细花雪梨、真香梨、六月消属上等优良品种;甜梨、早梨属优良品种;粗花雪梨、红梨需要改良;大心、细心柿扁梨是劣质淘汰品种。1989年9月,科委等6个部门组成雪梨品评小组,对63个单株样品进行初评,将其中15名样品送丽水地区农业局评选,局村乡杨家山村产的雪梨被评为全区第一、二名,其中有一个梨重950克,横径13.5厘米,高12厘米,誉称“梨中之王”。
,云和长裙竹荪:长裙竹荪,又称'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皇后'、'植物鸡'等,名列'四珍'即竹荪、猴头、香菇、银耳之首。长裙竹荪原系野生植物,因为生长条件相当苛刻,成长不易,得之更难。历来被认为是珍奇稀罕之物,作为南方贡品,只有皇帝才有幸品尝。据传,清光绪年间,慈格太后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派出亲信遍访天下,好不容易觅得'僧竺蕈'若干。所谓'僧竺蕈',即长裙竹荪。慈艳太后动用官兵三千人,费时九个月才得长裙竹荪1.5公斤,平均每人才找到0.55克,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长裙竹荪并非只是'物以稀为贵'。它本身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所含的蛋白质、脂肪极高,还含有十七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不仅能滋补健身。且对多种肿瘤、高血压、肥胖症均有较好食疗效果。长裙竹荪,其味鲜美异常,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声誉极高,曾有'竹荪黄金价'之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日本前首相因中角荣来我国访问时,都曾品尝了'竹荪芙蓉汤'并给以高度评价。1983年4月,在云和县沙溪乡杉后湾的山沟竹林里发现一棵野生长裙竹荪,全身由三部份组成:菌蛋、菌柄和顶装盖、盖部四周重挂网络状裙带,由紫、白、黑三色组成,宛如身穿白裙、头戴紫帽、脚着黛靴的下凡仙女。这位'长裙仙子'高40.5厘米,裙长25厘米,裙幅边长62厘米,重450克,真是一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竹荪皇后'!云和县药用真菌实验站从1983年初春开始,着手试验长裙竹荪的人工栽培技术。他们经过多少不眠之夜,终于逐步掌握了长裙竹荪的自然习性和生长规律。他们利用原菌制成母种,生产茵种,通过三年的努力,终于看到一朵朵长裙竹荪这一'雪裙仙子'破土而出。珍稀的长裙竹荪终于按人的意志在浙南的土地上繁衍了。
云和板栗,云和板栗远近闻名,堪称板栗中的上品。山野板栗盛产于云和石塘镇库区沿岸。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造就了云和山野板栗壳泽光亮、个大味甜的独特风味。全县现有板栗面积2.5万亩,去年产量75万公斤,产值300多万元。其中,云和山野板栗专业合作社拥有基地6720亩,可年产板栗180万公斤,产值320余万元。
,云和香菇,云和香菇生产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八百余年前,云和菇民以原始的“砍花”法开创了人工栽培香菇的历史。随着“段木纯菌种栽培技术”的问世,“云和香菇”以其独特的优势占据了国内外市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云和菇民在全面维护“云和香菇”传统属性的基础上,应用“培养料栽培香菇技术”,以云和特有的自然条件,把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采用规范的菌种和配料,创造了被全国食用菌学会认定的全国五大先进栽培法之一的“无棚架半地下式栽培法”。以这种云和特有的管理方便、省工省本的技术生产的香菇优质高产高效,使香菇发展成为云和农村和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云和黑木耳,黑木耳是一种营养丰富、风味可口的菌类食品,有清肺益气、补血活血、镇气止痛等功效,并能治疗痔疮出血、崩漏、产后虚弱等症。"兰山"牌黑木耳曾获国际金奖。
历史沿革
简介:明景泰三年(1452),分丽水县之浮云、元和乡之半建县,取名云和县。云和县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由原丽水县浮云乡和元和乡的各一半合建而成。明嘉靖元年(1522年),开始在东仁坊和西成坊附近设置东西2个关门,东门称“宾炀”(亦名仰京),西门称“阜民”(亦名通福)并建楼各3间。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在两个关门的旧址上建筑了城门,并左右环以墙墉。乾隆四十年(1775年)、嘉庆十三年(1808年)两度重修再建,增设了南北迎薰和拱辰两个城门,改称东门,“宾炀”为青阳门,西门“阜民”为阜安门,各城门上均设置了楼阁,城门间用砖块,卵石构筑了矮墙。至此,云和古城框架基本形成。此后虽经道光、咸丰、光绪年间的几次修葺,古城的面貌、规模仍无多大改观,而后城门和大部分城墙也未完好保存下来。到解放前夕,云和城区面积仅为0.56平方公里,只有一条长不足1000米,宽10米用石砌成的浮云街道(今解放街)。大部分居民沿街道两侧聚居,房屋低矮破旧,商店稀疏,公共设施简陋。民国十四年(1925年)国民党云和县临时党部成立。十六年(1927年)5月解散。同月20日,国民党云和县独立区党部成立。十七年(1928年),改称云和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十九年(1930年),复称云和县独立区党部。民国三十年(1941年)6月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0月抗日战争期间曾为浙江省临时省会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城关镇(云和镇)均为县治所在地。1958年,云和并入丽水县。1962年,划出原云和、景宁两县复建云和县。1984年,云和县又分为云和、景宁两县。2001年11月16日,同意云和县撤销沙溪乡扩大云和镇行政区域:撤销沙溪乡建制,并入云和镇。云和镇辖36村、10居,驻中山路376号(原址)。古代遗迹:
周恩来视察纪念碑。周恩来视察纪念碑坐落在云和小顺村石塘电站水库的正屏山上。1939年4月2日下午,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来到小顺“浙铁”总厂视察,并向全厂职工作了近两个小时的抗日救国演讲,使千余工人深受鼓舞。中共云和县委、县人民政府于1989年8月在此建碑。碑正面刻有“周恩来视察纪念碑”七个大字,背面刻有周恩来视察时的记录。
中日主战场“鸡公骑坳”。位于紧水滩库区大源乡境内。方山岭村与三望排村之间,有一条长约15里绵延起伏的松阳、云和分水岭,在山望排村东方二里处,有一个较为低矮的山坳,叫着“鸡公骑坳”。当时日寇主力部队即试图从较为低矮的“鸡公骑坳”向云和进发。1942年8月3日,日军70师团226、227两个联队和115师178联队在松阳会合后,大举进攻当时省会云和,国军21师、浙保三团在此与日寇激战三天三夜,歼灭日军无数,后人称之为方山岭战役。
沙溪古井。在沙溪村西。井深12米,直径1.2米,早年被填没,近年重挖。今留青石井圈,高0.7米,直径1.3米,有牡丹叶花图案,阴刻楷书“政和七年(1117)款。
农民起义军遗址。在小顺乡续莫圩东侧。地势险要,山上有大石洞可藏兵,另有演兵场和关口,是明景泰元年(1450)王景参农民起义军根据地,今残存寨址和土铣弹痕。
白马山古银矿址。在沙铺乡田坑村南白马山上。有摩崖阴刻楷书,字径28厘米见方,三行竖写,中间为“张祖师位”,左右两行为“栖耕童子”“采矿郎君”。白马银矿为明代杨广三所开采,有8处洞址,洞中有洞,洞内有井,洞宽窄不等,可左右转,从规模看,开采时间较长。
横山周村青瓷窑址。在赤石乡横山周村东40米的半山坡上。烧造年代为元至明约400余年。窑址保存尚好,坐东朝西,窑床长约60余米,堆积范围约400平方米。产品以圆唇斜腹,圈足碗为主,胎质灰白,灰黄釉,内壁为刻划花及蓖纹,内底印有牡丹花,具有元代晚期和明代风格。窑具有薄圈、匣钵、高脚垫等。
黄源古矿址。在黄源乡黄家舍南上湾山上。有东北朝向、西南朝向古矿洞16处,能编号的有1~9号洞,最高洞口高2.5米,宽1.6米。有的洞中有侗,有的左右有分洞。为明代银矿址。
太平军活动旧址。在崇头镇栈云桥旁。清成丰八年(1858)五月,太平军于此大败清军,打死官兵19人。
吴姓大屋长廊。在朱村乡金山下村,清代建筑。总面积2560平方米,面宽80米,进深32米,共有10个天井,3个石大门,564根柱,3并连,每幢3进2天井,东西厢房。1进5架梁结构,翼角起翘,硬山顶,阴阳瓦合铺,2进7架结构,3进结构与2进同。
魏兰故居。在云和镇新民路51~52号。光复会领导人之一、辛亥革命志士魏兰故居,52号门额上有“大夫第”3字,1进为天井两庑,八进为花园,3进通解放街,有店面三间;51号为魏兰书房,门额上有“植桂书屋”4字。面积共1200平方米。
王一卿墓。明万历十二年(1584),王一卿谢政旋里,解甲归田。故后,建墓于龙泉溪畔石浦村青尤头飞凤山上,原在一级平台上建有三开间石牌坊(已被破坏),约180平方米;今保存二级平台石马、石羊和墓碑,约80平方米;三级平台为供祭奠用的石桌、石凳,约36平方米:第四级为鹅卵石砌墓,保留尚好。
摩崖碑刻:
喷雪。在城东3公里处睦田村狮山。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狮山普仁寺僧凿岩为井,井长1米,宽1.4米,深0.3米,清泉从石缝中流出为乳白色,故名“狮乳泉”。井额上摩崖阴刻宋苏拭题“喷雪”二字。
百无禁忌碑。在黄源乡黄家舍村,明代采矿炼银遗址出土。碑高90厘米,宽85厘米,楷书、竖刻阴文,其石刻首为:“普庵菩萨在此百无禁忌,钦差内官阮料在于黄家舍银坑采办“,落款为”银官局”,并有天顺二年(1458)款。此碑现竖立在黄家含村石桥头。
望翠峰石碑。在城东睦田村狮山,青石质,碑高0.8米,宽0.4米,厚0.11米,刻楷书“望翠峰”,背面刻“登云梯”三字,直径21~23厘米,小字“辛丑夏之吉”。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僧来和尚题。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