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川县地图
张家川县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夏商时境内为西戎地。公元前885年(周孝王十三年),周封在渭之间养马有功的赢非子为附庸,在秦建邑,号赢秦(邑在张家川镇瓦泉村)。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秦设陇西郡,郡治狄道(甘肃临洮),张家川县属陇西郡。西汉沿袭秦制,实行郡县二级制。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元鼎三年),置天水郡,辖16县,其中陇县(治张家川县城)在县境。公元前106年(武帝元封五年),置监察性质的刺史部13州,陇县属凉州刺史部天水郡辖。公元42年(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改王莽所置州牧为刺史,凉州刺史部驻陇县(张家川县城)。公元74年(明帝永平十七年),天水郡改称汉阳郡,辖13县,撤清水、戎邑道并入陇县。公元188年(灵帝中平五年),凉州刺史部由陇县迁冀县(甘谷)。三国魏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三国初,魏复置清水县,撤陇县并入清水县。属广魏郡。之后张家川再未置县,县大部属清水县、秦安县辖。公元1130年(金太宗天会八年),张家川县分属秦州之冶坊(治清水县黄门乡)、陇城(治秦安县陇城乡)二县。公元1270年(元世祖至元七年),撤陇城县并入秦安县,撤冶坊并入清水县。张家川县分属秦州之清水、秦安两县辖。明清时,张家川大部仍属秦州之清水县、秦安县辖。公元1913年(民国2年)3月,推行省、县两级制,暂存道制。张家川县大部分属甘肃省陇南道之清水、秦安两县辖。公元1935年(民国24年),甘肃省设立行政督察区,张家川县大部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之清水、秦安县辖。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家川县分属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之清水、秦安县辖。1951年4月,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改称天水区。1953年7月6日,析清水、秦安、庄浪、陕西陇县37乡合并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区(1955年6月改称县),属天水区。1958年12月,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清水县合并,置清水回族自治县。1961年12月,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清水县分设。1969年10月至2006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先后属天水专区、天水地区、天水市管辖。经济建设
2010年1-4月份,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442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16.2%。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10年1至4月,全县农业完成总产值13060万元,比去年同期的11020万元净增2040万元。畜牧产业高奏凯歌。截至4月底,全县大牲畜存栏达到12.99万头(匹),比去年同期增长10.8%。财政收入和支出稳步增长。2010年1至4月,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52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4.3%。工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10年1至4月,全县1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总产值5583.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受天平铁路等重大建设项目的拉动,2010年1至4月,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85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4%。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1至4月,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2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3%。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量呈增长态势。1至4月,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额达到165249万元,比年初的157062万元净增8187万元,增长5.21%。项目争取工作开局良好。2010年1至4月,该县已争取到上磨小区廉租房项目、小型水库移民辅助资金峡口村人畜饮水工程和道路改建工程等各类项目44项,总投资7.09亿元,拟争取国家无偿投资3.4992亿元。名胜古迹
人文史迹:先秦封地秦亭。秦始皇以其雄才大略横扫六国,平定四海,是完成中国大一统的伟人。秦始皇的先祖秦非子居住的地方,就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县城西南瓦泉村一带,遗存了大量秦人早期的遗址、墓葬、秦文物,军事要塞白起堡。白起堡是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内惟一以历史名将的名字命名的堡塞,位于县城东14公里处恭门镇小河村。丝绸之路关陇道。关陇古道,横亘于张家川县与陕西陇县之间,长约100公里,海拔2000米左右,遗存有依稀可辨的原始古道,道宽3米,有的路段由石板铺成,有的路段为乱石所埋;路两边为古树和次生林,杂草茂盛,是丝绸之路南大道从长安进入甘肃的必经之道。关陇古道是丝绸之路上筑路水平最高、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道。古道驿站长宁驿,位于张家川县城东45公里马鹿乡长宁村。长宁驿是唐代至明、清设在关陇大道上的重要驿站,雄踞陇山西侧要隘,凭险坚守。它既是兵防重地、屯兵仓储之所,又是通信驿站。还是商旅的集散之地。谷口北山梁有明代修建的东、中、西三堡,为驿站的西大门,控扼要道。长宁驿在历史上是陕甘交界处最为著名、最为重要的驿站,对发展旧中国的邮政、军事、经济和交通事业曾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烽火台。张家川,自古就是甘肃的东大门,也是由陕入甘的主要通道。历代王朝出于军事战略方面的需要,在境内广筑寨堡,同时为了使各驻军寨堡首尾相顾,协同支援,修筑了众多的烽火台。宗教遗存:黄龙山下正觉寺,位于境内马鹿乡黄龙山下的龙口村,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正觉寺始建于隋代,俗称前寺,原建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从1985年开始,进行重新修建。该寺占地约3亩,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重建的大殿为仿宫殿式,砖木结构,座西向东,殿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用龙凤、大象、怪兽起脊。大殿前后门窗透雕龙凤纹、云雷纹等图案,飞檐斗拱装有刻花图案。大殿内正面安放着三尊从缅甸迎进的汉白玉佛像,主佛高1.80米,为释迦牟尼佛;两侧为胁侍菩萨,高1.60米;从青海请进的两尊高1.50米的木雕佛像分列其次。卧龙山中老庵寺。老庵寺依山就势建在境内恭门镇付川村东北的卧龙山半山坡上。老庵寺,原名卧龙寺,俗称上寺,相传始建于唐代。因建在宛如爬卧之龙的山中而得名。后因杨家大湾尼姑庵毁于匪焚,众多年老体弱的尼姑出峡投靠于卧龙寺,迫使卧龙寺僧人下山,分扎在和尚川各寺,寺名遂改为老庵寺。此座千年古刹曾在民国时期,被列为清水县“八景”之一,获“卧龙山色天下秀”之誉。哲派胜地宣化岗,在距县城北2.5公里处的查湾村,依山就势建有一处风格古朴、错落有致、造型奇特的仿古建筑,是中国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的教务中心——宣化岗拱北。拱北内有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第五代教主马化龙等4位宗教先辈的陵墓。新月高悬清真寺。清真寺,是阿拉伯语“麦斯吉德”的意译,原意为“礼拜的场所”或“叩拜处”,也称“礼拜寺”。它是穆斯林举行宗教仪式、传授宗教知识、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又是穆斯林的求知学校。在张家川境内,共建有清真寺420处,分布在全县15个乡(镇),其中最能体现阿拉伯建筑艺术风格和建筑特征的清真寺,有张家川镇清真西大寺、清真东大寺、清真后寺和龙山镇清真西大寺等。清真西大寺,位于县城西北角,为甘肃省内著名清真寺之一,以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和建筑考究而著称。相传,始建于1869年(清穆宗同治八年),属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清真东大寺,位于县城东城路,始建于1874年(清穆宗同治末年),整个建筑宏伟,具有元代建筑风格。此寺于1958年改做公共食堂,“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1984年,在县城东门偏南重建,大殿建筑面积324平方米,为宫殿式建筑,由天棚、前殿、后殿三部分组成,隆脊翅角,覆盖黄色筒瓦,整个寺院庄严古朴。可容纳600人做礼拜。清真后寺,位于县城之东,始建年代不祥。据碑文记载,毁于清穆宗同治年间战火。1882年(清德宗光绪八年),由“南八营”群众择地重建。1958年、1977年先后两次被拆除。1987年,在张家川东关重建。整个建筑由大殿、唤醒楼、庭院、沐浴室等组成。礼拜大殿面积285平方米,可容纳500人礼拜,是典型的中国宫殿式建筑。龙山镇清真西大寺,位于龙山镇西街,始建于1885年(清德宗光绪十一年)。原建筑为古宫殿式大殿。1958年,礼拜大殿改作舞台,1988年拆除。1991年,在原址建成新大殿,建筑面积535平方米,顶部有三个阿拉伯式圆顶“米拉热”。大殿后三层建有高12米的望月亭,正面是半圆形,两侧各有“邦克”楼,中间高距绿色大圆顶,整个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为礼拜堂,礼拜堂外的拱廊以高大的明柱支撑,气势雄伟。整个建筑既有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风格,又呈现着阿拉伯建筑的情调。殿内可容纳1000多人礼拜,为甘肃较大的清真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