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木林乡地图
樟木林乡相关地区地图:
九如溶洞
昭平县东北部的樟木林乡属石灰岩地区,具有典型的岩溶地形,因而形成了石峰悬崖峭壁,奇异独特;溶洞曲折幽深,千姿百态的地貌,其中该乡九如村的九如洞就是一个古老而奇特的岩洞。九如洞坐落于九如村的狗儿山腰上,昔称狗儿巢。其洞口高约七米,洞内宽敞而夏凉冬暖。令人确有“暖风驱腊月,爽气在炎天”之感。该洞的总长约为四公里,面积约为十二万平方米。从洞口入约十米,有一盆形大厅,可容五千余人。再往里三百米许,还有一个天然的清水池,池边有一小孔,仅容一人匍匐出入。沿着天然石梯而下将十米,便是“人骨坪”。据传,清咸丰年间(1851----1866),以贺州李尚斌为首的五百多农民起义军,就是在此岩洞被数千清军所包围,义军被困多日,终因粮草断绝,死者甚众,洞里白骨垒垒故得名。绕过白骨坪再进千余米,据说还能听到巩桥阳洞的舂米声。此洞结构复杂,洞中有洞,共计有十个洞天和洞府,因受年深月久的沉积,洞府形成上高下险,曲折迂回。洞内还有四个不同大小的水潭和一条阴河,河水终年长流不尽。洞有三个出口,其中北端洞口从石山的半壁破石而出成为天然石窗,窗下悬崖峭壁,神奇险绝……,近年来,随着国家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九如村民先后集资数万元,对这个古老的奇洞进行勘探设计和初步开发,一些景点已向游客开放,不久将来,该地即为桂东的旅游胜地,同时亦将成为九如村民的一项新兴产业。
生活习俗
名字:樟木林人出生满月时,除了父母长辈为其(一般按姓氏所排的辈份)起名外,人们在其名字的前面或后面总要另冠上绰号,一般而言,在男的名字后面加上“古”或“拐”,女的则加上“麻”字,如男性则称某某“古”或某某“拐”女的称某某“麻”,若不用“古拐麻”,男性则在名的前面加上一至两个其它带有贬义之字,如长某某,矮某某,短某某,牛头某某等,而这种绰号,一般均为被称呼者或其家人所认同,因为人们已将此看成为传统的习俗了。但是,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平辈或同学之间很多也称呼对方的名字。
住宅:樟木林客籍人的住房构造,基本上还是保留其广东祖传的建筑结构,即木质结构的砖瓦房,一般有上五下五,上三下三或三间两厢的模式,其特点是上下中间设一天井,而天井两侧各有厢间,这种房屋整齐对称,正厅宽敞而明亮。此外住宅的墙体建造也很讲究,一般是以筛选过的洁净砂石与石灰混合加少许黄泥做原料(即三合土),冲成2---3米高,此墙的工作量大,造价高但坚固耐久,在两百年内,即使房屋倒塌,砂石墙也依然完好。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原来建造模式已不适应了,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结构的高楼大厦。
饮食:红薯饭,红薯,在解放前是樟木人的主粮之一,而红薯饭则是主食。其煮法有二,一是把生红薯切成小块,和大米同时下锅煮熟,二是将红薯刨成丝或剁成小粒晒干,与大米同煮,两种煮法均不放盐油。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吃红薯饭者已为罕见。
咸酸菜:咸酸菜是樟木人的四季常备菜,很受人们赞许,尤其是酷热的夏季,清汤咸菜更是佳品,咸酸菜的制作是秋冬季节,把供腌制的大叶芥菜(俗称大菜)洗净晾至三四成干后,切成小块,与一定比例的生盐,加少许生姜和酒或八角以及桔子叶等佐料,拌匀后放入特制的腌缸压实腌至一月以后,即成为生熟可食的菜谱了。此菜颜色鲜黄,咸中带酸,有香醇脆口的独特风味,其保鲜期一般为一至两年甚至三四年也不变质,成为颇有名气的樟木特产。
艾糍:艾糍俗称“艾板”,是樟木人,尤其是客家人春节之际必备的食品,同时又是作为象征美好、幸福,送给亲朋好友的一种礼品。其制作是,先采艾后做糍,采艾即在深山老林中采得一种谓之“棉被艾”,然后,通过数道精细的工艺,作成“艾绒”。后把“艾绒”放入锅里熬煮熟,再经清水漂净,与糯米糊一起,反复揉合成团,包上花生、黄糖蒸熟,即成香甜柔软而不腻口的艾糍了。
茯苓糕:俗称“硬板头”膏,是以山上的土茯苓为主要原料,搭配米浆,经精制而成,其功能为清热、凉血、润肺和益脾胃,是一种樟木人家喻户晓的保健食品。它的制作程序———是将土茯苓洗净凉干并切成片;二是经人工用椎椿碎筛成粉;三是将粉拌水磨成浆,后装入布袋,挤出纯浆;四是按比例加入米浆搅匀放入竹制簸箕或器皿蒸熟即成。食时再加糖浆,美味可口,此乃消夏之佳品。
民间习俗
随着广东人的不断西迁,客家的文化风俗也随之传入樟木林,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与本地习俗相互影响,形成了具有樟木传统的民间习俗。
潮江风窟
在樟木林乡潮江村荔潭对面公路边的一座石山脚下,有一石洞。四季有风自洞内吹出,当地村民称之为“风窟”。风窟的洞口向东,分外洞和内洞。外洞较宽,可坐10余人,进入2米便是只容一人匍匐而入的内洞口。风窟的风,冬暖夏凉,天气愈热风愈凉,天气愈冷风愈暖,可谓一绝。炎夏,过路行人到洞口歇息乘凉,倦意全消,群众誉为“天然电风扇”。解放前,洞口还建有凉亭,专供来往旅客息,1956年因修公路而废。抗战时期,昭平县长韦瑞林先生因公务路过风窟,曾做诗赞曰“石洞横生草径边,行人来往暂休闲;暖风吐扫三冬雪,爽气吹凉五夏天。”,风窟为何四季有风吹出,而且冬暖夏凉?究其原因,该溶洞内部四处连通,另有几个洞口,至于风有冬暖夏凉之别,是由于洞内的通道曲折幽深,又在石山底层,洞内气温不容易受到洞外冷热天气的影响,气温比较恒定,常保持在20度左右,吹出的风,温度亦保持在20度左右,这样明显低于夏季洞外气温,人们便感到风是凉爽的;而冬季,洞外气温低于20度,这样人们便感到洞里吹出的风是暖和的。近年来,风窟以其奇异之风和幽深怪僻的洞穴,逐步吸引着外地的游客。今洞边设有小店,摆买小食品,方便游客。
丧葬习俗
丧葬,樟木人称为白事,过去都具有较重的封建伦理和迷信思想,礼俗繁多。解放后,大都从简了。当今的习俗,大致有如下内容。净身装衣:在樟木,人在百年归寿前(病危时),要按男左女右之规,在厅堂一侧铺上床,然后移置床上守终,一般而言,不让在卧室断气。同时属女性者,要替其梳头,若是男性,则要刮胡子,剃光头。断气后,由死者子女或兄弟婶母到河(井)边盛回一小盆水(又称灵水),加抹药(秽草)和柚子叶煮之,替其浴身。毕后,按男双女单的寿衣为亡人(父亡由孝子或侄子,母亡由女儿或儿媳)着衣,并将一枚银币放于其口中谓之含口银。然后让亡者头里脚外地躺在床上盖上寿被,头戴寿帽,脚着白布底寿鞋。同时在亡者脚前放祭桌,放上一个香坛,摆上碗饭,饭上插一双筷子,筷子中间放上一个熟鸡蛋,碟盛一只熟鸡和一块熟猪肉等。报丧上孝:特地向族戚友告知家人不幸去世的消息,谓之报丧。去报丧者,站在亲戚朋友的门口,看主人出来便把书面讣告交给主人,未备书面讣告者,就把某人逝世,何时入殓,何时出殡等告诉主人,待主人倒茶给你喝或请你进屋后,才能进屋。其方式有专程登门口诉和讣告两种。无论父死(称正寝)母亡(称内寝)作为其子女、儿媳等都要先向本族长辈下跪泣告,随后由本族治丧理事会派员到母外家及五代内的姻亲家报丧,至于其他的族戚友一般则以讣告形式通报。过去有父故由宗亲主事,母亡则由母外家说话算数的礼制,其目的是警示人们在父母生前,要尽到作子女的孝敬之责,故民间至今仍有父亡畏族亲长辈,母逝怕舅父表兄之说法。向宗长和母外家跪泣,除表悲伤外,还有祈望得到他们的关心,理解和帮助之意。按丧葬礼制之规,从亡者尸体移至厅堂始,所有丧家男女,要披上麻衣守孝。一般情况下,都不宜离开,甚至就餐,也得在地上,不许上桌。凡有房亲族友来吊唁时,都要跪在灵侧磕头答礼。连五服内的房族成员及眷属也要按制挂孝,女儿媳妇还要哭尸,诉对亲人的思念。与此同时,要请道士,要张贴门联,父亡在大门正额贴“严制”,母亡贴“慈制”,门联皆用白纸,只有高寿的亡者张贴红对,意把白事作红事办。作为主家出嫁的女子,侄女,侄孙女及嫡亲得悉报丧后,都要以奠仪、香烛、锦衣、挽联及挽帐等专程前来或以其他方式以表悼念,尤其是女性,将到家时,还要戴上三角形的白布帽,一路哭诉,其悲哀情绪,更催人泪下,如是女性亡者,其娘家的悼念方式尤为隆重,如宰猪羊,请八音等前来奠祭。入殓钉棺:将亡者尸体装入棺椁,谓之入殓,入殓又分小殓和大殓,小殓即不盖棺,反之为大殓。小殓时,先由孝男蹲跪在亡者身边为其喂饭,方式是用筷子的一端先喂亡者,后用筷子另一端夹饭菜自食,以示送别;未满三岁的直系儿孙,要由大人抱着,从棺椁中间传过,以免死者以后亲近儿孙,为儿孙免除病灾易养成人;如夫妇一方去世,另一方要与亡者分梳,即将一把完整的发梳,折断一半,放入尸体脚下,以示夫妻分离,永不干扰;同时把亡者生前最喜爱的生活用品放在其手中,以备亡者在地府使用;此外,还要在亡者手上放一串粘(籼)米糍,意给亡人喂犬,以平安走过奈何桥。盖棺前,亡者的儿媳,还要点燃香火,在寿衣一角,烧穿一小洞口,意是亡者到了九泉后能认得自己的衣裳。大殓时,要按道士择定的吉时盖棺,然后钉棺。钉棺时,属男性亡者由族上长辈,属女性亡者,由其娘家长者,在棺椁一角,轻轻地钉一下,然后交由有关人员正式钉棺,而钉棺人员又必须留一枚钉子以作“留丁”(子孙钉)盖棺后,孝子及内眷仍要守尸守孝。做道祈祷:作道,俗称做灯或打斋,其意是请道士为死者超渡亡魂。做道的时间长短,按主家经济条件而定,过去最长时间可达一星期,谓之七日七夜打大灯。一般家庭是一夜,次日即归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仍有一日一夜,两天两夜,甚至两日三夜的等次之分,一般高寿者时久。做道伊始,还有一项不变的习俗,即为男性亡者做道,要由其本族长者先敲第一锣(谓开锣),反之则由女家之兄长开锣,无论是本族长辈或母外家长者,开锣时只敲一响。当锣声响后,整个作道过程则全由道士按宗教程序操作,主家及内眷在做道过程中,只由道士左右了。所谓做道,是一种具有宗教色彩和迷信思想的旧习俗,按其说法,是祈祷亡灵到另一世界——地府后,永远平安地过着超世生活。凡此种种均实为无稽之谈。然而,从另方面而言,却又有着一些警示作用,甚至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在做道的整个过程中,除了有较浓厚的迷信内容外,亦有劝人从善,作恶者必有报的内容,在道词中,有诉述女子从十月怀胎到婴儿降生,从小孩成长到成年立业所付出的艰辛过程,这些诉述,都将使人从中得到启示。祭奠出殡:祭奠即用祭品向亡者致祭。是为亡者出殡前一次颇为隆重的致祭仪式。按本地习俗,祭奠一般定在早上八点至九点间进行。致祭前先把棺椁从厅堂移至祭场。祭奠时,由有关人员主持,并分层次,按序进行,一般先由主家孝子及内眷主祭,毕后由娘家亲戚代表祭之,最后是族亲代表。致祭中由主持人呼祭,致祭代表按祭奠程序跪读祭词(即读悼词),其他致祭者则焚香拜之。在每个致祭仪式中,还有奏八音,燃炮竹,鸣土炮(打钝)等相配合,给人们一种悲哀痛切却又隆重之感。致祭仪式结束后,接着就是抬棺出殡,其程仪是由身穿孝服的亡者儿媳执着火把(今多改为用手电)先行,跟着由一人撒“奚”钱,随后是放鞭炮和撑挽联、花圈、孝子捧神主牌,后面是棺椁,其后的顺序是孝子家属、五服内的房族,出嫁女夫婿,侄女婿,之后是锣鼓八音,跟在最后的是臂别黑纱的宾客和其他亲戚。将至茔地时,孝子须在路边下跪“谢孝”,其意是望宾客止步不要再送了。而其他孝男、眷属及房族等仍须随棺到墓地。下葬时,还有一项仪式,即道士经过一阵念经后,向跪在墓前的丧家送葬者撒米,以示人人平安,家家贵发。随后焚烧神主牌,折下挽联,脱下孝服,沿着另一路(不在送葬原路)返家。至家后,要在入门前先用抹药柚子叶水洗手再进屋,以示去掉邪气,并领取红线、红包,以示吉利。而负责在家工作人员,则在出殡后即打扫家宅内间和撕下白纸(含红纸)门联,重新贴上红纸新联,以示否去泰来。此外,在当日下午,孝子要在一个族上的人带领下,到墓地焚香,点烛,跪拜,并将墓顶一块底面草皮复原,俗称为扑坟,至此一切殡葬仪式方算结束。其它:处理丧事后,把亡者生前的一切衣物清洗干净,并将其穿着去世的那条裤子,剪成若干块,分发给孝子,孝女各家保存。这块裤布,即被各家视为“仓库”,有家家宏发之意。接着就是为亡者“做七”即从亡者第一天算起,至四十九天,主家每七天祭死者亡灵一次,但不祭“三七”,同时按死者所生的男儿数计,然后从四十九天减去男儿总数,实际不足四十九天,再有在七七中,必须推算出至少有一个七,是初七,十七,二七日均可。凡出嫁女或侄女,在“七七”中,至少要回娘家为亡者做一个七。此外,第七个七称为圆七,主家必须以糯米汤圆做祭品。至死者“百日”,即去世一百天,主家须备上熟蛋、花生做祭品,祭毕,要就地拨开鸡蛋、花生分吃,以示“拨”日——亡灵与阳居者永远分离。按照习俗,人死后,先就近找一处利向的地穴,将尸体埋下,待过三五年,再将尸骨挖出,盛置于瓦罐(又称金罐)内,存放在野外的土坡或石崖壁处,待找到利方向的好地穴,再择日立碑作永远安葬之。
围屋石城寨
在樟木林乡新华村的田垌中心有一座封闭式的清代古建筑群——石城寨。其造型具有广东客家围屋之特点。清嘉庆年间,叶氏102世祖纪华、纪珍兄弟自粤西迁后,决意在樟木林开创基业。时至道光年间,即以广东先祖住宅的构造并用樟木林石山的石块建起了石城围屋。此屋至今已历经160余年,仍完整无损。石城寨的独特构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先挖好宅地周围的地基,并用大青石块浆砌成高约2米的石墙,然后在石墙上的三面分别建起三间3——5层的青砖炮楼和数十间住房,同时在另一面石墙中心建一总大门楼,门楼两侧还各设两口炮眼,这样将石墙四面连结成封闭式围屋。二是在围墙内的空地上分别建造两排距离相等、横竖一致,每排各五间泥砖木质瓦房,每间瓦房均为“上五下五”。所谓“上五下五”即在中轴线上分上厅和下厅,中间隔有天井,上下厅的左右,各设两间住房,天井两侧各建一个厢房,实际上每间“上五下五”结构的房子,就包括有上厅,下厅,上四房,下四房,一个天井和两间厢房。石城寨的围屋总计面积10余亩,建筑面积不少于10亩,共有20个厅,200多个房间。这样的造型,一是规模大,便于聚族而居,数代同堂;二是每个厅,房面积相同,上下相距一致,天井与天井的小门成一直线,构造朴实,美观大方;三是坚固安全,可防盗和外人侵犯。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居石城寨的居民,大部分已独家建房,分散而居了,因此,这座古老又独特的石墙围屋却成了历史变迁的见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