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地图
肇庆市相关地区地图:
特色餐饮
肇庆的的餐饮主要以粤菜为主,兼有糅合南北风味,中西风格,集菜肴、点心,小食于一身的地方风味。主要的地方特色有:西江河鲜、广宁笋宴、高要市大湾镇麦溪鲤(鲩)、文鲤、鼎湖上素、肇庆裹蒸、封开杏花鸡、四会仙螺、四会茶油鸡、德庆竹篙粉等。肇庆裹蒸,肇庆裹蒸,是粽子的一种,用糯米、绿豆、肥猪肉,再加入适量的精盐、曲酒、花生油、白芝麻、五香粉等配料精工制作而成。肇庆裹蒸有三大特点:第一、一般粽子,用竹叶包制,呈四面三角形,而肇庆裹蒸,则用肇庆特产冬叶包制,呈枕头状或四角山包形。第二、包制肇庆裹蒸的主要原料糯米、绿豆和肥猪肉,其比例为10:6:4,包制好、未经蒸煮的裹蒸一般一只约0.5公斤。第三、包制好的半成品要置于大缸中用猛火蒸煮8小时,边蒸煮边加入大量的开水,直至糯米、绿豆、肥猪肉溶化为止。目前,市面上个别店铺节日期间制作的肇庆裹蒸,除用糯米、绿豆和肥猪肉外,还在其中加入冬菇、鸡蛋、腊肠等,这种裹蒸被称之为肇庆特种裹蒸王。肇庆裹蒸,是用冬叶包裹糯米加绿豆制作而成,因而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肇庆裹蒸香气横溢,入口溶化,甘香,是肇庆城乡居民欢度春节的传统美食。目前,市面上的肇庆裹蒸品牌有“鼎湖山”、“裹香皇”、“皇中皇”等,价格由三元至十二元不等。地方沿革
肇庆是历史悠久的岭南名郡。早在南越国时期,骆越酋长安阳王曾北上建都于封溪(今封开境内)。赵佗击败安阳王之后,在封溪一带建立苍梧国,作为南越国的属国。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在今高要、肇庆市区、高明和三水西部、云浮东部等地设置高要县,属苍梧郡。县名得自境内的高要峡,高要峡则因峡山高峻、峡水如腰而得名。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辖高要、端溪等九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州置郡,端州改为信安郡。唐武德年间复为端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1101年),徽宗赵佶因即位前为端王,端州为其"潜邸",故在端州置兴庆军节度;政和三年(1113年)改端州为兴庆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亲赐御书“肇庆府”,自此更名为肇庆。意为“开始带来吉祥喜庆”。肇庆历来是西江流域的政治中心。西汉元鼎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高要设盐官,是全国36个盐官之一。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晋武帝在高要置西江督护府,管理西江流域土著民族事务。南朝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梁武帝升高要为郡,并把广州都督府设在高要,统辖岭南13州。陈霸先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期间,在这里招收俚、僚子弟兵,积蓄力量,其后北伐侯景,并于公元557年建立了陈朝。陈时广州都督府仍治高要。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两广总督府从广西梧州移驻肇庆,直到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才迁往广州,历时182年。1646年,朱由榔以肇庆府署为行宫,即位称帝,改称永历,在肇庆组织军民抗清。清代在省与府之间设道,如分巡肇罗道、分巡肇阳罗道、分巡广肇罗道等,道台多设在肇庆。1912年以后,先后设肇罗军政分府、肇阳罗镇守使署、西北军绥靖委员行署等于肇庆;1936年,设置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12个县。建国后,肇庆一直是高要县、肇庆市人民政府和肇庆地区行政公署的驻地。1988年3月,肇庆改为省辖市,辖端州、鼎湖两区和高要、广宁、四会、新兴、罗定、云浮、德庆、郁南、封开、怀集10县。1995年,云浮、罗定、郁南、新兴等四个县级建制从肇庆市辖区划出,另外成立云浮市。到目前为止,肇庆实辖端州、鼎湖两区,高要、四会两市(县级),广宁、德庆、封开、怀集四县及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教育概况
全市共有幼儿园377所;小学1372所;初级中学149所,其中省一级学校16所,市一级学校83所,增加21所;县一级学校259所。全市有特殊教育学校8所,教学班32个,其中聋哑学校1所,启智学校7所。全市共高(完)中学校32所;普通高等教育院校2所;成人高等教育学校1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所;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民办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机构)32所;民办教育机构288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06所。“十五”期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6.4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6.39%。肇庆特产:端砚文房四宝,砚为其一。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端砚最为称著。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有与端砚齐名的歙砚。端砚石出产在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宋坑三地之砚石为最佳。砚石多为青紫色、猪肝色、天青色,其上有凤眼、鹦哥眼者属上品,而眼中呈现出翠绿色者最为难得。无论是老坑砚石、麻于坑砚石,还是宋坑砚石,属佳品者,其上又多伴有冰纹、胭脂晕、马尾纹、金线纹,或单一纹路,或兼而有之,组合成一幅瑰丽多彩的画图。端砚坊间做工很多品味不高,甚至俗不可耐,即使有方难得的好石,被庸工俗手一雕,令人痛恨不己,既爱其石,又实难接受收藏使用,此其二。因此,不少人孜孜以求,却难有佳遇,是为心结。端砚自唐朝初年开始生产。不过,当年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后来到了唐朝中叶,一天一老砚工路经端溪时,看见有两只仙鹤飞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窦,张网捞捕,但捞起的却是一块石头!不过,这块石头十分奇异,上有裂缝,不时发出鹤鸣声响,老砚工顺着裂缝把奇石撬开,奇石竟一分为二,化作两只砚台,砚边各有一只仙鹤伫立在苍松之上。消息传开,砚工们纷纷仿制,或各展其艺,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这大概就是端砚从实用品变为实用工艺品之始。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一、全市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为3918085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37141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546668人,增长16.21%。年平均增长率为1.51%。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037872户,家庭户人口为3609258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8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005310人,占51.18%;女性人口为1912775人,占48.8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4.84。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821460人,占20.97%;15-64岁人口为2742453人,占69.99%;65岁及以上人口为354172人,占9.04%。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169753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465324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705879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137908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90419人,文盲率2.31%。
六、分县(市、区)的常住人口:现将肇庆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市、区)的常住人口有关数据公布如下:县(市、区)人口数(人)比重(%)2000年2010年全市合计3918085100100端州区47934410.9112.23鼎湖区1647014.154.20广宁县42412811.8310.82怀集县81417221.8620.78封开县39830411.4410.17德庆县3411979.158.71高要市75335718.5419.23四会市54288212.1213.86其中:高新区71166——
肇庆绿道
规划建设珠三角绿道网,是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根据《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规划纲要》,从2010年起,广东将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珠三角率先建成总长1690公里的6条区域绿道,各市将规划建设城市绿道与社区绿道并与6条区域绿道相连通,形成贯通珠三角城市和乡村的多层级绿道网络系统。全市建成绿道200多公里,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把绿道网建设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以市委书记覃卫东为组长,市长郭锋为常务副组长,纪委书记和分管财政、旅游、城建的副市长为副组长的绿道网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全市绿道网规划建设工作。根据规划,肇庆市绿道网总长约1130公里,其中省1号线和6号线穿越我市并延长到250公里,市立绿道500多公里。决战绿道网的号角吹响后,全市迅速行动起来,掀起了一股热火朝天大搞绿道建设的热潮。目前,全市已建成绿道200多公里,其中省立绿道约40公里,建设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令人振奋。经济概括
2009年,肇庆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为主轴,科学谋划、迎难而上、危中求进,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一、:综合: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846.34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5.31亿元,增长5.0%,对GDP贡献率为7.3%;第二产业增加值309.86亿元,增长19.7%,对GDP贡献率为50.8%;第三产业增加值371.17亿元,增长12.7%,对GDP贡献率为41.9%。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22.5%,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3.4%,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9.0%,房地产业增长23.8%。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4.03%。民营经济增加值477.50亿元,增长16.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2008元,增长11.6%。
表12009年分区域主要指标统计表:区域人均GDP(元)比上年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百分点)中心区3254412.242.40.5山区1287712.445.71.2,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2.2%,其中食品类下降1.9%;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3.5%,其中轻工业下降1.8%,重工业下降3.8%。商品零售价格下降3.4%。
表2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单位:%,指标价格指数比上年涨跌幅度:居民消费价格97.8-2.2食品98.1-1.9其中:粮食104.84.8烟酒及用品98.7-1.3衣着94.7-5.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00.70.7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100.00交通和通信98.3-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0.70.7居住92.6-7.4服务项目99.9-0.1,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235.8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8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0.4万人。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9%,比上年末下降0.19个百分点。全市共有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3个,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3.88万人,转移就业人数5.26万人。全年全社会用电量87.92亿度,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工业用电量64.83亿度,比上年增长12.2%。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土地和能源等资源约束加大等矛盾仍为突出。
二、农业: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3.01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6%。甘蔗种植面积1.56千公顷,增长10.3%;油料种植面积24.81千公顷,增长2.2%;蔬菜种植面积67.39千公顷,增长2.4%。全年粮食产量110.41万吨,增长2.3%;甘蔗产量10.50万吨,增长9.5%;油料产量6.86万吨,增长2.0%;蔬菜产量178.35万吨,增长2.5%;水果产量95.69万吨,增长17.1%;茶叶产量0.55万吨,增长1.7%。全年肉类总产量40.73万吨,增长2.2%;其中猪肉产量28.17万吨,增长2.3%;禽肉产量12.56万吨,增长1.9%。全年水产品产量31.84万吨,增长2.4%;
三、工业和建筑业: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完成工业增加值277.47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3.7%,民营企业增长29.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9.4%,股份制企业增长25.8%,集体企业增长27.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25.0%,重工业增长21.5%。九大产业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2%,其中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增长30.0%,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增长25.6%,三大潜力产业增长18.5%。三大新兴产业中的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石油及化学增加值分别增长11.0%、46.9%和39.6%;三大传统支柱产业中的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分别增长29.8%、25.9%和23.0%;三大潜力产业中的森工造纸、医药、汽车及摩托车分别增长21.5%、6.9%和16.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3%,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6.9%,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5.5%,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24.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9%,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长9.5%,钢铁冶炼及加工业增加值增长40.9%。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4.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40.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4.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2.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0.2%。2009年1-11月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2.74。资产贡献率9.91%,资本保值增值率96.2%,资产负债率62.0%,流动资产周转次数3.5次,成本费用利润率2.2%,全员劳动生产率121895元/人年,产品销售率97.3%。实现利润总额20.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3%。亏损企业亏损总额5.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5%。
表32009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指标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20.1939.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0.92-20.0集体企业0.0928.6股份制企业2.611907.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5.422.2民营企业11.5337.43,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114个,比上年下降12.9%;实现增加值35.98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实现利润总额1.56亿元,增长35.2%;利税总额5.92亿元,增长20.1%。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2.77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分城乡看,城镇投资303.72亿元,增长38.8%;农村投资159.05亿元,增长22.2%。分地区看,中心区投资336.31亿元,增长31.7%;山区县投资126.46亿元,增长35.3%。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0.80亿元,增长16.5%;第二产业投资215.41亿元,增长35.9%,其中工业投资213.83亿元,增长35.6%;第三产业投资226.57亿元,增长31.3%。
表42009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行业投资额比上年增长%总计462.7728.2一、农、林、牧、渔业20.8016.5二、第二产业215.4135.9其中:采矿业1.20-13.7制造业192.4331.9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0.2094.7建筑业1.5795.1三、第三产业226.5731.3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6.4659.0批发和零售业6.26142.6住宿和餐饮业11.1630.4房地产业93.5713.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4.0538.9教育7.7336.0,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60.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中心区53.14亿元,增长7.8%;山区县7.52亿元,增长49.5%。
表52009年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单位绝对数比上年增长%投资完成额亿元60.6611.7其中:住宅亿元47.450.7其中:90平方米以下住宅亿元8.613.3其中:经济适用房亿元0.2427.3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763.3927.0其中:住宅万平方米639.820.1房屋新开工面积万平方米328.6592.8其中:住宅万平方米261.2570.6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202.9814.7其中:住宅万平方米172.4811.0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275.3183.7其中:住宅万平方米259.9585.3本年资金来源亿元74.4045.6其中:国内贷款亿元16.0079.5其中:个人按揭贷款亿元11.28199.2本年购置土地面积万平方米105.09-6.5土地购置费亿元4.18-13.7本年完成土地开发面积万平方米89.4326.1五、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5.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75.81亿元,增长15.6%;农村消费品零售额99.97亿元,增长15.4%。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240.8亿元,增长20.9%;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4.17亿元,下降11.0%。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粮油类零售额比上年下降9.7%,肉禽蛋类下降17.9%,汽车类增长45.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8.9%,石油及制品类下降2.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9.4%。
六、对外经济:全年进出口总额33.7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7.8%。其中,出口21.44亿美元,下降11.3%;进口12.34亿美元,下降1.0%。实现顺差9.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6亿美元。表62009年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美元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进出口总额33.78-7.8出口额21.44-11.3其中:一般贸易9.46-9.8加工贸易10.82-21.8保税仓加工区1.16其中:机电产品8.36-27.4高新技术产品2.05-27.5其中:国有企业2.83-5.4外商投资企业14.45-20.3其它企业4.1629.4进口额12.34-1其中:一般贸易6.6655.2加工贸易5.68-30.9其中:机电产品3.22-28.3高新技术产品2.01-29.1其中:国有企业0.81-14.5外商投资企业9.080.03其它企业2.42-0.02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9.1-13.8表72009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美元国家和地区出口额比上年增长%进口额比上年增长%香港地区4.14-21.11.23-23.8美国5.99-22.40.43-25.7欧洲联盟3.12-1.92.0-0.4东盟1.07-19.72.73-1.8日本1.28-10.40.82-15.3韩国0.38-9.10.56-3.2俄罗斯0.11-42.90.1428.9,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82个,合同外资金额15.20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6%和4.3%;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8.88亿美元,增长3.5%,其中制造业占81.9%,房地产业占6.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6%。表82009年分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增长速度行业名称:合同外资金额(亿美元)比上年增长%:实际使用金额(亿美元):比上年增长%总计15.24.38.883.5农、林、牧、渔业0.25-33.70.14-72.4制造业11.86-3.67.079.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21556.80.239.3建筑业0.08-94.80.01-91.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152.40.061315.6批发和零售业0.01-97.90.01-99.3住宿和餐饮业0.1-35.10.05-74.8房地产业-0.1-115.50.5393.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291620.10.14158.2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0.02…0.0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000.06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100…-100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0.01…0.0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0.02-80.60.1220.4七、交通、邮电和旅游: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1.18亿元,比上年增长4.2%。
表92009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指标单位绝对数比上年增长%货物运输总量万吨26479.0公路万吨19867.9水运万吨66112.6货物运输周转量亿吨公里33.1110.7公路亿吨公里22.489.8水运亿吨公里10.6312.6表102009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指标单位绝对数比上年增长%旅客运输总量万人604510.5公路万人604310.5水运万人238.7旅客运输周转量万人公里2934198.1公路万人公里2933578.1水运万人公里1935.7,全年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129.3万吨,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37.4万吨,下降26.8%。港口集装箱吞吐量34.6万标准箱,下降5.0%。年末全省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2.2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8.6%。其中,私人汽车9.82万辆,增长20.5%;私人轿车保有量达到8.89万辆,增长21.7%。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总量75.86亿元,增长19.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29亿元,增长14.0%;电信业务总量73.57亿元,增长19.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84.8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53.71万户,乡村电话用户31.14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41.2万户,新增115.8万户。全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数112.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外国人10.11万人次,增长10.6%;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02.21万人次,增长11.2%。接待国内过夜游客达728.19万人次,增长19.4%。全市旅游总收入79.46亿元,增长20.8%。
八、金融和保险:年末全市中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20.6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6.3%;各项贷款余额568.31亿元,增长51.9%。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80.35亿元,增长63.0%,其中个人住房贷款75.71亿元,增长57.7%;农村信用社人民币贷款余额170.01亿元,增长23.0%。全市金融机构实现账面结益14.51亿元,增长26.8%;不良贷款余额减少32.7%。
表112009年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指标年末数比上年末增长%各项存款余额909.5726.6其中:企业存款191.3739.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54.1414.8各项贷款余额554.3549.4其中:短期贷款200.715.5中长期贷款343.8582.2,全年全市实现保费收入18.08亿元,增长0.8%。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12.96亿元,比上年下降3.0%;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5.12亿元,增长12%。全年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4.14亿元,下降15.2%。其中,寿险业务赔付支出2.14亿元,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2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普通高职高校招生(不计成高)1.34万人,增长15.8%;在校生3.61万人,增长17.0%。各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含技工学校)招生3.38万人,增长9.6%;在校生8.17万人,增长15.7%;毕业生1.95万人,增长23.6%。普通高中招生3.18万人,增长9.3%;在校生8.41万人,增长13.2%;毕业生2.13万人,增长4.4%。初中招生8.25万人,下降2.5%;在校生23.82万人,增长2.9%;毕业生7.02万人,增长5.4%。小学招生5.28万人,下降4.5%;在校生39.65万人,下降8.0%;毕业生8.46万人,下降0.7%。全省特殊教育招生296人,在校生1845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1.98万人。技工学校招生1.46万人,增长45%;在校生2.83万人,增长34%;毕业生0.55万人,增长35%。年末县及县级以上国有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情报和文献机构18个。全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0.60万人,比上年增长1.7%。全市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约6.9亿元,增长43.8%。全年申请专利量551件,增长31.5%;其中发明专利100件,增长22.0%。专利授权量329件,增长22.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4件,下降11.1%。全年经各级科技行政部门登记技术合同2项,技术合同成交额316万元。全市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5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51亿元,增长11.1%。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3家,已建立省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12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0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9个,县及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纪念馆7个。全市有广播电视台9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5%和99.4%。有线广播电视用户61.66万户,比上年增长0.5%。有线数字电视用户2200户。全市共有综合档案馆9个。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602个,增长15.8%,其中医院、卫生院143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4个。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8458张,增长5.5%。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3944人,增长6.1%,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724人,注册护士4859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326人,卫生监督所卫生技术人员84人。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1个,乡镇卫生院96个,乡镇卫生院床位1972张,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3178人。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9470人次,报告死亡73人,报告传染病发病率454/10万,死亡率2/10万。全市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得33项全国冠军,破1项亚洲纪录,破2项全国纪录。
十一、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91元,比上年增长7.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5%。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63元,比上年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9%。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4.01%,比上年下降1.1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所占比重为10.3%。全年城镇居民现有住房建筑面积人均26.7平方米。城镇最高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9648元,城镇最低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258元。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49.6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4.3%,其中参保企业职工32.82万人,增长1.8%;参保离退休人员9.23万人,增长8.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81.47万人,增长1.8%,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39.07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42.40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民工8.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30.15万人,增长2.1%。参加工伤保险27.07万人,增长8.3%,其中参保农民工8.52万人,增加0.86万人。参加生育保险22.74万人,增长3.75%。全市9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69%,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300.14万人,比上年增长5.6%。新农合医疗基金累计支出总额3.5亿元,累计受益234.84万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6.3万人次。到2009年底,全市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达7.83万人,其中城镇0.92万人,农村6.91万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上升2.4%。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收养人员3509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698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6个。全市共发行销售福利彩票1.56亿元,筹集福利资金0.49亿元。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985起,比上年下降9.7%,死亡254人、受伤1197人、直接经济损失1406.76万元,分别下降5.9%、6.5%和91.3%。其中,道路交通事故931起,下降11.7%;造成死亡242人,受伤1193人,直接财产损失331.55万元,分别下降6.2%、6.8%和上升28.9%。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32,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3.08。
十二、人口、资源与环境:年末常住人口388.8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78万人,出生率11.61‰;死亡人口2.17万人,死亡率5.28‰;自然增长人口2.61万人,自然增长率6.34‰。年末常住人口的主要构成:男性占51.53%,女性占48.47%;0-14岁人口占22.90%,15-64岁人口占66.53%,65岁及以上人口占10.57%;城镇人口占44.89%,乡村人口占55.11%。
表122009年人口数及构成:单位:万人,指标年末人口数比重(%)常住人口388.83100其中:城镇174.5544.89乡村214.2855.11其中:男性200.3851.53女性188.4548.47其中:0-14岁89.0422.9015-65岁258.6966.5365岁及以上41.110.57,全年全市耕地面积141960.98公顷,减少37.98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30.39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实际占用耕地7.59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884.13公顷。当年净增加耕地876.53公顷。全市全年水资源总量14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3839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1362.5毫米,比上年减少30.8%。全年总用水量20.65亿立方米,增长2.7%,其中生活(含生态)用水2.48亿立方米,下降1.6%;工业用水3.87亿立方米,增长13.8%;农业用水14.28亿立方米,下降0.6%。全市人均用水量为543立方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244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39立方米。全市水质监控断面中,水质功能类别为II类的有17个,达标率100%;水质功能类别为Ⅲ类的有5个,达标率100%;水质功能类别为Ⅳ类的有4个,达标率100%。全年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更新造林、有林地造林面积12714公顷,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2006公顷。其中林业重点工程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积360公顷。全市义务植树完成600.8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67.4%。全市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0.11万公顷;国家地质公园1个,面积0.84万公顷;地质遗迹保护区1个,面积0.1万公顷。经过最终核实,肇庆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862.3亿。
旅游名胜
肇庆市是中国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梅庵、德庆学宫、肇庆古城墙、七星岩摩崖石刻、德庆悦城龙母祖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星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重点、国家AAAA级景区。全市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旅游资源单体95个,其中属自然旅游资源的58个,占总数的61%。肇庆市旅游资源品质高、类型多。以鼎湖山(风景区)、七星岩、大斑石(封开县)为代表的山岳与地质景观资源;以星湖、西江、贺江为代表的水景观资源;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黑石顶(封开县)为代表的生态资源;以古城墙、阅江楼、端砚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德庆龙母祖庙、梅庵为代表的宗教与民俗资源;以肇庆高尔夫度假村、广新农业生态园为代表的休闲度假资源等构成肇庆丰富的旅游资源。其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特点,使肇庆的旅游资源在全省具有明显的优势。经挖掘和整合,全市已形成以七星岩和鼎湖山为中心,连接四会贞山、广宁竹海大观、怀集燕岩和世外桃源、封开龙山和天下第一石、鼎湖葫芦山和九龙湖、德庆盘龙峡和龙母祖庙、高要广新生态园的“肇庆千里旅游走廊”,促进了全市旅游的发展。盘龙峡生态旅游区,盘龙峡生态旅游区位于德庆县西北部,距县城28公里,整个生态旅游区占地3万亩。这里是一个原始自然生态旅游区,景区内古木葱茏,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植物活化石”黑桫椤遍布其间,是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拍摄基地。峡谷空气负离子含量达每立方米12.5亿个,是南中国最大的天然大氧库。盘龙峡生态旅游区以其得天独厚的山、水、森林等自然生态资源禀赋,成功开发了勇士漂流、瀑布观光、峡谷品氧、全国最大的水车群、全国最具风情的山顶木屋度假村、熏衣草木屋王国酒店、盘龙天堂度假酒店、高空滑索、森林水世界等等生态休闲型旅游产品。自2001年开放以来,受到各地游客的青睐,成为广东省内游的必游精品景区。德庆是龙母的故乡。传说龙母养了五个儿子,小儿子斑龙特别调皮,经常在西江嬉戏玩水,兴起时兴风作浪,搅得西江两岸人民不得安宁,龙母一生气,把斑龙送到了一个山清水秀、林木幽深的峡谷,让斑龙在此修炼思过。龙母毕竟不放心,便要斑龙的大哥青龙来看着它,青龙、斑龙就盘踞于此,时时为附近的百姓施云播雨。后来这个峡谷就人们命名为盘龙峡。叶挺独立团史迹陈列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通称叶挺独立团),1925年11月21日在肇庆成立,全团2100多人,共产党员叶挺担任团长,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第一支正规部队。担任北伐先锋,被誉为“铁军”。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陈列通过历史照片、文物等展示了叶挺独立团的光辉战斗历程,是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场所。
肇庆古城墙肇庆古城墙位于市区旧城区,周长2800米。据史料记载,肇庆始为土城墙,宋政和三年(1113年)将土城扩大,并筑为砖城。该城墙历史上虽然历尽沧桑也经过20多次修葺,但城墙和城门位置未改。宋代始建的城墙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全国罕见。宋代的城墙开四门:东曰宋崇、西曰镇南、南曰端溪、北曰朝天。城门之上各有城门楼1座,四门之外有瓮城,城墙四角各有角楼1座,城外还有护城河。明成化五年(1469年),知府李璲增厚了部分城墙,并亲自题书四门石匾额,改东门曰庆云、西门曰景星、南门曰南薰、北门曰朝天。民国十三年至十五年(1924-1926年),城墙上的城门楼、角楼、雉堞、瓮城被全部拆毁,用以填塞城门和护城河以利交通,使城墙遭到极大的破坏。1987年至于996年间,肇庆市人民政府为保护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发展旅游事业,曾多次拨专款抢修北段城墙,本着"整旧如旧"、"恢复原貌"的修缮原则,恢复了"朝天门"、墩台和雉堞,并重建了披云楼,使肇庆古城墙得以重现,肇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得以再度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