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丰县地图
贞丰县相关地区地图:
本地潜在主要商品
金、锑、煤、冰洲石、大理石、镁、钯、铊。历史沿革
解放前:贞丰县历史悠久,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74年),以西赵地置羁縻明州,即今县地。元代为普安路东部下段地。明代为广西泗城府西隆州安隆长官司地。清雍正五年(元1727年),划其地即红水江北岸长坝、桑郎、罗斛等十六里及西隆州之罗烦、册亨等四甲半零二十一寨归贵州,置永丰州,治长坝,属南笼府。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改建石城。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改名贞丰州。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一月,改置贞丰县,隶兴义府(府治驻今安龙县)。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废道,贞丰县直隶省。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改隶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区公署设于兴仁)。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划清水江和北盘江以东新设望漠县,贞丰县地域自此固定。解放后:1949年12月24日贞丰县解放。1950年3月1日贞丰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兴仁专区。1952年12月兴仁专署移驻兴义,改称兴义专区,贞丰县隶该专区。1956年7月撤销兴义专区,8月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贞丰县隶属黔南州。1958年12月撤销贞丰县并入兴仁县,划归安顺专区。1961年8月恢复贞丰县,仍隶安顺专区。1963年复划归黔南自治州,由安顺专区代管。1965年7月,恢复兴义专区,8月划归兴义专区。1966年2月成立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仍隶兴义区。1981年9月撤销兴义行政公署;1982年5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同时,撤销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恢复贞丰县,隶属黔西南州。
行政区划
贞丰县辖6镇7乡:珉谷镇、者相镇、龙场镇、北盘江镇、白层镇、鲁贡镇、连环乡、挽澜乡、小屯乡、平街乡、长田乡、鲁容乡、沙坪乡,280个村民委员会,12个居民委员会,1638个村民小组,76个居民小组,1482个自然树寨。全县总人口32万余人。境内有布依、苗、回、仡佬、瑶等13个少数民族,民族风情淳朴浓郁。2000年,贞丰县辖6个镇、7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1478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珉谷镇60892、龙场镇31218、者相镇30252、兴北镇25113、白层镇20546、鲁贡镇21140、连环乡14965、挽澜乡14441、小屯乡28285、长田乡17662、平街乡17095、鲁容乡16251、沙坪乡16925。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2002年7月1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贞丰县兴北镇更名为北盘江镇。镇人民政府驻北盘江村,所辖行政区域为原兴北镇行政区域。2003年,贞丰县辖6个镇、7个乡,280个村委会、13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34.4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6.74万人,占总人口的48.29%;非农业人口2.38万人。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经济概况
概况: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贞丰县委、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重新梳理山河,结合贞丰县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实施了种植10万亩甘蔗、10万亩花椒,10万亩砂仁、10万亩金银花、黄花梨、辣椒的“四个10万亩”综合开发工程。这一富民兴县工程的快速推进,正在使贞丰县成为贵州省最大的甘蔗生产基地、黄花梨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花椒生产基地、砂仁生产基地。全县耕地面积为18121公顷,有林地364888亩,森林覆盖率15.2%。县内气候宜人,雨量丰厚,光照充足,适应多种农作物生长,盛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烟叶、花椒、砂仁、金银花、油桐、茶叶、早熟蔬菜和甘蔗等亚热带水果。县境内属珠江水系,水量均汇入北盘江流经珠江出海,流域面积大,水能蕴藏量高。民族经济:贞丰县境的布依族历来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而在农业生产中又以种植水稻为主,素有“水稻民族”之称。全县几大水稻主产区,大部份是布依族聚居区,布依族种植水稻历史悠久,种植的水稻有,镭稻、枯稻、粳稍、挽福、旱稻禁10余个品种。其次是玉米(布依人称“包谷”),除供人食用外,是布依人酿酒和饲养牲畜的主要原(饲)料。此外,布依人还兼种大麦、小麦、高梁、小米、五谷米、籼米、红苕、黄豆、葫豆、虹茸,芋头等杂粮以及南瓜、黄瓜、冬瓜、丝瓜等。贞丰县出产甘蔗、油桐、棉花、兰锭、芝麻、酥麻、油菜籽、土烟。茶叶、花生等经济作物。全县甘蔗、油桐总产量的90%以上是布依人种植的。早在明末清初,油桐产品经北盘江航运,远销广东沿海及港澳等地,棉花是布依人衣着服饰的主要原料。民国中期以前,种植面广,产量颇丰。为解决染料问题,布依人在很早以前就学会种植蓝靛,至今沿袭。
养殖业和编织业:境内布依人的副业,主要以养殖业和编织业为主。布依人普遍养殖耕牛,田坝地区多饲养水牛,山地地区多饲黄牛,主要作为役牛。此外有还喜欢养马,白层、鲁贡“花山”地区尤甚。布依人养猪,大都是自养自食。过去杀猪过年是布依人所求的理想生活之一。近年来饲养商品肉猪的人户逐渐增多,也育专门饲养母猪相种猪的人户。布依族普遍饲养鸡,少数人家还饲养鸭、鹅。编织是布依族的主要家庭副业。布依妇女,纺花织布,一是供家人衣着,二是拿到市场出售,嫌取少许利钱购买油盐等生活必需品。不少布依男性,工余时间编制农用粪箕、挑箩、晒席、晒筐、筛子等出售。还有一些于农闲时间外出从事木匠、石匠副业。
手工业:贞丰布依族地区手工业主在有榨糖、榨油、靛染等。贞丰布依人早在明代就学会土法制红糖的生产工艺。贞丰红糖说来质好量多,大宗红糖经花江古道,远销省城等地。据民国26年(1937年)统计,贞丰收解红糖税为了149750元(法币),而当年收的土洒税为219460元,烟丝税为25920元。从中可以看出榨糖矗业是全县手工业中的支柱产业。油榨业是贞丰县布依族地区重要的手工业之一。据民国27年(1938年)统计,全县有油榨155座,经营者129户。此中有03户系布依人经营,仅毛安寨子就有4户开办五座油榨房。民国26年(1937年),贞丰产桐油6300市担,经白层渡口输出的桐油50多万斤。民国33年(1944年),贞丰桐油产量增到18000驮(约144万斤)。1958年在”大炼钢铁”和“以粮为纲”的年代里,桐林大量被毁。1980年逐步恢复元气。在社会进入封建领主阶段时,布依族农民被长期依附在土地上,即所谓“惟事农讲,不事商贾”,并逐渐形成一种“经商可耻”的旧观念。所以,境内布依人是一个不善于经商的民族。贞丰布依族地区盛产红糖、油桐及较多的牛、马、鸡、鸭,及丰富的中草药材、兽皮等资源。但不产盐,因此,外地商人很早就从北盘江水道贩运盐到布依族地区交换当地土特产,逐步在布依族聚居地区形成了一些商业集市。如白层、潭龙、沙坪等。白层集市是贞丰县重要商业集市之一。民国15至18年(1926一1929)间,白层厘税饷捐局月收特货捐达20余万元(银元);民国25年7月至。26年6月,白层厘金局实征64220元(法币),名列全省第五。贞丰县境布依族聚居地区,地处边远,交通阻塞,产品单一,生产力低,长期处于封闭型的自然经济状态,制约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低,经济十分贫困。民国37年(1948年),白层区比较中心的毛安寨,时有100余户人家,除8户为瓦房外,其余均系矮小的茅草房。有95%以上的人家缺粮,靠借贷、卖新或外出打工等来解决吃粮问题。
文化遗产
布依族铜鼓十二则:贞丰县布依族铜鼓十二则主要分布在龙场镇对门山村。据有关专家、学者多年来研究、考证,布依族是当今贵州使用“灵山型”铜鼓最普遍的一种少数民族。明清以来,贵州方志中记述“仲家”(今布依族)使用的铜鼓比比皆是。“仲家”在明清时期,喜欢在铜鼓上刻字,托明(孔明)所造,籍以抬高身价。近年来根据最新资料表明,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布依族使用的这一面铜鼓竟是贵州少数民族中唯一的属两广类型的灵山型鼓,两面铜鼓有雌雄之分,有上千年历史,其铜鼓十二则为贞丰布依族所独有。长期从事布依族铜鼓研究的贵州师范大学讲师、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会员、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促进会副秘书长蒋英观看对门山村的铜鼓后说:“该铜鼓属唐末灵山型铜鼓中的晚期作品,是贵州发现的铜鼓中最古老的一种,可以说是打击乐的源头之一。”贞丰县龙场对门山保存的雌雄铜鼓,雌铜鼓高35.5厘米,面径55厘米,足径57厘米,重23公斤,是粤式铜鼓中最小的。鼓身为三段式,胸、腰、足界线分明。鼓面双弦分晕、共四晕,晕间无纹。鼓心光体十二芒,鼓面最外圈有四组蛙足痕。鼓面伸于胸外、无垂帘。鼓身亦为双弦分段,足部有四种双弦纹耳为细辫扁耳。从鼓体的大小及纹饰已消退的情况来看,这面鼓可能产生于唐代。雄铜鼓通高27厘米,面径47厘米,足径49厘米,重16公斤,鼓身为三段式,胸、足、腰界线分明,鼓面双弦分晕,共四晕,晕间有纹并有象形图案。鼓面为宫、商、角三音,鼓圈为徵、羽两音,组成了民族五音调,调子有快板、慢快板,快板击而高亢,慢板悠扬如歌,其音色纯美,音质雄浑、厚重。贞丰县布依族铜鼓十二则,主要分布在贞丰县布依族聚居的村寨,逢节庆和红白喜事或其它大型活动时,由寨老组织,用两面古老的铜鼓悬挂于木架或堂屋中央,用竹片敲击铜鼓,演奏十二则。布依族至今还流传保留了节日、丧葬使用铜鼓这一传统习俗。敲击铜鼓真是“铜鼓之声,怒而击则武,忧而击则悲,喜而击则乐。其意变,其声则变之”。铜鼓十二则内容有两种说法:“第一,古代打仗时进攻、收兵的信号;第二,农业生产十二个月中季节变化的记载”。“六月六”布依风情节:“六月六”是贞丰县布依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是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祭祀、歌舞活动为载体,含有宗教性、生产性和文娱性特征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它表达了布依族人民对劳动致富的热情,对幸福生活的喜悦,对粮食丰收的愿望,对平安和谐的企盼,对美满婚姻的追求。“六月六”布依语称为“Gacdaangx”,俗称“敬盘古”,又称“敬秧苗”、“敬谷神”。节日里,每家每户都要拿着大红公鸡、纸马、菜肴祭品等到秧田的水进出口处祭祀田神,焚香烧纸祷告清除旱涝虫病之灾,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天,全寨还要举行隆重庄严的杀猪杀牛祭祀寨神活动,以求全寨平安和谐、人丁兴盛、六畜兴旺。“六月六”还是布依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浪哨”社交娱乐活动的传统佳节,布依青年借助节日良机,进行甩糠包、对唱竹筒情歌、山歌对唱,通过“浪哨”,倾诉自己的爱情,是建立恋爱、婚姻家庭之源。“六月六”综合反映了布依人民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社会交往、文化艺术、民族心理等,是本民族人民普遍参与的民俗事项,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
苗族“走亲节”:苗族“二月二”节又叫“新娘节”、“敬桥节”、“走亲节”。中部方言苗族通称之为“nongxhlatob”(囔拉窝),节日内容极其丰富,每逢农历二月初二,家家户户都过节,气氛极为浓烈。2009年3月17日,贞丰县二月二苗族“走亲节”在该县珉谷镇左旗村举行。左旗村地处贞丰县城的城郊,全村现有土地总面积1500亩,当地村民共306户1310人,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寨,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以上。苗族的传统和风俗得到很好的保存,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2009年的二月二在中共贞丰县委、贞丰县人民政府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节日由贞丰县苗学会、贞丰县珉谷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在左旗村举行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文艺演出及苗族习俗活动,文艺演出结束后苗族同胞和客人们欢聚一堂在户外吃起了团员饭。大家围坐在圆桌旁吃着狗肉稀饭、三色糯米饭、酸菜,喝着苗族同胞特制的白酒,感受着浓郁的苗族文化。活动的举行向客人展示了苗族多姿多彩的民俗、民族文化。为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良性的作用,也为贞丰县的人文特色旅游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