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海省电子地图 > 玉树州地图 >
治多县地图
治多县相关地区地图:

投资环境

交通方面:已形成了加吉博客洛镇为中心,以县乡公路为辐射的公路网络,并实现了结古——治多——曲麻莱公路黑色化。
电力方面:3×500千瓦的聂恰河电站正在开工建设阶段,预计今年一台机组发电,明年十月底前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500千瓦的当江荣电站正在发电运行,五乡一镇光伏电站全部竣工,并投入运行。
通信方面:行到了快速发展,与国际国内通讯实现了程控化,移动小灵通通讯开通使用。
城镇功能设施:城镇功能设施齐全,商业、文化、电视、体育、卫生、教育、旅游等城镇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全县各类旅店、餐饮、批发、零售的商业服务网点230余个,拥有各类学校15所,卫生机构9院(所),其中县级医院一所,藏医院一所,医疗设备齐全。
投资方向: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精神,以及本县经济发展规划要求,鼓励外商和县外客商投资以下主要产业领域。(一)畜牧业,重点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二)医药业,重点为藏药资源开发利用。(三)旅游业,开发可可西里探险,贡萨寺旅游景点建设等。(四)矿产品加工业,重点为铜矿、彩玉石资源开发利用。(五)对现有国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降低生产成本,降低能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项目。(六)城镇建设、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七)社会公益性项目。
投资方式: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或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投资方式。

基础设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全县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条件。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摆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要求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在此基础上集中力量,高质量、高效益的建设一批基础性重点骨干工程改善投资硬环境。进一步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管理,严格执行工程“四制”。“十一五”期间,本着“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和适度超前”的原则,重点加快交通、通讯网络和能源、水利城镇基础设施等建设步伐。
一、交通: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完善综合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提高公路等级质量。以治多县城为中心,以县乡公路为主线,以完善和改选全县等外公路为重点,力争实现县乡公路黑色化、乡村公路等级化、村组公路畅通化,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体系。“十一五”期间,建设通乡油路345公里,通乡村公路3348公里,便民独立桥70座,连网公路135公里,外通公路326公里,通村油路434公里,村级道路硬化100公里及改扩建玉治公路190公里全县重点交通项目主要有:县城道路项目、旅游干线公路项目;等外公路改造县乡公路、乡村公路、村组公路建设项目等。
二、人畜饮水: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合三江源地区的地形、地质、气象、水文、水源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综合分析,人饮工程建设以小型工程水源引取地表水为主,根据地区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引泉、截流、打井、管道输水等工程措施。“十一五”期间,水利部承诺基本解决全国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因此,该县要紧做好安全饮水工程项目建设方案的可研和报批工作。主要建设内容有:修建引水枢纽、大口井、机井、土井、蓄水池、各类阀井、供水点、埋设干支管道等。预计投资724.08万元,解决6162人的饮水。
三、邮电通信:继续加强固定电话网的建设,积极发展移动电话。采用卫星、光纤等先进传输手段,步解决乡、村的通信问题,“十一五”期间实现六个乡(镇)全部通电话,县城开通无线市话业务,提高广大牧区的电话普及率。加强邮政网络建设,提高乡、村通邮率和邮件传递速度。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扩大互联网覆盖面。
四、产业结构调整:针对治多目前产业结构单一、牧民增收难度大的实际情况,全县扶贫开发要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加快二、三产业的开发步伐。同时,加大畜群、畜种结构调整力度。认真贯彻实施畜牧业五项工程,到2010年生产母牛的比例达到54%以上,生产母羊的比例达到65%以上,羊、牛比例为6:4。

特色经济

切实加强牧业基础地位,着力解决“三牧问题”:进一步巩固牧业基础地位,推进牧业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增加牧民的收入。“十五”期间,县委、政府十分重视“三牧”工作,牧业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牧业生活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但由于该县牧业的基础设施差,牧区生产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牧民增收问题仍是该县当前“三牧”工作的核心问题。为了切实解决牧民增收问题,“十一五”期间要把解决好“三牧”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必须积极探索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新办法,充分发挥牧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提高牧业适应市场的综合经济效益,促进牧业生产方式更快地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实现牧区经济健康发展,重点组织实施好牧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第一,加强牧业基础地位,推进牧业经济结构调整。牧业是一种具有特殊地位的基础性产业,我们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牧业的重要地位。“十一五”期间,要以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为中心,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牧业。采取以工补牧的助牧试,继续着眼于创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围绕优质肉食品、中藏药材、特种养殖等牧业工程,增加畜产品的加工改造,优化和调整牧业产业及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后续产业,加强牧业产业化进程。第二,强化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继续下大力气改善乡村公路状况,基本实现村村通车的目标。继续下大力气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搞好牧区人饮解困工程。“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抓好并积极实施的牧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城镇防洪工程、人饮解困及安全饮水工程、水土保持、草原保护建设、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科技支撑、长江防护林工程、牧区通路工程等。第三,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拓宽牧民增收渠道,努力建立促进牧民收入环境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落实三江源生态保护、退牧还草等对牧民生产、生活补偿资金,增加牧民补偿性收入。发展壮大牧区二、三产业,增强牧民非牧收入。加大牧民培训工程实施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和职业技术培训,提高牧民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加强对劳务输出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有针对地组织外出务工,加快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完善相关政策,优化务工环境,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就业,引导牧区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结合“三江源”生态环境与保护工程的实施,加快城镇化生态旅游开发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引大批牧区富余劳动力及生态移民就业。
优势资源和特色经济: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使之成为全县经济新的增长点。矿产资源开发。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利益。抓好现在矿产资源的管理和技术改革,加大地勘工作力度,为今后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力度,严禁乱挖乱采。中藏药资源开发。治多县藏药资源丰富,要加快开发利用力度,加强珍稀野生动植牧药材资源的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因地制宜开展中藏药,用动植牧资源的繁育和种植,建设治多县中药材综合加工厂,并逐步提高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旅游资源开发。充分利用该县地处三江源的地理优势,独特的高原景观和康巴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重点开发贡萨寺旅游景点,狩猎场等景区景点,加快旅游公路和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宣传力度,吸引国内外旅游者来治多参观游览。“十一五”期间争取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7万人次,使旅游业成为该县的另一个重要产业。

城乡区域发展

一、小城镇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推进的原则,加快发展小城镇,搞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力争“十一五”期间将治多县城建设成人口达1.2万人,面积达16平方公里的高原县城。同时,要加快完善城镇综合配套功能,全面提升城镇的经营管理水平。要加强县城道路硬化、亮化、供水、供电、信息通讯、污染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建设“富有高原特色的三江源生态县”为目标,放眼长远,将城镇建设和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在一起,通盘考虑,加大实施县城景观工程的建设力度,努力改变县城面貌。要强化城镇管理制度把城镇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好城镇管理的综合治理。“十一五”期间,该县要策应“三江源”工程的有力实施,重点搞好牧区小城镇建设。“十一五”期间,城镇化建设的预期限目标是:全县城镇化水平达43%;城镇人均拥有道路达4平方米;城区绿化率达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平方米;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8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在推进小城镇化进程中,一是要强化中心城镇的功能,充分发挥治多县城的带动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大力提升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因地制宜,下大力气好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使该县城镇化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三是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快撤乡建镇的规划与实施工作。同时,规划建设一批牧区生态移民新型社区,将目前占用地多、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的牧户集中到社区;要加强牧区城镇、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满足牧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公用设施要进一步消除牧区剩余劳动力从牧区流出的制度障碍,引导牧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十一五”期间,2054.97万元,建设索加、扎河、立新三乡生态移民迁入到治多县城南面的牧民小区。同时,进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行政、教育、文化、医疗等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是“十一五”时期一项重要的发展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全面深化牧区改革,大力发展牧区公共事业千万百计增加牧民收入。步缩小城乡差距。坚持搞好人工种草、网围栏、暖棚等工程建设,不断改善牧业生产条件加快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提高安全饮用水的普及率。搞好牧区能源建设工程,加快牧区公路建设,提高通达深度和技术等级。改善牧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落实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妥善处理移民群众的后续产业问题,通过组织实施就业培训和引导,实现再就业。加强新牧区建设规划,搞好示范引导,逐步改善牧区人居环境。到2010年解决6162人的人饮困难问题,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100%;牧户均达到1幢接羔育幼暖棚;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绝大部分牧民基本实现定居。

历史沿革

治多县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古为原始牦牛产地之一。据有关记载,早至4千多年以前,活动在长江源头的人类就经营着简单的畜牧业。大约到公元前300多年,居住在青海湖东部的部分羌人西迁来本境,同当地土著人组成部落群体,亘古至今,勤劳的藏族牧民沿袭逐水草而居中的游牧生产方式,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成为世界上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自隋代开始,治多地区就是玉树族的游牧基地。公元1732年(清雍正10年),清政府对牧区严格控制,划疆定界,设置千百户,清查部落户口,将玉树族归属为囊谦千户领地。公元1822年(清道光2年),玉树族内分演出宗久,雅拉、百户、江赛4个部落,统称优秀族;随着历史进程,优秀族内又分出多得赤沟、巴德3个部落。到清宣统末年,优秀族地区自立体系的7个百户或独立百长部落,一直隶属囊谦五室之下。这期间优秀族地区的畜牧业经济和社会有了稳定发展。1912年(民间二年)后,优秀族地区归玉树理事管辖。到1929年(民国18年)青海正式建省,玉树理事改设玉树县,优秀族地区归玉树县管辖。

民俗风情

情歌醉花莲花太极垫(新郎下马处)送亲队,迎新郎哈达赞夺冠瞬间(跑马赛)
祭山男子:藏族根据自然地理特点的不同,把整个藏族分成了三大区域:阿里地区,卫藏地区和朵康地区。治多就区域来讲习惯上划归朵康,但是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却处于卫藏和朵康的交接点,处于康藏文化的交汇点上。民间盛传“玉树二十五族之角尖,卫藏三十九族之足底。上通卫藏,下接汉区,唐蕃古道穿境而过,长江、黄河出境东流”之说法。就藏族六大氏族来讲,属于米查尕氏后代。举办赛马会的主题内容是祭拜各部落自己的神山,举行一些法会。时间一般在春夏季节,没有固定的日期,只是根据生产和生活上的便利与否,随时决定。赛马会的主要活动内容有举重、摔跤、拔河、赛马与马术表演,牦牛赛及佛事活动等。本地大型的结婚仪式,实际上是以婚礼为主旋律的小型赛马会。《格萨尔·嘉洛婚礼》是治多地区婚俗的模板。在这部史诗中描写了格萨尔赛马夺冠后,前往嘉洛家迎娶珠牡的壮阔场面。这场名震雪域的巨型婚礼,实际上是长江源区与黄河源区藏族婚俗的大融合,从而形成了治多地区丰富而独特的婚俗文化。婚礼中大到场面的布置,小到举手投足都有非常严格的讲究。婚礼收尾时的大联欢,是以赛马为主,包括其他各种竞技表演。
佛教文化:祈福众生用身躯丈量虔诚,宗咯巴大师铜像头部则寝宫,贡萨朋措强巴岭
格萨尔文化:颇章达则山嘉洛红宫遗址珠牡浴池,珠牡马圈聂恰河天然石桥天然石桥上的格萨尔王的脚印
格萨尔艺人:著名的格萨尔艺人才仁索南,他的说唱目录达324部。《格萨尔》艺人拉布东周的说唱目录103部,《格萨尔》艺人索南闹布,说唱目录189部由《格萨尔.赛马弥王》改编的舞剧,治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