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海省电子地图 >
玉树州地图
玉树州相关地区地图:

宗教信仰

玉树属藏族聚居的全民信教区,藏传佛教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因地处中原通往西藏的唐蕃古道上,以藏传佛教为中心的寺院颇多,宗教色彩浓厚。解放前,遍及全州各地的寺院不仅是当地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也是文化教育中心。经过长期的延续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加之受历史进程、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因而在心里素质、语言风格、审美观点、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等方面都有着与其它藏区不同的特点。现州境内有各类藏传佛教寺院192座(约占青海省藏传佛教寺院总数的29.23%),除两派合住寺13座和2座派系不明寺外,177座寺院中,萨迦派寺院22座,格鲁派寺院23座,宁玛派寺院31座,噶举派寺院101座。

主要景区

结古镇:玉树结古镇是素有名山之宗、江河之源、牦牛之地、歌舞之乡之地的玉树州州政府所在地。藏语意为“货物集散的地方”,历史上,川西雅州每年要发出9万驮茶叶至结古,然后由结古发5万驮至西藏拉萨,4万驮在青海省南部各蒙藏族聚居地区销售,所以这里古来就是青、川、藏三地的重要贸易集散地和交通枢纽。玉树全县的海拔非常高,在4500米左右。其中附近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00多座。还有许多的淡水湖泊和河流遍布全境。玉树结古镇附近的草甸草场面积广大,“玉树草原”一直以独特的风情名闻于外。玉树结古镇时值赛马会举办的时候,整个就会沉浸在铺天盖地的欢腾之中,歌声时聚时散,有的婉转,有的激昂,五色彩袖舞着美丽的“伊”……在结古镇这样天高云低的地方,有着绝对不同于别处“花儿会”的特别的味道。这是青海规模最大的藏民族盛会,举办时间是每年7月25日--8月1日。
通天河:沱沱河与当曲在沱沱河大桥下游60公里囊极巴陇地区汇合后称为通天河,长江的正源沱沱河发源于各拉丹冬,通天河是长江流经玉树州的名字,全长800公里,穿行于唐古拉山脉和昆仑山脉的宽谷之中。在青康公路上旅行,在距离结古镇20千米的地方,可以看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纪念碑,旁边就是气势磅礴的通天河。这里风光险峻奇绝,自古以来就是西宁通往玉树、青海通往西藏的必经之路,也是通天河上游的一大天堑。过去,来往频繁的汉藏使者,传经布道的僧侣,求神拜佛的信民,以及南来北往的旅者,经常仆仆于这条古道上,颠沛于通天渡之间。西游记中著名的过渡晒经的章节就发生在这里。如今的通天渡已经建起了一座七孔钢筋水泥大桥。漂泊千年的牛皮筏子已经成了人们猎奇摄影追逐的目标。
群果扎西滩:杂曲河之源群果扎西滩,地形复杂,沼泽遍野,但牧草却异常肥美,早就是珍禽异兽的欢聚之地:成群的野马毫无畏惧地追逐驰骋,结队的黄羊翘着白尾嬉戏耍斗,凶暴的恶狼养成了目空一切的习性,狡猾的沙狐直瞅着大兽捕获的猎物,笨拙的狗熊自由自在地游逛……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则是那些优雅美丽的白天鹅,婀娜多姿的黑颈鹤,以及翱翔如的斑头雁。它们有的扯着嗓子震天价鸣叫,有的在湛蓝的空中默默地飞翔,有的独立巢边为“孩子们”站岗放哨,春天,它们从南方飞来,在湖中岛打窝坐巢,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入冬,它们携儿带女,一路欢歌,去到江南水乡寻找安乐窝。就这样周而复始,行程几万里,不知在这里繁殖了多少代,更不知在这里栖息了多少个世纪。据说,这里的鸟类至少有20多种,一万余只,简直就是一个鸟的世界。林区位于杂白河西岸,故名“江西林场”。置身于此,不觉高原的苍凉,倒有几分江南的风韵。林苑似的自然景色,使游人流连。但重任在身的杂曲河却不能久留,它只得恋恋不舍地绕过林区北侧,缓慢地向东部峰谷间流去。忽然,在这深山峡谷,它又失去了平静和安宁,滔滔急流,飞起千层浪花,就是鱼儿见状也吓得截头缩尾,这就是澜沧江上著名的“鱼愁涧”。杂曲河穿过“鱼愁涧”再折向南行,便到了“一线天”和“山崖泉”,这里是杂曲河在青海境内的最后一个“驿站”。在“一线天”,可以看到两座陡峭的高山耸入云端,假如躺在杂曲河岸仰视,天变成了一条细细的线,山顶古老的苍松大有刺破青天之威势,恰似杂曲河的保护神。而“山崖泉”呢?万丈峭壁上,有个碗口大的泉眼,似银链,象哈达,直挂山腰,形成很多小瀑布,泻入杂曲河。当阳光照耀时,那飞溅在山崖上的水花,就象万点星光,五彩缤纷,耀眼夺目,它为即将离去的杂曲河,注入了最后一份青南高原上洁净的山泉水。
唐蕃古道:玉树自古是连接西藏、四川、西宁的交通要道,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境内以古道和商路为主线,一路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更是多姿多彩,美不胜收。唐蕃古道即唐朝古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通往吐蕃逻些(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古代通道,藏称其为“迎佛路”。它的形成己有1300多年的历史,被视称为中国古代三大通道之一。它像一条长虹,将藏汉人民紧紧连在一起。唐蕃古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它起至陕西西安(即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西藏拉萨(即逻些),全长3千余公里。整个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联通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故亦有丝绸南路之称。唐蕃古道的大致走向为:从陕西西安市出发,过咸阳,沿丝绸之路东段西行,越陇山,经甘肃天水、陇西、临洮至临夏,在炳灵寺或大河家渡黄河,进入青海民和官亭,经古鄯、乐都、西宁、湟源,登日月山,涉倒淌河,到恰卜恰(公主佛堂),然后经切吉草原、大河坝、温泉,花石峡、黄河沿,绕扎陵湖、鄂陵湖,翻巴颜喀拉山,过玉树清水河,西渡通天河,到结古巴塘,溯子曲河上至杂多,沿入藏大道,过当曲,越唐古拉山口、至西藏聂荣、那曲,最后到达拉萨。千百年来,唐蕃古道作为祖国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大道,象是一条情谊缠绵的纽带,联结着藏汉人民友好团结的感情。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时,因为早在那时,中原通往青海、西藏的大道就已基本形成。到公元七世纪中期,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十分敬慕唐王朝的强大兴盛与中原汉族的灿烂文化,为了加强吐蕃与唐王朝的关系,公元634年,松赞干布派使臣前往大唐国都长安,拜见当时大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并请求联姻和好。公元641年,唐太宗派员专人护送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文成公主沿唐蕃古道进藏途中,不仅播下了汉藏友好的种子,也揭开了唐蕃古道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第一页。
文成公主庙:文成公主庙,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是一座既有唐代艺术风格又有藏式平顶建筑特点的古式建筑。殿堂内的巨型文成公主像和8尊佛像,由石壁雕凿而成,外表酷似泥塑技艺雕刻精细,造型质朴敦厚。庙宇坐北向南,依山面水。每年有佛教信徙和中外游客来此瞻仰。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是中国的“三江之源”,也是闻名于世的藏族歌舞之乡。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成公主庙就修建在这里,它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成公主庙别名“沙加公主庙”,位于玉树县结古镇东南25公里的贝纳沟,这是一条大峡谷,两边的山脉不见边际,矗立在青藏高原的蓝天下,山上松柏如画、山下小河如诗。藏式建筑的文成公主庙紧贴百丈悬崖,风景幽静,金光闪闪的屋顶光芒四射。庙四周所有的悬崖和面积较大的石头上都刻着数不清的藏经。该庙共3层,面积包括院落600多平方米,通高9.6米。庙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在狮子莲花座上,身高8米。坐像两旁有8尊石刻佛立像,分立在上下两层,每尊佛像高有3米,精雕细刻,形象生动。该庙是一座既有唐代艺术风格又有藏式平顶建筑特点的古式建筑

民族风情

玉树是一片天然美丽富饶的草原,而更使人难以忘怀的是玉树摹上雄壮有力、粗犷豪放的歌舞盛况,人称玉树草原是"歌舞的海洋"、"歌舞的家乡"。青海广大藏区被称为"安多"地区,而玉树地区长期同川西区,西藏昌都地区联系密切,称为"康"区,连同这一带的藏胞,统称"康巴"地区。玉树地区歌舞的兴起,年代十分久远。结古寺一世喜那活佛有着非凡的艺术天赋,他独创的一百多种"多顶求卓",奠定了玉树成为歌舞之乡的基础。加上玉树毗邻藏、川、滇的地域优势,不断吸收这些地区藏族歌舞的优秀成果来丰富自己的文化艺术创作,日积月累,歌舞为成为玉树人生活中的一大精神需要。"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便会跳舞"。康巴人歌舞在青海民间歌舞中独树一帜,别具风采,有着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因此,传统的玉树康巴文化艺术节不仅吸引着来自青、藏、川、滇、甘等省(区)的藏族群众和国内游客,还有美、英、法、加拿大、瑞士、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和游客不远万里慕名而来,还有众多中外记者前来报道艺术节盛况。每年7、8月份,玉树草原牧草茂盛,一片碧绿,到处盛开着一束束、一簇簇姹紫嫣红、灿若云霞般和各种野花,宛如一幅尽善尽美的大型歌舞表演、骞马和物资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康巴艺术节拉开了帷幕。届时,会场周围几公里搭满了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帐篷,远远望去,如同一座独具风情的帐篷城。文成公主庙:从结古镇溯巴塘河南行约20公里,便进入一条奇峰突起危崖高耸的山谷,谷内有溪水流出,人们叫贝纳沟(也叫柏沟、勒巴沟)。沟内林木茂盛,苍翠秀丽,幽深莫测。往里走进不远,便看到一座褐红色、精巧玲珑、幽静雅致而规模一算大的寺院,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古迹"大日如来佛雕像"和它的庙,俗称"文成公主庙"。勒巴沟:藏语意为"美丽沟"。这里自然风光神奇迷人,沟口是历史文化古迹文成公主庙,沟内有十多处岩画,勒巴沟岩画主要以佛像、菩萨、香客、瑞兽等为主。还有结古寺、竹节寺、岭国寺、麻尼石墙等十多出历史遗迹。

自然资源

玉树州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兼营的地区。全境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年降雨量52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为0.0℃。空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40~60%。现有草场2.1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7亿亩,年产鲜牛奶26500吨、牛羊肉45000吨、羊毛1300吨、牛羊皮90万张。现有耕地26.7万亩,主要种植青稞、豌豆、洋芋、油菜、芫根。初步探明矿点261处,主要有金、银、铜、铁、铝、煤、硫磺、水晶、玉石等40余种,总储量300亿吨,已查明的各类中药材913种,其中植物类药材808种,著名的有虫草、知母、贝母、大黄、雪莲等;动物种类药材80种,主要有鹿茸、麝香等。境内水利资源富足,三大江河支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总流域面积为23.7万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89%。水能发电的理论蕴藏量为612万千瓦。全州有4个天然林区,林地总面积3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1%。在山涧丛林原野之中,栖息着各种珍禽异兽,主要有野牦牛、野驴、藏羚羊、岩羊、黄羊、白唇鹿、马鹿、金钱豹、雪豹、猞猁、棕熊和珍禽黑颈鹤、马鸡、雪鸡等。鸟类品种为全省之首,兽类品种居全省第二。全州初步探明矿床矿点200余处,累计共发现各类矿产36种,占全省已发现矿产的125种的28.8%,矿产地255处,其中矿床20处矿点192处,矿点192处,矿化点43处,占全省已发现矿产地2525处的10.26%,这些矿产中有铁、锰等金属矿产地23处,金银等贵金属矿产地46处,铜、铅、锌、锑、钼等有色金属矿产地79处;锂、铍、铌钽等稀有金属矿产地7处,煤、油页岩、泥炭等燃(油)料矿产地36处;硫、盐、芒硝、重晶石等化工原料矿产地23处,水晶石、宝石、莹石、玉石、大理石、石膏、粘土、石灰石等非金属矿产和建筑材料矿产地41处。全州现有江西、东仲和白扎三大原始林区。林地面积为39万公顷,灌木林地面积为29.8万公顷,活立木储量为70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7%,林业年产值为100万元。玉树州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境内河流密布,黄河干、支流在境内总长559公里,长江为3380.2公里,澜沧江为1792公里,总流域面积为23.80万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89.12%。多年平均径流量324.17亿立方米,理论水利蕴藏量542.7万千瓦。其中长江流域为326.7万千瓦。占总蕴藏量的60.2%黄河流域12.42万千瓦,占总蕴藏量的2.3%;澜沧江流域202.4万千瓦,占总蕴藏量的37.3%。内陆水系(湖泊)为1.15万千瓦,占总蕴藏量的0.21%。地下水资源为114.92亿立方米,冰川贮量1899.9亿立方米。可装机容量0.4万千瓦的水电站15座,0.386万千瓦的水电站26座。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魏晋南北朝时属苏毗王国,隋称“女国”,唐称“东女国”,元属吐蕃等路宣慰司,唐、宋时为吐蕃地,明属朵甘思宣慰司,明末清初受囊谦王族统辖,隶和硕特蒙古政权,后隶“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衙门”,通称“玉树25族”,民国初,隶青海办事长官,旋政隶蒙番宣尉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民国六年(1917年)设玉树理事,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为玉树县,辖今自治州全境。玉树古为西羌牦牛种地;隋朝前后为苏毗和多弥二国辖区,唐时为吐番的孙波如,宋时为黎州属下的囊谦小邦之地,元朝归吐蕃等路宣慰司管辖,明朝囊谦五室的贵族僧侣屡被赐号为功德自在宣抚国师;明末清初玉树各部头人为青海蒙古和硕特部赠爵为诸台吉;清朝受青海办事大臣直接管辖,为囊谦千户领地,下有百户独立长等部落,民国时期设置玉树、囊谦、称多3县,统由玉树行政督督察专员公署管辖,县之下千百户制度因袭如故。1949年10月,青海省人民解放军军政委员会驻玉树特派员办公处成立。1949年设玉树专区,专署驻玉树县。辖玉树(驻结古)、称多(驻周均)、囊谦(驻香达)3县。1951年12月25日玉树专区改为玉树藏族自治区,辖称多、囊谦2县;撤销玉树县建制。1952年恢复玉树县建制,由玉树藏族自治区领导。玉树藏族自治区辖3县。1953年由玉树、囊谦2县西部地区合并设置扎朵县;辖4县。1954年原扎朵县改为杂多县(驻于玉日本);由玉树县部分地区设治多县(驻加吉博洛格);原由省直辖的曲麻莱区改设曲麻莱县,划入玉树藏族自治区;辖6县。1955年玉树藏族自治区改设玉树藏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玉树县;辖玉树、囊谦、称多、杂多、曲麻莱、治多等6县。1959年以玉树、囊谦、杂多、治多4县部分地区设置江南县(在长江南岸,驻甘宁生多);以称多、治多2县部分地区设置天河县(在长江北岸,驻卡隆云);辖8县。1960年江南县驻地由江南甘宁生多迁驻节综地区。1962年,撤销江南县,并入玉树县;撤销天河县,并入称多、曲麻莱2县;玉树藏族自治州辖玉树(驻结古)、称多(驻周均)、囊谦(驻香达)、杂多(驻于玉日本)、治多(驻加吉博洛格)、曲麻莱(驻色吾沟)等6县。1977年曲麻莱县由色吾沟迁驻野仓滩;玉树藏族自治州辖玉树(驻结古)、称多(驻周均)、囊谦(驻香达)、杂多(驻于玉日本)、治多(驻加吉博洛格)、曲麻莱(驻野仓滩)等6县。1999年,辖玉树、称多、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6县,1镇、47个乡,257个村牧委会。1999年全州总人口为25.27万人,其中藏族占97%。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玉树州总人口262661人。其中:玉树县77854人、杂多县38654人、称多县40391人、治多县24194人、囊谦县57387人、曲麻莱县24181人。2001年10月1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99号文批复:①撤销囊谦县香达乡,设立香达镇。②撤销治多县当江乡,设立加吉博洛镇(镇政府驻地迁至县政府驻地加吉博洛格)。③撤销曲麻莱县东风乡,设立约改镇(镇政府驻地迁至县政府驻地约改滩)。④撤销杂多县结扎乡,设立萨呼腾镇(镇政府驻地迁至县政府驻地萨呼腾);撤销旦荣、查当两乡,合并设立查旦乡(乡政府驻地设在原旦荣乡址)。⑤撤销称多县赛河、称文两乡,合并设立称文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原称文乡址);撤销歇武乡设立歇武镇;撤销扎朵乡设立扎朵镇;撤销清水河乡设立清水河镇。⑥撤销玉树县哈秀、结隆两乡,合并设立隆宝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原结隆乡址)。2006年8月,玉树州:新增2个镇,由10镇35乡调整为12镇33乡,乡镇总数(45个)保持不变。玉树县:撤销下拉秀乡,设立下拉秀镇。称多县:撤销珍秦乡,设立珍秦镇。

气候地理

玉树州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境内河网密布,水源充裕,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唐蕃古道"和"中华水塔"的美誉。。在西部的可可西里地区,有众多的内陆湖泊。黄河干、支流在州境内总长559公里,长江为3380.2公里,澜沧江为1792公里,总流域面积23.80万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89.12%。多年平均径流量1022.3立方米/秒,年径流量324.17亿立方米,理论水力蕴藏量542.7万千瓦。据估算,地下水资源为114.92亿立方米,冰川储量1899.9亿立方米。可开发装机容量0.4万千瓦的水电站15座,0.386万千瓦的水电站26座。高寒是该州气候的基本特点。全州气候只有冷暖之别,无四季之分,全年冷季7─8个月,全年暖季4─5个月,没有绝对无霜期,气候寒冷而干湿不均,年平均气温-0.8℃,年最低气温-42℃,最高气温28℃,年平均降水量463.7毫米,空气含氧量要比海平面空气含氧量低1/3─1/2。灾害性天气多,大雪、早霜、低温、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严重制约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全州年日照时数在2,467.7小时─2,789.1小时之间,年辐射量每平方厘米在623.5千焦耳─674.7千焦耳之间,均大于同纬度的东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