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阿坝州地图 >
阿坝县地图
阿坝县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地理

阿坝县位于自治州西北部之之川、青三省交汇处。介于北纬32°18'~33°37'、东经101°18'~102°35'之间。东邻若尔盖县、红原县;南与马尔康县毗连;北面和西面分别与甘肃省玛曲县、青海省久治县、班玛县和四川省壤塘县为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年波也则山平均海拔4900米以上,境内最高峰5154米,终年积雪;北以鹅持下仍山为天然屏障;东南部查理乡境内有阿依拉山;北部和东部是广阔的高原浅丘草地;西部和中部为深丘状草地,逐渐向南部高山峡谷林区过渡;高度由海拔5141朱递减到2936米。县境属高原寒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春秋相连,于雨季分明。年均降水量712毫米,湿季(5~10月)降水集中,占全年的89.6%。年平均气温3.3℃,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全年无绝对无霜期,相对无霜期33天。阿曲、麻尔曲及交流向西南密布县境大部地区,系大渡河上游源流;贾曲、夏客曲向北注入黄河。县城阿坝镇位于县境中部阿曲河畔,海拔3290米。面积7.5平方公里,西距省会成都509公里,南距州府马尔康246公里。县境东西最长146公里,南北最宽145公里,面积1035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440亩,草场561.25万亩,林地51477.764公顷,森林覆盖率10.1%。有褐煤、泥炭、铁、铜、银、砷、铅、锌、锡、金等丰富的矿产资源,褐煤储量达20亿吨。阿坝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巴前颜喀拉山槽区,川西高原北隅长江、黄河支流分水岭河源地带,地形复杂。全县地貌分为东北丘状高原、平坦高原区;中西部盆地、高原山地区;南部高、中山河谷林区三种不同地貌区域,并有高原山地向高山峡谷过渡的地貌特征,县境垮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境内有麻尔曲河、阿柯河和贾曲河及其支流和溪沟以及大小海子(高原湖泊)。

历史文化

阿坝县唐时属“三危”之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北朝为谷因浸大征服管辖,唐属松州都督府,明属松州卫,清朝属松潘厅,民国时期隶属松潘县,并置“阿坝设置局”。解放后属茂县专区松潘县管辖,1954年西南行政委员会办公厅批准阿坝设县。1956年3月完成建县工作。阿坝县亦是宗教旅游的胜地,县内33座各种教派的寺院,或建于丘原凹处,僧房依坡而筑;或建于平坦草滩,地势开阔,由于各寺所奉内容有别,其宗教节日不一致,故一年四季中,这里均弥漫煨柔的烟雾,回荡着法器庄严而神秘的声音。

建置沿革

阿坝地区历史悠久,远古时代,即有人类生息。唐初在剑南道设羁鹰州168个,阿坝属权州都督府所辖。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率大军征松州迎娶文成公主,占领松州以西地区后,曾从吐蕃腹地阿里一带移民驻军于此,居住繁衍,游牧耕作。《安多政教史》载:“吐善以武力撵走唐军后;(藏族)百姓次第定居下来,所以阿坝当有古代守边的吐警士卒血统,宗喀巴时代也有藏族部落(来阿坝)安家”。“多麦南北人民好多都是吐蕃法王派来驻防唐蕃边境的部队之后裔”。元朝创设土官制,世袭其职。明太祖洪武初年属潘州卫,明成祖永乐年间,上中下阿坝属松潘卫所辖,称为三阿坝。清康熙年间,阿坝亦纳入松潘厅建制。雍正元年(1723年)授甲尔多、麦桑、安羌官寨为土千户;麻休、恰窝、阿尔根、学玉贡、浪洛为土百户,受松潘厅漳腊营管辖。民国时属松潘县管辖并形成11个大部落、37个小部落,逐步称为阿坝。1951年8月和平解放。12月建立相当于县的阿坝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954年1月,西南行政委员会批准设县,1956年3月正式完成建县。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废除了统治人民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农奴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90年底,全县行政建置为1镇、5区、18乡、2场、83个行政村。1997年,阿坝县面积10369.6平方千米,人口5.4万。辖1个镇、18个乡:阿坝镇、哇尔玛乡、麦昆乡、龙藏乡、河支乡、各莫乡、甲尔多乡、四洼乡、德格乡、安斗乡、求吉玛乡、安羌乡、洛尔达乡、茸安乡、垮沙乡、柯河乡、麦尔玛乡、查理乡、贾洛乡。县政府驻阿坝镇。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62312人,其中:阿坝镇10865、哇尔玛乡3589、麦昆乡3030、河支乡2325、龙藏乡2668、求吉玛乡2496、甲尔多乡2716、各莫乡3505、德格乡1655、四洼乡2266、安斗乡1529、柯河乡1389、垮沙乡1275、安羌乡2256、查理乡3690、茸安乡2307、洛尔达乡4115、麦尔玛乡3921、贾洛乡6715。现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2004年,阿坝县辖1个镇(阿坝)、18个乡(各莫、甲尔多、求吉玛、安斗、德格、四洼、河支、龙藏、哇尔玛、麦昆、洛尔达、茸安、安羌、麦尔玛、查理、贾洛、柯河、垮沙)。

旅游指南

基本信息:城市特点:是四川、甘肃、青海三省历史悠久的物资集散地。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县城驻地:阿曲河畔的阿坝镇,距省会成都505公里,距州府马尔康246公里。县城海拔:3290米,气候特点:县境属高原寒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春秋相连,干雨季分明。年均降水量712毫米。年均气温3.3°C,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线路里程一,阿坝县—1km—格尔登寺—4km—麦桑官寨—4km—郎依寺—2km—哇尔玛藏寨,线路里程二,阿坝县城—68km—年宝叶则神山罗云措(或扎尕尔措)风景区,线路里程三,阿坝县城—4km—观景台—5km—阿诗玛寺—55km—柯河森林峡谷—20km—柯河乡,门票及旅游消费价格,石门槛午餐野餐25元查理寺晚餐30元查理寺住宿100元格尔登寺门票20元郎依寺门票20元
阿坝宾馆酒店:阿坝年宝叶则大酒店阿坝县德唐路,阿坝金鼓宾馆阿坝县德唐路,阿坝喜马拉雅大酒店阿坝县浴唐街阿坝珠峰宾馆阿坝县浴唐街,阿坝年宝叶则饮食娱乐城阿坝县,阿坝县是宗教旅游胜地,有著名的藏族寺庙郎依寺和格尔登寺景观。境内丘顶平缓之汪山与谷地交颁,溪流纵横。有藏区著名的莲宝叶则神山圣湖野生动物保护区风景区,神奇神秘的藏传佛教寺庙文化、安多藏区民俗风情旅游景区,以及曼扎塘大草原黑颈鹤高原湿地生态保护区和柯河茸安高山峡谷生态风景区。阿坝县是青海省西宁市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也是甘肃省临近各县与四川、成都等地的主要通道,东接九寨黄龙大划原景区,北接青海塔尔寺、甘肃拉卜楞寺和安多藏族风情区,构成了川甘青三省结合部大三角精品旅游景区。
旅游景区:(1)县城观景—格尔登寺(县城西北角)—龙藏(3公里)—朗龙观景台(2公里)—朗依寺(1公里)—哇尔玛、麦昆藏寨(1公里)(可逆行),(2)海子山—查理寺(30公里)—县城(50公里)—哇尔玛麦昆藏寨(2公里)—赛格寺(1公里)—朗依寺(2公里)—格尔登寺(6公里)—四洼尼姑庙(3公里)—各莫寺藏寨(9公里)—县城(12公里),(3)县城观景台观日出—哇尔玛麦昆藏寨(6公里)—郎依寺(1公里)—各莫寺藏寨(15公里)—县城(12公里),(4)阿依拉山(或麦尔玛)—查理寺(15公里)—神座姑娘藏寨(6公里)—安神湖(3公里)—安羌(3公里)—阿坝县城(28公里)(可逆行),(5)县城观景—阿斯玛寺(25公里)—垮沙森林(4公里)—柯河姊妹碉(30公里)(可逆行)
旅游相关信息:阿坝州寺庙风光,各寺庙景点门票:20元/张,哇尔玛藏寨(乡政府),麦昆昆藏寨(乡政府),各莫藏寨(乡政府),河支乡政府(0837),阿坝镇政府(0837)莲宝叶则租马站,2、阿坝县旅游公司(接待中心)经理:石伟,阿坝县客运公司联系电话:联系人:曹大富,四川九寨运业阿坝县出租汽车公司联系人:张翼,乡村客运联系人:陈会艳,阿坝县石油公司联系人:孔翼,公路分局汽修厂联系人:董礼平,3、阿坝县人民政府,阿坝县旅游局,阿坝县招商引资办,阿坝县人民医院联,阿坝县客运站

经济环境

经济资源经济以牧业为主,牧农林结合。解放前缺少疫病防治措施。畜群结构不合理,管理粗放;农业生产工具简陋,停留在原始农业阶段。牲畜成活率低,主要农作物青棵平均亩产假40~50公斤。解放后,先后数次从内地引进大批铁锄、铁镰、新式犁等先进生产工具进行无偿发放、推广使用,取代了木锄、木犁、“二个抬杠”等原始农具,改革耕作制度,深耕、轮作、施肥、选种、锄草,加强病虫害防治;迅速建立兽防站,培养兽医,诊治牲畜疫病,降低牲畜死亡率,提倡科学饲养、畜种改良,有计划地调整畜群结构,畜牧农业生产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60~70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耕、耙、播、脱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并建立了全机械化作业的大型国营农场。奶油分离器深入农牧民家庭,使阿坝县农牧业机械化生产作业水平有了一定提高。1976年引进青稞优良品种“肚里黄”,对提高粮食产量起了很大作用。1970年建立查理寺林场,开展森林采伐和管理。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乱砍滥伐造成严重损失。1982年实行了农村经营承包责任制。1985年实行牲畜折价归户私有私养,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农牧业生产水平连年提高。1990年底,全县农牧业生产总产值达2650元,比1958年增长4.9倍,其中牧业2022万元,增长5倍,农业315万元,增长0.64倍。林业收入达19万元。牲畜总数430955头,比1958年增长1.95倍,粮食总产量939万公斤,增长0.56倍,畜群结构渐趋合理,农业生产从单一的青棵、胡豆种植发展到种植蔬菜、采药、农村工副业和乡镇企业等多种行业。农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纯收入711元。1959年1月,最早建成的草原电站级产。随后建立乡村水中站31座,以明亮的电灯取代了农牧区数千年来的酥油灯照明。1982年10月全县最大的安羌电站竣工投产。解放前交通十分闭塞,仅有羊肠小道、独木桥,以牛马为交通工具与周边部落联系,物资运输全赖人背畜驮,信息靠捎口信传递。“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泥没足;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腊,学狗爬”的民谚是当时交通情况的真实写照。1955年11月,第一条公路成(都)阿(坝)公路竣工通车。1990年底,全县有省道公路2条,县道公路3条,乡村道6条,林区公路3条,公路总长642.3公里,乡乡通公路,构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县汽车队1个,省汽车运输公司所辖车站1个。有客货车158辆,运输拖拉机204辆,自行车750余辆,1987年摩托车达295辆。1952年建立阿坝(县)邮电局,先后开通阿坝至久治、马尔康的邮路。1988年10月安装自动电话。设有县邮电局和区邮电所5个,6条载波线路,2条电传线路,5条长话线路,电话359门。工业是阿坝县新兴产业。解放前仅有几家缝纫、皮毛加工、木器制作小手工作坊。民主改革后,先后建成33座大小水力发电站。“文化大革命”时期,盲目上马一些工业企业,因造成损失而停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相继建成安羌电厂、肉联厂、牛毛绒分梳厂等骨干企业。现有牧机厂、煤炭厂、综合林场、木材加工厂、粮食加工厂5个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地毯厂、建筑公司、肉联厂、奶粉厂等集体所有制企业,19个乡镇企业。全民集体所有制职工659人,固定资产1460万元。1990年工业总产值694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0.7%。初步形成了农吉林产品加工和电力工业生产体系。县境是川甘青三省历史悠久的物资集散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阿坝藏族传统扎崇节的形成,各路商贾纷纷前往阿坝经商。麦桑土官华尔功臣烈亦鼓励经商,阿坝地区商业贸易迅速发展,甘肃、青海及省内松潘、马尔康等地商人云集阿坝,形成了“天兴隆”等历史上著名的“八大商家”和繁华的崇拉(商贸)市场。解放前夕,有个体户300余户。1951年,人民政府建立了阿坝民贸公司。1958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县各区乡建立了供销商业网站,满足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需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增添了商贸活力,个体商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涌现出许多善于经商、勤劳致富的藏、回各族商业大户。他们致富不忘家乡,积极投资兴办教育,义务扶贫。1990年底,全县有国营、集体供销商业网点24个,从业人员270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470万元。有农牧民个体商户1362户,1517人。县城建起了全州最大的综合农牧市场,贸易兴隆,被赋予“高原商城”之美誉。解放前,仅有土官、寺院和大商进行民间借贷,无专门金融机构和私人钱庄。1952年10月建立阿坝(县)人民银行,1980年建立阿坝县建设银行。1990年全县有银行两所,区乡镇信用社、储蓄所24个。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县财政不断增长,1990年,财政收入563.3万元,比1955年增长15.23倍;财政支出也相应增长为987万元,增长22.91倍。
对外开放举措西部大开发和加入世贸组织机遇和挑战并存。阿坝县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实效和水平,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服务功能。推出了一批交通、能源、通讯、城建、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农牧业产业化等重点建设项目与对外合作项目,欢迎省海内外客商来县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水电、药业的开发。
发展前景展望按照“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阿坝县”的主题,积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着力打造工业产品加工、农畜产品加工、旅游产品加工“三条龙”,形成鲜明特色、布局合理的工业发展格局。到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56087万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260元,年均增长保持在13.5%以上,从而为把全县建设成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进步、民族团结、人民生活富裕的高原新县。

县名来历

阿坝县为藏名的译音,走音甚大,对“阿坝”名的由来和含义说法多样,但执以下解释者居多。在藏族知识界、宗教界和原上层人士中认为:“阿坝”一名形成于1200年以上的时间。唐太宗贞观年间,吐蕃王松赞干布以武力进攻松潘向唐求婚,占领松州以西地区后,从土蕃腹地阿里一带迁民至本地并居住下来繁衍生息。他们自称“阿里娃”。随着时间的推移,“阿里娃”的简称“阿娃”(喻指阿里人开发的地区)被作为本地地名使用,汉译即为“阿坝”。这种解释符合史实,比较合理,但阿坝人作为阿里人的后裔还需要进一步考证。阿坝县唐虞时间属“三危”之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北朝为谷浑国浸大征服管辖,唐属松州都督府,明属松州卫,清朝属松潘厅,民国时期隶属松潘县,并置“阿坝设置局”。解放后属茂县专区松潘县管辖,1954年西南行政委员会办公厅批准阿坝设县。1956年3月完成建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