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镇地图
白马寺镇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白马寺镇域有人口15200人,集雨面积27.5平方公里,辖有9个行政村,1个街道委员会,112个村民小组。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9721万元,财政收入327万元,各类税收总额115万元。本镇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农作物以水稻为主。近年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其它经济作物面积增加,欧美杨种植面积3000多亩,“芡实子种植300多亩。饲养以猪、羊养殖为主。水产业以特种水产养殖、经济作物养殖并重。主要养殖有湘云鲫、湘云鲤、才鱼、青鱼、珍珠。外出劳务收入在本镇经济结构比重逐年上升。
资源
镇区白马寺历来为全镇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旧时为渔民湾船晒网、停舶修船的沙洲,后有鱼、米交易集市出现。早期居民多来自江西之傅、柳,浙江之洪、戴诸姓人氏。明代即有“白马市。镇上建有万寿宫、洞庭庙等。建国初为今县域仅有的区属镇。至1980年,已有建成区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747人,号称湘阴第二大镇。现白马寺镇区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长约1公里,集镇规划面积为3平方公里,规划区包括白马街道委员会、镇郊村、落塘村。目前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集镇常住人口4000多人,基本上都从事非农产业。集镇以工商企业为主导企业,有砂石公司、预制场、水泥电杆厂、家俱厂,净产值都在10万元以上,其中,白马建筑公司每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有其它各类门店100多家,主要有商业、服务业。境内交通便利,有车船直达湘阴、长沙、益阳。集镇共有街道3条:白马街、白马新街、庙前街等;街道宽度为24米,总长度达4公里。境内市政设施齐全,有11万伏电站、邮政、邮电局、有线电台等,实现了水通、电通、路通、信息通。集镇内有学校1所、书店4个、卫生室5家,歌舞厅2个,群众生活安居乐业。每年端午节,群众有龙舟竞赛的风俗,以纪念伟人,丰富生活。
行政区划
白马寺镇代码:410307103.2006年,辖2个社区、18个村委会:白马寺社区、东明社区、中铁第十五工程局家属院、枣园村、白马寺村、分金沟村、后王村、白王村、黑王村、孙村、周村、下黄村、大里王村、孔寨村、杨湾村、半个店村、帽郭村、董村、十里铺村、吕庙村、马沟村、栏沟村。
交通
白马寺镇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境域内道路“三纵三横”。310国道、开洛高速公路、陇海铁路横穿东西;洛界高速公路、洛常路、焦枝铁路纵贯南北。省、市重点工程济洛高速正在加紧进行。境内有洛阳北站货场,可提供各种货运业务。西行15公里即到洛阳机场。市内公共汽车、长途汽车穿境而过,交通优势独具。电力、水、通讯设施一应俱全,基础设施齐备。?
交通,通讯
白马寺镇在交通、邮电、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镇区面积达2平方公里,1000米长的镇区主干道与街道纵横交错,工业、商贸、住宅区分布合理,水电通讯设施一应俱全,镇区供排水管全方位覆盖,水质完全达标;供电系统保障有力,供电线路畅通;通讯质量安全可靠,建有10000门程控电话,无盲点覆盖的移动通讯,有线电视网络全镇。白马寺镇在改善城镇设施的同时,积极抓好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一建三改,建设生态家园,切实关心群众生活,全面启动农村改水工程,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血防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开展扶贫开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
简介
白马寺镇位于临江河畔,南与关公潭乡毗邻,东与凤南乡隔江相望,西接南湖洲镇,北连洞庭围镇、柳潭乡,东距县城20.8公里。1700多年前此地名金鸡港,1600年前名白马潭。境内有一庙宇名为白马庙。杜甫游洞庭经此,曾作《白马寺》诗;又据《楚南水道考》载,昔时屈原流放,曾骑白骥于此渡江,后人立寺,名白马寺。?,白马寺镇建国前属沅江县新成乡及湘阴县白马乡,1949年即为河西办事处所辖乡级镇,1956年为白临乡属镇,公社化时属洞庭围人民公社,1961年以后复为区属镇,今镇域为姑嫂树公社,文革中改“红卫公社,1984年改为乡,随后建为乡级镇,1995年姑嫂树乡与白马寺集镇合并,更名为白马寺镇,为县属建镇。
资源
白马寺镇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环境宽松、市场活跃,是湖北省水产板块建设试点镇、湖北粮棉基地百强乡镇、中国乡稻生产基地。白马寺镇是湖北省水产板块建设试点镇、湖北省粮棉基地百强乡镇、中国香稻生产基地.近年来,全镇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契机,优化农业品种,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初步形成东菜西鱼、南稻北棉的农业产业格局,已建成了生猪繁养、鱼莲共生、鱼珠养殖、稻鸭共育、大棚蔬菜、优质油棉等板块基地,油料、生猪、家信禽、水产品、瓜果、蔬菜、珍珠、优质稻、优质棉等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均保持良好增长势头,粮食产量近几年边疆跻身全省百强,并涌现出了天助米业、荆谷米业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