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镇地图
百丈镇相关地区地图:
基础设施
2005年,司筱线陈庄、江滨路段600米(总投资14万元)水泥路面硬化工程完工。完成百文路、C区区间道路路面工程,工程量4000平方米,总投资21万元。完成百文路排水排污处理工程,双管道180米,流量0.5立方米/秒,日处理100吨,总投资38.3万元。飞云湖居委会办公楼(三榴三层)建设完成。双岭村、朱垟村、洪秀村8.393公里(总投资260万元)康庄工程路面硬化进展顺利。江园路区间道路二期工程、司百公路进口改线工程、南坑垟村河流整治工程已开始实施。各村生活生产、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1、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县百丈镇
区域概况: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县百丈镇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东面是黑竹镇,南接联江乡、红星镇,西临解放乡、新店镇,北与中峰乡、廖场乡连界,全镇面积37.2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977亩,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18131人(2000年)。镇政府驻飞云湖,邮编:325502。辖1个居民区(飞云湖)、10个行政村(洪秀、建民、阳山、莒云、横辽、南坑垟、台石、双岭、朱垟、山后)。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8131男9208女8923家庭户户数5146家庭户总人口(总)17313家庭户男8722家庭户女85910-14岁(总)35370-14岁男17880-14岁女174915-64岁(总)1322115-64岁男676615-64岁女645565岁及以上(总)137365岁及以上男65465岁及以上女719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6957
经济发展: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8427.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788万元,工业总产值13639万元,全年财政收入223.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62元。全镇有乡镇企业762个,年总产值26850万元,总收入22276.9万元,上缴利税173.4万元,镇有工商个体户709户,从业人员2479人,1995年百丈镇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小城镇建设示点镇。镇重点企业是永晟化工集团公司、标准件厂、绿川茶厂、汽车配件厂、重质碳酸钙厂、中心电器厂。优势产品有:农用各种复合肥、磷肥、硫酸、标准件系列产品、蒸青茶系列产品。镇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和旅游业。2001年,共引进资金2000万元。在中峰乡修建计日供水量1万吨的二水厂,为镇生产、生活供水;在镇天宫村修建日加工茶叶1.5万公斤的“绿川茶厂”和多个春茶精制厂;扩建东河桥农贸市场以及修建临溪河沿河街休闲娱乐场所。百丈湖桂花岛138亩和新城区经济开发区98.5亩,共236.5亩存量土地待引进资金开发。截至2001年,叶山村、天宫村两个农民新村已完成规划和道路修建,水、电、通信设施基本具备,天宫新村已迁入住户38户。
基础设施:境内交通便捷,国道318线从王家村五组起到凉江村二组穿镇而过,将城镇与百丈湖风景区连为一体,全长7.5公里,成雅高速公路太平出口在场镇处与国道318线相连接,长3公里,镇有机耕道33.5公里,水、电、通讯设施齐全。
自然资源:境内有百丈湖、临溪河、车沟河、玉溪河左干渠贯流,地形由平坝、浅丘组成,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土质肥沃,年平均气温15.4℃,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无霜期298天。
历史文化:百丈镇因境内有千尺潭而得名,历史悠久。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即设百丈镇,贞观八年(634年)建百丈县,后改县为镇并入名山县。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恢复百丈县,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撤销县,设县时间历时731年。1984年改乡为镇。百丈镇以徐向前元帅回忆录“百丈关战役”载入中国革命史册。1935年10月14日,红四方面军在百丈镇关斗山至挖断山,与国民党军展开浴血奋战,伤亡将士1.5万余人,悲壮惨烈。当年红军浴血奋战之地已建省级风景名胜——百丈湖,湖畔兴建了百丈湖度假村、凯西山庄、宏名山庄、怡湖苑、松林山庄等旅游设施,湖光山色,景色秀美,度假村依山而建,典雅恢宏,气势雄浑,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布达拉宫”、“川藏线上第一村”。
社会事业:2001年镇有学校面积76435平方米,有高中一所14个班,在校学生730人,教职工56人;初中一所13个班,在校学生684人,教职工46人;小学十所47个班,在校学生1452人,教职工78人;幼儿园七所,学生339人,教职工11人;镇有名山县第二人民医院、畜牧兽医站。镇人口年计划生育率95.54%,出生率8.7‰,自然增长率8‰。
发展思路:镇党委、政府确立“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收”的发展思路,努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达到社会稳定,人民富裕的目标。
区域概况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百丈镇辖村委会10个,2001年末总户数5977户,总人口1888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55人),土地面积2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93公顷,镇区建成面积1.42平方公里)。2001年全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7.1512亿元,比上年(下同)增20.72%。在农业总产值中,农、林、牧、渔各占农业总产值的34.5%、0.6%和38.2%、26.7%。粮食总产量9305吨,肉类3200吨,禽蛋140吨。财政收入2133.2万元,支出852.29万元,分别增15.24%和24.9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70元。2001年末有镇属工业企业58家,职工2850人,固定资产净值0.91亿元;有个体工商业、服务零售业469家,从业人员736人;注册工商经营户317户,年成交额0.53亿元。行政村通话率100%。2001年,乡镇工业园区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投资200余万元建成集娱乐、休闲、集会、观光为一体的中心广场,投资300余万元建成百丈中心幼儿园。生态与环境建设
该镇狠抓生态保育和环境建设。一是全面抓好生活污水处理。先后投入资金360多万元,在集镇和库周7个村的中心自然村建设了污水处理系统,污水纳管户数2300多户,集镇建成区污水纳管率达100%。二是积极做好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投资65万元,建成的镇垃圾中转站和日处理垃圾5吨的焚烧炉,建立健全镇农村垃圾配备垃圾收统一处理有效机制,在飞云湖、阳山等7个行政村实施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统一运输处理”的目标。三是全力保护好森林资源,建立一支22人组成的专业护林队伍和12支共176人组成临时扑火队伍,强化以森林防火为主,结合防盗、防病害的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四是加强污染类企业的整治,累计投入资金120多万元,对库周4家石材加工厂进行排污治理,均达到排放要求;取缔2家非法石材加工厂和2家非法小炼钢厂。五是开展系列“绿色”创建活动,目前已创建1个省级绿化示范村、1个市级绿化示范村、1所市级绿色学校,连续评出20户绿色家庭;建立森林食品基地3200亩、绿色食品基地2700亩。六是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制作各类生态文明宣传牌120多块,出动宣传车30余次,分发宣传手册500余份,专题科普画报10期,努力形成浓厚的生态文明创建氛围。通过努力,目前已创建2个省级整治合格村、5个市级整治合格村、4个市级生态村。经济发展
百丈镇素有“竹海”之称,全镇共有土地面积6043公顷,其中毛竹林面积3630公顷,立竹量1300余万株,年伐200余万根,毛竹量面积及产量居全省单个产竹乡镇的前列,1999年被省林业厅评为“毛竹之乡”。2006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7.5亿元,增长19%,其中工业总产值16.78亿,同比增长20.2%;工业利润4702万元,同比增长30.6%;农业产值8415万元,同比增11%;完成财政收入1301万元,同比增长20.35%;农民人均收入9935元,同比增长14.6%。2000年来,百丈镇围绕“工业三年翻番,农业建‘四千’基地,三产五年倍增”的战略目标,坚持“生态立镇、工业兴镇、毛竹名镇、旅游促镇”的发展思路,基本形成了竹类产品加工、五金加工、机械配件铸造、轻纺针织、石料加工等块状经济格局。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把生态建设与推进经济增长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发挥竹资源优势,走“山上建园区、山下精加工、山外拓市场“的路子,提高毛竹的附加值。与此同时,百丈镇精神文明建设、生态建设及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社会治安状况优良。先后被评为省“教育强镇”、“平安乡镇”,是市首批“小康乡镇”、“新农村乡镇”,连续三年被在区综合治理考核中被评为优秀达标单位,连续三年被评为区级“平安乡镇”,连续四年被评为市级综合治理考核先进单位。法制、文化与思想道德建设
一、依法治村,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了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力,乡镇人大代表依法直接选举产生、村委会成员依法产生、村两委关系融洽、村民会议制度完善、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村务管理制度健全、规范、有序、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社会稳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村治保会、调解会充分以挥作用,不安定的隐患能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加强了对治安联防队的组织力量和领导,坚持全年夜间巡逻,加大普法宣传,采用多种形式、多层次进行《民法》、《婚姻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土地法》、《刑法》等宣传,提高了村民法律意识,通过积极开展禁赌禁毒活动,大力宣传毒品危害性,并充分发挥禁赌、禁毒协会作用。二、科教文卫体计生工作稳步发展:坚持开展科普活动,大力推广致富实用技术,尊师重教,积极发展教育事业。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无青壮年文盲,健全卫生保健网络,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体系,落实卫生防疫措施,提高了村民健康素质,2010年,我村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深入扎实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率符合上级要求,坚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使群众精神文明生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不断完善文化体育设施,以先进文化占领和巩固思想文化阵地。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村民素质:1、搞好硬环境建设同时,十分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广泛宣传爱国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八荣八耻、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净胜等内容的学习和教育,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教育公民做到“十不”、“四职”、“三德”真正形成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朴素、计划生育、邻里团结的社会主义新风尚。2、开展易风移俗,消除陋习,反对铺张浪费,防止青山白化现象,弘扬正气,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