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路街道地图
宝山路街道相关地区地图:
文物遗迹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革命群众流血牺牲地点:宝山路三德里附近(今宝山路220~300号),宝山路地处闸北华界,是较贫穷的华人集居地。这块土地成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鏖战最激烈的地方。1927年4月13日上午,上海总工会再次向社会各界发表总同盟罢工宣言,上午10时,在闸北青云路广场召开工人群众大会,参加者6万多人。下午1时,工人高呼口号,游行队伍行至宝山路三德里附近,蒋介石密令埋伏在天主教堂和附近里弄的全副武装的军队,突然冲出向游行队伍扫射。这是骇人听闻的"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中的一幕,仅4月12-15日有30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屠杀,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闸北和宝山路地区人民为中国人民革命史留下了悲壮的一页。1977年12月,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公布,将宝山路三德里附近列为革命纪念地。上海基督教闸北堂:上海基督教闸北堂前身为为"虹口长老会",始建于1888年,距今已有115年。该堂原为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范约翰及长老陈芷谷主持。1894年,俞国桢牧师起任牧职,主持圣工达卅年之久。俞牧师力主中国教会独立自主,摆脱外国教会的控制。1904年,发动信徒捐款在海宁路建造堂舍,定名为"沪北海宁路自立长老会堂"。1914年,出售海宁路房屋,在闸北区宝通路商务印书馆附近另建新堂,改名"闸北自立长老会堂"。1927年起闸北堂更名为"中华基督教会闸北堂"。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闸北堂信徒与其他职工一起参加起义,青年信徒陈安芳在抢救伤员中,不幸牺牲,留下仅出生六个月的女儿。1932年闸北堂毁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中。1936年重建,1937年8月13日,闸北堂再次毁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中,直至1947年重新建造。新中国诞生后,闸北堂基督教信徒参加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教会自立。1958年,闸北区基督教不同宗派的教会实施联合,境内16处教堂合并于闸北堂,实现中国教会的合一。十年动乱,教会活动被迫停止,闸北堂被工厂占用。1981年下半年教会收回闸北堂,经过整修于1982年7月复堂。1987年10月又新修建了小礼堂及办公楼。1996年,为满足彭浦地区基督教信徒的宗教需求,又在临汾路1555号建造了闸北堂分堂"灵泉堂"。闸北堂百余年的历程伴随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