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省电子地图 > 延安市地图 >
宝塔区地图
宝塔区相关地区地图:

基础设施

"九五"期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达1670.1平方公里,新修基本农田13万亩,基本农田累计达30.58万亩,建成草场15万亩。城乡电网改造适用住房14.5万平方米,建成了国贸大厦、北关供销市场等一大批商业网点。延安广电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旅游培训中心、银海大厦、丽融大厦等重点项目正在紧张建设。区乡道路建设不断加快,公路通车里程达1601.94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等级公路。西延、神延铁路和210国道两大动脉穿境而过,贯通南北,三条省道和地方干线交织成网。延塞、延黄高速公路正在紧张建设之中,民航班机可直飞北京、太原、西安等地。区内用户达40852户,无线移动用户达29257户,电话普及率达12部/百人,已通电话行政村340个。

经济发展

经济概述:宝塔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社会秩序和谐稳定。近年来,宝塔区委、区政府坚持“产业富民、工商强区、城市带动、项目拉动、超常发展、建设小康”的发展思路,走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城乡一体化、经济民营化的路子,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稳定。预计2007年,完成生产总值120.3亿元,完成区属工业生产总值21.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4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2.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56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9600元。连续五年经济总量居全市各县区之首,2004至2006年连续三年在全省县域经济普查中,位居第二。农村主导产业开发效益突显。“林果、草畜、棚栽”是宝塔区农村的三大主导产业。该区按照“做强林果业、壮大草畜业、提高棚载业”的思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全区林果面积累计达到31万亩,产量突破16万吨,优果率达65%,实现收入2.56亿元,果农人均增收1186元,宝塔“山地苹果”已成为陕西知名品牌。草畜业走以牛为主、多种养殖并重的发展路子,牛、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4.5万头、10万头和80万只。棚栽业坚持“三菜”并举的路子,日光温室稳定在1万座,各类弓棚3.2万个,露地菜种植2.2万亩,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年均产值近亿元。三大主导产业实现总收入4.52亿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58.8%。生态环境显著改善。1999年以来,该区紧紧抓住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机遇,累计完成退耕还林93.71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46.8%,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66.1%,分别较2002年提高10个、12.7个百分点。2005年,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成为全省首家通过国家验收的县区。2006年,被命名为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区。城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在资金和项目上向农村倾斜,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五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亿元,新修基本农田10.1万亩,累计达到31.6万亩,农村人均1.69亩;解决了335个村的人畜饮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6%;累计推广沼气池10031口,农村能源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砂石路440公里、柏油路318公里,在实现了区乡道路“黑色化”目标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了乡村道路砂石化目标;解决了村村通电话、通电视问题;完成了15个小城镇开发建设。2000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2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63亿元,农业总产值1.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86.7元。
工业发展:以石油为龙头的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建材、陶瓷、塑料、食品等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地方工业经济体系,拥有区、乡、村工业企业458家,可生产石油、煤炭、建材、水泥、炸药等400多种产品。
农业发展:全区耕地面积52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苹果、大棚蔬菜、烤烟、薯类、谷子、荞麦、绿豆、黄豆等。"果、菜、牧、薯"四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宝塔区是国家生态农业试点县(区)之一,也是国家首批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县区之一,截止目前,共退耕还林还草26.32万亩
特色产业:以优质苹果、舍饲养羊、大棚蔬菜为主的农村特色主导主业开发,已形成一定规模。以石油为龙头的特色工业不断发展。陕北最大的商业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正在形成。
财贸金融:2000年,全区财政收入13153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455万元。共有各类商业网点4721个,从业人员10689人。200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5083元。个体工商户13075户,私营企业发展到345户,非公有制经济占辖区国内生产总值的22%。辖区内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服务网点遍布城乡。

自然资源

农副土特产品众多,主要有小米、苹果、薯类、羊子、烤烟、大棚蔬菜和名贵杂豆等。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炭、石灰石、紫砂陶土、白沙石等。

历史沿革

原为县级延安市,因境内有著名的延安宝塔而得名。秦时设高奴县,三国至南北朝,境内先后设临真县、广武县、沃野县、真川县和丰林县。隋时设延安郡,同时在境内设肤施县。唐代设延州和延安郡,宋升为延安府,明清仍称延安府,民国改称延安县。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同年设延安市,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1949年,改称延安县。1972年,撤县设市。1997年,延安撤地设市后,改称宝塔区。1995年,宝塔区辖3个街道、7个镇、17个乡:宝塔山街道、南市街道、凤凰山街道、姚店镇、蟠龙镇、南泥湾镇、临镇、青化砭镇、李家渠镇、甘谷驿镇、枣园乡、柳林乡、川口乡、碾庄乡、梁村乡、冯庄乡、下坪乡、元龙寺乡、官庄乡、贯屯乡、松树林乡、麻洞川乡、河庄坪乡、张坪乡、丁庄乡、桥儿沟乡、万花乡。2000年,宝塔区辖3个街道、11个镇、13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40386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宝塔山街道48292、南市街道37177、凤凰山街道41194、桥沟镇47025、枣园镇14363、河庄坪镇16514、李渠镇17343、姚店镇19595、青化砭镇13570、蟠龙镇9606、柳林镇24429、南泥湾镇6518、临镇镇10437、甘谷驿镇12940、川口乡9562、碾庄乡4280、冯庄乡5747、元龙寺乡6634、梁村乡5917、张坪乡4459、贯屯乡4621、下坪乡3286、万花山乡16788、松树林乡3978、麻洞川乡10416、官庄乡4646、丁庄乡4531。有汉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满族、朝鲜族、羌族、壮族、黎族、土族、白族、苗族、锡伯族、哈尼族、俄罗斯族、土家族等民族分布。

自然环境

全境南北狭长,属丘陵沟壑地形。境内以延河、汾川为骨干,支流支沟纵横交错。属暖温带气候,气温多变,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9.4℃,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年无霜期170-186天。

历史遗迹

延安是举世闻名的革命圣地,城区有唐代宝塔、宋代石刻、范公祠、摘星楼等历史古迹和责园、杨家岭、王家坪等革命旧址,保护点848处,其中古遗址400处,革命史迹119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