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区地图
宝塔区相关地区地图:
基础设施
"九五"期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达1670.1平方公里,新修基本农田13万亩,基本农田累计达30.58万亩,建成草场15万亩。城乡电网改造适用住房14.5万平方米,建成了国贸大厦、北关供销市场等一大批商业网点。延安广电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旅游培训中心、银海大厦、丽融大厦等重点项目正在紧张建设。区乡道路建设不断加快,公路通车里程达1601.94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等级公路。西延、神延铁路和210国道两大动脉穿境而过,贯通南北,三条省道和地方干线交织成网。延塞、延黄高速公路正在紧张建设之中,民航班机可直飞北京、太原、西安等地。区内用户达40852户,无线移动用户达29257户,电话普及率达12部/百人,已通电话行政村340个。经济发展
经济概述:宝塔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社会秩序和谐稳定。近年来,宝塔区委、区政府坚持“产业富民、工商强区、城市带动、项目拉动、超常发展、建设小康”的发展思路,走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城乡一体化、经济民营化的路子,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稳定。预计2007年,完成生产总值120.3亿元,完成区属工业生产总值21.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4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2.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56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9600元。连续五年经济总量居全市各县区之首,2004至2006年连续三年在全省县域经济普查中,位居第二。农村主导产业开发效益突显。“林果、草畜、棚栽”是宝塔区农村的三大主导产业。该区按照“做强林果业、壮大草畜业、提高棚载业”的思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全区林果面积累计达到31万亩,产量突破16万吨,优果率达65%,实现收入2.56亿元,果农人均增收1186元,宝塔“山地苹果”已成为陕西知名品牌。草畜业走以牛为主、多种养殖并重的发展路子,牛、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4.5万头、10万头和80万只。棚栽业坚持“三菜”并举的路子,日光温室稳定在1万座,各类弓棚3.2万个,露地菜种植2.2万亩,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年均产值近亿元。三大主导产业实现总收入4.52亿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58.8%。生态环境显著改善。1999年以来,该区紧紧抓住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机遇,累计完成退耕还林93.71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46.8%,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66.1%,分别较2002年提高10个、12.7个百分点。2005年,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成为全省首家通过国家验收的县区。2006年,被命名为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区。城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在资金和项目上向农村倾斜,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五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亿元,新修基本农田10.1万亩,累计达到31.6万亩,农村人均1.69亩;解决了335个村的人畜饮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6%;累计推广沼气池10031口,农村能源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砂石路440公里、柏油路318公里,在实现了区乡道路“黑色化”目标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了乡村道路砂石化目标;解决了村村通电话、通电视问题;完成了15个小城镇开发建设。2000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2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63亿元,农业总产值1.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86.7元。工业发展:以石油为龙头的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建材、陶瓷、塑料、食品等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地方工业经济体系,拥有区、乡、村工业企业458家,可生产石油、煤炭、建材、水泥、炸药等400多种产品。
农业发展:全区耕地面积52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苹果、大棚蔬菜、烤烟、薯类、谷子、荞麦、绿豆、黄豆等。"果、菜、牧、薯"四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宝塔区是国家生态农业试点县(区)之一,也是国家首批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县区之一,截止目前,共退耕还林还草26.32万亩
特色产业:以优质苹果、舍饲养羊、大棚蔬菜为主的农村特色主导主业开发,已形成一定规模。以石油为龙头的特色工业不断发展。陕北最大的商业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正在形成。
财贸金融:2000年,全区财政收入13153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455万元。共有各类商业网点4721个,从业人员10689人。200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5083元。个体工商户13075户,私营企业发展到345户,非公有制经济占辖区国内生产总值的22%。辖区内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服务网点遍布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