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乡地图
八千乡相关地区地图:
农业经济
八千乡土地平坦,土质松软,PH值呈偏弱酸性,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光照时间长,空气清新,非常适宜果品和蔬菜生产,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使河南农业大学实验基地、郑州蔬菜研究所等单位分别与八千乡联合开发农业发展项目。八千的农业经济发展初显成效。一、以幸和公司为龙头的出口创汇蔬菜基地建设稳步发展。全年出口创汇蔬菜种植面积达2000亩以上,平均亩收入达1000元以上。推广新、特、优品种2个,培育500亩以上重点村3个,带动农户2100户。龙头企业幸和公司被新郑市命名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二、以八千村农大示范基地为依托的反季节蔬菜基地建设发展迅速。共发展大棚258个,露地蔬菜面积400亩,使基地规模达到了500亩以上。三、以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为依托的双万亩生态林、经济林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06年春季又新发展林地面积6000亩,栽植苗木6万株,现在500亩以上形成规模的林业重点村7个,全乡林地面积已达2万亩,为创建生态乡镇奠定了基础。四、抓好了以沙张为轴心的养殖园区规范和扩建工作。全年养殖总流量达100万只(头)以上。围绕园区制作的招商项目书和深加工项目招商初显成效,新成立合作经济组织3个,为下一步建龙头企业打下了基础。五、其它传统产业发展明显。小麦、油料、杂粮种植出现由过去传统品种向优质品种、专用订单品种发展,初步实现了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小杂果、胡桑、莲耦等特色产业也得到了稳步发展。六、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乡经纪人队伍和各种经济合作组织进一步壮大,信息网络建设“村村通”工程实施顺利,较好地发挥了乡农业信息网络在推动全乡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社会事业发展
教育科技:从1984年开始,八千乡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新建了第一初中,改造并扩建了第二初级中学,完善了教学设施,给学生提供了基础的教学环境,教育教学质量开始逐年提高,经过近20年的不断发展,到2003年,八千乡的教学质量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随后,一年一个台阶,现在跃升到全市第5名,(除市直学校)。1989年——1993年间,八千乡成立乡职教中心,乡、村两级共有教师35名,主要以全乡范围内扫盲为主,同时,各村还利用文化技术学校普及农业技术知识,并明确一名科技副村长负责各村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随着农业科技机构编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到1993年,基本上形成了上有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教育局等相关科技职能部门,下有乡农技站、村有文化技术学校的农业科技传播网络。但村里当时没有设置农业技术推广站,好多农业科技推广的具体工作都由乡农技站的3、4个工作人员承担,当时的农业技术知识宣传方式就是采用印发农业科技资料,利用广播、电视发布科技信息,乡政府以会代训或技术员现场指导等方式传给群众。1993年——2000年期间,八千乡为切实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掌握科技治富的本领,重点搞了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使村里先后发展起了养殖专业村、钢勺加工专业村和草编专业村,特别是二郎店、双楼、丁庄、刘店等村的草编、钢勺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给群众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一时期,八千乡还出现了象西瓜大王马连增、科技教师徐树林等一大批科技带头人,带头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等,使群众的科技意识大幅提高。从2000年起,八千乡一方面开始在应届初中毕业生中进行全面培训,使每个学生及时掌握各类技术知识,达到学有所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以此为窗口,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新的智力能源。另一方面,八千乡还不断推广优质小麦、饲料玉米、优质花农作物的种子工程和配方技术,花生、油菜品种改良工程、玉米按叶龄追肥技术与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工程、补钾工程、万亩胡桑高产高效开发工程等,推广和普及除草剂、BB肥的应用,优良品种猪、羊、鸡等的引进和养殖等。使八千乡广大种植户、养殖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八千乡还从1993年开始,在广大农村实行小星火计划,小星火计划的连年实施,不仅使八千乡先后有优质高产太空棉种植、反季节大棚蔬菜种植、双孢菇种植、优质小杂果种植基地新品种引进(凯特杏)、绿色果品生产规模研究等10多个农业科技项目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认定和表彰,同时,也使广大农户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强。经过近20年的技术推广与普及,八千乡农业科技应用成果非常显著:沙张、花园等村的养殖园区在不断扩大;八千村的500亩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园区日渐壮大;双楼、丁庄、湾左、王庄等村的枣林实现了科学管理;湾左、东王马等村的小杂果基地在河南省实现了产地认证等。文化体育:1986年——1990年间,八千乡政府投资建成广播信号中健放大站,全乡共安装小广播9000户,架设高压线38公里,使千家万户都能及时收听到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措施和文化娱乐节目。随着时代的发展,90年代初,电视已开始深入千家万户,1991年,八千乡政府经申请批准筹建八千乡电视差转台,稳步运行5年之后,又于1997年申请筹建八千乡有线电视台,并开始发展全乡有线电视网络,当年就架设主干线15.89公里,支干线20公里,发展村庄14个,覆盖全乡40%以上的农户。2001年又架设光纤58公里,并与市有线电视台联网,新发展自然村16个,有线电视科技知识已经在全乡得到了广泛普及与推广。八千乡民风淳朴,民间文化底蕴丰厚,在八千乡乡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1986年——1990年间,全乡27个行政村均办起了“民兵之家”,后更名为“村文化大院”,院内有“三室一场”,即图书室、文艺室、科技咨询室、篮球场。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2001年,八千乡政府成立的文化服务中心组织举办戏迷擂台赛15次,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乡文艺爱好者纷纷参与。全乡还有5个艺术团体长年在乡间邻里巡回演出,比较有名的民间艺人有33人,其中民间舞蹈人才10人,曲艺人才2人,美术人才4人,书法人才2人,声乐人才7人,摄影人才2人,戏曲表演人才4人,从2004年始,乡政府又先后组织10多次由乡机关、学校、乡直单位和各企业参加的各类球赛、棋赛,进一步推动了全乡群众性文体事业的发展,活跃了民间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广泛传播。
卫生设施:八千乡有1个乡级卫生院,是1981年由八千村迁至现在的君赵村,当时占地7亩,建筑面积590平方米,有工作人员13人,床位30张。1988年,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成500平方米的两层门诊楼一栋。1996年又建成1100平方米的两层病房楼一栋。2003年再次扩建1150平方米的病房楼一栋,并先后购置了手术床、B超、大型彩超、电动吸引器和120急救车等医疗设备,并投资14万元修建了大门,硬化了院内路面,由省财政局资助和郑州政府配送,从2001年至今,先后又增添了新生儿复苏台、多功能手术床、中型120急救车、血球计数仪、尿液分析仪、生物显微镜、妇科治疗仪、电解质分析仪、裂隙灯显微镜等医疗器械,总价值120余万元。全院现有工作人员48人,其中医师3名,医士15人,护师1名,护士8人,药剂师3人,医务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8人。为全面推行合作医疗事业,提高全乡人民的健康水平,从2003年起,八千乡政府在全乡范围内积极宣传和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07年春,八千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3.8万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3%。各村共建卫生所27个,医务人员54人,并初步建立了以乡卫生院为中心,村卫生所为基础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保障了全乡群众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
小城镇规划与村镇建设:小城镇建设在1986年和2002年分别予以规划,将原有的1.5平方公里扩大为3.5平方公里。村镇在1986年和2002年分别予以规划,并按规划执行,已逐步将1990年以前原有的砖瓦结构住房改建和新建为砖、混凝土结构。乡村交通:八千乡的乡村公路于1995年实现了村村通,全乡公路总里程达到了85.3公里,村内已逐步形成了主干道以沥青,水泥路为主,附街道以碎石路面为主,门前道路为土路的村庄交通体系。2002年到2007年间,八千乡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改扩建的新港大道(S323道路一部分)南北贯穿八千乡镇区西部,2005年至2007年间,八千乡筹措资金800万元,修建了长2.5公里,双向四车道的八千大道。
供电:八千乡在1986年已初步建立了以东站变电站为电能输出的供电网络,高压线路从86年的46.13公里至今已延伸到77.83公里,低压线路从46.382公里已扩展到现在的104.936公里,变压器已从最初的35台扩容到109台,而用电量更是成倍增加,从最初的123.21万兆猛增到951.134万兆。随着全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对能源的需求,原有的车站变电站已不能满足全乡群众的需求,八千乡政府于2000年筹措资金在本乡建设了3.5兆的梅河变电站,满足了全乡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
水利设施:由于八千乡沙壤土较多,且多发春旱,河流无水,而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打井取水就成了本乡农民确保农业丰收的基本手段。1986年——2000年间,农民采取集资等多种方法共打机井467眼,同时,一家一户也出资打对口抽达到640多(一般抽浅层地下水的水多)眼,至2006年全乡机井水已发展到586眼,对口抽井837眼。遇着旱情,3至5天就可把全乡耕地轮浇一遍,保证了大旱之年不减产,全乡已有水浇地面积48000亩,作物亩产和总产连年提高。
邮政电信:1999年,八千乡的邮政和电信业务各立门户,独立经营,八千邮政所除原有的投递工作外,还增加了邮政储蓄,邮政物流,特快专递,集邮保险等服务项目。八千电信所从1999年独立经营以来,全乡固定电话已发展到4687部,移动电话达到8425部,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