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临镇地图
边临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文化
边临镇历史文化悠久,是古代重要的驿站之一,现保留有歇马石、落雁碑等历史文物,近几年全镇大力开发景点建设,千亩鱼塘,鱼藕并养,万亩林场,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城镇建设
边临镇开发区计划占地面积2000亩,分为生活区、生产区、餐饮旅游区。基础设施投资2000万元,达到了"四通一平",通电、通水、通气、通暖、道路平整。园区内实行了扎口式管理。一个窗口对外,设立专门的服务机构,以热情、周到、优质、高效的服务用于引商、安商、留商。招商引资
青少年书信大赛一、税费政策:1、凡在314省道两旁及边临镇工业园区(下同)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至3000万元的工业项目,自投产之日起,3年内缴纳增殖税地方留成部分的全部,由镇财政奖励企业作为发展资金,自投产之日起,1-3年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全部、4-10年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由镇财政奖励企业作为发展资金。2、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至1亿元的工业项目,自投产之日起,5年内缴纳增殖税地方留成部分的全部,由镇财政奖励企业作为发展资金;自投产之日起,1-5年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全部、6-10年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由镇财政奖励企业作为发展资金。3、固定资产设备投资1亿元以上的高科技项目、外向型项目,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将给予更优惠的政策。4、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5年内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县内部分一律免收,县以上部分由工业园区管委会按最低标准扎口收取。
二、土地政策:5、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按每亩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提供土地,由镇政府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及时给予办理土地使用手续。6、建筑密度需达到50%以上。7、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以下的工业项目,土地出让费20000元/亩;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以上的工业项目,土地出让费16660元/亩;固定资产投资过亿元的高科技项目土地出让费还可优惠。8、园区内项目建设用地,实现“六通一平”。
三、其他:9、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实时保护,切实维护企业权益,确保外地客商的安全、安宁;对外商企业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理,县内全部手续在3至7个工作日内办完,并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对外商办公、住宿、户口迁移、子女入托、上学等工作生活问题,提供优质服务。10、本政策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有关具体事宜由边临镇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经济发展
边临镇,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近年来,边临镇紧紧围绕各村主导产业,做好全面规划的同时,努力带领各村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仁义店村2000年兴建的村工业园区,是边临镇第一处村级工业园区。该镇紧抓任义店这一发展平台,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6初,总投资2000万元的毛衣纺织项目经过多次洽谈终于落户仁义店村工业园区,解决了本村及附近村300余名劳动力就业。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仁义店村工业园区已有印刷厂、预制厂、木业加工厂、车床厂、家具城等企业11家,村支部书记王玉春创建的“德州倍来利商贸公司”,年产值450万元,接到了来自丹麦、美国、马来西亚等地客商的订单,产品远销海外,产品质量受到了外商的高度赞誉。西魏村是我镇木业加工先进村,为使木业加工这一产业“活”起来,该镇选能人——宏森木业总经理魏显军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全村在他的带领下,认真总结过去发展经济的经验,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科学谋划全村发展,将村南20余亩闲散地辟建为木业加工基地,将村中现有的三家木业加工户集中迁居基地,解决了全村100余名35-55岁的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年可实现产值100万元。陵县边临镇依托该镇丰富的林木资源,大力培植木业加工这一特色产业,目前全镇发展起旋皮专业户60多家,木业年产值超过了5000万元,带动1000多名农民从事该产业。自然地理
边临镇,边临镇地处鲁西北黄河冲积平原,地跨东经116°27ˊ、—116°57ˊ,北纬37°13ˊ、—37°36ˊ之间。地域宽阔,地势平坦,地面高度在海拔24—13米之间,坡降为1/7000—1/12500之间。边临镇土壤分潮土和盐土两大类。潮土分布神头镇,潜水埋深一般在1—3米,土壤耕层质地较好,淋溶作用强,适宜于各种农作物生长。盐碱土主要分布在陵西大洼和宋家镇北部、糜镇北部及陵城镇、郑寨镇等地。按表层质地划分,分壤质土和沙质土两大类。边临镇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天气干旱少雨多风沙;夏季盛行偏南风,炎热多雨;秋季天气晴爽,冷暖适中;冬季多西北风,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为12.5℃,全年无霜期平均为202天,稳定积温一般在4000—4250℃之间,全年光照时数为2679.9小时,年日照率为60%以上。地貌变化:水土流失及工程地质现象为地貌变化的主要形式,分布黄土塬区的晚更新统晚期的风积黄土区。因风积黄土具有结构疏松、空隙度大、垂直节理发育、天然含水量低、易崩解、粘聚力小、抗剪、抗压强度低等特点。当遇水浸湿时体积迅速减小而发生形变(湿陷性)。一般相对湿隐系数在0.029~0.199(小于0.02者不具湿陷性)之间,内磨擦角在21°~22.5°(坡角大于30°者边坡稳定性变差)之间。水土流失由于晚更新统风积黄土的如上特点,加之关中盆地近期以来处于缓慢上升期,且上升速度南大于北,形成地面不平衡运动。因此,泾、渭河道不断向北侵蚀迁移。据县科委1,985年调查,渭河道的北移速度为2米/年,因而不断在奉正塬、鹿苑塬南侧形成陡崖。另外,塬北一些冲沟也形成陡崖或陡斜坡,这些部位在流水的不断侵蚀下或遇水(如暴雨、雨季等)后,常会出现滑坡、崩塌、泻流等现象,造成水土流失及时建筑物、农田的破坏。工程地质现象在黄土塬区,由于水渠漏水,农田灌溉及地表、地下水的渗透,促使黄土湿陷,经常出现陷穴、裂缝、黄土漏斗等现象,尤以水渠两旁及机井附近最为发育。据县科委1985年调查,一般呈现椭圆形塌陷,长轴半径15~20米,个别长轴半径100米,深度在60~80公分,最深达1米。对建筑、兴修水利、农田灌溉等造成一定困难。
水质:泾渭河漫滩和塬地地下水水质较好,适宜灌溉,不需淡化处理。川平地东部洼地水质较差,宜井、渠汇灌,抽咸补淡。潜水矿化度大小总趋势由西向东递增。沿渭河边缘地区,潜水水层渗透性好,水流交替作用强,矿化度一般较小。生活饮用水,据取样调查,全县属硬水地带。水源矿化度均显示较高(751—1529毫克/升)。1980—1984年,40个取水点两次化验结果中,属重碳酸盐类33个点,硫酸盐类6个点,氯化物类1个点。其中钠组29个(1型5个,2型24个),占72%;镁组10个(2型7个,3型3个),占25%;钙组1个(1型水)。有毒物质砷、硒六价铬等均在现行饮用水标准以下。氯化物在0.2—2毫克/升之间,含氯量偏高。含碘量平均0.012毫克/升,除沿河马家湾乡个别地方和张卜乡农场含碘0.008毫克/升外,其它地方基本处于正常状态。氯化物、硫酸盐含量在全县普遍偏高,细菌总数和大肠菌指数普遍超标,然氮化物含量不高。各种水源耗氧量均在2毫克/升以下,一般在0.44—1.69毫克/升之间。地下水是清洁的,对某些单项超出指标者,常进行卫生处理和必要的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