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庆市电子地图 >
璧山县地图
璧山县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资源

璧山县幅员面积914.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1770亩,人均耕地面积0.83亩。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次为紫色土。现有矿产煤、铁、石膏、天然气、重金石、页岩、石英砂、瓷土等。其中石膏、石英砂、石灰石、页岩等建材矿产配套产出,规模大、品质高,开采条件好,属地区优势矿产。璧山旅游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开辟出一批市风景旅游区,有白云湖风景区,位于成渝高速公路站口青杠街道。国家级森林公园青龙湖风景区,位于县城西北29公里处的云雾山,为市级风景区。金堂湖风景区,位于县城西35公里处的正兴镇,主要景点是重庆地区保存最好、最大的天主教堂“露德堂”,占地30亩,历时百年至今完好无损。闻名海内外的“来凤鲜鱼”,在位于县城以南19公里的原来凤镇(现属青杠街道),有近100个品种鱼味,不少文人墨客和海内外来宾都以品尝来凤鲜鱼为快,并竞相撰文泼墨题词。璧山传统的土特产品有“璧山土布”、“璧山干酒”、“玉麟锦缎”、“青杠板栗”、“大路黄花”、“天池银丝粉”,现代的璧山微雕、皮革皮鞋、“璧玉一号”优质梨、璧山财兔、风味源板兔、“白云湖”板鸭等名扬国内外。

社会经济发展

综合:“十一五”时期是璧山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五年。五年来,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成功战胜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特大洪灾和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5%,2010年达到152.8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288元,比2005年增长1.2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9亿元,比2005年增长6.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9.2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持续提高,第一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11.7%下降到7.9%。综合实力位居西部第二十九位。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编制了全国第三个全域空间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36.4平方公里,户籍城镇化率达到48%。绿岛新区扬帆起航,核心区建设全面推开,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31.3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29.4万人。建成了成电视塔公园、南河公园、文体广场,北二环路、永嘉大桥等城市公园、道路和桥梁,完成县城主次干道“白改黑”,对主干道建筑物实施外立面改造,城市风貌明显改善。小城镇建设得到加强,中心镇(街)集聚辐射功能更加凸显。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十万亩蔬菜基地、十万亩苗木基地、三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初具雏形,建成巴渝新居5000户,改造农村危旧房1万户。
改革开放成果丰硕。积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完成农转城10万人,在全市领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林权制度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和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成立土地交易中心,组建绿岛公司、两山公司。先后引进巴西派诺蒙、冀东水泥、嘉陵摩托、精元电脑、富祐鸿科技等知名企业和项目375个,五年累计利用内资7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7.2倍;五年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3.26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6.5倍。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渝遂高速、璧山隧道建成通车,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253公里。建成千层岩水厂,加快推进三江水库、铜罐驿长江提水璧山供区工程,开工建设盐井河水库扩建工程,五年完成水利投资12.3亿元。220KV凤凰变电站、110KV蒲元变电站、CNG加气站等能源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场镇天然气普及率达到100%。“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2.7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2.7倍。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铁腕治理璧南河、璧北河污染,璧南河水质由劣五类提升为近三类。实施璧青路、璧南河绿化景观工程,五年完成森林工程23.45万亩。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了20%。县城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3%。
社会民生明显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70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42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79%和94%,收入差距由2.68:1缩小为2.5:1。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各类教育全面发展,重庆机电职业学院和交通职业学校落户璧山,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2.5%。新建和改造了12个街镇卫生院、45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和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基层医疗机构药物零利润销售制度。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3个、街镇文化站11个、农家书屋93个,基本实现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2.76%。社会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医疗保险实现并轨运行,基本实现全覆盖。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提速,已有1136户廉租对象分到或住进了廉租房。“平安璧山”建设扎实推进,坚持“打黑除恶”,完成城区视频监控系统一期工程,创建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492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7.2%,增速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776万元,同比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723200万元,同比增长20.2%;第三产业增加值311952万元,同比增长13.8%。按常住人口计算,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786元,同比增长23.9%。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8:63.7:27.5。与上年相比,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1.4、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8.7%,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7%。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4%;消费品价格上涨6.9%;非食品价格上涨0.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6.5%;工业品价格下降0.5%。在消费品价格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5.5%。其中水产品价格上涨21.0%,粮食价格上涨7.4%,鲜菜价格上涨29.7%,鲜蛋价格下降5.6%,食用植物油价格上涨10.3%,猪肉价格上涨6.3%。年末全县从业人员40.72万人,比上年增加0.29万人,同比增长0.7%。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612人,同比增长31.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22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1%,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培训农村劳动力584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7163人,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累计总人数达到184622人。
农业:渔业总产值154992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8.0%。其中农业总产值66807万元,同比增长6.5%;林业总产值2393万元,同比增长8.0%;牧业总产值78061万元,同比增长8.4%;渔业总产值6362万元,同比增长20.0%;农林牧渔业服务业总产值1369万元,同比增长6.0%。全年水果、蔬菜、禽兔、花卉苗木四大主导产业产值达到92850万元,同比增长25.6%,其总量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59.9%。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538公顷,同比下降0.9%。油料种植面积1420公顷,同比增长37.6%。蔬菜种植面积15093公顷,同比增长11.3%。
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542753万元,同比增长26.9%。实现工业增加值665997万元,同比增长21.0%。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67.6%。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7户,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544028万元,同比增长32.6%,其中: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42181万元,同比增长44.2%;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01847万元,同比增长27.1%。21户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08787万元,同比增长23.0%。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6.9%,同比提高5.9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税131003万元,同比增长9.4%,其中实现利润85544万元,同比增长5.9%。全县纳入统计范围的建筑企业有44个,其中三级以上施工总承包建筑企业32家,三级以上专业承包建筑企业12家。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2.3万平方米,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8730万元,同比增长17.2%;完成建筑业增加值57203万元,同比增长13.5%。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7132万元,同比增长32.5%,增速比上年回落2.4个百分点,其中:建设与改造投资603752万元,同比增长34.2%;房地产开发投资123380万元,同比增长25.0%。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投资173688万元,同比增长56.2%;集体经济投资13571万元,同比下降59.4%;私营个体经济投资499442万元,同比增长73.2%;其他经济投资29138万元,同比下降72.8%;外商投资11293万元,同比增长156.0%。按行业分,第一产业投资26916万元,同比增长59.6%;第二产业投资372912万元,同比增长28.4%;第三产业投资327304万元,同比增长35.9%。在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369442万元,同比增长30.8%。全年45家房地产企业共完成投资123380万元,同比增长25.0%,增幅比上年回落28.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76445万元,同比增长75.8%。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98.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0%。其中:新开工面积135.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0%;住宅施工面积154.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3%。全年房屋竣工面积15.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3.6%。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3.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0.5%。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68.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6.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0%。
交通运输邮电业:年末全县公路里程达1520.372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6.26公里,二级公路162.31公里,三级公路32.45公里,四级公路527.912公里,等外级公路781.44公里。全县车辆拥有量10369辆,其中城内公共汽车30辆,出租汽车147辆。全社会公路客运量3108万人次,同比增长14.0%。全社会公路货运量866万吨,同比增长15.2%。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8987万元,同比增长0.5%,其中邮政业务收入2185万元,同比下降1.1%;电信业务收入16802万元,同比增长0.7%。拥有固定电话用户83208户,小灵通用户18193户,移动电话用户241030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1358户。
国内贸易: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576万元,同比增长21.5%,增速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75362万元,同比增长24.0%;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74214万元,同比增长19.1%。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293141万元,同比增长20.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52960万元,同比增长28.1%;其他行业零售额3475万元,同比增长14.3%。
对外经济:全年进出口总额3436万美元,同比下降7.6%。其中进口总额902万美元,同比增长10.6%;出口总额2534万美元,同比下降12.7%。全年招商引资项目39个,同比下降41.8%;当年招商引资合同资金2345230万元,同比增长3.5倍,实际到位资金30915万元,同比增长35.9%。
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年末全县拥有县级学会、协会26个,会员13528人。市级技术中心6个,高新技术企业9家,重点新产品28个,全年全县共获得专利授权76件。年末全县拥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档案馆1个,文化站13个,电影发行公司1个,歌舞厅65个,综合性体育中心1个,体育馆3个。承办全国性体育比赛1次,市级体育比赛3次。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公办学校82所,其中普通中学23所,小学56所,教师进修校1所,中职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拥有在校学生71982人,全年学校招生18189人,毕业生18051人。年末全县拥有各类民办学校2所,其中初中1所,中职1所。拥有在校学生634人,全年学校招生419人。年末全县拥有幼儿园85所,其中民办44所。在园幼儿13327人,其中民办4422人。大中专上限人数2664人,其中本科上限人数1469人。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32个,其中:综合医院2个,卫生院26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卫生进修校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545张。卫生技术人员129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51人,注册护师、护士323人。2008年卡介苗、糖丸、白三联、麻苗接种率分别达100%、98.56%、97.14%、98.56%;流脑、乙脑接种率分别达92.38%、95.24%;乙肝接种率96.67%;产妇住院分娩率98.6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6.34‰。

自然地理

璧山县地质构造属川东南弧形构造带,华蓥山复式背斜中的温塘峡背(东山)与沥青峡背斜(西山)之间。据清同治四年《璧山县志》载:璧山“形如柳叶,四壁皆山,外高中平”。境东有缙云山,西有巴岳山,东山、西山为天然屏障,海拔分别在500-810米和500-885米之间,两山夹一槽,中部系丘陵地带,海拔在270-400米之间。东西山面积约16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7.6%,丘陵面积753平方公里,占82.4%。县域地表水属外流水系,有大小溪河75条。其中,璧南河系长江一级支流,全长73.1公里,在江津油溪注入长江;璧北河全长37公里,在北碚澄江注入嘉陵江;梅江河流经璧山西部各乡镇,全长53公里。境内植物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植被以常绿针叶林为主,竹林次之。常绿针叶林以马尾松为主、杉柏为辅。森林面积329799亩,县城公共绿地面积164416平方米。璧山县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具有春旱、夏热、秋迟、冬暖、无霜期长以及风速小、湿度大、日照少、云雾绵雨多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8.3℃,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2.3℃;年平均降雨量1231.2mm;年平均日照时数911.5小时;年平均风速1.6米/秒;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均无霜期337天。

区划沿革

宋《元丰九域志》记载:“璧山,州西一百里,三乡、双溪、多昆、含谷、王来、依来五镇。”,清同治《璧山县志》记载:“明成化十九年复置璧山县后,全县分为十里百甲,龙溪、普安、燕平、磨滩、壁山、水东、枫香、横山、登云、沙山为县十里。”清初,全县改编为二里十三甲。乾隆二十四年(1795年),巴县缙云山(包括北温泉)以西之西祥里(后更名为依来里)划归璧山,全县便有磨滩里(福禄里,简称福里,在县中部)七甲,登云里(简称登里,在县南部)六甲,西祥里(依来里,简称依里,在县北部)八甲,共三里二十一甲。清光绪初年,全县辖三里37场5段。民国初年,县仍沿袭清末的行政区划,实行里、甲制。民国4年(1915年),增设临江场,全县行政区划改为38场5段。民国24年(1935年),试行新县制,全县行政区划为3个区,40个联保和1个试验乡。1949年12月1日,璧山解放。县人民政府决定,全县行政区划为6个行政区,第一至第六区区政府分别驻城中镇、大兴乡、来凤乡、丁家乡、大路乡、八塘乡。经过1952年、1953年、1955年、1956年、1958年、1977年、1978年数次变更后,到1980年3月,全县行政区划为7个行政区(大路、八塘、城郊〈后改名甘棠〉、大兴、正兴、来凤、丁家等七区),1个区级镇(璧城镇),1个乡级镇(来凤镇),38个公社。1985年将人民公社改为乡。1994年“撤区并乡建镇”调整为20镇6个乡。2003年行政区划调整后,为现行的两个街道、10镇、1乡。即璧城、青杠2个街道和丁家镇、三合、广普、正兴、大兴、河边、福禄、七塘、八塘、大路等10个镇及健龙乡。全县计34个居民委员会,151个村民委员会。城镇建成区面积21.6平方公里,县政府驻地璧城街道,城区面积8平方公里。2010年11月8日,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丁家镇、大路镇,调整璧城街道、青杠街道行政区域范围,新设立璧泉、来凤、大路、丁家4个街道。调整后,璧山辖6个街道、9个镇。即璧城、璧泉、大路、青杠、来凤、丁家6个街道,三合、广普、正兴、大兴、河边、福禄、七塘、八塘、健龙9个镇。

乡镇人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608473人,其中:璧城镇92146人、狮子镇21049人、河边镇25824人、福禄镇20963人、大兴镇26136人、丹凤镇22111人、来凤镇38422人、青杠镇29550人、丁家镇42935人、广普镇15334人、三合镇17358人、马坊镇23992人、正兴镇22964人、石院镇17939人、大路镇27530人、蒲元镇15133人、保家镇16066人、六塘镇12723人、八塘镇18001人、七塘镇20221人、梅江乡11669人、龙江乡12521人、健龙乡14399人、云坪乡11661人、五龙乡13718人、依凤乡13135人、青龙湖未批镇4973人。2001年3月20日,青?镇更名为青杠镇,其管辖范围和镇政府驻地不变(渝府[2001]43号)。2002年,璧山县辖20镇、6个乡,37个居委会、453个村委会。年末户籍总人口60.9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34万人。

旅游资源

璧山史称“巴渝名邑”,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历史上曾出过“双状元”、“六翰林”。古时就有“璧山八景”,即“金剑晴雪”、“东林晓钟”、“觉院夜雨”、“茅莱仙境”、“圣灯普照”、“虎峰马迹”、“凉伞云遮”、“石泉凝脂”。璧山全县共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县境之内,还有36座古寨、95处古墓。位于璧城街道中央的文庙“大成殿”古朴、壮观,有194朵如意斗拱,重檐大屋顶琉璃建筑屹立在凤凰山脚下,与文庙广场、小东门状元桥连成一线;历年发掘的17具汉画像石棺,雕刻精美,名冠巴蜀,其中一具迁入重庆三峡博物馆馆藏;梅江朝元寺的明代石牌坊、青杠的清代河氏百岁坊也是璧山名声颇著的珍贵文化遗存。除古庙、古牌坊、古石棺外,璧山还有古教堂(正兴金堂湖天主教露德堂)、古寨(云坪乡的云坪古寨,青龙湖的古老寨、铁围寨,白云湖的云台寨,凤湖仙山的大茅寨、五云寨,缙云后山的云峰寨)、古关(金剑山、凉亭关、白云湖渝西老关)、古民居(来凤翰林院)、古墓葬(汉代崖墓群)、古碑刻(金剑山、茅莱山的古碑刻)、古生物化石(大熊猫化石、恐龙化石)、古戏曲民俗(龙灯、狮灯)等众多文化遗存。